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的考古發掘工作震動學界。特別是其中一套造型奇特的青銅蒸餾器,其做工技巧與蒸餾原理將中國蒸餾術的起源提前了1000 多年。除此之外, 在墓葬出土的漆盒內發現了疑似冬蟲夏草的植物遺存—“ 海昏草”。經過多年研究,中國中醫科學院本草考古團隊證實其為現存已知最早的地黃炮制品—米蒸地黃(屬傳統中藥地黃炮制的工藝品之一, 具有補血、健脾等功效)。二者同時出現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本文將為您解開謎題。
墓主劉賀是漢武帝劉徹的孫子、昌邑哀王劉髆之子,他的人生經歷了皇帝、庶民、侯爵三重身份:1 8 歲時, 因漢昭帝無子被擁立為帝;然而在位僅2 7 天,便因荒淫失德遭權臣霍光廢黜, 被貶為庶民;2 9 歲時, 又被漢宣帝封為海昏侯,遷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定居,最終在3 3 歲時郁郁而終。
也就是說,劉賀是以海昏侯的身份去世的,在古代屬于王侯的等級,所以他的身份和地位還是非常高的。墓地所在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方向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地理位置偏僻,前期沒有被商業開發過,所以一直沒有被發現,完整保留了西漢列侯喪葬規制與生活圖景,為研究漢代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提供了“活化石”級的實證。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文物具有數量多、種類全的特點,被稱為“漢代歷史百科全書”。在萬余件陪葬品中,478 件黃金器物(如馬蹄金)印證了漢代“金玉陪葬”制度;失傳1800 年的《齊論語》竹簡,填補了儒家經典傳承空白;整套編鐘、青銅雁魚燈、孔子屏風等文物不僅展現了漢代工藝巔峰,更揭示了劉賀從政治失意者轉向崇儒文人的精神世界。
除以上文物外,海昏侯墓中總共出土了5000 余件青銅器, 其中備受關注的當屬青銅蒸餾器,它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帶導流槽的穹頂冷凝器,下部為直徑42 厘米的釜體,兩者通過子母口精密扣合。最引人注目的是釜體與冷凝器之間的箅隔, 其孔徑僅為0.5 毫米, 這種設計能有效阻隔原料殘渣,確保蒸汽純凈度。在發現海昏侯墓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傳統的蒸餾酒工藝源于元代,如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燒酒》中提出“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這段文字提出燒酒自元代創立,并介紹了具體的蒸餾方法。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金銀制品可能與普通人的關系不大,但青銅蒸餾器比較貼近人們生活,是將平民與王侯連接在一起的重要媒介,因為它涉及日常飲食和養生保健,這是平民與王侯都需要了解的生活常識。

2024 年,相關專家以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餾器為原型1∶1 復刻了一套黃銅材質的蒸餾器。作為實驗器具, 其大小、規格、形狀與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餾器高度相似。專家使用復制品實現了以普通糧食和原有殘留物芋頭作為原料的蒸餾復刻,也進一步明確了蒸餾器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通過實驗的形式將我國的蒸餾工藝真真實實地提前了1000 多年,改寫了我國的蒸餾技術史。
蒸餾是一種熱力學的分離工藝,它利用混合液體或液—固體系中各組分沸點不同,使低沸點組分蒸發,再冷凝以分離整個組分的單元操作過程,是蒸發和冷凝兩種單元操作的聯合。蒸餾可以用于從發酵的糧食或水果中提取酒精,或從植物及動物中提取有效成分,還可以用于醫藥與煉丹、香料制作、軍事與工業應用等方面。

食物蒸餾是通過加熱與冷凝提取物質精華的工藝,古人借此濃縮食材或藥材中的揮發性有效成分(如芳香物質、酒精、藥用精華),去除雜質并延長保存期限,其保健意義主要體現在:強化藥食同源價值,如蒸餾金銀花露清熱解毒,將草本精華轉化為易吸收的液態補劑;提升飲食衛生,通過蒸餾酒的高酒精濃度抑制細菌滋生,用于防腐或消毒,蒸餾水亦可減少飲用污染風險;契合傳統養生理念,如道家將蒸餾液視為“天地精華”以滋補元氣,花露、香精則通過香氣調節人們的情緒,具有安神、開胃等功效。由此可見,蒸餾工藝是中國古代融合實用性與健康智慧的重要技術。
海昏侯墓中同時出現青銅蒸餾器與米蒸地黃,說明劉賀很重視米蒸地黃的養生保健作用,否則不會把它帶入墓中;更說明在漢代,同時存在蒸餾與蒸制兩種加工工藝。那么,二者有何異同點呢?
這是兩種不同的食品加工工藝,蒸餾的前提是蒸,二者均利用熱能促使物質變化,但核心目的與原理不同:蒸餾通過加熱液體混合物,使低沸點成分汽化后冷凝回收(如提取酒精),旨在分離提純;蒸則是借助水蒸氣直接加熱食物或物品(如蒸饅頭、蒸煮器械),以熟化或消毒為主。兩者雖然都涉及汽化過程,但蒸餾需完整的氣—液循環(蒸發+ 冷凝),而蒸僅依賴單向熱傳遞(如蒸汽穿透食材)。簡言之,蒸餾是分離提純術,蒸是加熱熟化法。
這兩種方法經常用在中藥炮制上,很多中藥材的熟化過程都采用蒸餾或蒸制的方法,甚至有些藥材既可以通過蒸餾提取有效成分,也可以通過蒸制增效減毒。下表所示是筆者整理的幾種常用保健藥材蒸餾與蒸制的具體應用。

中藥炮制由來已久,在北京同仁堂店鋪的門口寫著兩句話—“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兩句話的通俗解釋就是中藥炮制在治病及養生保健中的作用很大,一定要謹慎對待。通過海昏侯墓中工藝成熟的青銅蒸餾器和米蒸地黃,我們可以看出中藥炮制是一種延續千年的制藥技藝。

為什么要進行中藥炮制呢?與前文我們提到的食物加工道理一樣,是源于人們對健康、無害的基本要求,更是為了使中藥的療效發揮到最大。古人發現直接采摘的藥材或毒性強烈、或藥效偏頗,如生附子含有劇毒烏頭堿,經過炮制變成制附子或炮附子,其毒性成分能顯著下降,而強心的功效卻得以保留; 再如新鮮采摘的地黃藥性偏涼,功效偏于清熱,身體有寒性的人不適宜服用,而經過炮制的米蒸地黃或干地黃的藥性可變成溫性,功效也會變成溫補,長期服用可以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從中醫理論的角度看,通過中藥炮制可以改變藥性歸經、增強療效、便于儲存等,而隨著古人不斷總結用藥經驗,逐漸發展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四大炮制體系,具體的炮制方法則根據藥物的有效成分不同而治法不同。


關于蒸餾和蒸制這兩種中藥炮制方法,以往多是根據歷代流傳下來的醫書做的梳理,而青銅蒸餾器與米蒸地黃的出現,印證了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籍文獻中的記載,證明了我們的祖先在養生保健方面具有實實在在的聰明智慧,而不再是小說、故事中的捕風捉影。
蒸餾技術在中醫中的運用始于對煉丹術的探索,這一點可以從道醫藥方中找到實際證據。青銅蒸餾器的出現,證明在漢代就已經有成熟的技術實現對“糧食精”的提純了。魏晉時期葛洪編著的《抱樸子》中記載的“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成丹砂”也是早期蒸餾技術的雛形,主要用于提取礦物精華。考古證據表明,唐宋時期的醫家已經開始將銅質蒸餾器改良為“銀甑”,開創了中藥露劑的制備體系,自元代到明清時期的很多醫書中都有用“薄荷露”“金銀花露”等治療溫熱類疾病的記載。在蒸餾器具方面,以安徽“ 藥都” 亳州的“ 四層冷凝甑” 為代表,通過多層隔板提升精油純度,這項技術完整保留了火候把控、冷凝收集等核心技藝。
中藥蒸制工藝歷史悠久,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便記載有“蒸烏頭”,漢代《金匱要略》中也記載了多種需要蒸煮的中藥, 如大烏頭煎中的烏頭需先“ 熬”、桂枝茯苓丸中的桃仁需“去皮尖,熬”等。唐代孫思邈創新“酒蒸法”,以黃酒為介質蒸制地黃,使滋陰功效倍增,此方法被借鑒在多種補益功效的中藥上,如“三蒸三晾”的大棗、“九蒸九曬”的何首烏等。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提到加入其他藥材作為輔料蒸制,可使一種藥物的功效更加“ 兼備”, 如用姜汁蒸地黃。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提出“何首烏……用黑豆拌蒸, 九蒸九曝, 勿犯鐵器”,詳細介紹了蒸制過程中的一些禁忌,后來演變為當今用砂鍋煮藥而不使用不銹鋼鍋或鐵鍋煮藥的核心理論,指導著何首烏等藥材的炮制轉型。現代研究發現,多數中藥蒸制過程中的美拉德反應, 正是中藥增效減毒的關鍵。如今,河南焦作沿襲“懷地黃九蒸九曬”古法,每蒸必用銅甑、松木柴, 其蒸汽pH 值調控技術已獲國家專利,傳統智慧與科學實證在高壓蒸汽滅菌器的輔助下達成完美統一。

海昏侯墓中青銅蒸餾器與米蒸地黃涉及的中醫養生智慧和相關中藥炮制知識令人們大開眼界。為了保持健康、延長壽命,古代的王侯貴族在世的時候大都使用過一些中醫養生的方法,能受到他們的青睞,說明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療效或可操作性。希望平時喜愛養生的讀者朋友多關注醫藥考古方面的動態,從古人的生活方式中獲取一些養生保健靈感。
基金項目: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第17 批自主選題項目(ZZ170519)
科研基地:中醫藥文物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 凱
412927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