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邊坡穩定性差,必須采用掛網噴播技術,再配合生態帶綠化,才能徹底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在玉林市玉東新區“五彩田園”歷史遺留礦山修復現場,張潔手持地質勘探儀,站在陡峭的礦坑邊緣,目光如炬地町著眼前的山體,聲音在空曠的廢棄礦區回蕩,一旁的工程師迅速記錄,無人機盤旋在上空,礦坑縱橫的“大地傷疤”盡收眼底。
張潔是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首席技術官,是業內公認的“礦山生態修復專家”。這位85后女將的履歷寫滿硬核戰績:主持完成國家及自治區級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帶領團隊攻克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多項關鍵技術,個人獲評“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模范”、“廣西五一勞動獎章”、“廣西三八紅旗手”、“廣西技術能手”、“廣西青年崗位能手”第三屆廣西創先爭優獎、廣西“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擔當作為”先進個人7項省部級榮譽。

? 張潔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模范。
凌晨四點的“聽漏人”
從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畢業時,張潔筆記本扉頁寫著父親的寄語:“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初入行的她曾在實驗室做了四年一線分析員,每天處理四五百個樣本。連軸轉的工作節奏,磨礪出了她對“數據必較真、誤差零容忍”的高標準嚴要求。
2021年,防城港市上思縣的居民反映,自來水管流出的水中有黃黃的泥沙,白襯衫洗過一次就變成了黃色,縣里西部片區甚至已停水半個多月。
“最初居民投訴自來水泛黃、水壓不足,我們排查發現管網漏損率高達45% ,相當于每天漏掉一個標準泳池的水量。”張潔坦言道。面對這個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老舊管網系統,傳統的“開膛破肚”式檢修既耗時又擾民。她帶領團隊想出了“錯峰聽漏”的辦法:“凌晨1點到4點,車少人靜,是聽漏的最佳時機。我們6個人分成2組,沿著管網徒步巡查。”凌晨深夜,61公里的管網沿線,便出現了“聽漏人”。他們每人背著近20斤重的聽漏儀,耳朵貼著聽筒,像“城市醫生”一樣給管道“聽診”。團隊經過十多天的駐扎、排查,找到了35個漏水點,最終解決了上思縣城自來水漏損率高的問題,使縣城水壓提升 41% ,節水達4560立方米/天。
張潔創新工作思路,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技改資金,對上思縣自來水公司、三華污水處理廠、昌盛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進行技改提升和規范管理運營,有效處理垃圾填埋場滲濾液2.7萬立方米,幫助政府盡快解決環保基礎設施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在如今數智化的中控室里,她指著實時跳動的監測數據說:“環保工作就像擰螺絲,得一個扣一個扣地緊,一個難點一個難點地攻克。老百姓的笑臉,就是我們最精準的‘水壓表’。”
勘探298座礦山的“泥腿子”
在堆滿勘查報告的辦公室里,張潔滑動鼠標調出在玉林礦山項目現場勘探的照片:她帶領團隊走在廢棄礦區,褲腿被濺起的泥點染得斑駁,草帽邊緣的汗珠順著脖頸滴落在勘探圖紙上。“這是在 38°C 高溫下拍的。”她指著照片中自己后背的鹽漬笑言,“那天勘探完最后一處礦坑,發現礦泉水瓶都曬變形了。”
“資料只是理論。實踐和理論對照結合,才能學到更多東西。我喜歡去現場,一手的實戰經驗尤其寶貴。”張潔說。她連續6個月駐扎在現場。玉林市歷史遺留的礦山多達298座,圖斑387處,涉及鄉鎮67個,短則荒廢十年,長則幾十年,總實施面積達到504公頃,她幾乎全去過。當被問及如何平衡管理職責與一線調研時,張潔指了指胸前的黨員徽章:“我們做的全國土壤詳查項目,每一塊污染地塊,都得有人去扒開雜草、挖開土層、捧起泥土。這些‘笨功夫’,正是環保人的‘真功夫’。”她翻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項目》的驗收報告,在“十佳實驗室”綜合排名第一的批注下,用紅筆標注著一行小字:“每個數據背后,都是無數個現場的腳印。”
十幾年來,她始終奮戰在生態保護戰線,推進完成平果市土地開墾項目、南寧市馬山縣土地提質增效項目、賀州市昭平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等20余個生態修復及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為防治地質災害、治理水土流失、恢復地貌生態景觀做出了突出貢獻。她組織完成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廣西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廣西土壤詳查尾礦庫污染調查》等系列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項目項目的實施和驗收,主要組織開展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項目》,入選自然資源部授予的地勘行業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項目“十佳實驗室”,綜合排名第一;組織開展的《廣西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項目,全區綜合排名第一。
中國與東盟環保技術升級的“連心橋”
在柬埔寨國家地質實驗室落成暨移交儀式上,柬埔寨礦產能源總局局長尤·摩尼拉雙手捧起《柬埔寨國家地質實驗室技術手冊》這本厚厚的雙語手冊,凝結著中柬兩國技術人員日夜攻堅的心血。在這個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重點督辦項目里,張潔帶領團隊以“白加黑、5+2 ”的工作模式,在2個月內完成了13萬字材料的匯編、翻譯和修訂,作為中柬合作交流的橋梁贈予柬埔寨。
“技術輸出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作為培訓工作組組長,張潔在組織國際技術交流培訓班的過程中,逐步搭建國際環保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她參與制定行業標準《摻錫氧化銦粉化學分析方法第1部分:鐵、鋁、鉛、鎳、銅、鎘、鉻和鉈含量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YS/T1344.1—2020),填補了我國的標準空白,取得的國家發明專利在河北、江蘇、貴州、陜西等省份得到了推廣應用,產生經濟效益超過1700萬元,并借助中國一東盟博覽會綠色低碳展向東盟國家逐步推廣。
張潔始終牢記廣西生態環境保護先鋒隊的使命,創建“張潔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解決生態環境治理技術難題。在她的推動下,廣西環保集團獲得中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廣西科改企業等多個國家級(省級)榮譽,獲得發明專利、實用新型、軟件著作權等科研成果50余項,廣西環保集團“AI智慧安全用電平臺”入選廣西人工智能產品、垂直領域模型“人工智能 + 制造”典型應用場景名單。
“有人問我,總在駐點奔波、科研攻關累嗎?”張潔望向窗外新植的樹木,嫩芽在風中舒展,“當看到廢棄礦坑變成孩子們的自然課堂,當聽到柬埔寨學員用中文說‘土壤是大地的血脈’,我就知道一切值得。”她胸前的黨員徽章與辦公桌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模范”獎章相互映照,訴說著一位環保科技工作者守護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故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