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百年黨史獨特精神基因的萃取和集合,將其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徑。系統研究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制約因素及其破解路徑,已然成為一項緊迫課題。
一、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價值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奮發圖強的精神密碼,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重要價值。
(一)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賽續共產黨人紅色血脈
黨的歷史是最為鮮活生動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史學習教育對思政課的重要意義,明確指出“要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渠道,推動黨的歷史更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黨史學習教育內容豐富,其中系統蘊含著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深刻研究。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僅有助于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加深大學生對黨的歷史進程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解和認知,還能在一次次的知識講授與情感共鳴中,引導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從而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二)強化立德樹人導向,筑牢意識形態思想防線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能夠有力強化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導向。當今時代,隨著自媒體、短視頻的迅猛發展,大學生長期處于海量信息包圍之中,極易受到諸如貪污腐敗、權錢交易等負面新聞的影響,進而產生理想信仰迷茫、政治認同弱化等問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育人價值屬性與思政課育人目標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協同性”,二者在育人內容、育人導向、育人目標上高度契合。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實現精神培育與理論教育的深度融合、同頻共振,有助于強化立德樹人導向,切實筑牢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思想防線,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政治立場。
(三)延展思政課內容層次,釋放精神要素強大勢能
內容創新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背后依托著革命遺址、紀念場館、紅色文藝作品等豐富載體素材。這些形態各異的內容素材,以不同形式生動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革命理想高于天”“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等精神內涵。將其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極大地延展思政課內容層次,引導大學生體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強大真理力量,激勵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淬煉品格、奮勇前行。
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制約因素
當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著諸多因素制約,主要體現在內容、形式和保障方面。
(一)內容之困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在內容層面存在“亂而不一”“雜而無核”的困境。
其一,“亂而不一”之困。近年,各門思政課程紛紛開展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人教學實踐。然而,在內容標準方面尚未形成統一規范。所有高校是否遵循統一的融人標準和要求?各門思政課程是否有對應的統一內容大綱?這些關鍵問題尚無定論。由于缺乏統一標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因教師個人安排不同而參差不齊。其二,“雜而無核”之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每一門思政課程時,若不明確主題和重點,教學實踐便會出現方向失焦、定位不準的問題,最終導致內容重復、雜亂無章。
(二)形式之困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在形式上存在“不實”和“不活”的問題。“不實”之困具體表現在思政課教學中,空洞說教、簡單重復、照本宣科等現象依然存在。部分思政課教師對相關內容的教學處理流于表面,使得教學實踐浮于形式,難以實現沁潤人心的教育實效。“不活”之困具體表現在部分思政課教學未能充分調動大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也未有效運用新媒體技術創設生動鮮活的沉浸式教學情境。僵化的教學形式嚴重削弱了大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三)保障之困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保障機制存在“組織化支持少”“共識性規則缺失”的困境。其一,“組織化支持少”之困。當前,對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人高校思政課教學,部分高校僅以教改項目等形式提供有限經費;部分高校雖提出教學改革要求,但無法提供經費保障。同時,相關的教學活動缺乏學校教務部門和二級學院的統籌規劃,導致教學實踐缺乏系統性與協調性。其二,“共識性規則缺失”之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否長期開展并持續優化,關鍵在于是否有可供遵循的共識性規則。然而,目前教育主管部門與高校尚未就規則體系達成共識,相關教學活動的管理、評價與反饋均缺乏可行的操作規則,教學活動的開展受到嚴重制約。
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分析
系統探究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效路徑,有助于為增強教學實效性提供學理支撐與實踐參照。
(一)推進教學內容的體系化嵌入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需破除碎片化傾向,構建科學系統的內容嵌入體系。這一過程應遵循“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原則,既契合思政課的整體育人要求,又凸顯不同課
程的獨特屬性。
一是凸顯思政教育共性底色,錨定主題主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價值歸依,其思想內核中的奉獻精神、奮斗精神等,均服務于這一歷史主題。因此,融入教學時需緊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核心主題,確保教學始終圍繞民族復興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展開。同時,必須堅守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貫穿教學全過程,堅決抵制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等錯誤思潮,確保教學內容的政治方向與理論純度。
二是彰顯不同課程個性特色,實現精準融入。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與思政課教指委需立足課程體系整體布局,針對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不同課程的性質與目標,制定差異化的融入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為例,應緊密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實踐成就與理論創新,著重闡釋新時代孕育的偉大奮斗精神、改革創新精神等,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特質,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二)強化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主體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的理論素養,直接決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教學的深度與效度。講好思政課的前提是理論自強,而理論自強的根基在于高度的理論自信與理論自覺。
一是筑牢理論自信根基。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弱化。思政課教師需正視這一現實,深人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歷史厚度、理論深度與實踐力度,明晰其在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念引領中的獨特優勢。這種自信絕非盲目尊崇,而是建立在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科學內涵、歷史必然性及當代價值的深刻理解之上,體現為對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堅定信仰與自覺認同。
二是提升理論自覺意識。思政課教師應摒棄被動和應付的消極心態,主動承擔起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學理闡釋使命。一方面,需系統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理論邏輯,厘清不同歷史時期精神形態的內在關聯與發展脈絡;另一方面,要錘煉理論表達能力,善于將深邃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教學話語,實現學術話語向教育話語的有效轉化。高校可通過建立教師發展共同體、開展專項理論研修等方式,激發教師隊伍的理論探究熱情,提升其學理闡釋水平。
三是實現理論自強目標。理論自強的關鍵在于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真理魅力與現實解釋力。思政課教師需通過研讀經典文獻、參與學術研究等途徑,構建完整的理論闡釋體系,在課堂教學中緊密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進行深度剖析,展現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對現實問題的批判性思考與建設性回應。
(三)構建立體化課堂教學創新體系
針對教學形式單一化等問題,需以理念創新為引領、形式創新為路徑、模式創新為支撐,打造富有時代活力的課堂生態。
一是樹立創新性教學理念。針對00后大學生的認知特點與信息接收方式,思政課教師需突破傳統教學思維定式,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教育元素與新媒體技術、青年亞文化有機結合,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無論是資深思政課教師還是青年思政課教師,都應保持對教學創新的敏銳感知,主動探索契合時代特征的教學策略,打破“經驗主義”教學慣性。
二是創新多元化教學形式。構建“理論講授 + 實踐體驗 + 數字賦能”的立體化教學模式:在理論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方法,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轉化為可感知的具象化內容;在實踐教學中,組織大學生開展紅色基地研學、主題宣講等活動,增強情感體驗;在數字教學中,利用V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開發互動式教學資源,打造沉浸式學習空間。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形式與內容的深度融合,避免形式創新與價值引導“兩張皮”,實現技術手段與教育目標的有機統一。
三是探索可持續教學模式。構建具有推廣價值的教學模式需遵循三個準則:一是實踐導向,通過教學改革試點、課堂創新大賽等形式,在真實教學場景中檢驗模式效果,形成可復制的操作指南;二是普適兼容,充分考慮不同院校的硬件條件與教師結構,設計分層分類的實施路徑,確保模式在不同教學環境中均可落地;三是長效發展,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教學作為系統性工程,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時代發展與學生需求及時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避免運動式、碎片化創新。
(四)完善全鏈條教學保障機制
建立制度保障、資源支撐、質量監控“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教學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
一是健全教學活動支持體系。一方面,由高校教務處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定期組織專題備課會、教學工作坊、觀摩研討等活動,促進教師間的經驗共享與問題共研。另一方面,強化實踐教學保障,設立專項經費支持紅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組織師生開展重走革命路線、訪談英雄模范等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增強教學感染力。建立跨校協作機制,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的教學改革合力。
二是強化研究支撐體系。在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層面設立專項課題,聚焦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人教學的基礎理論、實踐路徑、評價體系等關鍵問題,吸引跨學科研究者參與,形成一批具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同時,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資源,通過編寫特色教材、開發教學案例庫等方式,為課堂教學提供學理支撐。各地各校應設立校級教改項目,鼓勵思政課教師開展微觀層面的教學創新,通過教學成果獎評選等機制激發思政課教師的改革積極性。
三是構建全程化監管體系。明確監管主體權責,建立由高校黨委領導、教務處統籌、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督導委員會監督的四級管理體系,避免監管真空與職能交叉。完善監管指標體系,將集體備課質量、課堂教學效果、實踐教學成效等納入考核范圍,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教學過程進行動態監測,及時反饋問題并督促整改。建立多元評價機制,綜合教師自評、學生評教、同行評議等結果,形成科學全面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確保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教學落細落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4]李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6).
[5]范麗麗.縱橫比較:思政課教學的主要方法[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6]王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百年流變、精髓要義及賽續發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5).
[7]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8]蒙慧,謝一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的四維審視[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