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等逐漸成了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工作中的高頻詞匯。這預示著“信息技術”、“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等已然成為數學教學工作改革和創新的重要方向。目前,國內學者和專家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班額教學方面。在小學的小班額教學工作層面,相關研究尚處于空白和不足的狀態。為此,本文特強調小學小班額數學教學工作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旨在彌補小學小班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二、小學小班額數學教學的優勢
(一)在教育公平上的優勢
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為滿足各行各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大班額教學的模式應運而生。大班額與小班額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學生的人數上。大班額的學生人數基本維持在 40~60 人之間,而小班額的學生人數較少,以20~30 人之間的規模為主。根據我國的國情,部分研究者將35人左右規模的班級,也稱為小班。相關研究表明,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視野關注的范圍不會超過25人。而在一堂課中,能與教師之間形成雙向交流的學生,也不會超過28人。面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所能選擇的,便是“抓兩頭帶中間”,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處于中間位置的大多數學生并不被關注,從而表現出教育的不平等、不公正[3]。而小班額教學的開展,剛好可以規避此問題,實現教育公平。
(二)在師生關系上的優勢
在大班額的教學模式下,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通常會向學生展現出“嚴厲”的一面。這樣,學生便能在教師的威嚴下,盡可能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并跟隨教師的節奏和安排,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4。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敏感,教師在課堂中嚴厲的形象,并不會隨著教學活動的結束而消散。長此以往,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對教師產生畏懼的情緒。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下的互動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始終存在隔閡。若無法突破這種隔閡,教師便難以對學生形成科學、客觀、全面的評價。如此一來,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自然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在小班額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現自己“友愛”的一面,這樣教師既可以做學生學習路上的引導者和管理者,也能做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好朋友。
三、小學小班額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的對策
(一)豐富教學資源,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
小班額數學教學的優勢在于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學生身上,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以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能直接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需求的方式,是實現教學資源的豐富化。教師可以借助教學資源的豐富化,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信息技術在教學資源的整合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優勢,教師可將教學資源的建設作為信息技術應用的主要方式。而后,借助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讓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進入課堂教學,從而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打下基礎。
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課程“三位數乘兩位數”為例,在該章節課程中,“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和算理,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導致該知識點成為小學數學教學難點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對豎式計算的理解和應用,二是學生對計算細節的處理。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以靜態的圖片和文字描述為主,很難讓學生在理解和應用豎式計算的同時,準確把握豎式計算中的細節。對此,教師在小班額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通過教學資源的豐富化建設,幫助學生完成豎式計算的問題。如,除了文字和靜態圖片教學資源之外,教師還可以從數學模型、視頻等資源類型的角度出發,借助信息技術的模擬和展示功能,將利用豎式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必要時,教師可以在利用豎式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的可操作性,將計算的步驟分為不同的環節,而后詳解每一個計算步驟中,需要學生關注的計算細節,以此來幫助學生解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計算 145×12 時。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將該計算過程分為列式、計算和檢查等三個環節。其中,在列式環節,學生所要關注的細節是,兩個乘數的各個數位是否對齊(百位對百位、十位對十位、個位對各位)。在計算環節,學生所要關注的細節有兩個,一是各個數位是否對齊,二是涉及進位加的部分,是否計算正確。在檢查環節,學生所要關注的細節,主要為學生是否存在檢查的行為。這樣,教師就可以通過教學資源的豐富化建設,提升信息技術在小學小班額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效果。
(二)堅實教學基礎,創新課前預習模式
數學教師要想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就需要通過具體的教學引導,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明確課程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有效分配自己的學習精力。在小班額教學實踐中,雖然學生人數相對較少,但教師仍無法確保所有學生都有效地完成了課前預習工作。鑒于此,教師在小學小班額數學教學中,可以將課前預習模式的創新作為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方式。而后,教師可借助課前預習模式的創新,在引導學生有效預習的同時,對學生預習的情況進行評價,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完成課前預習工作。
如,在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課程“多邊形的面積”中,教師可借助在線學習平臺的應用,完成課前預習模式的創新。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將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源,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中,并要求學生通過在線學習的方式,完成該課程的課前預習工作。為提升學生預習的效果,教師還可在在線學習平臺中,設計基于該課程預習的“學案”,并要求基于“學案”的引導進行預習,找準課程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因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中,教師還應提升對學生預習效果的關注。所以在借助在線學習平臺引導學生預習時,教師還需要從預習評價的角度展開思考。對此,教師可繼續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從教材或網絡環境中,搜集與學生預習環節的學習水平對應的數學習題,而后將其推送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工作結束后,主動完成教師推送的習題。之后,教師可通過學生的答題情況,對學生的預習習慣、預習效果等進行評價。如此,教師便可通過課前預習模式的創新,實現對學生課前預習的引導和監督,進而在堅實學生學習基礎的同時,為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實效的提升打下基礎。
(三)構建知識體系,轉變課程教學方式
在小班數學小班額教學工作中,雖然教師可以公平地在每個學生的身上投人時間和精力,但這并不能作為課程教學實效提升的保障。而能為數學課程教學實效提供保障的,是學生能否在數學教學中,完成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因信息技術所具備的構圖、展示等功能,在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教學優勢,所以教師可以將知識體系的構建,作為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方向。
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課程“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為降低學生課程學習的負擔,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材將“分數”的學習內容分為兩部分,即“分數的意義和性質”與“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并將其放在兩個并不相鄰的單元中。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兩個單元間只隔了一個單元,但在教學實踐中,部分學生還是會受到“分數”理解程度不足的影響,以至于在“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中,學生無法有效理解分數加法和減法的算理和算法。為降低學生對部分知識點理解程度不足的負面影響,在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從多媒體的展示功能人手,先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對“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的內容進行系統的梳理。隨后,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當學生成功將“分數的意義和性質”與“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兩個單元的知識點關聯起來后,教師再結合兩個單元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理清分數加法與減法的算理、算法等。這樣一來,無論是同分母之間的加減法,還是異分母之間的加減法,學生都能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理解和內化。
(四)創設教學情境,優化學生學習的體驗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受個人情緒和情感的影響明顯。一旦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學生便會對數學課程的學習,產生排斥的心理。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中的應用,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直接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造成影響,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所以,為提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中應用的價值,教師還需提升對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視程度。
統計圖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學生對統計圖的理解程度,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小學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匱乏,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統計圖的價值和意義。在小班額教學模式下,雖然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感受、探究和學習統計圖,但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有限。教師無法讓學生從更深的層次,感知統計圖學習的價值和意義。為提升信息技術下小學數學小班額的教學質量,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具體的數學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教師可以考慮將多媒體技術與“Excel”軟件結合起來。以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96頁例題2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綠蔭小學2017—2021年校園內樹木總量變化情況統計表”、“綠蔭小學2021年校園各種樹木所占百分比統計表”以及“綠蔭小學2021年校園樹木數量情況統計表”等導人Excel表格中,除了利用Excel表格一鍵生成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和柱狀統計圖之外,教師還可借助Excel所搭載的智能分析軟件,對以上圖形進行解讀。這樣,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創設課程教學情境的同時,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統計圖學習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展現出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中應用的價值。
(五)構建交流平臺,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在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實踐中,雖然小班額的教學模式的確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但教師若想僅憑小班額的教學優勢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不理想。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引人,除了可以當作教學工具,使教師能夠用更加科學、靈活、高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之外,還可以幫助教師構建一個師生交流的平臺,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所以,在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中,教師對信息技術進行應用時,也可從構建交流平臺的角度出發,讓師生之間溝通距離的縮短成為可能。
以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課程“百分數(二)為例”,該章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利用百分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比如“折扣”“成數”“稅率”等。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理解這些概念的意義、用百分數表示的方法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等,但學生是否真的已經理解了這些知識,教師不得而知。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對多種不同社交平臺的運用,構建一對一、一對多等多種不同形式的交流路徑。這樣,教師不僅可以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分享給學生,供學生學習,還能借助社交平臺,與學生進行私聊,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解決他們的疑惑。
四、結束語
小學小班額教學模式的實施,對學生的培養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工具,可以幫助小學數學教師實現課程教學活動的改革和優化。為全面提升小學小班額數學教學工作的質量,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加強對小班額和信息技術的研究,明確小班額在實現教育公平和優化師生關系上的優勢,而后從豐富教學資源、堅實教學基礎、構建知識體系、創設教學情境及構建交流平臺等層面出發,改進和優化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工作,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
作者單位:閆贊 靜寧縣甘溝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王偉宏.微課在農村小班額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2(29):113-116.
[2]哈寶宏.小學數學中如何通過小班額教學構建高效課堂[J].天津教育,2022(32):177-179.
[3]王玉堂.農村小學小班額數學教學現狀與教學方法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31):44-46.
[4]楊榮.鄉村小學數學小班額教學中情境教學運用分析[J].新課程,2022(32):129-131.
[5]程朝英.小學小班額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初探[J].科幻畫報,2022,(0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