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小巨人”企業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以“小巨人”企業為研究對象,基于TOE理論框架,利用fsQCA方法深入剖析影響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多重并發因素及其相互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研究發現:(1)“小巨人”企業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協同路徑有3條,分別為環境賦能創新型、技術加持突破型、知識利用創新型。(2)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數字技術、發明專利以及市場環境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顯著的替代效應。(3)“小巨人”企業的評選是由政府主導的,政策環境以及人才隊伍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小巨人”企業;新質生產力;TOE框架
一、引言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旨在全面整合創新資源,引領新興未來產業,加速構建新型高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具象化體現,植根于科技創新的交叉融合與突破性飛躍中,不僅彰顯了科技力量的無限潛能,更體現了中國智慧在社會生產力發展上的獨特貢獻。
現如今,各行各業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如火如荼,相關研究也正在拓展與深化。大多數文獻是從科技創新、數據資產、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單方面分析如何驅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但新質生產力是多因素合力催生的結果,其中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三大核心要素[1]。其中有效激活三大要素的關鍵在于找尋與之匹配的載體,以實現資源的全面整合與優化利用。
科技創新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也是專精特新企業的靈魂。專精特新企業作為激活三大核心要素、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載體,堪稱不二之選(如圖1所示)。原因如下:第一,專精特新企業憑借獨特的創新優勢和敏銳的市場感知力,不斷進行技術攻堅,突破科技壁壘,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驅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進步[2];第二,專精特新企業依托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資源共享等優勢,靈活配置生產要素,促進產業升級,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3];第三,專精特新企業通過自主研發、轉化科技成果、協同創新或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來提升生產效率、產品效益和服務質量[4],并實現價值創造,為產業深度轉型打下堅實基礎。由此可知,專精特新企業對新質生產力具有一定的孵育作用,但如何影響?影響路徑是什么?仍是一個“黑箱”。
在此背景下,為突破單方面分析如何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研究,本文選擇了134家已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研究樣本,以“TOE”模型為框架,運用fsQCA方法,從有志企業、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入手,分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如何通過激活三大核心要素來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二、理論背景和研究框架
(一)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5],與新時代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技術、人才、市場及政策環境作為影響企業創新的主要因素,其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但現有相關研究稍有不足,一方面大量文獻多是從理論層面分析影響新質生產力的因素,實證研究尤為缺乏。另一方面大多數文獻僅局限于評估單因素對新質生產力的直接影響,難以揭示多重變量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依賴關系,以及各因素組態共同作用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過程。
(二)TOE理論分析框架
TOE框架旨在深入剖析企業在不同情境下決策行為的內在邏輯,并系統地將潛在驅動因素歸納為技術、組織和環境三個層面,借此能清晰地解釋優質企業如何調整技術和組織層面的可控因素,并依托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等環境助力,共同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分析框架如圖2所示)。
1. 技術驅動
(1)數字技術
數字技術是關鍵性、顛覆性、通用性技術,革新了信息傳輸與數據處理方式,實現了高效率“開放互聯”、低成本“交流共享”、跨空間“分工協作”[6]。“小巨人”企業利用數字技術,一方面可以擴展知識獲取渠道、加速知識傳播和資源流動,提升知識儲備并將其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構建網格化的創新生態系統,重塑創新模式,降低創新風險[7],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洞察專業化市場的獨特需求,把握消費者偏好、市場趨勢等信息,精確鎖定技術研發靶向,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最終實現生產力的飛躍增長。
(2)專利數量
融資約束是束縛企業實現高端創新最主要的因素。但“小巨人”企業可以利用“科技金融”將自己的獨特優勢“專利技術”作為質押物,向銀行傳遞出研發投入水平高的信號,進而獲得更多的貸款,緩解企業融資難、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為科技創新帶來更多元化的資金支持,幫助研發者跨越產品研發到產業化生產的“達爾文之海”[8],形成“科技融資—發明專利—產業轉化—創新激勵”的良性循環,進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2. 組織驅動
(1)高管學術科研經歷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持續涵養人才發展的生態系統。一方面,在面臨技術難題時,有科研背景的高管更具有技術攻堅的責任與魄力,能夠憑借超強的創新驅動力引領前沿技術實現革命性突破,促進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實現新質生產力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有學術科研經歷的高管對技術發展脈絡有著清晰的認知,能敏銳地察覺不同技術門類之間的巨大差異和潛在鴻溝[9],跨越傳統學科界限,促進技術的交叉融合與創新應用,并催生出一系列顛覆性的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提升企業的不可替代性與經營效益,形成“產品—盈利—創新”的良性循環,進一步促進企業新質生產力的提高。
(2)創新型人才隊伍
新質生產力萌發于顛覆性科技創新活動,得益于創新型人才隊伍的發展。一方面,與普通員工相比,創新型人才在創新生態發展過程中優勢更為突出,能夠高效地實現知識的建構、融通與共享,并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發展態勢,實現技術的突破式創新[10]。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更依賴高水平人才這一最活躍的生產要素,通過組織新型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開展復雜性的創新活動,以此催生新的產業、模式和動能,促進三大核心要素的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3. 環境驅動
(1)政策環境
政策的恰當性和優越性對企業發展具有直接影響,特別是面臨規模有限、資金周轉困難等挑戰的“專精特新”企業。一方面,從信息傳遞理論來看,政府的補助和支持能向外界傳遞出該企業的合法性信號,引導資金提供者向其注入資金,緩解資源歧視。另一方面,在“專精特新”資質認定政策以及政府合理調控下,“專精特新”企業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11],有效突破企業發展的瓶頸,進而推動企業持續穩健發展。為此,政策支持與補貼不僅幫助“小巨人”企業轉危為安,還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優良土壤。
(2)市場環境
市場的本質是競爭的,我國倡導公平、透明、平等、自由的競爭。新質生產力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緊密相連。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石,能激發創新活力,吸引高技能人才投身于創業,促使他們追求前沿技術,發展新興產業[12]。同時,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更側重于效率的提升,通過市場淘汰機制有效加速落后產能的淘汰速率,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更多的市場空間,促進新型生產要素對傳統生產力的深度整合與升級,進而促進優質生產力的不斷涌現。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QCA方法采用整體與組態并重的多元視角,融合集合理論與布爾運算對案例樣本進行深入剖析,從而提煉出多樣化等效發展路徑。本文聚焦于研究“小巨人”企業如何從技術、組織與環境三大核心維度來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了更好地分析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本文在具體類別上選取了fsQCA方法。
(二)樣本數據
本文遴選截至2022年我國已上市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原因如下:
(1)近幾年“小巨人”企業不斷釋放出創新“大能量”,利潤持續向好。(2)政府為助力“小巨人”企業不斷進步,引導資本、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小巨人”企業集聚。
在數據樣本中刪除ST及ST*類、信息不全或表述模糊以及年報中無“數字技術”相關詞頻的企業。本文數據均源自業界公認的CSMAR與CNRDS數據庫,并輔以各企業公開發布的年度財務報告,最終篩選出134家具備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資質的企業作為研究對象。
(三)變量測量
(四)變量校準
基于樣本數據的獨特性與研究范式,本文選定95%、50%和5%這三個分位數作為校準基準點,操作如下:首先,設定新質生產力為結果變量,并確定其六個前因變量的三個隸屬度閾值,分別代表完全不隸屬點、交叉隸屬點和完全隸屬點;其次,利用fsQCA軟件中Calibrate函數,將變量轉化為模糊集隸屬分數;最后,為確保樣本案例的完整性并防止被錯誤剔除,將隸屬度分數恰好為0.5的替換為0.501。具體校準結果如表2所示。
(五)分析結果
1. 必要性分析結果
在組態分析前,驗證各前因變量是否構成引發特定結果的必要條件是必不可少的。若某個前因變量的一致性水平高于0.9且具備一定覆蓋度時,視其為引發特定結果的必要條件。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所有單一前因變量在必要性檢驗中的一致性評分均未達到0.9。表明該樣本中沒有任何單一的前因變量能夠獨立且必然地導致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說明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非依賴于任何單一因素。
2. 條件組態的充分性分析
在QCA方法中,條件組態的充分性分析是利用設定的一致性閾值來判斷和識別能夠協同作用、共同導致特定結果發生的路徑。在充分性分析中,本文將原始一致性閾值設為0.8,頻數閾值設為2,以確保分析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同時,為有效控制矛盾組態的出現,將PRI(一致性)的閾值設為0.65。由于在組態分析結果中,中間解不僅囊括了導致結果的關鍵條件,還考慮了必要條件的存在,因此本文主要側重于報告中間性解的分析結果,并在需要時參考簡約解以獲取更全面的理解。具體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綜合分析“小巨人”企業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存在三個顯著的影響組態,一致性分別為0.900529、0.900262、0.894655,均高于設定的閾值0.8;同時3個組態的總體解的一致性為0.879274,說明它們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顯著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3個組態整體的解的覆蓋度為0.506544,表明這些條件組態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較強的解釋力。這一結果不僅揭示了“小巨人”企業在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
通過對三個核心組態條件及其背后解釋邏輯的深入剖析,本研究將其精煉總結為三大類型:環境賦能創新型、技術加持突破型、知識利用創新型,這三種類型均展示了不同因素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協同作用。具體分析如下:
(1)環境賦能創新型
組態1表明,當企業高管及員工具備良好創新能力,且政策和市場環境良好時,即使現階段沒有完善的數字技術及發明專利的加持,“小巨人”企業依舊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此組態成功解釋了約41.77%的案例,其中約6.51%的特定案例僅能通過這一組態得到合理解釋,其中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典型代表。該企業為躋身于全球半導體和智能化裝備領域這一領軍行業,斥巨資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旨在優化人才梯隊,促進技術革命性突破。截至2022年該企業至少一半員工屬于創新型人才(樣本排名第6)。不僅如此,該企業還位于鄭州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具有良好的營商環境。但其目前僅擁有35項發明專利(樣本排名第98)。由此可見,“小巨人”企業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主要受到有效市場環境和優質企業中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協同驅動。
(2)技術加持突破型
組態2表明,當數字技術運用較為廣泛、員工創新能力強、政策環境良好時,輔之以具有學術科研經歷的高管,即使發明專利較少,市場營商環境一般,也可驅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該組態能夠解釋約30.66%的案例,但只有約2.83%的案例是僅能通過該組態解釋。在這些獨特的案例中,江蘇東華測試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典型代表。該企業主要提供產品力學性能優化及產品減振降噪技術服務。該企業已建立一支規模可觀的技術密集型團隊,專業覆蓋范圍非常廣泛。并且該企業主要管理人員均具有學術科研背景,據統計該企業的創新型人才占員工總比重約37.41%(在樣本中排名第18)。此外,該企業的數字技術運用較為廣泛(在樣本中排名第36),并承包了若干項國家級項目,還榮獲國家的政策補貼。雖然目前專利發明數量不多,只有19項(在樣本中排名117),市場營商環境也一般,但憑借其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及政府支持,該企業對新質生產力仍具備強大推動力。
(3)知識利用創新型
組態3表明,即使企業在數字技術運用上不夠廣泛,市場環境也處于非理想狀態,但若其擁有大量的發明專利、創新型人才,且處于良好的政策環境中,再輔之以具備學術科研經歷的高管團隊,仍能驅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該組態能夠闡釋約34.35%的案例,但僅能通過該組態得到解釋的案例約5.46%,奕瑞電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典型代表。該企業是數字化X射線核心部件的供應商。近幾年,該企業大力加強研發投入,截至2022年已取得148項發明專利(在樣本中位列21)。為滿足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該企業不僅從外部招聘中高端人才,還不斷進行校園招聘。截至2022年,企業研發人員超400人,占員工總人數約32.98%(在樣本中位列34)。除此之外,該企業屬于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國家重點關注扶持的行業之一。據數據該企業在2022年獲得的政府補貼在樣本中處于中上游水平。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企業對科技資源協調、科技成果轉化等有了整體的把握,更高效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由此可見,該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技術專利的積累、專業人才隊伍的擴大以及有利政策環境的協同推動。
橫向對比三個不同的組態,可以明顯看出組態1的原始覆蓋度(0.417655)和唯一覆蓋度(0.0650516)顯著超越其他兩種組態。這表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其中人才團隊、政策環境以及市場環境等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協同作用,它們之間的交互融合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力。具體比較三條路徑可明顯發現:其一,人才隊伍與政府補助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二,在人才隊伍、政策環境、高管團隊相同的條件下,企業對數字技術的運用范圍、發明專利的數量以及市場環境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顯而易見的替代效應。
3. 穩健性檢驗
本研究在穩健性檢驗環節,采納Meuer[20]等人的研究方法,通過提高一致性,將原先設定的一致性閾值從0.8提升至0.85,并保證其余數據處理與分析流程的一致性,重新執行組態分析。經對比發現,兩種組態之間存在明確的子集關系,且整體的一致性和覆蓋度均未發生顯著變化,有力地證實了分析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四、結語
本研究聚焦于134家已上市的“小巨人”企業,以TOE理論為框架,結合組態思維和QCA方法,對影響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多重因素進行探究。結論如下:(1)“小巨人”企業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協同驅動路徑有3條,分別為環境賦能創新型、技術加持突破型、知識利用創新型。(2)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數字技術、發明專利以及市場環境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顯著的替代效應。(3)“小巨人”企業的評選由政府主導,且其作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主力軍,政策環境以及人才隊伍對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鑒于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針對國家和政府而言,首先要健全科技領軍企業參與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的決策議事機制,形成符合現代發展需求的科技力量新格局。其次,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則,鼓勵企業深度參與重大創新場景建設,激勵大中小科技企業踴躍揭榜場景項目,形成科技創新新格局。最后,不斷優化國家科技投入總量、結構、配置,充分運用政策激勵、財政引導等手段,高效耦合企業、社會、政府戰略互動,突出新型舉國體制高效配置調動社會資源的優勢。
第二,對企業而言,要持續推進人才培養,加速新技術的突破與轉化。一方面企業應當構建“職前培養+職后培訓”的人才培育體系,形成“新質技術實用人才—管理型人才—研發人才”的新質人才隊伍梯隊。另一方面,企業應建立公平公正的晉升渠道,激發人才創造積極性,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針對“小巨人”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協同路徑分析中,雖然TOE框架視角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但仍有提升空間:(1)本研究尚未充分考慮各要素的動態演變機制,為了提升研究的準確性,未來研究可將這些動態因素納入考量之中。(2)本文僅從六個因素來考察“小巨人”企業對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未將其他因素納入考量范圍,后續研究可加入更多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此加深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協同驅動路徑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彭緒庶.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邏輯、發展路徑與關鍵著力點[J].經濟縱橫,2024(3):23-30.
[2] 曾憲聚,曾凱,任慧,等.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研究:綜述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4,46(1):62-76.
[3] 徐曄,趙金鳳.中國創新要素配置與經濟高質量耦合發展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10):46-64.
[4] 湛泳,馬從文.“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能否緩解企業創新“低端鎖定”困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5,42(3):130-140..
[5] 譚紅陽,劉金蓮,李志軍,等.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4,40(8):56-71.
[6] 王廷惠,李娜.新質生產力催生機制與發展路徑——“技術-要素-產業”分析框架[J].廣東社會科學,2024(4):14-25+284..
[7] 凌士顯,張曉玉.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持續創新的影響——基于數字化賦能功能與協同功能機制的分析[J].軟科學,2024,38(8):78-84+93.
[8] WANG WJ ,DONG YZ .Spatial-temporal Coupling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Digital Finance and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4,470:143354.
[9] 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10] 曲鐵華,高海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賦能新質生產力:邏輯基礎、實現機制與路徑指向[J].教育學術月刊,2024(6):87-95.
[11] 陳金勇,汪小池,長昊東,等.“專精特新”認定政策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J].科研管理,2024,45(3):20-30.
[12] 余東華,馬路萌.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理論闡釋和互動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23(6):90-102.
[13] 宋佳,張金昌,潘藝.ESG發展對企業新質生產力影響的研究——來自中國A股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6):1-11.
[14] 吳非,胡慧芷,林慧妍,任曉怡.企業數字化轉型與資本市場表現——來自股票流動性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1,37(7):130-144.
[15] 夏清華,朱清.增量提質:營商環境生態與專精特新企業——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44(8):126-144.
[16] 黃燦,年榮偉,蔣青嬗,等.“文人下海”會促進企業創新嗎?[J].財經研究,2019,45(5):111-124.
[17] 唐孝文,姚欣岑,于嵐婷.數字化背景下“小巨人”企業創新路徑研究[J].科研管理,2023,44(12):10-20.
[18] 湯萱,高星,賴曉冰.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研究[J].經濟縱橫,2022(9):104-112.
[19] 郭曉川,劉虹,張曉英.雙元創新選擇、市場競爭強度與商業模式迭代:基于高新技術制造企業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21,35(10):9-14.
[20] MEUERJ,RUPIETTA C,BACKES-GELLNER U.Layers of Co-Existing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15,44(4):88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