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卓越、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體現著勞動者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匠技,蘊含著勞動者執著專注、追求卓越的匠心,傳承著勞動者責任擔當、分享傳承的匠魂。高職教育在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承擔著培養高技能人才、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使命。在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緊密相連,已成為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培育工匠精神的意義
(一)就學生自身發展而言,有助于勞動者實現自身價值
工匠精神是新時代高技能人才的立身之本。當前,我國勞動者就業壓力增大,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勞動者就業競爭力,使其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成就精彩人生。培育工匠精神的過程不僅包含專業技能的錘煉,更是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首先,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匠技,能讓高技能人才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持久的毅力,從而不斷突破自我,實現人生價值。其次,責任擔當、分享傳承的匠魂,促使高技能人才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后,執著專注、追求卓越的匠心,激勵高技能人才敢于挑戰傳統,勇于嘗試新方法和新思路,不斷推動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因此,具備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從而更容易獲得企業和用人單位的認可。
(二)就學校教育而言,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對高職院校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培養棟梁之材具有重要意義。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注重細節等品質,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追求的人格塑造和道德養成高度契合。2022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同年5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將立德樹人、德技并修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工匠精神深刻體現了工匠群體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情感、堅定信念與不懈追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產勞動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高職學生“德行”的重要表現。因此,高職院校應注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德技并修育人體系,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推動匠藝、匠心、匠魂在學生中廣泛傳承與弘揚。
(三)就社會影響而言,有助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具有創新性的生產力質態,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注重細節等品質,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精神支撐。大國工匠是核心技能和關鍵技術的發明者、踐行者和傳承者,是各行各業的領軍型技能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勞動者以工匠精神激發勞動創造力,不斷探索新的生產方法,促進生產力變革和創新。同時,發揮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斷優化生產流程、改進生產工藝,推動生產力躍上新臺階。在科技快速發展、產業深刻變革以及人工智能迅速融入工業生產與日常生活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更需弘揚工匠精神,以培育勞動者的工匠精神
基金項目: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德技并修、產教融合’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豫教[2024]05877);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強省項目(編號:2025JYQS1256);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5JG25)
作者簡介:李亞(198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共交通運營管理、教育信息化;李海龍(1989—),男,講師,研究方向為供應鏈與物流管理、教育信息化。
為契機,促進勞動者掌握和運用新科技、新技術、新理念、新標準,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升個人職業技能和素養,使高素質技能人才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力軍和引領者。
二、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一)社會認可度不高,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受“重學歷、輕技能”傳統觀念影響,我國社會對職業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認可度不高,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尚未根本消除。例如,高考時多數考生將職業教育作為考入本科無望后的無奈選擇,社會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是“末路選擇”,這導致部分學生對職業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這些都是造成技能型人才匱乏的重要原因,嚴重制約了工匠精神的培養。此外,技能型人才在職場面臨社會地位不高、收入較低、職業發展空間有限等難題,使得許多青年對技能型工作缺乏興趣和熱情,更傾向于選擇看似光鮮、易于獲得成功的職業,而對需要長期投入、付出艱辛努力的生產一線工作敬而遠之。實際上,在生產一線工作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理應受到與科學研究等工作者同等的尊重,但現階段兩者在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上的差距十分明顯。
(二)協同育人機制不健全,教書育人的合力不足
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學校、企業、行業、政府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當前,我國產教協同育人機制尚不健全,一方面,高職院校缺乏頂層設計,對育人主體要素缺乏全局統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不強,導致工匠精神培養與職業技能錘煉的融合度不高。雖然政府重視校企協同育人并制定了多項宏觀政策,但缺乏對參與企業的激勵機制,導致企業積極性不高,校企之間難以實現協同效應。另一方面,教育教學理念滯后于現代產業發展步伐。在傳統人才培養過程中,高職院校教師往往注重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卻淡化了對學生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職業精神的培養;高職院校也多聚焦于學生顯性技能的錘煉,忽視了隱性素養的培養,使得德技并修難以真正落到實處。
(三)思政教育整體推進不足,工匠精神培育有待加強
當前,高職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整體推進有待深入,工匠精神有機融入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現為: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主要依賴思政課程,學科專業體系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與價值未被充分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功能未能完全發揮,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效應不明顯。部分專業課程在設計時,容易忽視專業特點和崗位特征,缺乏從知識點、技能點和崗位點中提煉思政點,導致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結合不密切、與技能崗位脫離。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只注重技能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思政素養的培養,大國工匠、技能大師等豐富的思政元素未能有效融入專業課程,最終導致學生難以深入體會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
三、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
(一)厚植文化土壤,營造技能成才的時代風尚
1.國家要加大在全社會弘揚工匠精神的力度,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讓高職院校學生相信憑借一技之長也能創造美好的未來。一方面,政府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樹立職業教育自信,不斷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提升他們的經濟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程度,為其提供更穩定的物質生活保障。另一方面,重構新時代技能型人才職稱評定體系,拓寬職業發展通道,提升社會地位和認可度,更好地激發技能型人才的創造性。
2.高職院校要著力構建校園特色文化,增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理解。校園文化是開展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渠道,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高職院校可以在教學樓、實訓室、宿舍等地,建設具有教育意義的大國工匠館、工匠精神宣傳走廊、工匠精神宣傳欄,讓學生時刻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其次,通過播放《大國工匠》專題視頻、開展“技能強國”主題班會、舉辦“匠心筑夢,強國有我”知識競賽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明確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本質。最后,邀請勞模、技能大師、技術能手等進校園,舉辦“大國工匠進校園”講座活動,宣傳優秀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二)聚焦教學改革,構建德技并修的課程體系
1.依托思政課,厚植工匠精神發展基因。思政教育承擔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職責,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理想信念和塑造道德品質為重要任務。工匠精神作為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思政教育具有較高的關聯性。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主動宣傳工匠精神的內涵和意義,將彰顯時代精神的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程,實現潛移默化的滲透。在思政課程設置上,要注重工匠精神內容的開發,基于案例教學、項目驅動、實踐教學等理念,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慧教學技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例如,在形勢與政策等思政課中,結合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深入講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相關內容,讓高職學生清晰了解我國對以大國工匠為代表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強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
2.在專業課教學中,深挖專業課中的工匠精神元素。首先,從專業課程內容中提煉與工匠精神相關的思政元素。無論是機械制造的精密度還是電子信息技術的迅捷度,背后都蘊含著對技藝的執著追求和對質量的嚴格把控。因此,應在專業課中穿插講述大國工匠的故事,激勵學生在技能上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卓越。其次,在教學方法上體現工匠精神的內涵。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對技藝的追求,更是一種對待工作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中要強調學生對待學習應有的認真態度,鼓勵他們主動思考、勇于創新。最后,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工匠精神的魅力,增強職業成就感。
3.在創新創業課中培養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途徑。創新創業課不僅要教授學生如何創業、如何創新,更要在授課過程中融入對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傳承。工匠精神是對工作的極致追求、對質量的嚴格把控、對創新的不斷探索,與創新創業的本質一脈相承。因此,高職院校應讓學生深入了解具有工匠精神的成功創業者的故事,了解他們如何在艱難環境中堅守,如何對產品進行反復打磨,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不斷創新。通過這些案例,讓學生直觀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激發他們對卓越品質的追求,助力他們在創業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持續創新。
(三)深化產教融合,搭建協同育人的實踐平臺
1.深化由高職院校主導,聯合社會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多主體構成的多元協同育人共同體,凝聚強大的教書育人合力。多元育人共同體需要重構和融合指導理念、課程設計、內容銜接等多個要素,形成相互補充、相互支撐的工匠精神培育系統。例如,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區域產業發展趨勢,與龍頭企業建立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通過校企聯合辦學、共建實訓基地等方式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2.共同體成員應根據自身資源和優勢,開發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實踐教育的數字資源。依托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構建數字資源數據庫,將新技術、新工藝、新理念、新標準等引入教學體系,持續優化和提升數字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為完善工匠精神培育共同體提供全方位的數字化支持。
3.基于跨界融合方式,校企共建雙師隊伍。教師是培育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指導者和踐行者,需以身作則,切實提高自身培德強技能力。高職院校可從企業中聘用技術骨干、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組建混編教學團隊,形成校企長效育人機制,將企業的最新技術、經驗和管理理念引入課堂,共同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四、堅持成果導向,健全思行并重的考評機制
考評是檢驗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的德技并修考評體系,有助于全面、客觀地評價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工匠精神,通過“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推動工匠精神培育。在工匠精神考評中,要注重學生道德品質、專注力、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考察,通過觀察、師生評價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表現。在技能考評方面,要注重學生技能水平、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考核,通過技能競賽、實踐操作等方式檢驗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
在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高職院校應堅持成果導向原則,將德技并修、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利用新興技術構建人才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評價體系。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進行科學分析和評測,并在培養過程中對評價系統進行動態調整。同時,高職院校應遵循問題導向原則,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建立能夠客觀反映高職院校學生個體差異、具有比較性和判斷性的工匠精神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學習的各階段進行過程性評價。最后,高職院校應遵循價值導向原則,從不同主體、不同階段教育的特點出發,以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為目標,建立具有實效性的工匠精神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東輝,琚東升,高淑紅.國際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職業技術,2019(9).
[2]孫杰.立德樹人視域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22).
[3]牛亞飛,李亞員.新時代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2).
[4]鄭義,朱其志,王明珠.農業高職院校德技并修育人路徑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6).
[5]李亞,李海龍.高職院校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育人路徑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2).
[6]李亞,李海龍,呂海東.職業教育“學訓賽產”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24(2).
[7]洪濤,吳文靜.在思政教育中培育大國工匠精神[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9).
[8]羅小麗,秦祖澤,練紅海,等.“技能中國”建設背景下職業院校“工匠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3(20).
責編: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