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基于視覺傳達設計的非遺數字化傳播路徑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6):244-246.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6-0244-03
在全球文化多樣性保護和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雙重背景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以實物展示和靜態記錄為主的保護方式,難以契合當代社會的信息傳播規律與大眾審美需求,視覺傳達設計作為連接文化內容和受眾認知的橋梁,在非遺數字化傳播中的方法論價值并未被充分探究[1]。當下的相關研究大多聚集在技術達成層面,對于文化符號的創造轉化、受眾認知心理機制等核心問題缺少系統研究,導致一些數字化傳播項目出現表現形式雷同、文化體驗淺嘗輒止等問題。
本文從設計學和文化研究角度出發,分析非遺視覺元素和數字媒介的傳播特性,旨在探索一條既保持文化真實性又具有創新性的傳播路徑。研究探討了非遺視覺語言在技術賦能下的現代轉譯規律,深入研究用戶接受機制,提出優化策略,旨在為非遺的可持續傳承提供解決方案,并擴展視覺傳
達設計的社會文化價值。
1非遺文化與視覺傳達設計的關聯性
1.1非遺文化的視覺符號系統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大量的視覺符號,其符號語言蘊含著歷史記憶、地域特征和民族審美,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如剪紙、刺繡、陶瓷)依靠紋樣、色彩、構圖等視覺要素構成獨有的文化編碼,而表演類非遺(比如戲曲、舞蹈)則憑借動態化的視覺敘述傳達情感和觀念。這些視覺符號并不只是裝飾性元素,它們更是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2]。在數字化傳播語境當中,如何提煉出非遺的主要視覺基因,并且使其符合現代媒介的傳播方式,成為視覺傳達設計深人非遺守護的關鍵結合點。非遺符號的象征性與隱喻性為設計更新提供了豐富素材,不過要防止過度簡略或歪曲,從而保證文化表現
的精確性。
1.2視覺傳達設計的文化轉譯功能
視覺傳達設計在非遺傳播中起著文化轉譯的作用,主要就是將傳統視覺語言轉譯成符合當下受眾認知習慣的表達方式。從符號學角度來說,這便是非遺元素的解碼與再編碼,既要保持原符號的語義內涵,又要符合數字媒介的傳播規律。傳統圖案的抽象化處理、動態視覺敘事的引人等,都可以讓非遺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情感化設計理論的運用增強了非遺傳播的感染力,利用色彩心理學、圖形隱喻等手段建立起受眾和非遺文化的情感聯系。不過,這個轉譯過程要提防文化失真的危險,不能為了追求形式上的更新而削弱非遺的精神內涵。
1.3數字化技術對兩者融合的賦能
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給非遺文化和視覺傳達設計的融合帶來新可能,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技術可重塑非遺的原生語境,使受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知文化場景的完整性。動態圖形設計使靜態非遺元素活起來,傳統年畫的敘事邏輯被轉譯成動態視覺語言,增強了敘事的連貫性和吸引力[3]。交互設計技術的應用使用戶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手勢識別、語音交互等手段增強了非遺體驗的個性化和互動性。不過技術應用要服務于文化傳播的根本目的,不能陷入技術炫技的泥潭,保證非遺的文化深度在數字化表達中得以保留。
2非遺數字化傳播的現狀與問題
2.1非遺數字化傳播的實踐現狀
近年來,數字技術不斷發展,非遺文化傳播逐漸由傳統媒介轉向數字化平臺。在視覺傳達設計范疇,這種趨向表現在對非遺元素的動態化、交互化以及場景化塑造上。故宮博物院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傳統紋樣轉化為現代文創設計語言,讓靜態文物在動態海報、AR互動展覽中重煥新生。敦煌研究院的“數字供養人”項目憑借區塊鏈技術,用視覺敘述方法喚起年輕群體參加文化遺產守護。這些案例顯示,數字化傳播在某種程度上拓寬了非遺受眾范圍,提升了文化表現的感染力[4]。不過,當下的傳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有些項目過分依靠技術表現,沒有充分挖掘非遺背后的文化邏輯,致使傳播內容流于形式。而且,不同的非遺類別數字化適應程度差別較大,如戲曲、舞蹈這類動態特性較強的表演非遺比較容易融人新媒體傳播,而像刺繡、雕刻這類靜態特性較強的傳統手工藝非遺則面臨數字化轉譯的難題。
2.2 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
雖然數字化技術為非遺傳播賦予了新可能,不過實際成效依然被諸多要素所限制。第一,技術和文化之間存在隔閡。一些項目喜歡用前沿技術(VR、元宇宙)當作宣傳噱頭,沒有顧及非遺的文化語境,最后的傳播效果就和文化內涵脫離了聯系。例如,有些非遺主題的虛擬現實體驗雖然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但是由于缺少對儀式背景、技藝流程的詳細解釋,很難引起受眾的文化共鳴。第二,傳播形式仍舊以單向輸出為主,用戶參與度不高。大部分數字化傳播案例只是“看”,沒有通過交互設計增強觀眾參與感,因此其傳播效果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弱。可持續性是個普遍存在的隱憂。很多數字化項目都是靠短期的資金來支撐,沒有長遠的運營計劃,如果技術換代或者資源斷供,就可能會導致內容更新停擺。這些情況綜合起來,說明當下非遺數字化傳播還沒有形成起“技術一設計一文化一受眾”的良性循環系統。
3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播路徑的構建策略
3.1構建非遺數字化基礎架構
當下數字技術的發展為非遺保護及傳播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就數據采集而言,高精度三維掃描與攝影測量技術可以對非遺實物進行毫米級還原,故宮博物院利用三維建模技術將傳統建筑構件的形態保存下來,為之后的數字化應用鞏固根基。在內容表現方面,增強現實(AR)與虛擬現實(VR)技術沖破了傳統展現的時空局限,敦煌研究院研發的數字敦煌項目借助VR技術實現了對洞窟藝術的沉浸式體驗,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原本并不對外開放展覽的珍貴壁畫。
交互技術的革新給非遺傳播帶來了新的活力。蘇州刺繡研究所研發的AI問答體系,可以及時回答用戶關于針法技藝的各種問題,動作捕捉技術很好地記載了傳統表演藝術的動態特性。福建梨園戲的數字化守護項目將演員的肢體語言和表演軌跡完好地保留下來,為后來者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區塊鏈技術在非遺數字化傳播領域有獨到之處,其不可篡改特性為非遺作品的版權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撐。云南斑銅制作技藝的數字藏品項目憑借區塊鏈技術做到了對創作權屬的明確界定與交易過程的追蹤,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創建起非遺技藝的虛擬實訓場所。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的數字化模擬系統允許學習者在虛擬空間反復練習拉壞技法,既縮減了實訓費用,又提升了學習效能。
3.2實現文化符號的現代轉譯
非遺元素的視覺轉化要符合“形神兼備”的原則,符號提取的時候,要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不能簡單挪用視覺表象。陜西社火臉譜的數字化設計項目通過考察不同紋樣的歷史淵源和象征意義,形成了完備的符號釋義體系,保證了設計轉化的文化準確度。現代設計語言的使用需把握好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點。杭州絲綢紋樣的再設計案例顯示,只要保留傳統構圖的精髓,通過調整色彩明度并做圖形簡化處理,就能讓紋樣更好地契合現代視覺環境。
動態視覺設計給非遺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傳統年畫數字化項目中,設計師利用逐幀動畫技術讓靜態畫面表現出敘事性質的運動,既維持了木版年畫特有的韻味,又增添了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視覺節奏感。多媒體集成設計帶來了多種感官感受的可能性,川劇變臉的數字化表現融合了面部識別技術,觀眾通過表情互動就能引發不同的臉譜轉變。這種參與式體驗大大增強了文化傳播過程中的趣味性。
用戶體驗設計在非遺數字化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依照用戶畫像,可以根據瀏覽者年齡、文化背景等要素智能改變內容展現形式。中國剪紙藝術的數字化平臺憑借算法分析用戶的交互行為,靈活調節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從而有效增強學習者的持續參與意愿。遵循無障礙設計原則則拓寬了受眾范圍,蘇州評彈的數字化傳播專門設置了視力障礙者可用的音頻加強版本,展示了文化傳播的包容性質。
3.3構建多維立體傳播網絡
社交媒體的裂變式傳播給非遺文化帶來了指數級的曝光機會,抖音平臺上的“非遺合伙人”計劃以挑戰賽的形式激發了用戶的創作熱情,相關話題視頻播放量累計超50億次。這種UGC(用戶生成內容)模式既降低了傳播成本,又形成了一種不斷再生產的機制。微信生態的公眾號與小程序組合提供了深度傳播的可能性。宜興紫砂壺技藝的數字化傳播通過一系列推文構建起知識體系,再依靠小程序提供定制服務,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傳播閉環。
線上線下融合體驗設計產生了更多的接觸場景[5]。上海豫園商城的非遺主題AR導航系統將數字內容和實際空間巧妙融合起來,游客用手機掃一下建筑上的細節就能聽到有關歷史典故的講解。這種空間敘事方式延長了用戶的停留時間,調研顯示,體驗者的平均參與時長是傳統觀光模式的三倍多。
社區化運營催生穩定興趣群體,豆瓣網非遺興趣小組通過定期舉辦線上講座及線下工作坊,漸漸形成了一個超10萬人的活躍社群。這種依靠共同愛好的自發組織形式,相較于官方宣傳有著更強的成員黏性與互動質量。跨界合作產生破圈效應,北京故宮聯手時尚品牌展開聯名設計,將傳統紋樣融入年輕人日常生活中,相關產品線年銷售額達2億。
3.4建立科學的效果反饋機制
傳播效果的量化要創建多維度指標體系,基本流量數據如頁面瀏覽數量、平均停留時長,可以體現內容的吸引力水平。蘇州園林文化數字化項目監測顯示,含有交互設計的內容板塊用戶停留時間比單純圖文內容高 47% 。轉化率指標則體現實際傳播效果,某非遺電商平臺跟蹤表明,觀看過AR展示的消費者購買轉化率比一般瀏覽者高30個百分點。
質性評估彌補數字指標的不足之處,深度訪談表明,參加過虛擬非遺體驗的用戶中, 68% 表現出想要進一步了解該文化的想法。而焦點小組則顯示出,文化認同感的養成常常要經過多次接觸,一次傳播活動的影響力較小。長期跟蹤調查顯示,持續參加非遺數字化活動的用戶,其文化認知水平有著明顯的積累性上升態勢。
基于評估結果的動態優化是長效傳播的基礎,A/B測試在非遺傳播內容優化上有著顯著作用。測試數據表明,采用故事化敘述的短視頻分享率比直接講解技藝流程的內容高80% ,迭代更新機制保持內容活力。安徽宣紙制作技藝的數字化平臺每季度按照用戶反饋更新內容,其月活用戶數一直呈上升趨勢。
4結語
本研究探討了非遺文化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數字化傳播路徑,強調了構建完整鏈條的重要性,包括文化內核、技術適配、設計轉譯和受眾連接。技術上,三維掃描和AR/VR等手段有助于非遺的保存與再現,但須防止文化失真。設計上,現代化轉譯應結合傳統美學與現代視覺習慣,增強文化表達的感染力。傳播上,社交媒體和線上線下融合體驗擴大了受眾覆蓋面,而可持續運營模式是關鍵。未來研究方向包括生成式AI技術在非遺設計中的應用、元宇宙在文化傳播中的效能,以及數字非遺的版權保護和商業化運作機制。跨學科研究將有助于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于靖童,杜馨怡,胡林欣.基于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中國非遺文化對外傳播路徑研究[J].新楚文化,2025(3):50-53.
[2]陳韜,黃芳芳.非遺文化品牌的數字化設計研究[J].文化產業,2023(8):124-126.
[3]肖瑤.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播研究[J].數字化傳播,2024(7):45-47.
[4」夏靚,高佳興.基于互動過程模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播力提升研究[J].歌海,2022(3):28-33.
[5」郭曉妍.數字交互藝術在非遺保護與傳播中的應用研究[J].新傳奇,2024(4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