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室主任,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中語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教育學會理事、天津市教育學會中語會理事長、中學語文現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天津市兼職督學,天津市第六周期繼續教育中學語文首席專家、人教社統編教材培訓專家、教育部教材委員會教材審核專家,《語文教學通訊》封面人物。首創“活動態語文教學模式”,出版專著《活動態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探索》。主編天津市中學語文學科課程建設系列叢書。主持市級、國家級課題30余項。系列成果獲天津市第六屆、第七屆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第二屆基礎教育成果國家級二等獎,成果在全國推廣。發表及獲獎論文80余篇,主編各類教材及教輔書籍20余部。曾獲得天津市基礎教育先進個人、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與中考命題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其帶來新的指引與變革。新課標的頒布,使名著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更加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發展與提升。新課標強調名著閱讀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關鍵作用,推動名著閱讀教學從知識傳授向素養培育轉變,引導中考命題方向朝著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發展。這種變化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經典作品,通過整本書閱讀積累閱讀經驗,提升語文素養,豐富精神世界。
一、天津中考名著閱讀試題總體特征
眾所周知,名著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它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文化底蘊和思維能力,還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中考作為考查學生學業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名著閱讀命題對教學具有直接導向作用。近年來,天津中考命題主要呈現如下特征。
(一)依標命題,功能明確
天津中考名著閱讀試題依據新課標,多年來總體穩定,區分度明顯。名著題目考查學生的識記、探究、表達、運用等能力,在選材上具有典型性和廣泛性,重視情境設置,試題結構合理,既發揮了學業水平測試的功能,又兼顧了選拔功能,承襲了天津試題命制的優良傳統。
(二)全面考查,素養立意
中考名著閱讀試題考查內容廣泛,涵蓋文學常識、人物形象、情節梳理、主題探究等多個方面。在文學常識方面,主要考查名著的作者、朝代、時代、國別等基礎知識。對人物形象的考查,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分析名著中人物的性格特點、行為動機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例如,2020年第23題“請結合相關情節,對保爾的英雄形象進行多角度分析”,則是結合人物性格特點對人物形象的考查。
試題知識點和能力點考查全面,融名著常識與閱讀分析能力于一體。例如,2022年試題涉及多部經典名著,涵蓋人物、情節等考點。第23題通過對林沖人物形象的分析,考查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掌握和深度解析能力,體現了對文化、語言、思維和審美四大核心素養的多角度評測,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淺表閱讀走向深度閱讀。
(三)題型豐富,規律探析
中考名著閱讀試題的命題形式多樣,常見的有填空題、簡答題等。填空題主要用于考查學生對名著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文學常識、名著判斷、人物填寫等;簡答題主要考查人物形象、人物命運、情節梳理、主題探究等。
1.文學常識積累??v觀近年試題,此題多以表格形式考查學生對作家作品概貌的掌握程度。例如,2020一2022年第22題,要求學生根據文段或評述填寫相應作品或人物,難度值較高,需要學生準確識記名著常識并規范書寫。
2.對名著內容與關鍵情節的探究。天津中考名著閱讀側重考查學生對名著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如概述某個情節的主要內容并說明其作用,理清事件邏輯關系,梳理重點情節等。
3.人物形象與情節關聯的探究。常見題型如根據節選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或根據人物形象回憶相關情節,或分析性格成因。例如,2022一2024年第23題,著重考查學生對名著人物或關鍵情節的熟知度,及人物形象、性格、遭遇、命運等與情節的關聯。
4.主旨思想探究??疾閷W生依據關鍵內容探究人物經歷或作品主題的能力。例如,2017年中考要求探究魯迅人生選擇及原因。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作者、自己、同學對話,體會作者救國救民的思想和愛國主義情懷,探究作品的社會意義。
(四)設置情境,任務驅動
情境化考查是名著閱讀命題的重要特點。題自通過創設各種與學生學習、生活或社會實踐相關的情境,將名著閱讀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設計具體任務,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名著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名著內容的理解與遷移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實施,要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基于此,天津中考語文試題選取具有探究意義的語言材料,從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等角度設置情境任務,命題時觀照了三種情境與語文學習、語文實踐的關系,旨在激發學生內在動機和探究欲望,提高其“在具體生活情境中運用語言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024年名著試題命制創設了真實的情境任務,采用名著常識考查與閱讀分析能力考查相結合的方式,點面結合,綜合考查學生在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方面的核心素養。
二、題目設計凸顯情境性
新課標提出:“考試應以情境為載體,依據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評定其素養水平。命題情境可以從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也可以從個人、學校、社會等角度設置。\"試題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閱讀體驗,注重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名著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名著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思想情感的領悟與表達。
(一)情境設置體現新課標要求,推動閱讀教學與學生素養發展
1.符合新課標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理念。命題情境設計始終立足于新課標中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要求,強調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豐富、拓展名著閱讀;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能夠講述、推薦自己喜歡的名著等。題目通過設置閱讀分享活動等情境,考查學生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將名著閱讀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實現真實有效的閱讀。例如,2023年名著閱讀題目以“同學分享借助“批注'閱讀中國古典名著的方法”為情境,展示了《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一段原文與名家批注。這段批注由范進的“不省人事”聯想到第二回中周進的“不省人事”,將兩個看似相同的情節關聯起來,非常精妙地點評了范進“不省人事”的原因和周進“不省人事”之后的經歷,引起讀者對清末知識分子境遇的深思。題目借助這段批注引導學生回顧作品的主要情節,建立情節之間的關聯,探究人物形象,思考作品的社會意義。這個題目借助情境設計引領學生走向真實而有意義的閱讀,實現名著閱讀的真正價值。
2.關注學生素養發展的個體差異。命題情境設置層次清晰,對學生閱讀思維水平的評價有梯度。從簡單的名著知識考查情境到復雜的人物命運與主題探究情境,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A較弱的學生可以在基礎知識考查情境中展示自己的積累,而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在深度閱讀和綜合分析情境中發揮優勢。這種設計關注了學生閱讀素養發展的層次性和差異性,鼓勵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積極參與名著閱讀,逐步提升閱讀素養,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個性化發展理念,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名著閱讀素養整體水平。
(二)情境與考查目標緊密結合,全面評估學生素養
1.考查知識積累與理解運用。在各種情境中,通過對名著基礎知識的考查,如作品或人物名稱、人物身份、情節內容等,檢驗學生的閱讀積累。例如,2021—2024年第22題填空,要求學生根據文段或評述準確填寫名著及人物信息,這是對學生知識儲備的直接考查,為學生在情境中進一步分析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情境設置促使學生將名著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例如,在作品分析情境中,要依據情節分析人物命運,這需要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體現了對知識遷移和運用能力的關注,評估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素養。
2.考查閱讀方法與思維能力。部分情境以閱讀方法為切入點,如2023年借助“批注”閱讀《儒林外史》的情境,考查學生是否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以及能否運用該方法分析作品。學生需要通過批注理解情節關聯、人物形象,進而思考作品主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和思維的邏輯性。同時,在分析人物命運與社會環境關系的情境中,要求學生運用歸納、推理、分析等思維方法,梳理情節發展脈絡,探究人物性格變化的深層原因,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有助于全面評估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素養。例如,2022年名著閱讀第23題,引導學生結合“豹子頭誤入白虎堂”“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陸虞候火燒草料場\"等相關情節,梳理林沖五次被逼的經歷,探究他多層次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發展變化以及變化原因。本題考查學生對名著的相關情節梳理、人物性格的分析等語文綜合能力和思辨能力。
3.促進情感體驗與價值引領,考查綜合素養。情境設計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名著中獲得情感體驗,如在閱讀分享活動中感受名著的精神內涵,這不僅考查學生對作品情感的感知能力,還通過情感共鳴促進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落實名著的育人功能。
2024年第22題以“閱讀經典名著,感悟精神內涵”閱讀分享活動為情境,設計了一位同學的發言稿,并請考生將這段發言稿補充完整,將作品內容與閱讀感受巧妙結合。在考查形式上,聚焦名著的“精神”主題,著眼于閱讀名著的感悟。這樣的設計,能夠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對學生有積極的價值引領作用。
(三)情境設置豐富,題目類型多樣
天津中考名著閱讀試題通過設置豐富多樣的情境,考查學生語文素養。
1.閱讀分享活動情境。2024年“閱讀經典名著,感悟精神內涵”閱讀分享活動情境,讓學生補充發言稿,考查學生對名著精神內涵的感悟以及對作家、作品、人物等知識的掌握,同時注重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將名著閱讀與自身情感體驗相結合,體現了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考查。
2.作品分析情境。2022年和2024年以《水滸傳》中的人物故事為情境,分別考查林沖和楊志的人物形象、命運發展及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學生需要深人名著文本,梳理情節,分析人物性格變化的原因,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會主題,這對學生的閱讀理解、邏輯思維和文學鑒賞等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
例如,在分析林沖被逼上梁山的過程中,學生要從高衙內調戲、高俅設計陷害、林沖在野豬林和草料場的遭遇等一系列情節中,總結出林沖性格從委曲求全到奮起反抗的變化,以及社會黑暗對人物命運的推動作用,從而提升了對作品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維的素養。
三、名著閱讀教學的核心素養導向
新課標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在名著閱讀中,這四個方面相互交織、協同發展。新課標強調名著閱讀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作用。
在中考命題方面,新課標引導下的命題方向逐漸從單純考查名著知識向考查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分析與評價等綜合能力轉變。這種轉變旨在促使語文教學回歸本質,引導學生真正從名著閱讀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語文素養,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1.文化自信的建立。名著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智慧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生閱讀名著,能夠深入了解中外文化的精髓,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建立文化自信。
2.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名著的語言具有典范性和藝術性。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接觸到各種風格的語言表達,如《水滸傳》中生動質樸的語言、《艾青詩選》中富有感染力的詩歌語言等,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模仿和創作,能夠提高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豐富詞匯儲備,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流暢性和生動性。
3.思維能力的發展。名著閱讀需要學生進行思考、分析、推理和評價,這有助于鍛煉其思維能力。例如,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學生通過對保爾·柯察金成長歷程的梳理,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探究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問題,從而培養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名著閱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閱讀《西游記》時,對其中奇幻的情節、豐富想象力的理解與感悟,能夠激發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
4.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名著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無論是優美的自然風光描寫、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還是深刻的思想內涵表達,都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學生在閱讀中欣賞美、感受美,并通過寫作、繪畫、表演等方式表達自己對名著的理解和感悟,實現審美創造能力的提升。審美創造在名著閱讀中體現為學生對作品藝術魅力的感受與表達。例如,閱讀《艾青詩選》,學生領略詩歌意象、意境、情致的獨特美感,并通過仿寫、創作表達對美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培養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
四、基于多維視角的教學策略
新課標對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具有引領作用,中考命題對教學也會產生重要影響。新課標和中考等因素引領著教師的教學方向,影響著教學策略。
(一)基于新課標理念的名著閱讀教學策略
名著閱讀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理念下,名著閱讀教學可以采取以下主要策略。
1.根據年級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策略。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教師要合理選擇教學策略。七年級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可選用《西游記》《朝花夕拾》等情節較為簡單、趣味性較強的作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八年級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如《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愛》等,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文學性,可引領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深入探究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問題,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九年級著重提升學生綜合閱讀素養,可根據中考復習進度安排閱讀計劃,組織學生對書中的人物形象、情節發展、主題思想等進行全面梳理,并輔以針對性練習。
2.創設閱讀情境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新編語文教材特別強調閱讀興趣的培養,教師可以根據名著的內容和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名著的魅力。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也是激發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組織讀書分享會、戲劇表演、知識競賽等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提高閱讀的興趣。
3.做閱讀筆記是提高名著閱讀效果的重要手段。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書中的精彩語句、段落、人物描寫、寫作手法等進行標記,并寫下自己的簡短感悟、疑問或點評。例如,閱讀《駱駝祥子》時,可對祥子的外貌描寫進行批注,分析祥子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狀態。
4.網絡資源是名著閱讀教學的重要補充。教師可以推薦一些優秀的名著閱讀網站、有聲讀物等,引導學生課余時間完成新課標推薦的名著閱讀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名著閱讀教學策略
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與情境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語言的積累與運用,將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植根于完整的主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思考與探究,完成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1.創設情境,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將名著中的情節或人物引入課堂,通過角色扮演、故事接龍、主題演講等形式,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例如,教學《西游記》時,可組織學生進行“西游人物模仿秀”,讓學生扮演孫悟空、豬八戒等角色,通過模仿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提高語言表達和表演能力。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實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名著閱讀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思考名著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再如,閱讀《駱駝祥子》時,提出“祥子的命運在現代社會是否會改變”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進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
2.運用多元方法,促進學生深度閱讀。(1)思維導圖法。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梳理名著的情節脈絡、人物關系和主題思想。以《水滸傳》為例,可以將主要人物、重要事件、政治策略等內容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出來,清晰地展現名著的結構和內在邏輯,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能力,鍛煉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和邏輯性。(2)比較閱讀法。選取具有相似主題、人物形象或寫作手法的名著進行比較閱讀。例如,將《儒林外史》中的范進與《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進行比較,分析兩人的性格特點、社會地位、命運結局以及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3)批注閱讀法。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批注,記錄自己的閱讀感悟、對精彩語句的賞析等。教師定期組織學生交流批注內容,分享閱讀心得。例如,閱讀《朝花夕拾》時,學生可以對魯迅描寫童年生活的片段進行批注,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4)跨學科學習活動。教師結合生物、歷史、美術、音樂等學科,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例如,閱讀《昆蟲記》時,生物學科可探究書中昆蟲的生物特征和生態習性,美術學科可讓學生繪制書中所描述的昆蟲形態,語文學科則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科學精神的表達,通過這樣的跨學科學習,提升學生對名著的理解深度,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跨學科思維。
3.注重閱讀評價,引導素養發展方向。一是要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二是評價主體應多元化,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三是評價內容要全面化,不僅關注學生對名著知識的掌握,還注重對學生閱讀態度、閱讀方法、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四是評價方式應多樣化,可采用課堂表現評價、讀書筆記評價、閱讀測試評價等多種方式,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名著閱讀成果。
4.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重視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名著閱讀過程中的成長和進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參與課堂的表現、完成閱讀任務的情況等,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終結性評價則以考試、作品展示等形式,對學生在一定階段內的名著閱讀綜合素養進行考查,為學生提供學習成果的階段性總結,引導學生明確進一步發展方向。
(三)基于中考命題的名著閱讀教學策略
中考名著閱讀常見考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學常識,如名著的作者、朝代、國別、體裁等;二是人物形象分析,要求學生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點、塑造方法以及人物的意義與價值;三是情節概括或梳理,學生需要熟悉主要情節及其發展脈絡,包括情節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四是主題探究,即深入理解名著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五是藝術特色鑒賞,如對名著的語言風格、寫作手法、結構特點等進行分析。
1.基于中考題目特征的教學導向。(1)以文化人,價值引領。天津中考命題依據新課標,注重名著閱讀的價值觀引領和文化傳承功能。名著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如通過閱讀《西游記》《儒林外史》等作品,促使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與中考命題對文化素養的考查目標一致。(2)注重積累,真實閱讀。中考名著閱讀試題注重考查學生閱讀積累和真閱讀能力。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多讀書、勤思考,做讀書筆記,寫讀書感悟,實現讀寫結合,這有助于學生應對名著內容梳理、分析概括等能力題型的考查。(3)強調實踐,拓展延伸。中考命題鼓勵學生將名著閱讀從課內向課外延伸,體現了對名著閱讀教學的實踐性引導。教學中,教師應開展多種閱讀實踐活動,如情節表演、名著推介、交流感受等,并將閱讀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如閱讀《昆蟲記》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契合中考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生活聯系的考查。(4)豐富類型,開闊視野。中考命題覆蓋多種類型名著,教學中教師應豐富學生閱讀類型,拓展閱讀視野,如教學魯迅作品可根據新課標推薦補充讀物《朝花夕拾》,滿足學生個性化閱讀需求,呼應中考對閱讀廣度的考查。(5)多重目標,綜合提升。中考命題體現了名著閱讀教學的多重目標。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技巧,感受語言魅力,學習寫作技巧,培植鑒賞思維,汲取精神養料。例如,從《水滸傳》中學習語言特點和寫作特色,從《紅星照耀中國》中學習革命文化,體悟革命精神,與中考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考查要求保持一致。
2.名著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1運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脈絡。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梳理名著內容,如為《駱駝祥子》繪制思維導圖,提煉重點人物,關聯其外貌、性格、情節等,提高學生對名著的整體把握能力,以應對中考對作品結構、人物關系等方面的考查。(2)板塊歸納分類,明晰作品結構。對于一些結構較為復雜的名著,教師可采用歸納板塊法。例如,將《朝花夕拾》分為記人、記事、議論三大板塊,分類閱讀有助于學生明晰作品結構,把握不同類型文章的特點,以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題,應對中考對作品整體把握和內容分析的考查。(3)片段賞析解讀,深化理解感悟。針對人物形象和重點語段,采用片段賞析法。例如,閱讀《西游記》相關回目時,通過復述情節或觀看視頻片段加深理解,引導學生對人物和情節進行深層解讀,有助于解答人物形象分析和情節理解等題目。(4)人物比較辨析,把握形象特征。對于容易混淆的人物,可運用人物辨析法。例如,比較《儒林外史》中范進與周進的異同,就可從多個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及思想變化,幫助學生提高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滿足中考對人物形象考查的要求。
3.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的構建。整本書閱讀任務群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拓展學生閱讀視野、豐富閱讀體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意義重大。整本書閱讀任務群是拓展型任務群。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應引導學生根據名著類型和自身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如精讀、略讀、跳讀等。同時,要鼓勵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合理安排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效率。此外,還應創設自由閱讀、愉快分享的氛圍,組織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
新課標設置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跨學科學習等任務群,與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相輔相成,對名著閱讀教學起到積極的拓展和深化作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助力學生深入理解名著文學價值,開展創意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培養學生理性與批判性思維;跨學科學習則引導學生從多學科角度解讀名著,提升理解深度與綜合運用知識能力。
展望未來,中考命題會將持續創新,探索更復雜情境和整合化命題方式,考查學生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一是情境化與任務驅動將會加強。未來中考名著閱讀命題可能會創設更豐富多樣的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名著知識解決問題。二是對閱讀方法和策略的考查更深入。中考將更加注重考查學生是否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策略,如精讀、略讀、批注、比較閱讀等。三是強調名著間的關聯與整合。為了拓寬學生閱讀視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中考命題可能會加強對不同名著之間關聯的考查。四是突出名著閱讀的個性化體驗與表達。鼓勵學生在名著閱讀中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夠準確、清晰地表達出來。五是與時代精神和社會生活聯系更緊密。中考名著閱讀命題將更加關注名著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及其對當代社會生活的啟示。
眾所周知,中考命題始終是教學的風向標,并深刻影響著語文課堂實踐,其作用是積極且明顯的。首先,中考命題促使教學方法不斷改進。例如,情境化命題促使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創設與名著相關的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等,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其次,題目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考查。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不再局限于對名著知識的傳授,而是引導學生對名著進行深入分析、比較、評價,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審美創造能力。最后,題目的變化促使教師調整教學內容。隨著命題對閱讀過程和閱讀收獲的側重,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加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反思。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