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不僅需要傳授美術知識與技能,還承擔著挖掘幼兒創造潛能、培養創造力的使命。綜合材料猶如一把神奇的鑰匙,其多樣性和開放性的特征不僅能夠幫助創作者擺脫傳統媒介的束縛,還為美術教學開辟一條通往新世界的路徑。我將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總結幼兒美術教學借助綜合材料激發幼幾創造力的具體策略與教學反思。
一、創造力是否可以被定義為“天馬行空”
聚焦于美術教育,創造力通常被定義為“通過聯想、想象、批判性思維等方式,將已有知識經驗轉化為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藝術表達的能力”。但是,創造力并不是單純的“天馬行空”,而是在包含充分教育考量的教學設計的引導下,體現普遍教育意義的藝術創作學習活動。創造力的表現形式是多維度的,既展現于幼兒的藝術創作過程中,也反映于幼兒最終的作品形式及內涵呈現上,其在美術教育中呈現如下幾個關鍵特征:
1.獨創性
獨創性絕非刻意去營造怪異效果。在藝術創作中,幼兒能夠從個人已積累的經驗及社會文化背景中,運用自己獨有的視角去觀察世界,著意挖掘那些受忽視的細節、情感與主張,繼而將所被挖掘的內容轉化成兼具個性與表現力的藝術語言。
2.傳遞情感與態度
展現創造力的創作并非僅僅是簡單的情感宣泄,而是有意識地傳遞自身的態度及主張。幼兒可憑借美術創作把真實的情感體驗予以表達,還能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賞析,探討作品背后的社會、文化等內涵。
3.問題解決能力
在“創意”形成的過程中,幼兒遇到問題后圍繞此問題積極主動地開動腦筋,他們不再被傳統思維模式羈絆,而是大膽地去突破常規,從各種角度去審視相關問題,探究解決方案。通過親身體驗,領悟產生“創意”的方式后,幼兒漸漸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4.有成果呈現
幼兒在創作過程中需著重體現自身思維過程,不管利用文字記錄、草圖繪制或是模型制作,均能清晰地展示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完整路徑。這樣的創作過程不只停留在思維層面,幼兒能夠借助具體實踐將思維過程轉換為具有視覺敘事功能的成果。
二、幼兒美術創作中常用的綜合材料有哪些
從美術教育這一角度看,綜合材料藝術更加注重材料呈現出來的多樣性以及綜合性,囊括了一切可在美術創作時運用的物質材料,涉及繪畫顏料、紙張、石材、木材、金屬、塑料、廢舊物品等各類材料。
三、為什么說綜合材料是培養創造力的肥沃土壤
根據材料的來源和特性,我們可以將綜合材料分為:天然材料、人造材料、現成材料。(見表1)
在人工智能興起的時代,創造力成為人類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而綜合材料則憑借其獨特的優勢在創造力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
1.打破傳統束縛,培養獨創思維
傳統美術教學多以鉛筆、水彩筆、油畫顏料等單一繪畫材料為主,幼兒長時間運用這些常規材料,思維極容易陷入局限。而綜合材料的多樣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則能夠為幼兒提供創作的多種可能,不僅可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還可以輔助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發覺獨特的創作元素,并將其轉化為富有表現力的藝術語言,賦予作品獨有的創造性。
2.貼近生活實際,傳遞情感態度
很多綜合材料源于生活,使美術創作與生活緊密相連。幼兒日常接觸的廢棄報紙、易拉罐、舊衣物等都可成為創作材料。比如,當代藝術家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便在作品背面利用枯枝、舊報紙、塑料袋等雜物投射的影子,巧妙地呈現出精美的中國山水畫,在正與反、真與假之間探討中國畫與自然的復雜關系,因缺乏扎實的美術基礎,繪畫技能較弱,往往陷入“心有所思,手不能至”的困境,大量的創意想法因無法轉化為視覺語言而“天折”。而綜合材料的介入,能夠使部分被技法困住的幼兒,開始通過拼貼、裝置、材料重組等多元形式,將思維轉化為可觸可感的作品。
四、如何運用綜合材料開展幼兒美術教學
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綜合材料的應用具有一定潛力和創新性。通過分析4一8歲兒童在相關美術活動中的表現,我總結出了以下教學策略:
同時反思環境問題。
1.借助參考案例,提供創意靈感
3.拓展表現空間,培養探索能力
利用綜合材料創作的本質,是將“問題”轉化為“資源”的過程。當幼兒用快遞盒表現城市肌理,將鋁箔紙揉皺后展開模擬金屬的紋理與反光效果時,他們不僅是在解決具體的問題,更是在培養一種“化限制為可能”的創造性思維。此外,綜合材料的實驗性特征會導致創作過程出現各種“意外”,以使幼兒不斷探索,從而培養問題解決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適用于藝術創作,還可遷移至學習、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應對未來復雜挑戰的核心競爭力。
4.豐富創作形式,物化思維成果在傳統美術課堂的創作課中,大部分幼兒
在美術課上,教師可引導幼兒對優秀作品進行鑒賞,幫助幼幾從鑒賞中感受綜合材料的魅力,并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創意靈感。因此,在開展綜合材料的創作課前,教師可以先自己創作相應主題的作品,親身體驗幼兒的創作過程和方法。
2.探索材料特性,激發幼幾興趣
兒童在開展綜合材料類的創作前,應先掌握材料特性。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選擇他們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和工具,并結合涂、擦、拓、染等方式制作獨特又有美感的肌理,為后續的創作提供素材支持。在開展材料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需重點關注幼兒的體驗感,引導幼兒“玩”
中學、“做”中創,以此喚起幼兒對學習的興趣與創作的動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示范各類肌理的制作方式,引導幼兒更直觀地認識不同材料的肌理特征,諸如紙、布料、金屬、木材、塑料、自然物等。
3.開展主題創作,培養創新能力
當幼兒對綜合材料有一定了解后,教師可引導他們在主題關鍵詞的基礎上展開故事描述。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幼幾整理過程性資料,引導其更好地組織畫面內容,進行主題創作構思。比如,在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的創作中,教師可以先讓幼兒思考:如何通過綜合材料創作體現“共生”,引導幼兒使用樹葉、黏土、彩紙等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并通過聚焦動物和植物的關系傳遞保護自然的觀念。
4.設計遞進任務,助力藝術創作
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明確的任務劃分是幼幾有序完成創作的基礎。學習任務的設計應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將“大”任務拆解成“小任務”,使幼兒在每一環節都能接收到具體的操作指令和反饋。教師應為幼兒搭建從認知到實踐的能力階梯。比如,在創作之初,幼兒需明確創作的主題、收集材料;在創作過程中,幼兒需組織畫面內容,構思構圖;在完成創作后,需完善調整并分享作品的巧思和創意。
5.以拼貼畫為徑,拓寬創作思路
拼貼畫并不是將各種材料隨意拼貼與組合,而是憑借美術造型、色彩、構圖等基礎知識的支持,創作出的具有層次感和立體感的作品。在開展拼貼畫的創作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由選擇和組合各種材料,進行繪制或拼接,創作出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作品。
五、總結、反思與優化
基于對教學實際情況的觀察和分析,教師在利用綜合材料開展教學活動時還應注意以下細節:
1.準備充足的材料
課程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充分的材料準備這一前提。尤其是對于學齡前期的幼兒而言,獨立完成材料的準備與收集是一項較大的挑戰,但也是一次富有意義的學習機會,教師及家長要給予充足的幫助。因此,教師除了要提供基礎的材料包(如畫筆、顏料、膠棒、廢舊報紙等),還要在課前籌備額外的補充材料,以防因材料匱乏而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
2.清晰且具體的指令
對于大部分新手教師而言,要上好這類操作性較強的課程,清晰且具體的指令是關鍵。幼兒極易受模糊指令的影響而陷入茫然,造成創作任務無法高效完成。因此,教師可借助明確的指令引導幼兒聚焦目標,推動學習任務的進展,最終實現學習效率和作品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創造力并非是借助堆砌雜亂無章的拼貼素材得以體現,而是憑借有序引導才得以逐步生長的能力。綜合材料的多樣性為幼兒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但教師的引導也至關重要一它既是創意的催化劑,也是創作的方向標。在幼兒感受、探索、嘗試利用綜合材料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明確的主題引導與形式語言的規范,助力幼兒發掘原生創造力,感受藝術創作的多種語言形式和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