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②作為承載鄉村文明的重要載體,建筑文化遺產代表著當地的鄉村空間格局、地域傳統文化的藝術表達,是當代社會人們尋求庇護和重塑情感聯結的重要場域與空間。《“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要“推進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和系統性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發揮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鄉村傳統地域建筑文化遺產的空間感知成為重要議題。
故本文基于空間生產視角,闡述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價值感知與表達機制,并通過對其空間感知的要素和維度進行解析,探究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價值生成及提升的路徑,推動建筑遺產從靜態保護轉向活態傳承,助力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
一、理論基礎:國內外研究梳理
(一)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研究
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古跡、建筑群和遺址。建筑文化遺產即屬于文化遺產中的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文化生態學理論逐漸被引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該理論強調文化與周圍環境要素的關系,物質要素與價值觀念等非物質環境要素共同作用構成了文化生態系統①。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體現著鄉村傳統地域特色,本文的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包含物理意義的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及其形成的蘊含歷史文化信息的非物質文化空間。
我國對于鄉村建筑的研究最早起于民居研究,伴隨國內外對鄉村的關注,鄉村文化遺產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劉致平等人開啟了對西南地區傳統民居的系統性研究②。20世紀50年代,劉敦楨先生所著的《中國住宅概說》舉例論證了明中葉至清末住宅類型及其各種特征③但當時的民居研究多集中于明清時期的民居遺存,民居體量較少且研究不甚全面。直到19世紀60年代《威尼斯憲章》的順利通過開始引發國際社會關注鄉村及其文化設施保護與建設。1999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2屆全體大會通過《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憲章》,強調“鄉土建筑遺產在人類的情感和自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我國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提出了“歷史文化村鎮”的概念。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指出:“把保護優秀的鄉土建筑等文化遺產作為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并在此后的全國文物普查中著重加強鄉土建筑遺產調查,在世界范圍內,我國還積極將“安徽古村落”\"福建土樓\"等鄉村建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愈發完善。
綜上,目前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研究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關涉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問題。文化遺產具有天然的文旅融合優勢,伴隨申遺進程,以徽州明代住宅、福建客家土樓、蘇州傳統民居、北京四合院等別具特色的鄉村建筑為研究對象的研究陸續增多,例如金瀟驍以福建客家土樓和貴州苗族吊腳樓為例分析其建筑適應性與保護策略。二是關于建筑文化遺產的鄉村性和在地性屬性的研究。鄉村建筑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威尼斯憲章》對鄉村建筑遺產所作的界定來看,鄉村性和在地性是鄉村傳統地域建筑文化遺產的核心屬性,因此這類研究主要側重于突出鄉村建筑文化遺產與文化屬性上的獨特性,例如彭曉烈、高鑫深入挖掘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差異性,在村寨再衰敗和異化的過程中提出建筑文化傳承與創新途徑三是有關鄉村建筑空間的研究,研究對象涵蓋游客、居民、空間旅游地感知以及空間重塑等多個方面,例如李竹、劉晶晶等以李巷老建筑為例試圖建立營造出“主客共享”的鄉村新公共空間①,胡燁瑩、張捷等探討了鄉村公共空間感知與游客地方感的內在影響關系②。
總體而言,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的文化意義與空間屬性已成為新的研究熱點,但在研究過程中仍然受到研究方法的局限,新理論與實際案例的結合仍需持續探索。
(二)關于空間生產與感知的研究
空間最初是幾何概念,20世紀60年代,愛德華·霍爾等人開始將空間理解為文化表達的空間認知,為空間賦予了人文精神,空間成為聯系人和自然環境的紐帶③。20世紀70年代,西方人文社科界開始出現“空間轉向”思潮,法國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亨利·列斐伏爾認為空間背后反映的是社會的生產方式以及維持這種方式所需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并建立了可整體呈現空間生產過程的“三位一體\"理論架構,即空間實踐、空間表征和表征空間三個維度的辯證統一④,并將空間的維度拓展為物質性、精神性和社會性三個維度。后來,哈維從城市學視角研究城市與社會正義問題,蘇賈提出了“社會一空間辯證法”“第三空間\"等創新理論。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空間的流動性增強,卡斯特認為網絡建立起新的社會結構,人們在不接觸的情況下可以生成社會實踐,促使資源流轉和集聚①。以上視角打破了僅把空間視為容納社會行為的容器的思想,是將馬克思的社會歷史辯證法翻轉為歷史辯證法的空間化的重要嘗試和探索。
基于列斐伏爾空間三元辯證理論框架,空間感知可闡釋為主體通過具身性實踐與符號化互動機制,對空間價值進行系統性解碼的動態認知過程。“價值”的概念在詞源學上表現為物對人需求的滿足,人是價值發生的主要動力。空間價值可以理解為空間中建筑、氛圍、活動帶給人需求的滿足和精神的愉悅,空間價值需要通過感知得到表達。感知在心理學中被分為感覺和知覺兩種心理活動階段,感覺是人類對物質世界的刺激進行探測并將信息傳遞給大腦的過程,知覺則是對大腦中的信息進行篩選并作出反饋@。文化感知即主體感知器官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后,在頭腦中接收對某一地區文化印象的信息,并形成對某一地區的文化感受
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通過語言、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①,空間通過主體的行為表達彰顯該空間的物質、符號與社會意義的價值屬性。消費者通過在空間中的感知與實踐,解讀空間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構建出對該空間的無限想象,實現自我的內視和空間的外化②,形成群體記憶并上升為情感認同。王興中等依據地域文化景觀的遺產性,提出文化基因理念,揭示傳統文化在空間上傳承與形制疊加的人文地理性③。陳蘊茜研究了由紀念物及歷史環境所構成的紀念空間,認為紀念空間之集體記憶產生的基礎具有塑造社會記憶功能?。汪芳等認為原真性的空間讓人們有了信仰、依托,即使是歷史原址上的重建也能體現出人們的消費和精神需求。雖然空間研究已有了相當積累,但當前對空間價值感知與表達研究的系統性較弱,其空間感知要素組合與價值屬性在理論層面有待深入挖掘。
二、邏輯建構: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價值感知與表達
鄉村建筑文化遺產作為空間存在,不僅包含物理意義上的建筑本身,還包含其場景內的精神內涵與文化特質。鄉村建筑文化遺產感知的打造是一個意義生成的過程,主體在進行空間感知過程中有三個邏輯起點,即主體、客體和主客之間的空間互動。從主體進入客體空間到意義的生成和效果的呈現,離不開主客體彼此間作用,作為介質的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在行為活動中逐漸體現出豐富的人文內涵,并延伸在空間與想象中。
(一)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價值感知要素
美國心理學家MihalyCsikszentmihalyi認為體驗會使個體失去自我意識,并扭曲時間,忽略掉其他無關感知而沉浸在環境之中,進而提出了心流體驗的9個特征。在此基礎上,Novak等人將其歸結成條件、體驗、結果等3類體驗因素。Chen等人又將其分為事前、經驗、效果等3個體驗階段②。事前階段是沉浸式體驗發生的前提,空間感知主要發生在經驗階段,效果階段則多展示了感知是否完成(見表1)。利用這一分類法,可對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文化感知構建進行新的闡釋。
1.主體主動的身份代入
主體感知空間主要通過體驗獲得,主體主動的身份代人對應經驗階段。主體在建筑文化遺產空間中生產生活或者旅游觀賞,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地特色建筑文化元素上,提取特色建筑文化元素的符號意義,將會形成潛在的感知控制。個體將自己“錨定\"在空間中確認自身角色的定位,深入感知周圍感知要素,形成對空間感知的向心力和文化自覺的感召力。主體在進入空間時,同樣也獲得了構建空間的機會,鄉村傳統地域建筑文化遺產空間中的磚瓦、雕刻、繪畫、樹木給人真實感,使得主體主動將身份代人空間之中,獲得心靈體驗。
2.客體引導的自我展延
空間客體是文化感知生成的條件,對應事前階段。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通常是由多個小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和舒適物組成的空間集合,在文化感知發生過程中空間的客體具有引導主體自我延展的功能。采菊東籬的田園風光、詩情畫意的山水江南、古樸雅逸的北方四合院,這些客體建筑通過具象化和在地性的氛圍引導主體自我延展意識空間。主體在空間位移過程中,文化元素在主體意識中存留,使得個體在一個個空間中不斷疊加空間感知,萬物交融、天人合一,從而深化對鄉村建筑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的認知。

3.主客交融的空間互動
空間感知經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得以完成,價值呈現對應效果階段。主體在對周圍場景和建筑的感覺間推動空間完成嬗變,促使情感和記憶的生產,獲得愉悅感受和具有震撼力的想象。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人類活動實際體現著主體和客體的交換關系,社會交換理論概念化了互動情況下個人和群體之間的資源交換,鄉村建筑空間客體提供生產、生活、觀賞內容,主體作出回應完成交換過程。在空間生產理論下,三元辯證關系中除主體和客體外還存他者,他者對主客體之間的互動交換也產生意義。在鄉村建筑空間中他者可以是鄉村氛圍、田園精神、人文主義等非物質性的存在,故而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實則以主體與客體的互動為構建形式,構建了展示與欣賞、生活與旅游融合統一的場景空間。
(二)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價值表達過程
中國鄉村地域正經歷著轉型發展過程和多維空間重構與分化①,從空間生產的視角來看,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隨之在這一過程中經歷了資本、權力和權益等力量的重塑。
建筑空間是歷史和記憶空間的外延,其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又在建筑與其外部空間的接續中得以展現,即建筑本身具有其建造的原本生活生產目的,其使用價值在呈現過程中展露出建筑所負載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從而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資源。
從空間感知的生成和呈現視角展開,柏拉圖從哲學視角審視藝術作品,認為藝術是對事物現象的模仿,伽達默爾進一步界定藝術,認為藝術是空間事物的替代、在場和展現②。空間藝術表達的關系如同鏡中之像關系,在像中得到物本身,鏡像無區分。主體在對鄉村建筑的審視中使鄉村記憶再現,建筑的空間價值表達表現為對現有生活的“在地擴充\"③,建筑中承載的歷史記憶成為當地守護的精神內核,在現代生活中呈現出開放精神,構建起當代的社會內在機理。因此,鄉村在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價值表達可以分為縱向和橫向兩個層面(如圖1)。
縱向層面體現為主體感知空間的過程,涉及空間藝術的感知與表達,也是空間價值傳承的必要路徑。橫向層面則顯示出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所承載的雙重價值,即資源價值和符號價值。一方面,豐富的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建筑遺產在承續過程中貼合時代作出功能性的轉變,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資源,體現其資源價值。另一方面,鄉村文化遺產空間通過主體的感知,成為鄉村情感記憶的再現者,通過社會資本的重塑,又成為當地獨特文化價值當代的構建者,體現其符號價值。

(三)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價值感知與表達維度
列斐伏爾認為社會屬性造就了空間的復雜與多樣,打破了“物質一精神”二元范疇,使得空間研究更開放和科學。基于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辯證法,如果把各類社會空間和實體空間視作傳播和交互的介質,那么空間價值感知與表達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展現:
1.物質維度:鄉村景觀的構建
物質維度對應空間實踐,物質性空間存在的生產活動通過客觀事物表達,而客觀事物需要通過身體感知得到實現。物是信息傳達的媒介,主體對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感知都是從最直觀的物質維度開始的,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中,客觀實體是物理意義上最重要的保護對象,例如庭院、祠廟、作坊、衙署等,這些客觀實體構建了鄉村景觀的整體面貌。而空間中的蟬鳴鳥叫、花香酒香、自然山水景觀作為物象也都可以被主體直接描繪、觀察和感知,它們與建筑實體共同承載了鄉村情感思緒與信息,并成為空間表達的一部分。在經過主體感知后,激發、維系并推動著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發展。
2.精神維度:符號意義的再現
精神維度對應空間表征,精神性空間充滿被符號化的意識形態,無形的觀念成為連接精神空間的紐帶。符號化的意識在身體中生成,深化為頭腦中記憶領域的一部分,體現在鄉村符號的提取凝練和鄉土精神的生產中,空間符號的意義價值得到再現。楊慧敏、姜敏濤認為游客通過解讀遺產文化意涵感知其價值,在自我內視和構筑經驗與想象的基礎上生成包括地方、文化、國家等認同①。鄉村傳統建筑遺產空間并不是只有物質性載體,還包括非物質性的元素。鄉村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經過歷史洗禮,已經融入村民生活的場景中,孕育著道德情感、風俗習慣、理想追求、價值觀念的地方認同,作為鄉村符號加強感知者與空間之間的共鳴。
3.社會維度:空間價值的傳承
社會維度對應表征空間,展現了具有社會意義的社會實踐。文化認同感的生成過程是感知體驗的高級階段②。鄉村文化是鄉村環境衍生出來的文化符號體系,建筑文化遺產充滿價值內涵,例如喬家大院體現晉商誠信精神,孔府孔廟體現廟堂文化和詩禮傳統,福建土樓體現客家先民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皖南古村落傳承著人們尊老愛幼、勤勞淳樸、信任互助等鄉村倫理。人們在空間中傳承著精神與價值的過程也是空間再生的條件,旅游地特殊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模式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賞的同時,也會增加該地原住民的族群與文化認同,這種認同會提升旅游自的地形象和文化傳播,進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①,成為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再生產的推動性力量。
三、實證分析:西遞、宏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價值感知與表達
隨著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推進,建筑文化遺產成為文化遺產旅游的熱點景觀之一,人們通過文本與視覺數據記錄空間體驗,這些網評承載著有關感知與體驗豐富的信息,成為研究空間價值感知與表達的重要數據來源。基于此,以下將以西遞、宏村為實例對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價值感知與表達進行解構。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研究選取皖南黟縣西遞、宏村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典型案例,其建筑文化遺產空間涵蓋物質實體與非物質文化要素雙重維度。2000年,安徽省黔縣的西遞與宏村因其保存完好的傳統風貌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民居建筑首次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世界遺產殊榮。一方面,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224幢,完整保留“四水歸堂”式徽派建筑群落;宏村則以137幢明清建筑構成“牛形”水系聚落,二者共同構成徽州傳統營建技藝的活態標本。另一方面,兩村承載著宗族倫理、商儒精神等文化基因,充分彰顯了徽派民居的獨特工藝與魅力。
2.研究方法
研究采取內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論。一是爬梳攜程等網絡平臺游客網評文本數據,借助Novio和微詞云軟件實現高頻詞處理、語義網絡圖構建,探尋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價值感知的表征。二是借助扎根理論探索識別和凝練空間感知的范疇,通過數據整理和數據人工清洗,完成感知要素的提煉和歸納分類工作,實現對空間價值的錨定和深化。
3.數據獲取與處理
研究選取攜程、去哪兒及馬蜂窩作為數據源,以“西遞景區”“宏村景區”為檢索關鍵詞,爬取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間網絡評論6273條。考慮到網絡的虛擬真實性,特根據以下原則篩選數據:第一,時間效度篩選。剔除歷時性偏差顯著的過期文本,本研究將抓取文本限定于2021年7月一2024年7月近三年數據,共得到網評6273條。第二,語義完整性篩選。保留 ?50 字符的有效評論1980條。第三,真實性驗證。去除一些明顯是旅行社或者個人廣告以及重復雜亂的網評,最終得到1910條優質網評(編號:WP1-WP1910),共約18萬字。經預處理,如無效字符剔除、標點規范化及文本去噪等,形成15萬字結構化語料庫。
(二)研究過程與結果
1.西遞、宏村空間價值表征分析
研究首先使用Novio詞頻功能進行文本的詞性識別和詞頻分析,獲得有關該景區的高頻詞,并用微詞云網站生成高頻詞云圖(見圖2)。詞頻數據語義聚焦于空間的文化符號屬性與價值表征,例如“水墨畫”表征物質空間的視覺感知,指向徽派建筑與山水環境的詩意融合;“商業化\"揭示社會空間的功能異化,反映旅游開發進程中空間功能與原生文化形態的張力關系;“古建筑”與“徽派”則直接錨定建筑遺產的歷史性與地域性特質。
同時,通過分析網絡評論中的高頻詞匯,并結合前文所述的空間感知維度,可以初步識別并提取出西遞和宏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感知的表征。西遞和宏村的物理空間主要體現在建筑遺址、自然景觀、物產特色、文化活動與設施四個核心方面,這是對皖南建筑空間最直接的感知與評價,展示了皖南地區獨特的建筑風貌與自然風光。西遞和宏村精神空間價值感知則以民俗技藝、逸聞軼事、價值觀念、環境氛圍作為重要表征,是向外界傳遞其精神內核的重要途徑,加深了人們對這兩個古村落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核的理解。此外,西遞與宏村的社會空間價值感知則由社會交往、精神價值、身份歸屬三個重要表征構成,古村居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以及價值觀念的傳承與發揚,均彰顯了其獨特的社會價值屬性,有利于當地社會共同體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形成(見表2)。

2.空間價值感知與表達的內容錨定分析
空間價值感知與表達機制主要通過扎根分析生成,開放性編碼階段初步構建西遞和宏村建筑文化遺產的空間構成要素,主軸編碼階段提煉空間核心文化內涵,選擇性編碼階段深化空間內容,構建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價值感知與生成的內在機制即研究結果。
(1)開放性編碼。開放性編碼是基于網絡文本的概念化過程,旨在提煉出初始的范疇(詳見表3)。該過程要求首先從原始文本中篩選出涉及游客對西遞、宏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感知體驗的相關內容,提取信息后將原始文本詞匯濃縮為初始概念。其次,根據這些初始概念之間的語義特征和邏輯聯系,將它們歸并到同一類屬中,從而進一步提煉出24個初始范疇,如整體評價、游玩質量、物產特色、民俗手藝、體驗感知、商業開發、人文氣息、情緒價值、空間密度等(詳見表4)。



(2)主軸編碼。主軸編碼是對“概念\"范疇化的過程。首先需梳理初步范疇之間的關聯,根據前文空間感知表征形成副范疇,再對其進行重新組合和聚類,提煉出更加凝練的主范疇。旅游行為感知過程中心流體驗表現為游客完全為空間內的事物所吸引而沉浸其中,達到一種專注的狀態①,這是游客在空間中的直接感知,因此將地理位置、場域景色、建筑特色、建筑建設、場域活動、公共設施、物產特色凝練成建筑景觀和人文活動兩個副范疇,進而提取歸納為空間心流體驗主范疇。價值導向理論認為社會和個體都有偏好的價值取向②,這是一定范圍內空間內的集體感知,因此將建筑精神、建筑價值、民俗手藝、體驗感知、服務態度、空間密度、人文氣息、情緒價值、環境氛圍凝練成空間氛圍和人文價值兩個副范疇,進而提取歸納為空間情感認同主范疇。對空間的有效利用包含人對環境有意識的控制,目的在于實現社會公平③,在主客體互動中能夠實現社會價值傳承,因此將建筑功能、建筑附加值、景區管理、商業開發、建筑保護、公共服務、整體評價、游玩質量凝練成保護開發和社會傳承兩個副范疇,進而提取歸納為空間精神延伸主范疇。
(3)選擇性編碼。選擇性編碼是一個更為深入的抽象與提煉過程,它基于主范疇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構建出貫穿整個研究的邏輯關系線。在此階段,依據主范疇的基本內涵構建出西遞、宏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價值感知與表達的邏輯過程(見圖3)。
1.起點:物理空間的直觀體驗
在物理空間中,建筑景觀等客體可以引導主體產生對周邊環境的初步感知。主體通過辨識外界信息將自身的身份代入空間之中,從而觸發主體與客體間的互動,此時空間心流體驗主要表現為對外產生知覺和感覺。西遞、宏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中,古民居、牌坊、水系及石橋等標志性建筑元素共同構成了展現徽派建筑風格與布局美學的物理空間。這些實體建筑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是文化符號的載體,直接作用于游客的視覺、聽覺及觸覺等感官層面,為游客帶來初步的空間感知。同時,在物理空間中,傳統節慶、民俗表演及手工藝展示等活動以動態形式呈現,為游客營造了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場景,使游客能夠直觀感受當地的生活風貌。在這一互動過程中,游客經歷從外在感知到內在感受的轉變,形成一種連續且流暢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不僅增強了游客對空間的整體感知,還促進了對空間深層次文化價值的理解和認同。
2.深化:精神空間的情感認同
空間中自然流露的生活情態與生產方式,悄然作用于主體的情感變化,催生出一系列富含象征意義的意識與價值觀念,而無意識的情緒也慢慢凝聚,形成了對空間獨特的情感認同。游客作為這一過程中的主體,通過游覽、參與及觀察等活動,將自己的個人身份與文化背景代入空間之中,與建筑景觀、人文活動等客體發生互動。這種互動促使游客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反應,如敬畏、喜愛、懷念等復雜而深刻的情感體驗。人們在空間中得到的文化熏陶與情感體驗,進一步促使人們對西遞、宏村的空間產生情感認同,進而形成對徽派文化、歷史傳承等價值觀念的認同和尊重。與此同時,空間中無處不在的符號元素一一無論是建筑符號還是文化符號,都成為游客理解并內化當地文化價值的重要橋梁,促進了游客對當地文化價值的理解和內化。

3.升華:社會空間的價值延伸
社會空間作為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的延伸形態,其形成與發展建立在人們對空間保護與利用的積極互動之上。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空間的保護與利用不僅僅基于單一維度的考量,還實現了物質與精神層面的多維度擴展與融合,旨在構建一個和諧且充滿活力的空間生態,從而實現空間的平衡與再生產。政府、社區、游客以及各類文化機構等多方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例如通過制定保護政策、推廣文化旅游、發展文創產業等方式不斷尋求空間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平衡關系,確保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創新性的保護與利用方式,提升建筑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激發空間的活力與創造力,實現空間的再生產與更新。
四、研究結論及建議
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價值通過主體與空間之間的互動得以彰顯。主體對空間的感知是空間意義產生的驅動力,而空間則由主體的多樣活動及改造實現再生產。本研究以西遞和宏村為具體研究對象,在構建的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感知要素及維度框架上,提煉空間價值提升的向度。基于前文分析,提出以下四個關于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優化的方向:
(一)全面保護與傳承空間遺產的物質與人文內涵
鄉村文化遺產空間的橫向與縱向構成基礎是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因此首先要保護和傳承空間內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內容。在保護與傳承地域傳統的鄉村建筑文化遺產時,要從多要素的相互關聯、多層次的整體保護和分地域的詳細定制等視角統籌特色村鎮①,注重遺產地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實施多層次、系統化的整體保護策略,并通過口述歷史、文獻研究、民俗活動復原等方式,深人挖掘并傳承遺產地獨特的歷史故事、民俗風情、宗教信仰等非物質文化內容。
(二)深化符號系統的場景化建構
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的空間價值感知依賴于符號系統的具象化表達,需通過多維度場景建構將抽象文化內涵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的實體形態。首先,應強化符號的沉浸式敘事能力。例如,針對徽派建筑中“馬頭墻”的防火功能與宗族象征意義,通過三維動態模型還原其營建過程,并結合語音解說與觸覺反饋技術,使參與者身臨其境地感知“墻脊如馬首昂立”的空間美學與“五岳朝天”的禮制隱喻。其次,需通過多感官設計激活符號的在地性關聯。以西遞“四水歸堂”水系為例,可在庭院中嵌入聲光裝置,模擬雨季水流匯聚的動態場景,配合徽州民謠背景音效與環境的草木清香擴散系統,構建“天人合一\"生態智慧的沉浸式體驗場域,動態優化場景敘事邏輯,確保符號解碼的深度與連貫性。
(三)融合審美設計實現社會空間再生產
社會空間作為人們日常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載體,超越了單純的物質層面,是建立在物質空間與精神空間深度融合基礎上的更高維度的空間形態。這一空間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精髓,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在尊重與保護文化遺產原始風貌與核心價值的基礎上,應當積極探索現代設計理念的融入方式,對文化遺產進行富有創意的改造與升級,引入綠色建筑與環保材料來優化空間環境等,使其更加貼合當代社會的審美標準與功能需求,提升文化遺產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實現其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激發當地社區的文化自信與自豪感,推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四)平衡商業氣息與生活氣息
在鄉村建筑文化遺產空間的實證分析中,商業化與生活化是人們在感知中最為焦灼且矛盾的內容。在保護遺產地原有生活風貌的基礎上,要合理規劃商業布局,避免過度商業化對居民生活和遺產環境造成沖擊。同時,保留并傳承傳統生活方式與習俗,讓游客在體驗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厚的鄉土氣息。商業開發利用時,鼓勵發展特色民宿、小型手工作坊等業態,促進社區經濟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性互動;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管理過程,通過提供就業機會、創業扶持等方式,讓居民從文化遺產保護中受益,增強當地鄉村文化的凝聚力與歸屬感,進而實現商業與生活的平衡與和諧。
責任編輯 余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