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133-03
引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新的課題與要求,如何有效開展好高校德育工作,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因而需要從“知情意行”的研究視域,對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的審思,理清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價值意蘊進而探索提高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生成邏輯
(一)互聯網多元社會消極思潮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一些西方國家企圖用“歷史虛無主義”抹黑中華文明,污名化、丑化革命英雄人物,歪曲、篡改歷史事實,其根本政治目的在于詆毀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掏空我們愛國主義的歷史根基。”面對復雜的網絡信息和意識形態風險,如果缺乏正確理性的引導,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
(二)愛國主義教育的知識自覺形成表面化
當代大學生主要以00后為主,學生生長在和平穩定的年代里對于歷史課本中的革命戰爭年代往往缺乏共同記憶的基礎,使得思政課堂上單一維度的知識傳授所產生的情感共鳴有限,愛國主義所內在的時空記憶與集體記憶與學生存在距離。因此,課堂上理論知識未能有效內化于心形成知識自覺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之一。理論知識學習的表面化所帶來的問題就是學生對于“國家”這一具象化的集體形象的理解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如何破解單一維度的知識灌輸存在的局限性,實現知識的傳授與行為自覺地形成相統一,引入課程思政建設機制進而深刻領會“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內涵是推進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實踐理路。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員育人聯動割裂化
高校的具體思政工作主要由輔導員、班主任、思政教師具體承擔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但由于分工職責不同,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呈現出了“條塊分割”的狀態,即呈“條狀”自上而下貫徹到基層班級的高校思政教育被各類呈“塊狀”的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分割開來,使得育人工作之間的聯系被弱化,看似是各司其職,實際是一種非分內之事的“置身事外”,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生的日常學習教育管理亦是思政育人工作的陣地之一,致使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出現割裂化的問題,學生在面臨具體問題時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和回應,學生不得不去求助于網絡虛擬世界中的“陌生人”給予的答案而不是尋求最貼近學生的教師的幫助,這無疑給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帶來了挑戰與困境。
(四)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思政建設公式化
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是開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大難點,如何做到守正創新,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增強思想性、親和力和針對性,在日常教育管理和潛移默化中實現知識的內化,提高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常態化的重要價值歸旨。對于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一些教師“公式化”地認為課程思政就是一個簡單的“ 1+1=2 ”的過程,只要在自己的課程中加人一些思政的理論內容就算是課程思政了,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沒有深刻領會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內涵,導致課程思政容易流于形式,不僅不能使得“ 1+1=2 ”甚至可能由于完成任務式的開展教學引起學生的反感出現“ 1+1<2 ”的情況,自然也就沒能有效地觸及學生的緘默知識深處,即學生的認知和行為的隱形根源,也沒能真正形成協同效應對學生的思想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和引導。
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價值意蘊
(一)致“知”而共“情”:時空共鳴,培養愛國情懷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在歷史與現實的貫通中展開,以“四史”課程為基礎講清楚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通過知識的原理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內在邏輯[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應當充分挖掘各學科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二)堅“意”而篤“行”:篤學敦行,弘揚愛國精神
篤學敦行,以意促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應通過知識理論的剖析,明確愛國主義的本質,幫助學生將對愛國主義的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從而實現知行合一,通過將愛國主義教育融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因此,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突出融人日常生活、注重教育實效、促進行為養成,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將知識理論的多元化、實踐化的講解使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做到致知而共情,進而深刻理解愛國主義的本質并且將愛國熱情化為實際行動實現“知行合一”
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以認知教育為基礎:國家記憶構建,開展“大思政”建設
1.區域聯通,通過整合區域內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資源,以“人隊、人團、人黨”為邏輯主線循序漸進地開展連續的、成體系的愛國主義知識教育,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課程與各學段思政課內容相融匯,讓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在知識學習中逐漸建構導向鮮明、內容完整、形式生動的國家記憶,增進“五個認同”。
2.課程聯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抓手,不同學科之間存在著理論內容的差異但都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價值歸旨就是在于將各類課程同思政課程同心同向同行,減少課程之間的割裂性,不斷增強育人協同效應。例如在英語課程建設中,以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為切入,引導學生使用英語嘗試練習;在體育課程中將“八段錦”等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并結合歷史背景講解其文化底蘊等等。
3.知識聯系,要引導學生心懷國之大者,就應當不斷結合最新的時事熱點,從學生關心、關注的問題人手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和認識國際國內大事,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識。因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和效能體現存在一定的時滯性,愛國主義教育提前播種了思想的種子,而當學生的實踐閱歷由量變轉為質變之時,思想便會茅塞頓開,教學與教育、教材與教師的任務就會融匯合一。
(二)以情感型治理為重點:潤物細無聲,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引領
在傳統的中學式管理思維下,學生只需要被動地服從管理并接受知識灌輸即可,但是新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活躍,加之接觸互聯網的時間較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需要面對的問題遠比中學時期更多。當前,部分高校學生遇到問題時更傾向于向“表白墻”等互聯網渠道求助,而不是向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咨詢,這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育人陣地建設工作還存在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育人工作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著眼于宏大敘事的愛國主義教育,旨在通過教育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而實現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賦能不是簡單的課程疊加而是要實現“ 1+1>2′ ,的教育效能,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不僅要著眼于幫助學生培養和樹立遠大的理想,更要著眼于高校學生可感可知可享的切身“生活利益”,從回應他們的基本訴求和問題入手,做到心系學生,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方能做好“親其師,信其道”。
(三)以政治儀式為主線:時空記憶共鳴,凝聚愛國主義教育效能
政治儀式作為特定政治文化和政治價值的符號載體,其國家認同的政治意義實現是由其外在表現的象征性符號或儀式與內在深層的意義性歷史文化價值共同塑造,不論是政治儀式的本身亦或者是“儀式的時間、地點、語言、行為、物體等都附著有特定的意義”[3]。因此,政治儀式的本質就是抽象愛國主義教育具象化的一種直接、生動展現,政治儀式本身就是對國家認同的集體記憶高度凝聚。當前,高校在開展此類活動的過程中存在對于政治儀式的價值賦能不足現象,盡管高校學生在政治儀式的參與過程中“在場”但由于聯系集體記憶的情感價值紐帶和政治儀式的歷史坐標意義內涵建構存在不足,導致學生沒能在政治儀式的參與過程中深度“人場”,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愛國主義的教育效能,使得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的情感共鳴淪為“形式化”[4]
2024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正式實施,要求在重要紀念日、節日舉行儀式活動增進家國情懷,這體現出了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紀念性政治儀式活動的重要意義,課程思政建設的目的就
是將各類課程內容融匯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之中,為此必須發揮好政治儀式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以意志培養為核心:師德示范,強化教育協同合力
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整個進程之中,高校教師和課程的安排設置是教育效能呈現的重要影響因素[5]。
1.嚴肅師德師風建設做到言傳身教
高校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育人任務的重要實踐載體,近年來互聯網上不時出現一些違反師德師風建設的言行出現,這樣的行為會極大地消解教師的教育效能。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融人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能動作用,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素養和思想覺悟,深入理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的價值,自覺將其融入日常教學工作之中,以自身的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打通課程壁壘形成思政育人合力
通過聯動高校團委“第二課堂”“美育”類選修課,以及針對團員的“青馬工程”等課程學習內容,多維度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匯其中,并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在講述具體課程內容時側重于理清有關的發展歷史沿革,幫助學生領悟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對促進本專業發展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愛國主義的本質。
(五)以實踐錘煉為拓展:場域雙線化,愛國主義教育的具象化與情感化
以課程思政建設為理路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解決高校學生實踐的缺位與對社會現實認知之間的脫軌所造成的學生對社會問題的冷漠,即解決愛國
主義具象化的問題[6]
1.社會志愿服務
在“知情意行”的視域下,以實踐錘煉為拓展是提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效能的重要路徑,通過以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促進學生將自身專業特色和社會服務相結合,在基層服務實踐中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自豪感和榮譽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同時也是將自身的專業發展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做到將個體“小我”的發展融入社會的“大我”發展之中,進而領悟心懷國之大者的深刻內涵價值。
2.社會實踐調研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可圍繞“學、研、拓、思”的育人路徑,開展社會實踐調研,引導學生深入基層鄉村,在社會實踐中開展“學”習,并帶著相應的問題進行調“研”了解相關社會問題,從而實現將課程思政的課堂“拓”展延伸到現實中的鄉土中國之中,再通過形成調研報告以及“模擬政協提案”等活動幫助高校學生形成對中國社會準確理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愛國責任感,增進高校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了解,是高校課程思政實踐教育的生動體現。
結語
以課程思政建設為理路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是新時代高校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環節,也是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回答。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是在思想認知、心理情感、主觀意志、實踐行為四個維度上建立起來集體記憶與國家認同的一體化動態漸進認知過程,將愛國主義教育融人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長期且重要的任務,這既是對愛國主義的傳承和弘揚,也是對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形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22-10-26(3).
[2]李聰沖.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堂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3,39(02):73-78.
[3]邵獻平,吳璐曦.儀式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機理、功能與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08):25-30.
[4]吳春艷,韓松,張航.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的邏輯、原則與路徑[J].機械職業教育,2021,(11):35-38.
[5]王永貴.廣泛深入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J].紅旗文稿,2023,(23):21-24.
[6]劉曉梅.職業教育中的課程思政: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06):124-127.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