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109-03
引言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素質和必備品質,是學生自覺肩負起責任及義務的人格素養,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進步及發展,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成效。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整體表現出積極健康的一面,然而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以及多元價值觀、網絡負面思潮的沖擊,部分大學生出現責任感淡化的傾向,如缺乏社會認同感、公民意識淡薄、自我中心主義過強及價值取向錯位等。從高校思政教育的角度分析及探究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方式,有利于學校強化學生的認知體系,滿足學生的發展訴求,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信仰的理解及認知,進而為推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思政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內涵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而且貫穿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及學習生涯全過程。通過系統的教育引領及培育,大學生能夠形成符合一定階級及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養。通常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及階級性,在不同社會背景及歷史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形式、內容及方法都會有所不同。然而,無論是在哪個時代或哪個階級,思政教育的核心都在于用一定的道德規范、政治觀點、思想理念來引領學生的思想行為,以達到特定的社會發展目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活動,涵蓋了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多個維度,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及政治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及道德情操。誠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論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但本質上是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辯證法及理論知識體系為基礎,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理念,從而強化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及思想認同,達到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制度等目的教育形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引領、引導上,擁有一定的優勢。
其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主要指大學生群體對社會責任的認知、認同及擔當,是大學生對國家、社會、自己所承擔義務及責任的一種自覺意識,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表現,是其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1]。從國家維度出發,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體現在對民族、國家的熱愛及忠誠上,包括投身國家發展、關心國家大事、了解國家政策等。大學生應將自身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地聯系起來,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力量。從社會維度出發,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體現在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及參與上,即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秩序,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及社會實踐等。大學生應以自身的行動,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而從個人維度出發,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主要體現在對自身成長的追求上,包括提升個人技能、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及道德品質,將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作為自身成長的核心及重點。由此可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涵蓋國家忠誠、社會公共事務、個人成長等多個維度,并且要求學生能在主觀上進行關注,在行動上進行參與,通過肩負起社會責任,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二、思政教育賦能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優勢
從現代文化發展的維度出發,思政教育已成為我國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抓手,涵蓋政治教育(基礎制度教育、政治敏感度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觀培養、價值導向)、道德教育(傳統美德、道德判斷能力)、法律教育(法律知識、法治觀念)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這些涉獵廣泛的教育內容,能將我國傳統文化理念及思想滲透進學生培育的全過程中,而社會責任感正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思政教育在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勢
(一)思政教育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重要途徑及主要渠道
思政教育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還強調價值引導,能通過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道德意識、責任意識、集體意識、家國意識及奉獻精神,幫助其肩負起國家及社會發展的歷史使命及社會責任,從而使其自覺、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及建設中。換言之,思政教育能以個人品德、價值追求、思想觀念的引領,確保學生擁有肩負社會責任的主觀自覺性。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通過向大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世界觀及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革新知識,為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提供理論依托,還能通過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如志愿活動、勞動教育、社會調研等,幫助學生在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知社會的前提下,強化價值認同、情感認同,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先進性,從而真正肩負起社會責任,參與到社會發展及建設中。
(二)思政教育有利于形成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有利場域
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輻射性,主要體現在思政教育對學校教育、管理、后勤服務等各部門的滲透,能夠有效擴散到高校系統及延伸到全社會、家庭教育等維度。并且近些年,思政教育的社會化、大眾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很多學者都倡導通過網絡思政建設的方式,將思政教育延伸到虛擬網絡空間,擴散到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生態保護等層面。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賦能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工作,能夠確保大學生每時每刻獲得相關方面的引領及教育,例如通過提升道德品行來強化社會服務動能,通過價值觀指引來強化社會責任意識,通過社會服務來促使大學生肩負起社會責任[2]。此外,思政教育工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座談會、社會實踐、心理輔導、文化建設、網絡傳播以及學生社團建設等,這些都能幫助大學生全方位、立體化、多視角地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確保自身有能力、有意識地肩負起社會發展、建設的責任。
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思政教育實踐難題
從思政教育視角審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不難發現,思政教育確實擁有天然的育人優勢及條件,能夠確保大學生在和諧溫暖的成長環境中深化對社會責任感的理解、認識和把握,自覺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然而,在育人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卻面臨諸多方面的問題。
(一)忽視文化引領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思想根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及道德修養,倡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關愛、幫扶及理解,并指出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統一,認為個人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及完善,才能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這種思想理念為現代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是我國現代社會責任感培育及發展的文化根基。而思政教育正是建立在這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的擁有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教育形式[3]。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卻難以發掘思政理論中的文化內涵、素材及元素,不能以中國文化體系為抓手,銜接社會責任感培育要求,導致無法確保學生獲得引領及指導,提升社會責任感。
(二)實踐活動單一
社會實踐是思政教育賦能社會責任感培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學生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肩負起服務社會、建設社會、發展社會的責任及使命,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發展中。但當前的實踐活動普遍以課堂討論、參觀考察、講座報告為主,而能夠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志愿服務卻不多。很多學生甚至沒有參與過任何志愿活動,如支教、義診等。單一化的實踐活動必將影響到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及理解,從而削弱了思政教育在責任感培養中的價值。
(三)缺乏自我反思及指導
社會責任感是學生自覺關注并參與社會實踐,推進社會發展的自覺意識。如果單方面強調理論教育、實踐引領,而不是引導、激發學生進行反思、思考,必將影響到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質量及效率。但當前的思政教育體系卻普遍面臨這樣的問題:教師進行思想、道德、行為等多方面的引領,也開展各種網絡教學、實踐教學活動,但學生總是無動于衷,不能從主觀上進行反思、思考、探究,并強化對自身使命及責任的認識。
四、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思政教育實踐策略
(一)加強文化引領及教育
文化引領是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關鍵手段和主要措施,是拓寬思政教育維度、強化思政教育效能的重要抓手,能夠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加強文化引領及教育工作,全面優化社會責任感培育體系。首先,思政教師應深入發掘思政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如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銜接的部分,特別是“忠誠”“禮義”“仁愛”等儒家理念,并將其滲透進社會責任感培育中,引導學生通過研讀經典著作、參加學術研討會及座談會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進而從文化著作、思想及理念中重新理解及認識社會責任感。其次,思政教師應在思政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思想、理念、內容,以中國傳統文化闡述復雜而深奧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在提升道德修養及綜合素質的前提下,深化對社會責任感的理解。最后是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將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理念滲透進校園文化中,引領學生通過各類文化活動感受其中的集體意識,提高對社會責任感的理解,并積極將自身理想與社會發展融合起來,肩負起民族復興、社會繁榮、國家富強的社會責任。
(二)豐富實踐活動形式
實踐活動是思政教育賦能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關鍵手段,能夠幫助學生在理念提升、價值轉變及深入理解社會責任感的前提下,肩負起服務社會、建設社會、發展社會的責任及使命。但為提高實踐活動的開展質量,教育工作者除了舉辦講座報告、參觀訪談、課堂討論外,還應增設環境保護、義診、支教、社區服務等項目,引領學生了解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自覺肩負起自身的責任,從而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當然,教師還應開展社會調查、公益項目策劃等實踐活動,繼續深化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以及舉辦以社會責任為主體的公益創新大賽、社會責任論壇等,調動學生肩負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要想提高實踐活動開展的質量,教育工作者還應完善相關的激勵機制,如為表現優異的學生提供學分、證書、獎學金等方面的表彰,或者進行宣傳推廣,促進更多學生形成社會服務的意識,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中[4]。
(三)加強啟發及情感教育
學生是教育的重要主體。在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過程中,只有讓學生通過自覺思考、反思及實踐,深刻理解社會責任感并付諸實踐,“教育工作”才算是成功的、有效的。為此,思政教師應借助啟發教育,激發學生的情感,強化學生的價值認同,進而幫助學生積極肩負起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社會繁榮的使命及責任。一方面,思政教師要科學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人思考社會問題以及自身發展與社會繁榮的關系,啟發學生利用社會實踐、網絡平臺及學習小組進行交流及探討,從而引領其理解并認識到社會責任感的內涵,明確自身的使命。另一方面是通過情景模擬還原社會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認識到友好睦鄰、相互幫扶及肩負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必要性,啟迪其進行思考、實踐,真正內化思政理論知識,強化價值認識,積極成為有利于國家、社會、人民的優秀人才[5]。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激發,確保學生能在教育活動中產生多樣化的情感,如感激、渴望等,從而幫助學生深化對社會發展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結語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于全面推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提升其個人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直接關乎社會主義的建設及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應明確思政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深入遵循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教育特點及規律,構建完善的培養機制,確保大學生能夠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我國思政教育體系將更加完善,不僅能夠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更能從道德、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出發,全面賦能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均衡發展,進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唐燕飛,葛徽.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以淮北師范大學為例[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02):59-62.
[2]路麗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及培育路徑——基于S省3111名大學生的調查[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6):102-107.
[3]陳婉璇.志愿服務視域下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路徑探析[J].國際公關,2024,(01):188-190.
[4]方壯坤.“三全育人”背景下民辦高校退役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示范教育路徑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3,(12):142-145.
[5]楊霖,王福全,王海虹,等.理工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途徑探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3): 104-106+126.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