
AI時代的深度閱讀指南
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數字出版加速融合的當下,閱讀生態發生了深刻變革,紙質文本的吸引力逐漸下滑,數字閱讀成為 ∝ 世代青少年接觸信息的首要路徑。多項調研數據顯示, 95% 以上的中學生每天接觸電子屏幕超過兩小時,在網絡資訊、短視頻字幕、社交媒體推文等信息的閱讀上花費大量時間。媒介形式的變化改變了青少年的閱讀認知模型,從以文本邏輯為主導轉向以圖像感官刺激為中心,這樣的變化不可逆轉。在屏幕取代紙張、推送替代查找、碎片壓倒體系的時代,構建適應新時代的閱讀素養結構顯得尤為重要。
在多文本、多語境中培養歷史感、文化感與審美判斷力。
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準確、高效地找到所需內容,具備提取關鍵詞、辨別信息、追溯源頭的能力。
拓展閱讀外延,構建閱讀模型
過去,我們常把“閱讀”等同于“讀書”,即閱讀紙質文本。在數字時代,我們必須拓展“閱讀”的外延,構建融合媒介素養、文本解碼與文化理解的“三維模型”。這三維模型的落地,需要傳統與數字相融合的新型閱讀策略。

多屏協同閱讀,重建注意力與節奏感。電子設備是輔助工具而非主導媒介,同學們可以在閱讀紙質書的同時,通過平板搜索人物背景、作者生平、相關語料;在觀影過程中查閱原著片段,形成“閱讀一查閱一反饋”的閉環認知。這種協同策略有助于培養我們的節奏控制力,避免被單一媒介牽著走。
跨媒介閱讀記錄,激活寫作與表達。同學們可以使用數字工具進行跨媒介閱讀記錄,建立“文學筆記庫”,將閱讀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關系、主題關鍵詞、時代背景等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記下來,再輔以配圖、語音評論、鏈接進行拓展。這樣不僅能訓練邏輯與整合能力,還能激發表達欲,為寫作打基礎。
數字筆記"
"實體書籍同步,融合舊媒介與新技術。閱讀紙質書用筆劃重點、寫邊注的同時,同學們可以用平板記下靈感、搜索難詞,同步上傳到個人“知識云盤”。這種方法將傳統的“讀書筆記”升級成了“多模態學習系統”,讓書中的文字轉化成了個體知識的一部分。
提升媒介素養,培養理性思考力
閱讀關乎認同感的建構,青少年通過閱讀認識自我,尋找身份歸屬,通過與文本對話,達成與他人和世界的對話。此外,閱讀能讓青少年獲得清晰的語言結構、豐富的比喻系統和深刻的問題意識。
就閱讀而言,數字技術永遠不會是敵人,除非我們誤把“使用”當作“理解”,誤把“點擊”當作“沉思”?!凹垺迸c“屏”并非二元對立關系,它們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個性化的看世界的方式。為更好地借助多元媒介讀懂世界、讀懂自我,不迷失于喧囂的算法洪流,青少年要有意地提升個人的媒介素養,從“媒介認知訓練”入手,學習分析新媒體平臺的推薦算法機制、辨析熱點文章的情緒導向,培養自己辨別和主動選擇內容的能力。
閱讀時,青少年也可以做好時間規劃,在不同時段分別進行“快閱讀”與“慢閱讀”,比如早讀時間聚焦紙質經典,碎片時間完成短文本摘錄,這種時間管理意識也是閱讀力的體現。
閱讀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成為更清醒的個體,擁有更有力量的靈魂。屏幕與紙頁,對青少年來說不是單選題,數字閱讀帶來速度,傳統閱讀沉淀深度,雙眼并用、雙軌并行,才能在信息激流中鍛造思考力量、筑牢文化根基。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全民閱讀教育研究院院長外國語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