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京津冀農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公益性強、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適宜構建以三地政府財政協同投入為主、區域性銀行信貸為輔的金融支持模式,即通過設立協同發展專項基金、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方式籌集主要資金,由區域性銀行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填補資金缺口。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背景下,鄉村振興的推進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撐,聚焦銀行信貸、政府財政投入、資本市場融資等京津冀地區常見的金融支持模式,剖析其在區域鄉村振興項目金融支持中發揮的作用與面臨的挑戰,重點探討鄉村振興項目金融支持模式選擇問題。通過結合區域實際案例,從融資成本、風險分擔、資金獲取難易程度等多維度對比不同模式,為京津冀地區鄉村振興項目主體選取合適的金融支持模式提供參考,旨在推動金融資源更高效投入京津冀鄉村振興領域,促進區域農村經濟協同發展。
鄉村振興項目金融支持的現狀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是推動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緩解“大城市病”、帶動農村經濟振興的重要策略。其中,金融支持作為京津冀地區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對推動農村產業融合、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開展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提升區域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發揮著資金保障作用。
作為傳統金融機構,銀行在京津冀鄉村振興項目融資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各大商業銀行積極加大農村信貸投放力度,如北京農商銀行推出的“惠農快貸”“優農快貸”、天津農商銀行推出的“津耕貸”“農機換新貸”等特色信貸產品,為農戶及農村小微企業帶來便捷的信貸服務,貸款額度依據信用狀況與經營情況確定,且期限靈活。作為金融機構,為農戶及農村小微企業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務方案,推出特色信貸產品,旨在通過差異化設計滿足其資金需求。通過“信用數據 + 產業特征”的雙維風控模式,這類產品既控制風險又提升融資效率,真正地實現“貸得到、貸得快、貸得便宜”的普惠目標。然而,京津冀地區尤其是河北農村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許多優質項目因抵押物不足、信用記錄缺失難以獲得足額貸款,并且三地銀行信貸政策和標準不統一,審批流程復雜、手續煩瑣,與區域農村資金需求特點不相匹配。
政府財政投入是京津冀地區鄉村振興項自資金的關鍵來源,三地通過設立協同發展專項基金、發放財政補貼、實施稅收優惠等方式,完善京津冀農村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對區域農業產業鏈發展項目給予貸款貼息,以降低企業和農戶融資成本。
但由于三地財政實力存在較大差距,河北部分地區財政資金緊張難以滿足鄉村振興巨大資金需求。同時,區域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地區還存在資金閑置、區域協同不足等問題。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資本市場在京津冀鄉村振興進程中的作用愈發重要,區域涉農企業能夠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方式在資本市場實現融資。但京津冀地區資本市場發展并不均衡,北京金融資源豐富,而河北多數農村中小企業因難以達到上市或發行債券標準,導致資本市場融資渠道惠及的京津冀鄉村振興項目有限,區域資本市場的融資優勢未能充分發揮。
鄉村振興項目金融支持模式的比較分析
京津冀地區銀行信貸融資成本呈現區域差異。北京的融資成本較低,天津次之,河北的農村地區則偏高,但借款人若有抵押物或良好信用記錄,融資成本也相對可控。區域發展財政專項資金通過貼息降低跨區域項目融資成本,或直接投入項目建設以避免融資成本。在京津冀區域資本市場融資方面,發行債券需支付利息和發行費用,河北農村資質較差的主體還需擔保增信,導致綜合成本較高,企業上市前期籌備成本大,且存在成功與否的不確定性,上市后信息披露等要求也會增加運營成本。
京津冀地區的銀行信貸風險由銀行、借款人和擔保公司共同承擔。其中,銀行依賴抵押物和擔保降低自身風險,借款人需履行還款責任,擔保公司承擔連帶保證責任,但區域內風險分擔機制尚待完善。三地政府協同財政投入風險主要由各級政府承擔,項目一旦失敗易造成財政資金浪費,而區域協調機制可起到降低風險的作用。在京津冀資本市場融資方面,債券投資者、擔保增信公司需承擔債券違約風險,股票投資者要承受企業經營不善引發的股價下跌風險,企業自身也面臨市場競爭、經營管理等多重挑戰。
鄉村振興項目金融支持模式的選擇策略
針對京津冀農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公益性強、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適宜構建以三地政府財政協同投入為主、區域性銀行信貸為輔的金融支持模式,即通過設立協同發展專項基金、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方式籌集主要資金,由區域性銀行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填補資金缺口。例如,京津冀鄉村旅游公路網建設就可由三地政府財政協同承擔主要建設成本,區域銀行聯合提供信貸用于部分配套設施建設或后期維護工作。像京津冀農業產業鏈發展項目需依據發展階段和跨區域程度選擇合適的金融模式,在農產品加工企業鏈發展初期,可借助三地協同的政府補貼、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小額信貸支持起步。待企業發展壯大后,則可通過北京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發行區域協同發展債券或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以京郊與河北接壤地區的特色農產品種植企業為例,在起步階段可申請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和小額信貸,發展成熟后發行綠色債券,進一步擴大區域產業規模。
在京津冀經濟發達區域,如北京城郊與天津濱海新區,活躍的金融市場、企業和農戶較強的信用意識,為資本市場融資及商業性金融機構參與提供了良好條件。例如,農業科技企業可引入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獲取資金,北京和天津的銀行也傾向于為優質項目提供大額信貸支持。反觀京津冀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河北省張家口、承德等地,因產業基礎薄弱、金融生態環境欠佳,需三地協同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通過設立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引導基金、組建跨區域資本擔保增信集團等方式撬動融資,以此引導金融機構增強支持力度,吸引北京和天津地區的銀行信貸資金及社會資本流入河北,共同推動京津冀鄉村產業協同發展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可見,單一金融支持模式難以滿足京津冀鄉村振興項目多樣化需求,需構建由三地政府、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多方參與的協同化金融支持模式。京津冀三地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以財政資金帶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跨區域流動。區域金融機構通過創新協同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跨區域服務覆蓋面與質量。同時,引導北京和天津地區的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河北鄉村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實現互利共贏。在“京津冀三地政府 + 區域銀行 + 跨區域擔保 + 協同保險”四位一體模式中,三地政府共同提供風險補償資金,區域銀行聯合提供信貸資金,跨區域擔保公司分擔信貸風險,三地保險機構提供協同農業保險,通過深耕京津冀特色產業、創新區域協同發展,支持京津冀區域鄉村振興特色項目,降低項目風險,從而激發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京津冀地區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東北中小企業融資再擔保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