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語篇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類型,也是發展學生閱讀素養和思維品質的主要渠道。它不僅能作為語言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而且也能以其內在邏輯、語言形態和文化特性傳達一定的思想方法、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普遍停滯在淺層知識上,不少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仍停留在膚淺的知識學習方法與技巧層面,缺乏對文本的主旨、內涵、文體構成、語言特點、寫作思想等方面更深層次的理解,無法觸及文本知識的深刻內涵,很難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力,進行學科知識的聯想和建構,更不能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知識教學與教育意義研究相互割裂,英語課程育人意義常被忽視,學習者的基礎素質與綜合技能也沒有發揮。
在此背景下,探究性學習模式的引入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和互動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討論、研究等方式,深入探討文本內容,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一、深度學習理論框架與教學實踐
(一)深度學習的理論闡述與教學融合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學者郭月華指出,深度學習具備五個基本特征:聯想與結構、活動與體驗、本質與變式、遷移與應用、價值與評價。深度學習著眼于培育心智全面發展的人,這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帶來了全新的科研視野。
(二)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教學目標構建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言學習是有意義的主題研究活動,主張以學習為中心,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實踐活動,將語言、文化、思維融于一體,實現對學生邏輯、批判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落實學科育人的目標。
二、探究性學習模式的課堂實施策略
鑒于閱讀教學的現狀,建立在深度學習基礎上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主導,在過程中形成真正的學習體驗;自覺地形成新舊內容的連接與關聯,激活其背景知識;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內化文本知識;重視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夠在新的語境或生活中靈活再現,外化閱讀課堂的學習效果。
(一)讀前:文本深度解讀與教學目標設定
1.語篇全面解讀與教學設計融合
教材不僅是語言知識的載體,更是作者思想、情感和文化的主要傳遞者,因此教師需要全面解讀語篇,掌握主題和文章主線,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包括文本的主題、結構、語言特點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教師不僅要解讀文本的字面意思,更要品味文本的引申義,準確理解和感悟文本。此外,教師還需要從課程標準和編者意圖進行思考,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實現多維度的文本解讀和教學內容的合理編排。
2.教學目標的層次性與系統性構建
教學自標是整體課程設計的起點,不僅發揮著引導與啟發的作用,而且是整體課堂教學的核心,規范著教與學的方向并控制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深度閱讀需要教師確定出層次性和精確性的具體目標,形成完整的教學目標體系。
閱讀前,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維的閱讀目標,讓學生對即將達成的目標了然于心,然后通過文章標題、圖片提示和插圖推測文本大意和文本體裁。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設定具體、明確、可衡量的教學目標。這些自標不僅要涵蓋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應包括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3.主題關聯與情景導入策略
教師應開展話題導人活動,啟發學生發現現有的問題,實現批判性理解,形成自己的見解。學生在導人環節就應開始感受文章內涵,深入解讀文本。教師可通過展示話題圖片或者相關視頻,激發學生興趣,使其了解更多與話題相關的信息,設置與該話題有關的問題,由學生獨立思考后在組內討論,促使學生迅速關聯與話題有關的自身經驗,啟發他們對現有社會背景的認識。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真實情景激發學生認知沖突,為新學知識搭建支架
(二)讀中:閱讀過程的深度引導與體驗
1.閱讀理解的梯級問題設計與思維激發
教師應根據文本需求設置梯級性閱讀理解問題,獲取文章大意、文章寫作意圖;通過提取細節信息,設計深層問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關注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閱讀理解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環節。教師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表層理解逐步深入到深層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文本主線梳理與思維導圖構建
學生可以根據主線,形成所有消息點之間的邏輯網絡,從而形成信息結構圖,把語篇的主要信息內容加以梳理、聯絡、融合,從而使信息內容之間形成緊密聯系,建構有效的信息內容框架。這可以提升他們對整個文本宏觀層次內涵與架構的認識,幫助他們感受文章的關聯性。教師可以通過分析段落重點語句與支撐信息內容之間直接的聯絡,包括例證、因果關系、反證和內在的邏輯性等,引導他們尋找關鍵字、核心詞,從而提高他們對文章的歸納與分類能力。這有助于學生完成對文本的深度理解與領悟、對主題意義的深度挖掘與剖析。
3.閱讀情景創設與探究合作能力提升
學生感受是深度教學的主要特點。學生在感受的過程中不斷深入理解和認知文章內涵,從而更進一步地掌握和了解相應的文本知識。閱讀體驗的實現可以通過以下方面達成:
首先,借助多媒體合理構建和優化閱讀體驗。多媒體本身具備代入感較強的優點,通過為學生直接演示現實生活中的圖像、視頻等,對具體的教學素材作出直接的展示,促使學生在思考和欣賞文章的過程中高效地內化英語知識,使學生得到較強的學習感受。同時利用直觀體驗,教師應就具體的教學內容作出合理分類,使學生有效地內化和吸收文章中所涉及的重點內容,從而在參與閱讀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學習體驗
其次,提出涉及細節、主題以及文章隱含意義的問題,提升學生相似語境下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學生可小組討論,可獨立思考,也可由教師帶領在小組中進行有效的交流,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加以總結,對具體的學習思路進行整理。
最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訪談。學生可扮演文本角色并進行再創作,也可就文本理解有困難的地方,或者就主題相關的延伸問題進行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盡可能提出一些合理方案,然后由小組成員完成扮演或采訪,在班級進行總結、展示和分享。
4.語言賞析與文本內容內化
欣賞文本、感知語言美可以發現文本的魅力。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在篇章中理解其含義,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讓學生進入作者的視角,體驗文本的內在美,發現文本中語言的修辭使用。例如,五感法在描寫人物風景時的運用,名人名言和慣用語的佐證和鮮活性。再如,敘事文中的對話描寫能夠促進故事的展開,從而表達人物的性格特點、思想情感;動作刻畫與細節描繪可以把人的內心世界描繪得生動具體。
(三)讀后:知識的前移應用與創新實踐
教師可以通過激活學生的潛層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強化德育浸潤能力,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功效。這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積極的人生體驗。實踐探索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提高實踐能力。
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師應該以深度閱讀的五大關鍵特性為導向,讀前深度加工閱讀語篇,建構系統的教學目標,關聯主題導人;讀中理清文本主線,構建思維導圖,創設閱讀情境,增強體驗、賞析語言、內化文本;讀后續寫并組織實踐探索,循序漸進有梯度地進行。學生通過內化認識、深度建構、獨立探索、遷移應用、處理新問題等環節,全面進行文本深度解讀。然而,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并不能一蹴而就,要求教師積極探索實踐,不斷總結教訓和經驗,才能最終實現高效推行。
(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