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民間文學融入中小學思想教育創新實踐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6):82-84.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6-0082-03
0引言
的創新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民間文學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口耳相傳的語言藝術[1],具有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等特點。郴州民間文學形式多樣,蘊含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根據《郴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載,郴州市擁有民間文學類在錄非遺項目共15項,包括民間傳說9項、民間故事3項、民間歌謠3項。將民間文學融人中小學思想教育,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當前中小學思想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內容單一、形式枯燥等,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因此,探索民間文學融人中小學思想教育
1郴州民間文學融入中小學思想教育的價值意蘊
郴州地處湖南東南部,依山傍水,地理風貌復雜多樣,被稱為“湖南的南大門”,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中,孕育出一批底蘊豐厚、樸素真摯的民間文學,涵蓋愛國文化、孝文化等,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教育價值。
1.1感知紅色基因,激發愛國情感
郴州地區擁有豐富的革命歌謠和故事資源,這些都是開展中小學愛國教育的優質地方文化素材。其中,桂東紅色歌謠真摯樸素,展現了紅軍紀律嚴明的精神風貌以及與勞苦大眾的深厚情誼,如“沙田來了一支兵,說話和氣講公平,世上哪種軍隊好,要數工農革命軍”[2]等,是共產黨人優良作風的真實寫照。此外,711功勛鈾礦的故事以及紅軍長征在汝城的故事,蘊含偉大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將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融入中小學生的思想教育體系,能夠幫助郴州中小學生了解郴州紅色革命歷史,賡續紅色血脈,筑牢愛國信念。
1.2深掘歷史根基,培育道德品格
郴州的民間文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歷經口耳相傳,積淀了群眾純真質樸的情感與態度。這些民間故事中有對人物高尚品德的頌揚,深植孝悌忠信、鄰里和諧等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例如,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蘇仙傳說”,蘊含著蘇耽孝順仁愛的崇高品格;“壽佛傳說”承載著無量壽佛拯救民眾于水火之中的大無畏精神。將郴州民間文學融入中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實踐,讓學生在文本研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優秀品格、塑造健康的審美情趣,并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1.3厚植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認同
文化記憶是具備文化同一性、內聚性的不同民族群體對某一場所、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風俗的集體性回憶和共享性信念[3]。郴州地區豐富的神農、炎帝傳說,既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先祖的共同信仰,又彰顯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神農傳說為例,包括耒耜的發明、神農教耕等傳奇故事,共同構筑了大眾對祖先的深厚情感紐帶。狗腦茶、雞血藤的發現,增添了鮮明的地方色彩,使傳說在傳承過程中更加生動具體。深入挖掘并推廣這些文化遺產,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使古老的文化記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2郴州民間文學融入中小學思想教育的現狀
雖然郴州民間文學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教育價值,對于培養中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自信以及道德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實際融入中小學思想教育的過程中,仍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現實挑戰。
2.1教學資源轉化有限
郴州民間文學轉化為教學資源不僅依賴于原始素材的豐富性和真實性,更取決于教育者的專業能力與創新構想。當前,教學資源轉化有限主要源于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積累。對郴州市十所中小學的調研顯示,不足 30% 的學校擁有專門的民間文學教學資料庫,且這些資料多為未經系統篩選和整理的原始素材,難以直接應用于課堂教學。此外,關于將這些民間文學素材融入思想教育的教學設計、教案和多媒體輔助材料稀缺,增加了教師備課的難度,嚴重制約教學效率和質量提升。
2.2教學方法單一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出發,教師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具有重要影響[4]。在教學方法上,講授法和討論法在面對郴州民間文學這類富含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教學內容時,存在不可忽視的局限性。如在某學校一次以“郴州民間英雄故事”為主題的班會課上,教師采用單一的講述方式,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后反饋普遍反映未能深刻理解故事背后的教育意義。因此,應探索和實踐更多元的創新教學方法,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郴州民間文學的魅力。
2.3家校合作力度不足
從社會學視角來看,家校合作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郴州民間文學融入中小學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家校合作力度不足的問題反映出家庭與學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和合作平臺,導致學校的教育意圖難以在家庭中得到有效延伸和鞏固。如某小學曾嘗試組織“親子共讀郴州民間故事”活動,但因事先缺乏充分的家校溝通,最終參與率僅為35% ,大大低于預期。加強家校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溝通渠道,共同制定適合家庭實施的文化教育方案,將是未來改進的重點方向之一。
3郴州民間文學融入中小學思想教育的現實路徑
如何將非遺高質量融入中小學校園的問題,值得深人探究。在郴州民間文學與中小學思想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教育展示、文化浸潤、實踐感受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討切實可行的民間文學進校園創新實踐路徑。
3.1民間文學進課堂—教育展示
傳承郴州民間文學,發展非遺特色文化教育。依托校本課程研究,結合課程講授的設計,形成學生學習、教師講授、家長輔助的層次結構,將郴州民間文學滲透到中小學課程思想教育的教學中。
(1)校本課程開發。校本課程是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在當地資源匹配和學生需求開發的基礎上設計的多樣性、個性化新課程。針對郴州民間文學,建立文旅部門與教育部門協同開發機制,通過“民間文學精選一課程價值評估一文本內容匹配一課堂實施策略—課程反饋機制”這一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流程,將郴州民間文學轉化為校本課程資源。同時將蘇仙傳說等民間故事進行跨媒介傳播,制作繪本、故事集,結合智慧課堂開展思政教學,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手段有機結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非遺校本課程體系。
(2)教師課堂講授。教師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興趣、學習目標制定相應的課程設計,針對小學生采用情境教學法和故事演繹法,培養學生對非遺的興趣;針對中學生,深入探究民間文學的文化內涵,使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形式探討感受郴州民間文學的魅力,同時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學習與探究。如將炎帝傳說與郴州地理溫泉的形成、義帝故事與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結合進行講解,推進學生對郴州民間文學故事內涵的理解和對歷史價值的探尋。
(3)家校協同育人。中小學生對于郴州民間文學趣味性故事的接受度高,關鍵在于如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學生向家長復述民間傳說和故事等課后作業,檢驗學習成果。同時打造家校合作溝通平臺,制定家庭非遺教育方案,既保證課程的有效性和實踐性,又拓寬非遺民間文學教育領域,擴大郴州非遺傳承群體,提升民間文學的社會影響力。
3.2 民間文學進校園 一文化浸潤
實現郴州民間文學在校園的長期傳承,必須在傳播載體與傳播對象間建立緊密的關系。通過校園空間的優化和外部資源的整合,將郴州民間文學與中小學生校園活動巧妙結合,形成長效傳承機制。
一方面是優化校園空間,關鍵在于充分發揮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一是要深度挖掘郴州民間文學的育人價值,合理利用其在德育、美育中的文化價值,將其與校園空間結合,如設置故事宣傳欄,將蘇仙傳說等以文字形式記錄,解析其中的孝文化、生態文化,呈現郴州民間文學的色彩美、意蘊美。二是要合理吸收學生主體意見。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收集意見及提議,將學生的審美需求和偏好融人校園空間改造,實現校園傳播空間的動態更新。
另一方面是深化校地合作。聯合非遺傳承人以及郴州民間文藝家協會、郴州文聯等,因地制宜開展民間文學特色活動,如舉辦“非遺進校園”主題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講演郴州民間傳說故事,學校和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合作開展民間文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講授,提高教師非遺教學能力,共同講好郴州民間文學。此外,聯合地方非遺基地,以學生社團、興趣小組等為載體開展實踐活動,共同促進郴州民間文學進校園的特色化、趣味化、綜合化。
3.3民間文學進研學—實踐感受
研學旅行已成為學校開展實踐育人的重要方式,是培養文化自信的有效現實途徑[5]。郴州民間文學豐富的文化載體為開展研學旅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由此形成“規劃與預熱一觀察與體驗一銜接與反饋”的完整環節,保證研學旅行的整體性和有效性。
(1)規劃與預熱。這一過程以教師和學校為主導,首先學校與郴州文旅部門協同合作,實地考察確定研學地點,篩選出如蘇仙傳說的橘井觀和蘇母祠、裕后街的犀牛井等具有代表性的研學目的地,制定科學的研學路線和活動方案,保證研學旅行的有效性、完整性。同時教師利用校本課程,采用翻轉課堂等方式預熱郴州民間文學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
(2)觀察與體驗。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沉浸式體驗。在學生參觀的同時,組織專業講解員對郴州北湖義帝陵的碑刻文化、神農殿的歷史故事等進行深度講解,讓學生沉浸式體驗郴州民間歷史的印記和思想文化的深度,在研學參觀的同時感受郴州民間文學的魅力,增強學生對民間文學的感知力,實現民間文學從文本到體驗的轉化。
(3)銜接與反饋。研學旅行結束后,教師通過舉辦小組討論會、故事復述等多樣化班級文化活動,實現課堂知識與文化風貌體驗的有機銜接,鼓勵學生撰寫研學心得與體會,如討論蘇仙傳說中蘇耽的人物品質特點等,鞏固教學成果,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觀念。這種及時的反饋機制可以促進研學實踐的持續化、常態化,使郴州民間文學長久地留在中小學生的思想記憶當中。
4結語
民間文學底蘊深厚,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在郴州地區,將民間文學融人中小學思想教育,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文化認同感。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措施,可以推動民間文學融入中小學思想教育。未來應加強民間文學教育資源庫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家校合作和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民間文學融入中小學思想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同時,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不斷調整、完善教學策略和活動設計,使民間文學在中小學思想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2]曾散.第一軍規[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9:6.
[3]羅京艷,劉雨萌.基于文化認同維度的苗族古法造紙傳承策略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4,45(1):142-150.
[4]謝志勇,劉堅.如何“因科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一項大規模實證調查的多水平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24(4):74-81.
[5]王通武.研學旅行:非遺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路徑研究:以劇裝戲具制作技藝研學旅行開發為例[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4(3):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