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學生管理與教育工作變得更加復雜,這對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輔導員需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在抓住機遇的同時積極應對挑戰。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新媒體對學生理想信念與價值追求的影響
境外敵對勢力借助互聯網工具灌輸西方意識形態,網絡媒體上傳播的西方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沖擊著學生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國內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新媒體公然傳播違背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更有甚者,一些別有用心者借社會熱點事件炒作,來放大社會矛盾、發布虛假信息,引發學生的不滿或恐慌情緒。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尚未完全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斷章取義地理解,出現盲目跟風、是非不分等問題,進而在價值觀念的選擇上產生困惑與動搖。如果監管不力,缺乏正面引導,就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認知偏差,甚至形成看待問題極端化的錯誤傾向。
(二)人身與財產安全風險加劇
當前,網絡及新媒體平臺日益受到學生青睞。部分學生通過網絡游戲、瀏覽短視頻豐富課余生活,或通過社交平臺交友、戀愛,或借助網絡尋求兼職與就業機會,網絡購物也成為學生的主要消費方式。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學生參與網絡貸款、刷單甚至賭博等風險活動,互聯網上的不法分子正利用大學生涉世未深、思想不成熟的特點實施網絡詐騙。由于不法分子借助新媒體的作案手段不斷翻新,加之部分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薄弱、防范能力不足,其人身與財產安全面臨極大威脅。更需注意的是,部分不法分子還會利用大學生參與網絡兼職、刷單等需求,誘使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間接淪為詐騙幫兇。
(三)個人信息安全隱患凸顯
當前,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是大學生重要的社交平臺,抖音、快手等短視瀕平臺也備受學生青睞,成為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信息傳播與接收渠道。他們通過這些平臺交流學習心得、分享生活感悟、結識朋友。然而,由于新媒體的開放性及網絡監管存在漏洞,不法分子常通過微信掃碼、虛假平臺注冊、釣魚鏈接等手段竊取學生個人信息(包括通訊錄、身份信息等),導致學生個人信息有嚴重泄漏的風險。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平臺可能通過數據收集與分析追蹤用戶行為軌跡,一定程度上獲取用戶隱私信息。部分應用程序未經用戶同意擅自讀取并收集位置數據、通訊記錄等敏感信息,大學生如果下載來源不明的應用程序或文件,很容易下載惡意軟件或感染病毒,這些惡意程序將竊取個人信息,對大學生個人信息安全造成威脅。
二、新媒體時代給高校輔導員工作帶來的機遇
(一)新媒體技術賦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時代為高校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實時互動創造了條件。輔導員不僅能通過主題班會、座談、課外活動等傳統形式開展面對面思想政治教育,還可借助QQ、微信等社交工具及時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及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困惑,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引導工作。同時,輔導員可依托新媒體創新工作模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主流意識形態。面對社會熱點事件,輔導員能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困惑,為學生提供權威解讀并答疑解惑,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時效性。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是輔導員思政工作的重要助力,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提升輔導員工作效率
輔導員工作以學生管理與服務為主,內容煩瑣,需兼具耐心、細心與責任心。借助新媒體平臺,輔導員可實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況,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并給予針對性指導。新媒體拓寬了信息傳播渠道,尤其是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使以視頻、文字等形式表達觀點、發表評價更為便捷。一方面,輔導員可利用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與學生實現即時溝通和互動反饋,建立緊密聯系;另一方面,輔導員可通過在線表單、問卷調查等數字化工具,高效收集學生意見與需求,為制定貼合學生需求的管理措施提供數據支撐。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海量信息資源,涵蓋學術資料、行業動態、實時新聞等,既能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又能幫助他們拓寬視野、認識世界。通過在線課程平臺,學生可隨時隨地學習新知識,提升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同時,新媒體拓展了大學生的社交邊界,社交媒體、即時通信工具等使大學生跨越地域限制進行交流與合作,有效鍛煉溝通能力。總體而言,新媒體助力大學生在知識、技能、思維、情感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
三、新媒體時代提升高校輔導員工作水平的有效路徑
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自由度高等特點,其影響兼具積極性與消極性。高校輔導員需充分發揮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通過采取針對性措施削弱網絡虛假和不良信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一)匯聚新媒體力量,強化思政育人功能
高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需在新媒體環境下為大學生提供與時俱進的思政教育,牢牢把握思政育人生命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首先,輔導員需利用新媒體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精準推送契合學生興趣與發展需求的信息。例如,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興趣愛好、職業規劃等,推送思政教育內容與學習資源。其次,輔導員可通過新媒體平臺發起線上主題教育活動,如線上討論、講座、競賽等,引導學生圍繞時事熱點、社會現象、校園文化等主題積極參與、深入思考,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與政治覺悟。再次,針對新媒體信息的復雜性,輔導員需密切關注網絡輿情,及時澄清虛假信息、批駁不良思想、遏制網絡謠言。通過發布權威信息、轉發正能量內容等方式,在學生中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最后,輔導員需通過新媒體平臺主動與家庭、社會等主體合作,通過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共同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提升輔導員信息素養,增強工作效能
首先,輔導員需將提升信息化認知作為能力提升的重要內容,時刻關注新媒體發展趨勢,深入了解新媒體的特點、功能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這有助于輔導員更好地融入新媒體環境,把握信息時代脈搏,創新工作方法。其次,輔導員需主動學習新媒體素養理論知識,掌握信息收集、篩選與分析等基本技能,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工具創新工作方式。與學生實時互動,及時解答疑惑,不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聯系。最后,輔導員需提升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實時追蹤學生網絡動態、關注其情緒變化,在面臨網絡輿情危機時迅速響應、科學引導,維護校園和諧穩定。
(三)把握學生信息動態,強化網絡自律教育
首先,輔導員需通過新媒體平臺充分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將班級管理融入學生學習與生活,強化網絡空間管理,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其次,輔導員需主動關注網絡詐騙、不良信息等動態,剖析其慣用套路并警示學生,增強學生對不良信息的甄別能力與網絡自律意識。最后,輔導員需組織學生干部和學生骨干成立網絡監督組,實時監督并上報可能誤導學生思想的負面信息。通過舉辦媒介素養競賽、新媒體反欺詐知識大賽、網絡文化節等活動,營造健康校園氛圍,提升學生反詐意識與隱私保護能力,引導學生自覺過濾不良網絡信息。同時,輔導員需教育學生自覺抵制泛娛樂化、庸俗化內容的侵蝕,做到不造謠、不傳謠、不盲目跟風,摒棄低級趣味。此外,輔導員需創新網絡傳播形式,拓寬宣傳渠道,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短視瀕等載體,傳播勵志人物、青年榜樣、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跡,推動形成積極健康、和諧有序的網絡與論生態。
參考文獻:
[1]李建濤,池銳宏,孫啟富.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路徑探索[J].今傳媒,2021(12).
[2]尹毅,朱睿,唐琳.新媒體時代創新網絡思政育人“有效供給”的探索[J].高校共青團研究,2018(4).
[3]徐寧.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綜合素質提升途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9(24).
[4]宋達,于超,胡福超.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在網絡思政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與工作路徑[J].西部廣播電視,2024(8).
責編: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