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解讀中國古典詩詞須細致推敲字詞。統編版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選錄的詞作《揚州慢》中“慢”字尤為重要,該字不僅與其體裁“慢詞”有關,也與詩歌中的意象及情感表達密不可分。
南宋著名詞人姜夔的《揚州慢》被選入了統編版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一單元,詞作以簡潔清雅的語言風格描繪了清冷朦朧的境界,筆意靈動而意蘊深沉,展現了冷靜凝重的愁情。從傳統解讀角度看,詞題《揚州慢》即是以描繪揚州為主的一首慢詞。但實際上,《揚州慢》之“慢”不僅體現在文學體式上,還體現在其意象選擇、情懷傳達中。通過“慢”字入手解析該詞,有利于讀者走進詞作的情感世界,豐富情感參與,提升詩詞鑒賞素養。
一、“慢”之體裁
《揚州慢》中的“慢”不僅源于姜夔采用慢詞這一文體來抒寫其幽隱難言的哀情,更在于他通過獨特的自度曲創作方式,實現了曲律與章法的和諧統一,從而在詞的視覺呈現、聽覺效果及情感表達上形成了一種舒緩醇厚的獨特美感,讓人回味悠長。
(一)慢詞的風格特征
慢詞是宋詞的一種形式,因詞調、音調慢而得名,與小令同屬宋代詞人常用曲調。其得名于“慢曲子”,特點是音調舒緩、音節延長,適合表達深刻細膩的情感。相比小令,慢詞更長,而且數量多,能借更長的篇幅展現豐富意象與深刻內涵,展露情感細膩與意蘊廣闊的“慢”態。《揚州慢》全詞九十八字,讓作者有充足的空間以景抒情。《揚州慢》為雙調,上闋十句,四平韻;下闋九句,四平韻。四平韻,也就是四個韻腳都為平聲韻。這樣的結構設計為整首詞營造出舒展與悠揚的旋律,更具音樂性。
(二)自度曲
姜夔創作《揚州慢》時,并未沿用傳統的“倚聲填詞”(先定樂調后填詞)之法,而是采用“自度曲”手法一先依情撰詞,再據詞譜曲。這一創作方式突破了既有樂調的束縛,使詞曲更貼合其情感表達與意境營造,展現出鮮明的創新性。《揚州慢》風格獨特,一字一音盡顯“慢”之特點。這首詞在整體用韻上,多使用“eng”和“ing”兩個韻,句末如程、青、兵、城、驚、情、聲、生等字均屬平聲韻,讀音為后鼻韻與阻塞音,發音都要借助鼻腔共鳴,韻尾長,吟唱節奏慢,讀音低沉,營造出一種哀怨冷寂的氛圍,凸顯詞作“慢”的特性。同時,詞中“春風十里”“清角吹寒”等典雅用語,富有歷史文化底蘊,增強了詩歌的文字美感,也將詞的節奏變得緩慢悠長。
《揚州慢》通過短句與長句的交錯融合,形成獨特的句式結構,也利于詞作節奏的把控。正如姜夔所說:“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以律,故前后闋多不同。”姜夔在《揚州慢》的創作中,突破了傳統宋詞的規范束縛,在曲調上獲得了更大的創作自由,使情感表達更為細膩、深刻。該詞在音韻結構與遣詞用字上既靈動多變又和諧統一,充分展現了作者的個人風格與創作水平。
二、“慢”之意象
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揚州慢》一詞借助客觀的物象,構建出一系列凄涼冷寂的意象,營造出哀婉、凄清的氛圍,極大地提升了這首詞的藝術表現力。
(一)慢鏡頭式的景物描繪
《揚州慢》里有豐富的意象,如“薺麥”“廢池”“喬木”“清角”“冷月”“紅藥”等。在姜夔的描述之下,薺麥青青,池墉盡廢,老木依然可辨,凄冷號角余音繞梁,二十四橋人跡罕至,漣漪輕漾,皎月清冷,芍藥孤寂,都在訴說著空城的蕭條冷落。姜夔以清冷蕭疏的筆觸勾勒自然景物,呈現出如慢鏡頭般細膩延展的視覺美感。詞中“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一句,以慢鏡頭般的筆法聚焦殘破城池與蒼老古木:池垣傾頹,喬木斑駁,每一處細節都被精準捕捉。這些意象暗合“亡宗滅廟,望喬木而可悲”的典故,無聲訴說著戰亂之殤。“波心蕩,冷月無聲”更以動態描摹靜態一“蕩”字賦予水波綿長的律動感,“冷月無聲”則凝固了凄清的氛圍,使讀者能清晰感知每一縷波光的微漾、每一寸月色的清寒。正如劉熙載《藝概》所評:“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姜夔在《揚州慢》中正是采用細描筆法,精心營造意象群,使人置身于一種時間延展、細節放大的藝術情境之中。《揚州慢》中的景象呈現出類似慢鏡頭的審美效果,令讀者得以細細品味其中韻味。
(二)歷史滄桑感
姜夔在《揚州慢》中重構了傳統意象,賦予其獨特的情感內涵。詞人將深刻的情感熔鑄到客觀景物中,為作品注人了超越時空的悲愴愁緒。姜夔在本詞的上闋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八個字引出,然彼時揚州實況與詞人期許迥異。靖康之變后揚州飽經蹂踴,已非杜牧筆下“春風十里揚州路”之景,而是一座孤寂冷清的衰頹之城。詞人曰:“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黃昏本是晝夜轉換的時刻,但此時清冷的角聲在空寂的揚州城中響起,讓人有一種時間被拉長的沉重感。面對此“空城”,即便寫出“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的杜郎故地重游,也要“重到須驚”;面對“波心蕩,冷月無聲”的二十四橋景象,縱有萬般柔情也“難賦深情”。孤獨的二十四橋上沒有了吹簫的佳人,只有清冷的波光月色,一片沉寂。詞人運用對比手法,將往昔揚州的繁華和現在的荒涼映照得一覽無余,深刻流露出對國家興亡的悲愴之情,也使讀者產生一種歷史滄桑感。
三、“慢”談情感
除卻體裁與意象所呈現的“慢”,《揚州慢》在情感層面同樣彰顯出“慢”的韻味。詞人將家國淪喪之悲層層遞現,令讀者漸次體察到作者的心緒波瀾,以及其對人生際遇與社會歷史變遷的思考。
(一)心境變化的漸進
陳廷焯評價姜夔的詞作:“姜堯章詞,清虛騷雅,每于伊郁中饒蘊藉,清真之勁敵,南宋一大家也。”《揚州慢》細膩展現了詞人漸變的心境,使歷史滄桑與個人情感交織,是一首飽含深情之意的佳作。
詞人解鞍駐馬揚州城,以凄清號角與蕭瑟寒氣營造荒蕪意境,既呈現戰后揚州的衰敗,又為全篇奠定悲愴基調。繼而通過“胡馬窺江”“廢池喬木”等意象,揭示戰爭傷痛。詞人憶揚州往昔繁華,借杜牧詩句展現昔盛今衰,心境逐漸變得深沉。“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描繪戰后揚州荒蕪之景,流露出詞人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如今的“二十四橋”依然屹立在那里,冷月照在橋上,月光倒映在水中,然而,四周寂靜,盡顯荒涼。詞人也感慨歲月流逝,心境愈發憂傷,悲涼之情油然而生。詞作以“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作結,將筆墨聚焦于橋畔紅芍。“紅藥”象征著曾經盛極一時的揚州城,如今卻在荒蕪中寂然開放,無人問津。歲月流轉,再無人駐足欣賞其芳姿。至此,詞人的情感已超越單純的凄涼哀嘆,通過“景語”與“情語”的交融,升華為對生命本質、時光流逝與歷史滄桑的哲思。
《揚州慢》展現出詞人情感漸次深化的過程。從觸目傷懷的哀戚,到追憶往昔的繁華盛景;從感喟美好年華的易逝,到徹悟人世無常的悲涼一一這般情感變化并非驟然而至,而是在層層推進中逐步深化,最終形成一種“慢”的藝術韻味。
(二)今昔對比的感慨
“有時輕弄和郎歌,慢處聲遲情更多”,《揚州慢》正是這樣一首哀婉傷感的慢詞。姜夔借助這一形式,以舒緩的節奏抒寫對揚州盛衰變遷的感慨,使人在細細品味中感受到獨特的“慢”之情韻。姜夔主張“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詞中多處化用杜牧詩句,既出于藝術追求,更借杜牧之口抒發自己的深沉思緒。正如王夫之所言:“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詞中典故看似追憶揚州昔日繁華,實則凸顯“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的震撼。通過這種擬代手法,詞人將對揚州今昔變遷的感慨升華為一種藝術想象,使詞中的情感表達呈現出“非個人化”特征,從而深化了主題意蘊。詞人巧妙地通過“杜牧之眼”觀照揚州,借他人之口道出對滄桑巨變的驚嘆。同時運用多重對比:開篇“名都”盛譽與眼前“空城”蕭索,昔日“春風十里”的繁華與今日“盡薺麥青青”的荒蕪,曾經“玉人吹簫”的二十四橋盛景與如今人去樓空的凄涼,連當空皓月也顯得格外清冷。
《詞徵》稱:“姜白石揆諸樂章,明于協聲,信凄心而咽魄。”姜夔通過今昔對比的手法,將對揚州衰敗的傷悼之情與對時光流轉、歷史滄桑的深沉感慨融為一體。這種情感的“慢”流,最終成就了一首情韻悠長、耐人尋味的詞作經典。
四、結語
《揚州慢》通篇雖未直接抒情,卻將繁華盡去的悲愴與黍離之悲刻畫得入木三分。詞中“慢”的特質不僅體現在藝術形式與意象營造上,更滲透于情感表達之中,實現了詞體、語境與情感的高度統一,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典范之作。教師在教學時應緊扣標題“慢”字,引導學生深人體會詞作情感,通過解析意象群與詞人心緒,幫助學生深刻把握作品主旨與情感內涵,從而提升其文學鑒賞能力與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 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M].濟南:齊魯出版社,1983.
[3] 姜夔.白石詩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