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三全育人”理念為新時期醫學院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一—課程思政。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擔負著為國人健康服務的使命和責任。醫學院校培養的不僅應是技術精湛的“大醫”,更應是品德高尚、兼具家國情懷的“良醫”。當代醫學對醫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高等醫學教育需更加注重培養醫學生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以省級一流課程基礎化學為例,調研了一線教學情況,初步探討將課程思政融入基礎化學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踐,充分利用課程蘊含的豐富德育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在接受化學專業知識的同時,其思想、行為和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改變。這為建設一門富有人文情懷的一流課程提供了改革思路和方向,也深入踐行了學校“明德博學,至愛致用”的培養理念。
一、基礎化學融入課程思政的重點和難點
基礎化學是高等醫學院校臨床藥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主要研究與醫學相關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和結構,同時傳授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不僅為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化學基礎,還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此課程在大學第一學期開設,是醫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后的第一門必修課,對學生專業思維的啟蒙和思想價值觀的引導起著重要作用。然而,過去由于認知上的偏差,教學重點過于傾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重視不足,這導致基礎化學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時遇到諸多困難。
(一)立德樹人理念落實不夠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在新時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享譽世界的文明,但不可否認在某些科技領域仍然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基礎化學學科知識的發展與更新,與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和國際形勢密切相關。在實施基礎化學課程思政時,需要在化學專業知識講授中融人對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介紹,同時正視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專業知識為載體,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科學精神、職業責任感等,以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
基金項目:河南省一流本科課程(編號:豫教[2020]13070);2024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4-XYJG-81);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和全國醫學教育發展中心2023年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編號:2023B299)
作者簡介:汪應靈(1972—),女,教授,研究方向為醫用功能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黃倩倩(1986—),女,講師,研究方向為加氧酶的仿生催化;袁建梅(198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分析化學教學。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單一
基礎化學課程兼具化學與醫學人文學科的雙重屬性。研究團隊所在學校選用的教材是由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及全媒體融合創新教材,目前使用的是第2版。教材內容共18章,主要包括溶液、電解質溶液、緩沖溶液、原子結構與化學鍵理論、烴類、醇/酚/醚、醛/酮、羧酸、取代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有機化合物等。盡管教學內容仍以學科基礎知識為主,但學生在溶液部分的學習過程中無法深入探究其知識內涵。有機反應類型繁多,許多學生的學習狀態還停留在高中被動接受知識的階段,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原子結構和化學鍵部分的理論較為抽象,難以理解,是課程的難點。在這種情況下,更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融人課程思政理念,使化學知識學習和醫德培養有機融合。這符合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理念,并滿足一流課程建設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目標要求。
(三)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不足
教育學家余立先生指出:“當前最突出的教育銜接問題出現在中學到大學階段。”在這一階段,思想政治課往往與專業課學習和醫學實踐脫節,無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其價值引導效果較差。大一新生由于對醫學專業缺乏正確、全面的認知,許多學生對未來感到迷茫和困惑。他們無法及時調整并適應從高中被動學習到大學主動學習的轉變,仍然偏好“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在遇到問題時,他們很少查閱資料和文獻,更不愿與老師和同學討論,而是傾向于機械地記憶標準答案,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專業認同感也較弱。因此,需要教師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人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逐步轉變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努力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優秀醫學人才。
二、基礎化學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
根據基礎化學課程的特點和內容,并結合學校2024年度新頒布的課程思政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研究團隊從以下六個方面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學科發展史、科學家逸事、學科發展前沿、交叉學科知識、經典理論建立以及生產生活應用。這些素材將最終應用于培養家國情懷、哲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綠色發展等方面(如圖1所示)。為了扎實推進基礎化學課程的思政教育,研究團隊結合實際情況,采用多種融入方式,如畫龍點晴式、案例穿插式、專題嵌入式、隱形滲透式和討論辨析式。通過這些方法,將挖掘出的思政元素有機地整合到教學實踐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創新能力提升、人格成長與智慧發展并重,為建設一門集“知識高度、創新力度、情懷溫度”的一流課程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講好科學家故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基礎化學教學中主要介紹西方科學家的貢獻,這可能會給學生留下我國科技落后的印象,不利于培育文化自信。因此,本團隊在一流課程建設過程中,帶領學生共同分析了我國基礎化學學科在國內外發展的現狀和水平,并展示了許多華裔科學家的事跡和原創性成就。在調研近幾十年來開發的配合物藥物時,師生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南京大學的戴安邦教授。他從黨和人民的實際需要出發,開展“鉑基配合物藥物的抗癌活性及作用機理”課題研究,這仍是當今配位化學的研究熱點之一。至今,尚無其他類別的藥物能替代鉑基藥物對癌細胞的獨特殺傷力。“無涯之知,世代之功”,我們理應傳承前輩們的學術思想和高尚品質,這有利于后人認清未來的發展方向,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諸如此類的思政素材融人教學,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敬業和奉獻精神,增強醫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責任感、使命感。
(二)利用哲學思想幫助學生認識化學的變化規律,提升明辨思維能力
許多基礎化學知識與理論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將辯證法觀點和科學認識論融入基礎化學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化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為將來創造性地開展科學工作夯實基礎。基礎化學中有許多由量變引起質變的例子。例如,在講解分子間作用力時,可引入惰性氣體隨著分子量的增大,其狀態、熔沸點、密度和溶解度等呈現出規律性變化的例子。又如,酸堿理論(包括電離理論、質子理論和電子理論)的發展,是化學理論遵循哲學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典型例證。最初,酸堿被定義為在水溶液中能夠電離出H+"或OH的物質。隨后,這一定義被擴展為化合物通過給予或接受質子來判斷酸堿。最終,酸堿概念被進一步延伸到通過外來電子對的接受或給予來定義。通過對酸堿理論的學習,學生能深刻體會到任何理論都是通過否定之否定規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由此可以培養用辯證視角認識科學和自然,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融合科技創新案例,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礎化學是一門既實用又具創新性的實驗學科,通過深人了解物質的宏觀性質和微觀結構,不斷開發新物種、新反應和新性能,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緊跟科技前沿,介紹學科理論和技術發展的重大事件,同時,還應了解學科研究熱點以及尖端科技對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在講授原子結構和化學鍵理論時,可以引入21世紀的“神奇材料”——石墨烯。石墨烯因其具有最薄、強度最大、導電和導熱性能最佳等特性,被廣泛應用于生物醫藥、太陽能電池、電子元器件及航空航天材料等領域。例如,石墨烯手機電池在5秒內即可充滿,并可續航半個月;電動汽車的石墨烯電池在充電10分鐘后能夠連續行駛一千公里。科技的創新必將為未來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還能培養學生敬畏科學和立志創新的精神,激勵他們在未來的新材料和新技術領域勇于攻堅克難,追求更大成就。
(四)在基礎化學反應講授中滲透綠色發展理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在化學學科中體現為環境、健康、安全的一體化管理。因此,在基礎化學的教學中融人綠色發展理念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講授苯的加成反應時,可以介紹苯與氯氣在日照條件下生成六氯化苯的過程。通過視頻和圖像展示這種化合物作為殺蟲劑對生態環境的嚴重危害,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未來減少殺蟲劑使用以保護環境,增強學生的資源節約和生態文明意識,提升他們保護環境、敬畏自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結語
本研究針對臨床藥學專業的基礎化學課程,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的系統設計與實踐。結合課程特點和臨床藥學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對大一新生的學情分析,總結出基礎化學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和挑戰。研究團隊從教學內容中提煉出豐富的思政元素,并撰寫章節思政教學案例。這些案例從家國情懷、哲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環保意識培養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基礎化學在實際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具體策略。
結果表明,課程思政教學的融人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基礎化學課程的思政教學模式,在提升臨床藥學專業教育質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其他學科的教改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王大亮.立德樹人德醫雙馨:課程思政在醫學類通識課的應用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20(2).
[3]段志光.新冠肺炎疫情后的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20(4).
[4]徐.醫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S1).
[5]韓莉鋒,李玉.探究綠色化學理念在化學化工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當代化工研究,2022(12).
責編: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