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天然的“藝術家”,對一切未知充滿了好奇,喜歡創造與想象。日常的材料與工具吸引著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他們自主模仿著大人的操作方式去擺弄使用,探索著未知的玩法。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創造力和表現力,教師應不斷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探尋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重視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自主學習和思考,鼓勵幼兒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和信息,培養幼幾的創新思維和在美術活動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此,本文以幼兒感興趣的“工具”為切入點,探究如何在小班美術教育中有效引導幼兒深入探究“工具”在美術創作表現中的個性化運用,以滿足不同能力幼幾的興趣和需求,提升幼兒的創作興趣和創作能力。
一、相遇工具:在觀察中激發幼兒對工具的興趣
工具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物品。各式各樣的工具雖存在于幼兒的生活中,但幼兒真正了解并知道該如何使用的工具卻很少。因此,教師們可以帶領幼幾收集各種材質的夾子、勺子、叉子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引導其在收集的過程中認識、觀察工具的造型、材質等特點,激發其大膽聯想。有的幼兒說叉子像小鳥的腳,有的幼兒說鐵絲球像鳥窩,還有的幼兒說長尾夾像媽媽的手提包等。幼幾在近距離接觸這些工具、擺擺玩玩的過程中,與工具展開了奇妙的“相遇”,發散思維,激發自身的表達欲望,迫不及待地想要動手將這些工具變成自己所聯想的物體。
二、相知工具:引導幼兒有目的地選擇工具
了解各類工具的特點和使用方法是幼兒借形想象、展開創作的前提和關鍵。教師可以根據活動主題和自標,為幼兒介紹各類創意工具的特點和使用方法,幫助幼兒有目的地選擇適合的材料,嘗試更多樣化的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創造出更具個性和創意的作品。
勺子與叉子是幼兒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教師為幼幾投放了造型豐富、尺寸各異的勺子和叉子,引導幼兒思考、觀察,在了解其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并根據創作需求挑選適合的勺子和叉子。針對不同幼幾的創作特點,教師還要開展“一對一”傾聽活動,鼓勵幼兒通過創作的方式進行自主表達。有的幼兒利用叉子表現小男孩在夢中踢球,有的幼兒利用勺子表現穿厚衣服曬太陽的小女孩,還有的幼兒通過聯想、添畫方式將勺子改造成了大錘子……了解孩子們的想法,讓幼兒得到肯定,在自由的創作氛圍中,有目的地挑選適合的工具進行延伸創造,展開奇思妙想。
三、相識工具:鼓勵幼兒借形想象展開創作
在幼兒初步了解工具,并根據創作需求選擇工具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其利用工具借形想象,展開創作。
在家里和班級環境中隨處可見木夾子、長尾夾等功能不同、形態多樣的夾子。幼兒看到自己熟悉的夾子,創作興趣高漲,教師便借此引導幼幾進行借形想象。有的幼兒說夾子像螃蟹張合的大鉗子,有的幼兒說夾子像鱷魚,還有的幼兒說長尾夾像媽媽的拎包基于此,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創作需求,前往美工區有選擇性地挑選適合的材料進行創作。除了各類夾子外,幼幾們還挑選了色彩各異幾何形紙片、落葉、超輕黏土等綜合材料,他們為木夾子涂上顏色,在開合處粘貼三角形紙片,夾子便成了孔雀魚;他們還用超輕黏土做大大的眼睛,將楓葉做尾巴,變出一條條靈動的小金魚等。幼兒們樂享創作,在探索工具多種玩法的過程中,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得到了充分發展。
四、相談工具:引導幼兒分享交流創作經驗
幼兒的創作想法和創作能力各不相同,通過回顧創作中的思考過程和表現技法,幼兒能夠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創作。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當下的創作活動,設置自評、互評和組評等環節,激發幼兒的表達興趣,引導其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在“相談”中積累創作經驗、豐富審美體驗。
自評是引導幼兒反思自己創作過程的重要步驟。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在主題活動“夾子小魚”結束后,教師提問:“今天你們選了哪種夾子和哪些材料,做成了一條什么樣的魚呢?”幼兒說:“我選了長尾夾,長尾夾的金屬部分像翻車魚的魚鰭。接著,我又用半圓形的紙片做翻車魚的魚尾。最后,我再給他貼上了眼晴,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翻車魚就完成了!”教師通過問題互動引導幼兒回憶自己如何選擇工具和材料,又如何借形想象,展開創作的。
在自評過程中,幼兒不僅加深了對創作意圖的理解,還鍛煉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互評是促進幼幾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讓幼兒兩兩結伴,欣賞對方的作品,并鼓勵他們說出對方的作品好在哪里,以及自己的建議。比如,在“刷子娃娃”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同伴創作的‘刷子娃娃有什么特點?你有沒有什么建議可以讓他的作品更豐富呢?”幼兒回答:“我覺得他創作的‘刷子娃娃’很好看,有長長的睫毛,是個女孩子,如果給她做個蝴蝶結綁在頭發上就更好看了!”在思考交流中的互評,不僅讓幼兒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還能夠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拓展創意思維和想象空間。
組評是一種集體討論的形式,利于幼兒學會如何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傾聽他人的建議。教師可以對幼兒分組,引導他們依次介紹作品的創作思路和亮點,同組內其他幼兒可以提問或發表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叉子勺子大變身”的主題活動中,一位幼兒利用勺子創作了一幅《黑貓捉迷藏》的作品,遭到了其他幼兒的質疑,但是他選擇耐心地介紹自己的作品:“小黑貓在和伙伴們玩捉迷藏的游戲,它躲在了黑色的毛線里,它的好朋友就找不到它了。”沒想到說完后,其他幼兒紛紛覺得這是一幅生動有趣的作品,還收獲了組內其他幼兒的建議,讓幼幾能夠從多角度欣賞和評價作品,積累審美經驗。
綜上所述,教師以“工具”為媒,設置相遇、相知、相識和相談四個環節,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深入學習和了解工具的特點和創作方法,幫助幼兒可以更加靈活地運用這些工具進行創作。在具體創作中,這種教學方法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創造力、動手實踐等多種能力,還拓展了幼兒的視野和創作思維,為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