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5-0047-03
在傳統古詩詞教學中,教學活動多集中于單首詩詞的理解與鑒賞,涵蓋思想情感、結構形式、意象意境及語言風格等方面。然而,“三新”(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促使古詩詞教學產生變化,其中,“比較閱讀”受到廣泛的關注。其在培養學生由此及彼、由點到面的聯系與整合能力方面,具有單首古詩詞教學難以企及的優勢。比較閱讀可以讓學生在對比中自主探索詩詞的異同,助力學生從淺層次感知邁向深層次理解,提升文學鑒賞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在“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學習提示中指出,“運用專題閱讀、比較閱讀等方式,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閱讀、鑒賞、探究與寫作”[1]。在知識層面,要求學生能夠對比不同古詩詞在意象選取、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差異,如分析蘇軾與辛棄疾懷古詩的意象與情感。在能力培養層面,注重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其能從語言風格、表達技巧等角度剖析作品,如對比《短歌行》與《歸園田居(其一)》的語言風格和表現手法的差異,感受魏晉古體詩的不同特色。比較閱讀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其文學素養與審美水平。新高考也體現了這一導向,如2022 年高考語文全國甲卷對《畫眉鳥》《畫眉禽》中畫眉鳥作用的比較,以及浙江卷對《樓前》《過勤政樓》情感和寫法差異的考查。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不少問題:部分教師聯讀篇目選擇隨意,不考慮詩詞邏輯聯系;比較點設置死板,缺乏創新;課堂常出現淺聯讀等現象,學生無法深入理解詩詞內涵,難以掌握比較閱讀的精髓。本文以《望海潮》和《揚州慢》教學為例,探討古詩詞比較閱讀的三個教學策略。
一、依“標”據“本”,確定聯讀篇目及重心
依“標”據“本”,即依據新課標,遵循教材編排意圖,確定適合聯讀的古詩詞篇目及教學重心。新課標是教學的總綱領,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是落實標準的重要依托。統編教材“一課多篇”的編排特點顯著,多篇文章聚合為一課,它們同屬一個人文主題單元和學習任務群,彼此關聯,適合開展比較閱讀。
以選擇性必修下冊為例,多數單元具有“一課多篇”的特征。這種編排方式加強了課程內容的統整與融合,且篇目排序有規律,或按時間,或按難易。第一單元“詩意的探尋”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其中第4 課包含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揚州慢》。柳永和姜夔精通音律,兩首詞均為婉約詞且以城市為描寫對象,適宜聯讀。此外,還可進行跨單元比較閱讀,如比較《揚州慢》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特點。
然而,當前古詩詞比較閱讀教學存在“蜻蜓點水”和“平均用力”的問題。“蜻蜓點水”式教學僅停留在意象選取、表達技巧等淺層面,無法深入意境營造、審美意趣等深層面“;平均用力”式教學則是對多首聯讀詩詞逐一進行單篇賞讀,平均分配時間,無主次之分。前者影響學習深度,后者干擾學習進程,均違背“群文閱讀教學”初衷,阻礙課程目標的實現。溫儒敏教授指出,一課中的多篇課文,應有一篇精讀,教師傳授方法,其余泛讀。因此,開展古詩詞比較閱讀時,要依據新課標、單元學習任務和學習提示,確定聯讀篇目的重心,做到主次分明。
例如,《望海潮》通過點染結合,多角度渲染杭州的美麗富庶,體現讀書人以詩詞求仕進的積極態度,補充創作背景后較易理解;而《揚州慢》巧于用典,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更深婉,藝術造詣更高妙,應將其作為精讀篇目。
二、探幽發微,尋找精妙的聯結點
探幽發微是指在古詩詞比較閱讀教學中,從單元目標和詩詞特點出發,圍繞詩詞的題材、意象選取、意境營造、表現手法、情感表達等,立足詩詞體裁設定的常規適切聯結點,根據詩詞的具體特征去尋找精妙聯結點的行為。其中,“聯結點”指不同詩歌間可進行對照分析的共通要素,如意象、主題、表現手法等。它是比較詩歌閱讀的邏輯起點與核心紐帶,能引導師生在差異中尋關聯,于關聯中辨特質,助力挖掘詩歌的深層關聯與獨特價值,提升跨詩歌解讀的系統性與深刻性。
在教學實踐中,多數教師依據教材中的學習提示,將“城市”作為《望海潮》和《揚州慢》的聯結點。例如,圍繞此聯結點可以設計問題,比較城市特點(如“盈”與“空”)、表現手法(“鋪敘見長”與“明暗相映”)、情感主題(“盛世之歌”與“黍離之悲”)等。此外,還可以從寫作目的和語言風格入手,以“雅”和“俗”作為聯結點,這樣能帶來新的解讀視角。
柳永和姜夔都是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望海潮》是柳永“俗”詞的典型,《揚州慢》則體現姜夔“清空騷雅”的風格。從寫作目的看,《望海潮》是干謁詞,柳永極力鋪敘杭州繁華,夸贊友人孫何政績,以求賞識舉薦,詞中語言不乏淺俗之處,如“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過度夸耀使審美格調降低,“獻媚奉承”意味濃厚。《揚州慢》則自然抒發“黍離之悲”。“黍離之悲”源于《詩經》,姜夔受儒家文化影響,路過戰亂后的揚州,目睹“盡薺麥青青”的荒涼景象,用白描手法勾勒空靈意境,含蓄表達情感。從語言風格上看,《揚州慢》語言空靈雅正,契合南宋后期貴族雅士棄俗尚雅的審美情趣。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他寫得空靈,寫得清新,寫得騷雅,文字文雅,沒有俗字,沒有俗語俗言。”[2]
以“雅”“俗”為聯讀點,從寫作目的和意象選擇角度進行對比,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人的審美情趣,把握寫作目的與審美情趣的內在聯系。“適切”是“精妙”的前提,而“精妙”是“適切”的進一步升華。
三、篩選整合,設計層進式任務鏈
篩選整合是指依據學情和詩詞特點,圍繞在古詩詞比較閱讀中尋找到的聯結點,通過辨析詩詞題材、意象特征、表現手法、文化內涵、語言風格、審美意趣、作用意圖等,設計主任務,并按照學生的認知邏輯,再設計出層層推進的學習子任務,以增強思維邏輯性與深刻性的教學活動。
以《望海潮》和《揚州慢》為例,教師可設計以下主任務:“兩首詞同為宋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在俗與雅的審美格調上卻有差異。柳詞變雅為俗,姜詞反俗為雅,不同的審美格調在兩首詞作中各有怎樣的體現?”圍繞該主任務,設計以下子任務鏈。
任務一:探究開篇異同。
兩首詞都從城市地理位置開篇,但柳詞是正面描繪錢塘的繁華景象,而姜詞則是從側面著筆,從虛處表達對揚州殘破的深沉感慨。[3]這體現出“俗”的淺近直白與“雅”的含蓄蘊藉。
任務二:探究意象組合與意境營造。
姜夔描寫揚州選擇清雅的意象,對比昔日繁華與今日蕭條;柳永描寫杭州用繁多夸飾的意象,多角度展現杭州的繁華。姜詞意象空靈清雅,柳詞意象廣闊富麗。
任務三:分析寫作手法差異。
姜夔《揚州慢》采用白描手法,粗筆勾勒揚州空城景象,遺形取神,盡顯“黍離之悲”,尤其在對二十四橋的描寫中,情景交融,進入無我之境,體現文明衰落和國難之痛。柳永《望海潮》運用點染、烘托手法,工筆細描杭州的美麗富庶,將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結合,展現杭州的承平氣象和官員政績。
兩首詞創作意圖截然不同,這是“俗”“雅”的根源。柳永為求官位作《望海潮》,體現“學而優則仕”的文人情結;姜夔因揚州戰亂后的破敗寫《揚州慢》,表達對國難、揚州殘破、文化毀滅的悲痛,以及對南宋統治者的悲憤,其濃厚的家國情懷提升了詞的審美格調。
古詩詞比較閱讀教學在“三新”背景下至關重要,但要避免為比較而比較。選擇合適的精讀篇目是教學基礎,尋找巧妙的聯結點是推進深度教學的關鍵,設計層進式任務鏈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辨性思維。比較閱讀教學,需要教師不斷探索與實踐,推動古詩詞教學邁向新高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8.
[2]葉嘉瑩. 唐宋詞十七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372.
[3]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第三卷[M].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48.
責任編輯:靖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