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區作為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重要場域,是幼兒進行音樂感知、藝術表現與創造性表達的專業活動空間。幼兒能夠通過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獲得對音樂美學的認知理解與情感體驗,同時逐步建構核心音樂經驗,提升音樂素養。
一、 基于資源整合的場域初構
首先,我們通過科學整理游戲材料和合理規劃區域布局,整合班級現有資源(包括鋼琴、電視機等大型設備),最終將音樂區設置在教室前半部分空間。因教師在區域創設過程中存在主觀預設,未能充分考量材料與幼兒之間的有效互動,投入使用一周后,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鋼琴與電視設備未能充分發揮預期教育功能,當電視開啟時,幼兒的注意力過度集中于視覺方面,導致音樂感知的聽覺體驗被弱化;二是無論是電視播放的音樂還是其他樂器產生的聲響,音樂區的聲量均顯著高于其他游戲區域。由于小班幼兒易受外界干擾,音樂區活動對其他區域幼兒的專注度產生了一定影響。游戲空間受限,如何合理調整音樂區位置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空間重構中的遷移與互動優化
班級微教研時,有的老師提到商場K 歌房的空間設計,音效好且不被打擾。我們意識到物理隔斷能有效實現聲學隔離,確保不同功能區域互不干擾。基于這一發現,班級教研團隊對音樂區進行了結構性調整。通過重新規劃空間布局,選定一處靠墻區域,并采用“凹”字形的小床擺放方式開辟出一個相對獨立的功能區。這種布局方式不僅優化了空間利用率,更借助小床本身的隔斷特性使該區域形成相對封閉的聲學環境,有效提升了區域的私密性和抗干擾能力。同時,我們再度思考區域材料投放的種類、取放、情境等因素,在區域內增設了符合幼兒身高的衣架和話筒架、兒童專用麥克風及藍牙音箱設備,在適宜小班幼兒取放的位置分層陳列沙錘、響板、搖鈴等打擊樂器。音樂區與表演區相鄰而設,材料共用,我們在保留半封閉結構的基礎上增設彩虹幕布作為舞臺背景,并補充各類服裝、頭飾、道具等材料。這種基于聲學優化的空間重構與符合幼兒發展需求的材料配置策略,較好地提升了區域的吸引力與實用性,為后續游戲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環境支持。
三、材料的升級與支架搭建
在樂器使用方面,我們發現小班幼兒對沙錘、搖鈴等打擊樂器的操作存在盲目性,表現為無規律敲打且興趣持續時間較短。于是,我們嘗試以鋁板琴為切入點組織開展集體教學活動,師幼共同探討鋁板琴的敲擊方式、雙手協調、節奏型方法等,幫助幼兒認識樂器特性,逐步掌握其演奏方法。初期采用的傳統圖譜也因難度過高而效果不佳,經過教研,教師投放了以顏色基點為基礎的分段式圖譜,該圖譜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視覺偏好設計,將完整的音樂段落分解為可操作的短小單元。之后,教師逐步增加了沙錘、搖鈴等樂器,配合兒歌進行節奏演示,幼兒可以在游戲區內自主觀察模仿。我們發現藍牙音箱存在播放不穩定的情況,便更換為麥克風,兼具擴音和播放功能,既滿足了幼兒的歌唱體驗需求,又有效控制了環境音量。
四、多元感知與環境美育的動態整合
音樂區成了受歡迎的區域。順應幼兒的需求,我們繼續思考:如何有效整合室內外音樂資源,探索走廊等過渡空間的利用方式,以構建更為開放、多元的音樂活動環境?《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到, 3~4 歲幼兒易被自然界中的鳥鳴、風聲、雨聲等悅耳聲音所吸引。結合幼兒對電子產品的熟悉度,我們在區域內投放了觸屏音箱,內置風聲、雨聲、蟲鳴等自然音效。此外,教師注重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然聲音,如小花園秋千上的鳥鳴、散步時踩踏落葉的沙沙聲等。為進一步豐富幼兒的聽覺體驗,觸屏音箱還收錄了高山流水、森林瀑布等更具沉浸感的自然聲音,幫助幼兒初步建立認知。這些聲音素材將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形成記憶觸點。當他們親臨自然場景時,聽覺與視覺的雙重感知將觸發其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使其更敏銳地領略大自然的精妙與壯美。
基于兒童本位的區域動態調整,我們歷經完成空間規劃與基礎材料投放,根據幼兒的使用反饋優化空間、更新材料、鏈接生活,形成一個無限延展的多元音樂活動區,以音樂為媒,搭建真正屬于孩子們的童年游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