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兒童思政‘教育場”的構建與實施”(課題批準號:2021/LX/02/401/09)和江蘇省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全景式兒童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研究”(課題批準號:22A01ZZSZ2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1988—),男,。
情境體驗,即情境體驗式教育,是指通過具體情境激發學習者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從而有效影響其心理認知的教育模式。情境體驗強調“情”與“思”認知與情感的緊密結合。兒童思政教育是指在小學階段,從兒童立場開展的系列思政教育活動,目標為讓學生通過顯性和隱性課程逐步樹立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政治認同,增強責任意識。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方式仍相對基礎,具有好奇心強、樂于思考與探索的特點。基于情境體驗的兒童思政教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強調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經歷德育實踐,豐富學習體驗,實現品質升華。基于情境體驗的兒童思政教育,既是情境體驗式教育在思政教育領域的深化,也是實現思政教育立體化的重要路徑。
一、基于情境體驗的兒童思政教育意蘊
(一)增強學生學習體驗
當前,部分學校的思政教育存在重知識輕體驗、重宏大敘事輕身邊小事、重情緒渲染輕行為養成等問題,而且教學方法單調、教育內容枯燥。這導致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不濃、參與度不高、獲得感不足。
情感是個體的體驗、感受、思想和行為的總和展現,作為一種非理性力量,它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情境體驗的兒童思政教育強調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持續性體驗,形成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學習收獲也更豐富。
(二)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基于情境體驗的兒童思政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構建。這樣的教學活動不是傳統的封閉式、理論灌輸式、說教式教學活動,而是教育場景與社會生活有機結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內化相關知識和價值觀念。這樣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同時,堅定理想信念,實現全面發展。
二、基于情境體驗的兒童思政教育路徑
(一)在探索學習中掌握知識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思政教育的關鍵課程。在開展情境體驗式教育時,情境應該成為課堂的“風景”,以及理論的“柔順劑”。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圍繞核心素養培育目標搭建體驗平臺,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學習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將新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逐步內化這些知識,做到知行合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元素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學生喜聞樂見的體驗活動,分享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案例,增強思政教育的時效性、生動性和新穎性。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第7課“中華民族一家親”時,教師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組織“走進彝族生活”體驗活動。教師在帶領學生參加彝族慶祝活動后,組織“民族習俗要不要改”辯論活動,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展開討論。由此,各民族親如一家、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美好愿望,自然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二)在學科課程中深化體驗
學科課程也是開展兒童思政教育的重要媒介。學科教師應該努力挖掘學科教學內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在保證學科教學完整、有序的前提下,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讓思政元素與學科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并起到撥動心弦、引起共鳴的點晴之效,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為此,教師需要重視情境設置,讓學生通過深刻的體驗和感悟,內化學科知識和正確的價值觀念[2]。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的課文《梅蘭芳蓄須》后,教師設置“游覽梅蘭芳紀念館”的教學情境,展示一系列趣味教學資源,然后布置“向家人講述梅蘭芳的故事”這一學習任務。在這樣的學習、實踐中,學生可以逐步讀懂課文的深意,理解梅蘭芳先生高尚的品格,并獲得完成學習任務的成就感。
(三)在學校儀式中凝聚情感
學校儀式能夠激活集體記憶、增強身份認同和打造文化符號,從而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學校儀式往往具有莊重性、過程性、重復性,教師可以據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3]。
1.科學利用重要學校儀式
重要學校儀式在存儲文化傳統、強化學生身份認同以及引導學生做出正確行動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學校可以在舉辦中國少年先鋒隊入隊儀式、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入團儀式、畢業典禮、開學儀式等重要儀式時,通過精心設計的布景、活動流程,確保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不斷加深對國家的歸屬感,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濃厚的家國情懷[4]。
2.日常校園活動儀式化
學校也可以寓價值引導于日常校園活動之中,幫助學生在鍛煉多方面能力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
觀、人生觀、價值觀。
例如,學校可以舉行“追尋長征足跡”冬季長跑活動,將日常的冬季長跑儀式化、思政化,讓學生在通過長跑磨煉意志、提升品質的同時,傳承長征精神,增強家國情懷。
3.注重節日慶祝活動
學校也可以將重要節日的慶祝活動,打造為思政教育的課堂。比如學校可以利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可以在國慶節等重要節日組織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讓學生聽英雄故事、學畫國旗、學唱國歌,了解祖國的發展歷史,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四)在具身認知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人的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系,生理體驗能夠“激活”心理感覺,心理感覺也會影響生理體驗。教師在開展兒童思政教育時,應該重視學生的具身認知,讓他們從身體到心靈都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強化情感體驗。學校可以開展沉浸式思政教育,帶領學生進入可見、可聽、可觸、可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獲得具身認知,經歷美好的學習歷程,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感受與思政教育內容聯系起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例如,學校可以打造書畫作品展廳,展示學生抒發愛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的書畫作品;在教室前設置文化長廊,讓學生在這里了解英雄人物的故事,分享思政學習的心得體會。
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獲得具身認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能夠給學生提供直觀感受的物質條件和環境氛圍,有利于學生通過自身認知、情感和行為對思政教育內容進行解讀,并逐步內化思政教育內容。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學校應在組織參觀活動前,深入挖掘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關的故事,設計一系列有趣的體驗環節,確保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種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學生建構完整的認知鏈條,形成深刻的愛國情感。
(五)在項目式學習中形成深厚情感
日常生活是教師開展思政教育的根基。離開了日常生活,思政教育就會陷入抽象化、碎片化、簡單化的境地。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社會連接,讓學生在尋訪、追、探索的過程中進入歷史現場、品味人文環境、領略自然風光,從而逐漸理解、認同、內化思政教育內容。在設計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時,教師需要圍繞一個主題或話題,將多門學科的知識、方法有意識地組合在一起,讓它們融會貫通、交叉滲透[5]。此后,教師需要確定包含進入情境、思考探索、完成任務、展示成果等環節的學習活動,確保學生獲得完整的學習體驗。
例如,教師圍繞主題“尋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組織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設置了“從服飾中尋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歌聲中尋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民俗中尋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姑蘇美景中尋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區、博物館、圖書館、歷史文化街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多個學科知識和方法展開探索,由此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形成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感。
(六)在實際行動中傳承、發展、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大力推動“大思政課”建設,努力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推動學生更好地了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引導學生采取實際行動,可以將思政小課堂的理論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的實踐教育緊密結合,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推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學校既可以組織勞動體驗活動,也可以組織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學真理、悟真知,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學校開展以“盡享蘇式生活”為主題的勞動體驗活動,讓學生按照當地傳統建筑風格裝飾自己的房間,感受傳統建筑意境深遠、自然和諧之美;
動手制作布藝香包、刺繡、剪紙、木刻畫,領略非遺手工藝的雅、精、細、巧;動手制作味道獨特的江南美食,體會蘇式生活之趣。
結語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明天和希望。學校及教師應緊密結合學校辦學條件、當地特色資源設計具有較強體驗感的思政教育活動,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在思政教育中積極體驗、主動創造,讓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讓立德樹人“落地有聲”。
【參考文獻】
[1]吳曉純.優化體驗式教學路徑,提升思政課獲得感[N].新華日報,2024-03-09(53).
[2」劉敏瑜.《梅蘭芳蓄須》磨課故事[J」.七彩語文,2023(24):43-46.
[3」郭文良,戴念秋.基于學校儀式的中小學生家國情懷培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3(8):96-102.
[4]梁營章.基于兒童視角的革命傳統文化教育:以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為例[J].福建教育,2017(43):26-28.
[5」王喆,孔德宏,潘萍,等.小學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以“教學形態的愛國情懷”為例[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21(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