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社交互動以及表達觀點的主要平臺,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也重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與方式。自媒體平臺使大學生的信息接收呈現碎片化、娛樂化、個性化特點。因此,構建適應新媒體時代特點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既是應對現實挑戰(zhàn)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簡稱“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內在要求。
一、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話語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tǒng)思政教育話語權威性弱化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無界性、即時性和互動性為大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價值選擇空間,但也帶來了信息過載、價值沖突等挑戰(zhàn)。傳統(tǒng)思政教育話語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面臨權威性明顯減弱的困境,表現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在網絡信息多元化以及碎片化過程中影響力下降,官方話語與大學生網絡話語之間出現明顯裂痕,導致思政教育內容傳播效果受限。主流思政教育話語體系在表達方式上偏向宏大敘事與理論闡釋,缺乏對大學生個體關切與現實問題的回應,導致話語權威性在實踐層面得不到有效鞏固,導致思政教育的影響力有所減弱。
(二)思政教育話語方式與大學生接受習慣不匹配
大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虛擬社交中,可能會忽視與身邊人進行真實互動的機會。這種過度依賴虛擬的社交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削弱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導致大學生感到更加孤獨,與現實世界脫節(jié),進而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的問題。當代大學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了快速瀏覽信息、處理信息的習慣,而傳統(tǒng)思政教育話語冗長的文本敘述難以聚焦其注意力。大學生更傾向參與式、體驗式學習,渴望在互動交流中產生情感共鳴,思政教育話語的單向輸出模式無法滿足其參與需求,思政教育話語的嚴肅化以及形式化特點與大學生喜愛的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表達風格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大學生很難有效理解教學內容。
(三)思政教育話語內容與新媒體傳播特性脫節(jié)
傳統(tǒng)思政教育話語內容與新媒體傳播特性存在明顯脫節(jié),主要體現在內容設計未能充分適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規(guī)律與技術特點上。思政教育內容通常系統(tǒng)性強,篇幅長,難以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下用戶時間碎片化和注意力分散的特點,內容設計缺乏“小單元以及大容量\"的結構安排。第一,思政教育話語內容過于注重理論深度與邏輯嚴密性,很少運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廣受歡迎的故事性表達方式,使大學生缺乏情感共鳴與生活場景的代人感。第二,思政教育內容未能充分利用新媒體視覺化、聲像化以及互動化的技術優(yōu)勢,依然停留在語言表達的單一維度,無法發(fā)揮新媒體多感官以及沉浸式傳播的優(yōu)勢,在新媒體信息快速迭代的環(huán)境中稍顯被動。
(四)教育主體新媒體話語能力不足
教育工作者對當代大學生網絡話語特點與流行文化缺乏深人了解,無法有效解碼學生話語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回應,導致教育內容難以引起共鳴。新媒體給就業(yè)指導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如用人信息能迅速傳達給每個學生、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等。3思政課教師習慣用傳統(tǒng)的理論闡釋分析說理,缺乏生動、簡潔、形象的表達能力,難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思政課教師缺乏新媒體平臺建設與內容運營的信息素養(yǎng),校園新媒體平臺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導致思政教育話語傳播效果不佳。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特點與話語需求
(一)大學生思想的新變化
當代大學生長于信息化時代,自我意識與表達欲望強烈。大學生在追求獨立思考與價值判斷的同時,思維更開闊,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新媒體環(huán)境的浸潤使大學生習慣快速獲取碎片化信息,長此以往易降低大學生深度思考能力。在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學生既關注個人發(fā)展與未來選擇,也對社會問題展現了關注與擔當。但網絡時代的信息環(huán)境導致部分大學生在價值判斷上出現模糊性與不確定性,容易受到網絡輿論影響而形成情緒化認知,只注重即時體驗與感受,較為排斥理論說教。
(二)大學生網絡話語習慣與偏好
第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話語呈現鮮明特點,體現為簡潔化、圖像化、符號化與情感化的表達傾向,習慣使用網絡流行語、表情包以及短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社交與自我表達,這種表達方式更加生動直觀且富有情感張力。第二,大學生網絡話語偏好幽默化、戲謔化的表達風格,通過調侃與反思對社會現象提出獨特看法,更傾向認同具有親和力的話語表達,對于官方化、說教式的話語表達往往持疏離甚至排斥的態(tài)度。第三,大學生網絡話語具有強烈的互動性與即時性,他們期待得到及時反饋并參與話語的共同建構過程,在內容上更關注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對于抽象理論或遠離生活實際的內容不感興趣,傾向通過特定的話語表達方式強化群體歸屬感與認同感,在表達過程中注重情感共鳴與價值共識的建立。
(三)大學生對思政教育話語的接受心理
大學生對思政教育話語的接受心理呈現復雜多元的特點。在認知層面,大學生對邏輯嚴密以及論證充分的話語內容有較高接受度,但排斥簡單重復以及缺乏思辨性的話語表達,更偏好那些能夠激發(fā)思考以及引發(fā)情感共鳴的內容,而非單向灌輸式的說教。在情感層面,大學生期待思政教育話語能夠基于真實情感體驗,對于情感共鳴度高的內容更易產生認同感,更易接受能夠提供價值認同的話語表達。在價值判斷層面,大學生群體既有追求真理的理性特質,也有從眾心理的情感傾向,他們在面對思政教育話語時常常通過同伴群體的反應來調整自身心態(tài)。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構建的原則
(一)親和性與政治性相統(tǒng)一原則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必須堅持親和力與政治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在保證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的前提下,增強話語表達的親近感與共鳴度。思政教育話語應當減少權威說教色彩,增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通過貼近學生的語言風格與表達方式傳遞正確的政治立場與價值導向。話語體系構建既不能為追求親和性而淡化政治性,也不能為強調政治性而忽視親和性,要在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中實現協(xié)調發(fā)展,實現思政教育話語的政治引領功能與情感溝通功能的有機統(tǒng)一。
(二)互動性與引導性相結合原則
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應遵循互動性與引導性相結合的原則,摒棄單向灌輸模式,構建平等對話機制,鼓勵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形成良性互動的話語生態(tài)。第一,互動性體現在話語傳播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與對話中,通過問題討論、觀點交鋒及共同探索等方式激發(fā)學生思考與參與教學活動,形成思想碰撞與共識凝聚的教育場域。第二,引導性強調在互動過程中教師應把握正確方向,引導討論向深入發(fā)展,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觀點,實現價值引領與思想引導的教育目標,在民主平等的教學互動中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功能。
(三)時代性與科學性相統(tǒng)一原則
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必須遵循時代性與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話語體系應緊跟時代發(fā)展脈搏,融入時代元素與流行表達,使思政教育與時俱進;同時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上,確保內容科學準確、邏輯嚴密,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時代性要求思政教育話語能夠反映時代特征,回應時代關切,運用時代語言使思政教育內容貼近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科學性要求思政教育話語必須基于科學理論以及客觀事實,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避免簡單化、片面化的理論闡釋,以實現科學內容與時代表達的有機統(tǒng)一。
(四)系統(tǒng)性與針對性相協(xié)調原則
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應秉持系統(tǒng)性與針對性相協(xié)調的原則。系統(tǒng)性體現在話語體系應構建完整的內容框架與邏輯體系,涵蓋思政教育的各個維度,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避免碎片化和片面化傾向。針對性強調話語體系必須根據不同群體、不同個體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差異化設計,針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認知水平等因素設計相應的話語內容與表達方式。系統(tǒng)性與針對性的協(xié)調要求思政課教師在保證教育內容系統(tǒng)完整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特點以及實際需求進行適當調整,突出重點,實現教育內容系統(tǒng)性與教育方法針對性的統(tǒng)一。
四、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話語體系構建的路徑
(一)話語內容優(yōu)化路徑
針對傳統(tǒng)思政話語權威性弱化問題,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話語內容的優(yōu)化應實現理論深度與生活貼近度的統(tǒng)一,在保證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的同時,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運用時實熱點事件與典型案例輔助理論講解。一方面,話語內容優(yōu)化需重視將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主題中關注個人成長及價值實現的切身問題,建立宏觀理論與微觀實踐的內在聯系,使思政理論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認同與行動指南。另一方面,內容設計應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古典與現代的貫通、中國與世界的互鑒、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形成多維度、立體化的思政教育話語內容體系,增強其權威性與影響力。
(二)話語形式創(chuàng)新路徑
針對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話語與大學生的語言習慣不匹配問題,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話語形式創(chuàng)新應實現多媒體表達與互動體驗的深度整合,運用短視頻以及動畫等多媒體形式,實現話語表達的多樣化和立體化。表達方式創(chuàng)新要求思政課教師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學,增強話語表達的親和力與感染力,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話語形式應具有互動性和參與性,如彈幕互動以及在線討論等方式能夠激發(fā)大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使大學生成為話語生成的重要力量。思政教育話語形式創(chuàng)新還應注重情感體驗和美學價值導向,通過提升情感共鳴以及藝術感染的方式,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打破傳統(tǒng)思政教育話語的刻板印象,創(chuàng)造富有時代特色以及貼近大學生需求的新型話語形式。
(三)話語傳播渠道拓展路徑
高校可建設統(tǒng)一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整合校內各類資源,形成覆蓋全校的思政教育網絡體系。4]線下渠道創(chuàng)新應從思政課教學、校園文化活動以及社會實踐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增強其趣味性與參與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話語傳播渠道拓展的關鍵在于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教師可運用“微課十實踐\"以及“線上學習十線下討論\"的混合模式,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實現線上線下資源的無縫對接,構建“課堂一網絡一實踐”的立體化傳播體系。此外,傳播策略應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與需求,實施精準化、差異化傳播,實現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傳播。
(四)教師話語能力提升路徑
針對教師新媒體話語能力不足的問題,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話語體系構建應重視教師話語能力提升,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媒體矩陣,整合官方網站資源,構建全面覆蓋的新媒體平臺。第一,思政課教師話語能力提升應完善培訓機制,針對不同群體開展新媒體技術應用以及青年文化心理培訓,構建“思政課教師 + 專業(yè)課教師 + 新媒體專家\"協(xié)作團隊,通過集體備課與案例分享實現資源共享。第二,高校可將新媒體話語能力納入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體系,鼓勵思政課教師深人學生網絡社區(qū),了解學生話語表達習慣;還可設立新媒體話語研究中心,為教師提供智力支持與資源保障;可建立健全大學生參與機制與話語效果評估體系,構建大學生思政自媒體團隊,形成“評估一反饋一優(yōu)化一再評估”的良性循環(huán),不斷提升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五、結語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求理論與實踐協(xié)同創(chuàng)新。面對信息技術變革與大學生思想發(fā)展新變化,思政教育話語體系構建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引領,實現從“獨白\"到“對話”的根本轉變。在保證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基礎上增強互動性與時代性,通過內容重構、形式創(chuàng)新、渠道拓展、多元參與等路徑全面推進思想教育話語體系構建。新媒體時代不僅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更是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契機。只有把握時代脈搏,適應媒介變革,貼近學生特點,構建富有感染力與說服力的話語體系,才能實現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才能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孟學虹.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現狀、挑戰(zhàn)與提升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20):202-206.
[2]何季霖.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5(2):110-113.
[3]何雷.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與就業(yè)指導的融合探索[J].中國就業(yè),2024(11):86-87.
[4]惠宇晴.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育人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公關世界,2025(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