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培養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已成為學前教育實踐的重要目標。自主游戲作為由幼兒主導的活動形式,為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場域。本研究以生態式教育理念為指引,運用行動研究法,結合具體案例,深入剖析自然互動、經驗積累、討論合作等方法,探索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路徑,并提出具體的教育實踐策略與建議。
一、理論基礎與概念界定
(一)生態式教育理念的內涵
生態式教育強調教育環境的整體性、動態性與互動性,倡導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支持自然生成的學習過程,注重自主表達與生活經驗的結合,主張通過自然、社會與文化的有機融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因此,生態式教育在學前教育、家庭教育乃至小學教育中均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二)自主游戲的特征與價值
自主游戲是指幼兒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游戲內容、方式和伙伴,自主決定游戲進程的活動。自主游戲能夠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探索和表達的空間,是發展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途徑,其特點主要有自發性、開放性和創造性。
(三)問題解決能力的構成要素
問題解決能力包括觀察、分析、推理、實踐、反思等多個環節,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自主游戲為幼兒提供了真實的問題情境以及自由探索的機會,幼兒在游戲中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假設、實踐驗證和反思總結,逐步發展問題解決能力。
二、自主游戲中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路徑
(一)以已知經驗為基礎,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一切學習都源于經驗。幼兒的已知經驗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在自主游戲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實際經驗,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引導。
【案例:大樹之眼】 戶外自主游戲中,一名幼兒發現大楊樹上有一只“大眼睛”,其他幼兒紛紛圍攏過來觀察。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引導他們在園內尋找其他“長眼睛”的樹,并最終找到了 8 棵大楊樹。這一發現成為幼兒探索樹木的起點。接下來,教師跟隨孩子們的發現創設了“我的發現”欄目,鼓勵幼兒記錄自己的觀察和疑問。
分析:興趣是幼兒主動探索的動力,亦是幼兒最好的老師。3\~6 歲幼兒的天性更接近自然,自然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最好的教科書。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敏銳地洞察那些具有教育價值、貼合幼兒實際的活動契機,支持幼兒自發開展靈活多樣、充滿藝術性的活動,這正是“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此次“大樹之眼”活動源于自主游戲中的一次偶發事件,教師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引導他們深入探索樹的奧秘,助力幼兒在游戲中不斷積累新經驗。
(二)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建構動態學習體系
幼兒可通過直接接觸自然界的物體(如石頭、植物等),不斷積累經驗,教師再通過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方式,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使之不斷嫁接新經驗。
【案例:各種各樣的樹】 在尋找“長眼睛的樹”活動中,幼兒用拍照、繪畫、剪紙等方式記錄自己的發現。在互相欣賞、交流的過程中,一名幼兒說:“老師,我在電視上聽說過會下雨的樹,是《藍色星球》上說的,這種樹到了晚上就會把葉子卷起來(吸收水分),白天太陽一曬,葉子張開就會滴出水,就像在下雨一樣。”孩子們立刻來了興致,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開來:“我在書上看到過香腸樹。”“我家的書里介紹了能產奶的樹,只要在樹干上劃一刀,就會有像奶一樣的液體流出來。”“我家的書上還有有毒的樹,動物吃了它的葉子會死的。”……隨后,孩子們紛紛從家中帶來《365 夜故事》《植物趣味百科》《植物王國》等書籍,在班級閱讀區相互分享。通過交流分享,大家了解到:世界各地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樹,如用于制造輪胎的橡膠樹、可以用來洗衣服的皂角樹、出產石油的桉樹等。這一系列發現,讓孩子們對探索樹的秘密萌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
分析:幼兒的經驗積累往往源于淺顯、生動、直觀、感性的認識。他們通過戶外觀察、拍照、繪畫、剪紙等方式認識更多的樹木,也形成了對樹木的初步經驗。當孩子們開始交流各自對樹木的其他經驗時,新的經驗得以產生。這種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結合過程,既激發了幼兒對樹的探索興趣,也幫助幼兒建構了動態的學習體系,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提升了其問題解決能力。
(三)追隨幼兒興趣,靈活調整主題內容
幼兒的思維往往具有跳躍性和隨意性,教師應追隨幼兒的興趣點,及時挖掘游戲中潛藏的教育價值,靈活調整游戲內容。
【案例:從“小黑豆”到種子】 戶外活動時,一名幼兒發現了許多神奇的“小黑豆”,他興致勃勃地將這些“小黑豆”帶回班級,詢問道:“老師,這是什么東西?”其他幼兒紛紛圍攏過來:“這是什么啊?”經過仔細觀察,原來這些“小黑豆”是欒樹掉下來的種子。看著孩子們興奮地討論著這些神奇的種子,教師意識到,教育契機來了。“咱們再找一找其他樹上的種子吧!”孩子們積極響應,并在戶外活動時發現了海棠、山楂、銀杏等植物的種子。在家長的配合下,幼兒從家里帶來了桂圓、杏樹、棗樹等植物的種子。最讓老師感動的是,一位爺爺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撿到了一個大豆角,他告訴我們這是皂角樹的種子,其果實可以用來洗衣服。接下來,我們開始用各種方式“玩種子”,包括種植、排序數數、種子實驗、制作圖畫等,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
分析:教育應是向未知方向延伸的旅程。幼兒的思維帶有明顯的跳躍性和隨意性,常常會跳出教師預設的框架,這恰恰體現出幼兒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則要充當支持者、旁觀者的角色。當孩子對落葉的探索興趣尚未消退,又萌發出對種子的探索欲望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一方面在班級繼續保留落葉相關活動,另一方面開啟關于種子的探索之旅。教師應秉持生態式教育理念,接納并支持幼兒的自主探索。大自然為幼兒帶來無盡的樂趣,而幼兒也以純真的愛回饋大自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用心追隨幼兒的腳步,悉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敏銳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和有價值的線索,從而有效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助力他們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四)加強討論與合作,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在自主游戲中,幼兒通過觀察、發現、實踐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師應鼓勵幼兒在游戲中不斷嘗試討論與合作,提出多種假設并加以驗證,得出科學的結論。
【案例:樹的秘密】 伴隨著孩子們對樹木的探索越來越深入,他們的腦海中匯集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例如:“大樹為什么長眼睛?”“為什么樹干是圓的?”“大樹的葉子為什么有長有短、有大有小呢?”“樹葉上為什么有小道道呢(葉脈) ?”“樹葉為什么有的變紅了、有的變黃了呢?”“楊樹的種子在哪里呢?”……隨著認知能力的提升和經驗的積累,幼兒具備了深度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有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例如,對于“大樹為什么長眼睛”的問題,孩子們發現,原來“長眼睛”的地方是樹杈砍掉后留下的痕跡。幼兒的發現給了教師很大的啟發,幼兒是天生的探索家,教師和幼兒應互為學習者。隨后,教師將幼兒日常發現的問題都拋給他們自己去解決,由此引發了幼兒激烈的討論。例如,在討論“為什么樹干是圓的”時,有的幼兒說:“樹干是圓的,它的根會扎得更深,樹會長得更高。”有的幼兒說:“樹干是圓的,就不容易被風吹倒了。”還有的幼兒說:“人走路時不會碰到,如果樹干是長方形,人走路時就會被樹干刮破衣服。”又如,在討論“葉子上的小道道”時,有的幼兒說:“這些小道道是給樹葉輸送營養的管道,如果不吸收營養,樹葉就會落下來。”有的幼兒說:“這是樹葉呼吸空氣的氣管,因為大樹也得呼吸空氣。”還有的幼兒說:“這是吸收太陽光的管道,因為大樹需要光合作用。”孩子們在激烈的討論中不斷爭執碰撞、猜想推測,并學會了用推測、打比方、找證據等方式來驗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出乎意料的是,他們最終得出的結論和科學答案基本吻合。
分析:幼兒在與自然界的互動中,憑借已有經驗實現了認知與新經驗的深度融合,思維發生質的飛躍。因此,幼兒經過思考后提出的問題極具價值。那么,如何讓這些寶貴的問題充分發揮作用呢?開展討論活動不失為良策。在討論過程中,幼兒的思維發生激烈碰撞,個體經驗與集體經驗相互交融,不斷催生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策略,助力幼兒收獲新認知、新經驗。由此可見,為幼兒營造自主的環境,設計充滿趣味的活動,能極大地激發他們的潛能。
(五)創設成功體驗的機會,鞏固問題解決能力
1. 鞏固已知經驗,把握新經驗
學習源自經驗的積累,經驗是幼兒發揮主動性、開發創造性的基石。已知經驗的碰撞可以生發新的經驗。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發現、提問、討論、解決等方式,不斷將零散的知識加工轉化為系統的知識,從而提升了問題解決能力。
【案例:誰和樹有關系】 在“誰和樹有關系”主題討論中,幼兒提出了太陽、水、空氣、小鳥、獅子、老虎、大象、猴子、鹿、熊、螞蟻、桌子、紙、船、房子、園丁、伐木工、蟲子、農藥等多種元素。教師引導幼兒將這些元素分為“樹的敵人”“樹的朋友”“樹的制品”三類,并鼓勵他們自編“樹”的故事。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創編了《動物和樹》《三樹比美》《小熊吃蜂蜜》《大樹真好》等有趣的故事。
分析:通過一系列與樹相關的自主游戲,幼兒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討論“誰和樹有關系”,整合自身經驗,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教師還引導幼兒自編“ 樹”的故事,進一步鞏固其所學知識。
2. 經驗積累與創造性表達
經驗積累,是一個借由實踐、學習與反思,獲取知識、技能及洞察能力的過程。創造性表達,是將積累的經驗以新穎的方式呈現出來,這需要突破常規思維的束縛。可以說,經驗積累為幼兒的創造性表達打下了基礎,創造性表達則促使幼兒的原有經驗進一步升華和創新。基于此,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幼兒,將自己創編的故事書以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
【案例:童話劇《人、動物與樹》】 在童話劇《人、動物與樹》的籌備過程中,幼兒自選角色,自主設計服裝和道具。例如,扮演“柿子樹”的幼兒用紙板制作了柿子頭飾,扮演“沙塵暴”的幼兒用紗巾和面具設計了服裝。全班幼兒積極參與其中,角色陣容十分豐富,有 12 棵“大樹”、2 只“小熊”、2 只“長頸鹿”、2 只“小猴子”、4 名“伐木工”與“植樹工”、4 個“沙塵暴”、5 只“喜鵲”、2 只“蝴蝶”。在六一文藝會演中,小演員們憑借精彩的表演,贏得了臺下觀眾的一致喝彩。
分析: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分類討論與故事創編是優化幼兒知識結構、使之系統化的有效途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幼兒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成功創作了童話劇《人、動物與樹》。演出的籌備完全由幼兒自主,家長則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協助。通過表演童話劇,幼兒不僅鞏固了關于樹的知識,還體驗到了合作演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了創造力和表現力。
從拋出一個問題,到童話劇表演,幼兒在自主游戲中與自然、社會展開了深度互動,在探索和解決問題中不斷積累經驗,發展自身能力。可見,自主游戲不僅調動了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的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教育模式真正體現了師幼、幼幼之間的和諧關系,促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盡情釋放自身潛能,為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教育實踐策略
(一)環境創設策略
提供豐富的自然環境與材料 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生活化材料,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探索機會。例如,在戶外活動區種植不同種類的植物,提供石頭、樹葉、種子等自然材料,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創設支持性問題情境 應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例如,通過設置“ 如何讓種子發芽”的任務,引導幼兒觀察、實驗和解決問題。
建立互動性學習環境 應鼓勵幼兒在游戲中積極與同伴、教師、環境互動,通過合作與討論解決問題。例如,在“ 樹的秘密”主題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討論和分享,逐步建構了對樹木的認知。
(二)教師支持策略
觀察與傾聽,捕捉教育契機 教師應通過細致觀察和傾聽,及時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和問題。例如,在幼兒對“ 樹干為什么是圓的”產生疑問時,教師引導他們通過討論和實驗尋找答案。
適時介入,提供適度支架 教師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應適時介入,提供適度的支持和引導。例如,在幼兒探索“ 樹葉上的小道道”時,教師通過提問和提供參考書籍,幫助幼兒理解了葉脈的作用。
反思引導,促進經驗整合 教師應引導幼兒反思游戲過程,將零散的經驗系統化。例如,在“誰和樹有關系”主題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對相關元素進行分類,并通過故事創編鞏固所學知識。
(三)評價與反饋策略
過程性評價,關注問題解決過程 教師應關注幼兒在自主游戲中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例如,通過觀察記錄幼兒在“種子探索”活動中的表現,評估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多元評價,采用多種評價方式 結合幼兒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例如,童話劇《人、動物與樹》表演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分享自身感受,并進行集體評價。
家園協同,定時反饋幼兒活動情況 通過家長會、成長檔案等方式,向家長反饋幼兒的活動情況,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例如,在“ 樹的秘密”主題活動中,教師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資料,參與故事創編。
總之,自主游戲是發展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途徑。在生態式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秉持開放的大教育觀,通過觀察、理解幼兒,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助力幼兒在探索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未來,我們將深入探討自主游戲中不同年齡段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特點與表現,持續拓展幼兒教育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