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線是單純而又簡潔的造型因素,兒童畫里也存在著形態各異的線條。借助線,幼兒們能夠明確而肯定地描繪出對象的各種關系,也能展開奇思妙想,更加靈活地創造形象。透過線,我們能感受兒童筆下的趣味,洞察兒童作畫時的情感。小小的線能夠幫助幼兒進行多元藝術表征,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發揮著獨特的美育價值。
一、“線”在幼兒畫筆下的生動呈現
1.涂鴉是身體運動產生的線的游戲
“涂鴉”一詞,源自唐朝詩人盧仝的詩句:“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表示的是幼兒隨意涂抹、亂涂亂畫的行為。當幼兒的手能握住一支筆時,繪畫行為就開始了。這種行為是自發的,也是與生俱來的。
起初,幼兒的繪畫創作以涂鴉的形式呈現,線是不規則的、斷斷續續的。這種涂鴉創作不是為了表現形象,而是享受筆在畫紙上移動產生痕跡的樂趣,是一種有趣的運動游戲。后來,隨著手腕肌肉、骨胳活動能力的增強,幼兒逐漸能畫出錯綜復雜、彎曲雜亂的圖形,還能利用波浪線、鋸齒線、螺旋線等展開創意表現。
2.線是情感體驗和個性表達
兒童繪畫發展一般會經歷涂鴉期、象征期、圖式期和寫實期四個階段。在涂鴉期,幼兒畫出的線條沒有明確的象征意義,但涂鴉的過程能給他們帶來很多的樂趣。隨著年齡增長,幼兒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提高,其繪畫創作進入象征期,會將涂鴉作品與客觀對象建立聯系。比如,幼兒可能會用圓形和線條表示一個人,用直線和三角形表示一座房子等,線條也逐漸變得更規則、流暢。發展至圖式期時,幼幾不僅能用線條呈現物體的輪廓,還會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用亂糟糟的線表現零亂的房間或者生氣的情緒,用波浪線表示有趣的水世界等。隨著審美意識和創作能力的不斷提升,兒童繪畫創作進入寫實期,他們學會用重復、對比等方式,組合線條進行裝飾表現,讓創作形象變得更加栩栩如生。
二、教師在使用線開展美術教學時存在的誤區
在美術教學中,當幼幾說“老師,我不會畫”
時,教師常常會陷入矛盾之中,猶豫是否該通過示范開展教學活動。這種困惑背后,隱藏著以下幾個典型的教學誤區:
1.對線的認知片面化
部分教師單純地認為線只是簡單地、用于勾勒輪廓的工具。實際上,線不僅能塑造物體外形,還可以傳遞情感、營造獨特氛圍、展現動態變化等,是美術創作中極具活力與張力的元素。
2.追求準確性,束縛幼幾創造力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過于強調運用線的固定模式。比如,用直線畫建筑物,用曲線畫花朵等,這種單一的表現方式極大地限制了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3.示范過度,壓抑幼兒的自主創造力
為了讓幼兒迅速掌握繪畫技巧,部分教師會進行過多的示范。這樣一來,幼兒習慣于被動模仿,喪失了自主探索的熱情和機會,也忽略了線的多元表達方式,不利于自身創造力的發揮和藝術思維的發展。
三、線與幼兒美術活動的融合與創新實踐
1.觀察探索 線變化的“奧秘”
(1)在大自然中觀察
幼兒階段是孩子們好奇心最旺盛的階段,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個階段,引導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觀察。用眼睛看、用手觸摸,觀察形狀和輪廓的變化,感受肌理與內部結構的聯系。

比如,在幼兒畫樹前,教師可以先引導他們觀察樹皮,通過視覺、觸覺感受樹干上紋理的形狀和深淺的變化。有的紋理像魚鱗,有的像石塊,還有的像纏繞的水管…幼兒在描摹這些細節時,便能夠感知線條的變化。在不斷的創作和積累中,他們能畫出越來越豐富和復雜的線條,也能夠更加敏銳地捕捉到生活的豐富多彩,察覺自然中萬物蘊含的獨特美。
(2)探索多種材料和工具的表現方法
幼兒的線條往往流露出原始天真、自然質樸的美。為幼兒提供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能啟發他們探索不同的表現方法,感受創作帶來的驚喜。比如,用地書筆在地面上涂鴉,用樹枝、木棒在泥地沙池中涂鴉,用水彩筆、毛筆在不同質地的紙上涂鴉當越來越多的材料和工具被予以利用后,幼兒逐漸學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生活中有趣的現象與線這一元素結合:手指劃過有霧氣的車窗,滴灑在不同地面上的水漬等,都能變成意想不到的創作。
(3)嘗試不同的運筆方式
在線條涂鴉創作中,移動的快慢、動作幅度的大小、用筆力度的強弱等表現都會呈現出不同形式的線的痕跡。幼兒一圈一圈地轉動手腕,會出現螺旋線;靈活地動用手指,協調手腕動作,還能勾勒出各式各樣的封閉形狀。在描述線條時,教師不妨加上諸如粗與細、流暢與厚重等形容詞,鼓勵幼幾大膽嘗試,并及時贊揚他們的每一份成果。如此一來,幼幾會驚喜地發現,線條有著無窮無盡的變化,等待他們去探索和創造。




2.創作表現一“線”的多種玩法(1)捕捉幼兒對線條的喜好程度
隨著幼兒接觸和運用的線條種類日益豐富,他們對不同線條的喜愛程度也呈現出差異。我針對中大班兩百多位幼兒開展了“我喜歡的線條”的調研,結果顯示,他們對線條喜愛程度的排序依次為:弧線、螺旋線、波浪線、折線和直線。
弧線能帶來完整且飽滿的視覺體驗,是幼兒最早掌握、用以代表形象的線條。教師們可以開展“好吃的葡萄”“有趣的棒棒糖”等主題活動,引導幼兒用弧線勾勒出生活中熟悉又
美味的食物。
螺旋線、波浪線具有自由、流動的特性,它們仿佛擁有生命一般,能夠產生活潑、柔和、輕巧、優美且充滿變化的視覺感受,借助這兩種線條的獨特魅力,教師組織了“芽芽基地”“彩虹小鎮”等主題活動,引導幼幾在創作中探尋螺旋線和波浪線的美妙。
(2)從故事、情感的角度開展活動
幼兒觀察、體驗到的生活內容更加多樣化,他們的畫面也將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彩的效果。根據不同種類線條的特點,教師可以從故事與情感的角度設計相關課程。比如,在“年輪的故事”主題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畫出屬于每棵樹自己的秘密和故事,一邊創作一邊講述,如同“過家家”一般進入自己創造的角色和故事情境之中。當幼兒能夠自主借助線條表達情緒、講述故事時,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會顯著延長,更加沉醉于創造帶來的樂趣之中。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與幼兒一同拿起畫筆享受繪畫帶來的愉悅時光,以游戲角色的身份與他們交談。這樣,幼兒的線條表現和組合方式也會更加多姿多彩。那些或縱橫交錯、或曲折的線條,不再是隨意的涂鴉,而逐漸演變成為幼兒有意識的審美創作。
(3)像藝術家一樣表現
偉大的藝術家們對線條的研究和運用達到了令人驚嘆的深度與廣度,通過觀察、模仿大師們的作品,幼兒能體驗到各具特色的線條運用方式。在創作前,教師應先對藝術家的作品進行觀察、分析,選出既能讓幼幾感受到視覺愉悅,又契合其認知水平的作品。比如,在亨德瓦塞的作品《地球上的村莊》中,大小不一的螺旋線勾勒出樹的形態,弧線描繪的是蜿蜒的小路,同時又分割出湖泊的輪廓。長長的波浪形曲線橫穿畫面,讓所有的樹木房子都像是在隨風起舞、引吭高歌。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幼兒思考:作品中用到了哪些線?你能用螺旋線、長短直線、弧線、三角形、長方形畫出哪些形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幼兒也能像藝術家一樣嘗試對曲直不同、長短交叉的線條進行疏密相間、重復排列等不同方式的組合,在創作的世界中肆意遨游。

3.回顧總結 線的延伸與展示
評價和展示幼幾的美術作品,一方面能夠極大地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滿足感。另一方面,也能讓家長全面了解幼兒在藝術領域的表現,促進家園共育。
在評價環節,教師可靈活采用幼兒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元化方式。自評與互評是幼幾充分表達自我感受與創作情感的機會,每位幼兒的作品都彰顯著與眾不同的個性美和對“線”這一元素獨一無二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幼兒的表述進行反饋,以鼓勵互動的方式給予優化建議。有條件的園所還可以利用墻面環境展示這些作品。當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來,能夠激發與環境的互動交流,還能推動課程的自然生成與創新發展,更好地感知美、欣賞美、領悟美。
“線”是美術創作中最為基礎的語言形式,也是視覺藝術的基本形態,蘊藏著無限的變化與豐富的表現力。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通過有意識地引導與積極實踐,通過“線”為幼兒源源不斷地輸送豐富多元的視覺符號,使有關“線”的探索與創作得以更深入地開展。
這種訓練能借助線條的語言將幼幾的創造潛力自發地沖涌出來。教師要授予幼兒繪畫的禮物,要盡可能地幫助幼兒創造能發現的眼睛,能聽從的手,能感覺的靈魂。這也正是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我們始終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