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4-0047-02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落實“教會、勤練、常賽”,這為體育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賽練結合”是一種將比賽與練習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強調“以賽代練、以練促賽”,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提升其在比賽情境下的技能運用與團隊協作能力。同時,“賽練結合”更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結合。通過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如技能測試、比賽表現、團隊合作等多維度綜合評價學生表現,全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筆者以初中籃球教學為例,闡述賽練結合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賽練結合”的理論基礎與設計原則
(一)理論基礎
根據建構主義教育的理論,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非被動接受。在“賽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中,學生通過參與模擬比賽和情境教學活動,能夠在實際操作中主動構建籃球技能與戰術理解,這種“做中學'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和深度。4在籃球課堂中,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競賽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訓練和學習中。[5]“賽練結合”教學方法強調通過模擬比賽和情境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主動建構知識。在“賽練結合”的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來學習和提升技能,還可以通過觀察同伴的表現和相互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來深化對籃球運動的理解。
(二)設計原則
1.科學性
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體育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和實踐來掌握籃球技能。設計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確保學生在掌握基礎技能后,能夠逐步過渡到更高層次的技戰術訓練。如,通過引入心率監測設備科學評估學生的運動負荷,確保練習強度既符合學生體能特點,又能有效促進技能提升。
此外,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同時具備較強的模仿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因此,在“賽練結合”的實施中,應充分考慮這一階段的特殊性。在初中籃球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如運球、傳球、投籃等,同時要關注每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他們的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制訂有針對性的練習計劃,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如,對于初學者,可以從簡單的運球和定點投籃開始,逐步增加難度,而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則可以引人更復雜的技巧和組合動作。
2.趣味性
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關鍵因素是趣味性??梢圆捎媚M比賽、情境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比賽環境中體驗籃球的樂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強的比賽活動,如,3VS3小型對抗賽,設置一些小獎勵,如最佳防守球員、最有進步球員等,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籃球技能的同時,增強了他們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和熱愛。又如,在“半場籃球賽”中設置多樣化的比賽規則和場景,比如“進球得分加倍區”“接球快速上籃得分”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技戰術水平和團隊協作能力。
3.時效性
檢驗教學模式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是實效性。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和過程化,主要運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定期的技能測試、比賽表現評估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數據,并運用統計分析模型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二、籃球課堂的賽練結合創新探索
(一)教學方法創新,開展模擬比賽、情境教學
在“賽練結合”的框架下,模擬比賽與情境教學成為推動中學籃球課堂創新的關鍵策略。模擬比賽不僅是對學生籃球技能的一次實戰檢驗,更是培養其戰術意識、團隊協作及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如,在籃球教學中設計每周一次的模擬聯賽,采用正式比賽規則,讓學生分組對抗。據筆者所在學校統計,通過為期一學期的實施,學生的技戰術水平顯著提升,團隊配合更加默契。比賽中的失誤率下降 30% ,進球數則增長了 25% 。這一數據直觀反映了模擬比賽在提升學生籃球綜合能力方面的顯著成效。
情境教學則通過構建貼近實際的籃球比賽場景,使學生在模擬的真實環境中學習技能、理解戰術。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如VR技術,為學生呈現不同比賽情境下的決策挑戰,如傳切配合、長傳快攻等。
(二)教學評價改革,實施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在中學籃球課堂應用“賽練融合”,教學評價的改革尤為關鍵,特別是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有機結合,為全面評估學生能力提供了更為科學的依據。一般的教學評價側重于結果評價,即以學生在比賽或測試中的最終表現為評判標準,這種評價方式雖能直觀反映學生技能水平,卻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努力與進步。在具體實施中,設計詳細的過程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學生的參與度、合作能力、技能掌握速度、戰術理解深度等多個維度。如,在模擬比賽環節,不僅關注學生的得分和助攻數等結果性指標,還通過視頻回放、同伴評價和教師觀察等方式,記錄學生在比賽中的跑動位置、助攻成功率、防守積極性等過程性指標。這些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成長軌跡。同時,采用“成長檔案袋”的方式,為每位學生建立個性化的學習記錄冊,記錄其在整個學期或學年中的學習成果與反思。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與不足,還激發了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與學習動力。
在結果評價方面,保留傳統的比賽與測試形式,注重評價的多元化與公平性,設計多樣化的比賽場景與測試任務,以全面考察學生的籃球技能與戰術素養。如在運球教學中,教師設計直線繞障礙運球比賽,通過競賽規則將枯燥的運球訓練轉化為趣味挑戰,強化變向控球能力與反應速度;在傳接球實戰化練習中采用雙手胸前傳接球接力賽,比賽融入跑動接應意識訓練,既提升傳球精準度,又培養團隊協作效率;組織定點投籃比賽,在三分線內等距設8個投籃點,學生分組輪流投籃并統計命中數,進球最多組獲勝。通過限時規則和搶籃板任務,同步鍛煉投籃穩定性與心理抗壓能力;利用標志線限定起跳距離,通過“一大、二小、三高跳”步幅規則,結合報紙對比展示動作要領。學生在限定條件下練習后,參與全場折返運球投籃比賽,檢驗步法規范性及投籃命中率;設計折返運球 + 傳球 + 投籃綜合賽,學生需繞過障礙、完成變向運球、傳球至目標點后投籃,總用時最短且命中率高者勝出。通過多任務串聯,全面考察運球、傳球、投籃的實戰應用能力。同時,引入同伴評價與自我評價機制,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之一,培養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與批判性思維。
三、賽練結合在初中籃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建議
(一)合理設計賽練結合的教學流程
采用“微比賽 + 糾正練習”的方式,如在2VS2或3VS3小組賽后,針對問題進行專項練習,再次進行比賽檢驗效果。設定不同情境的比賽(如快攻模式、防守反擊模式等),幫助學生理解戰術運用。
(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教師在安排比賽時應適當調整難度,確保比賽既具有挑戰性,又不會讓學生感到過度壓力,從而在比賽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競技精神。如,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級別的比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參加,這樣既保證了比賽的公平性,又能有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基礎組:側重基本技術訓練,并設置簡單規則的小比賽(如限制運球次數的傳切配合);提高組:在實際比賽中強調戰術配合,如擋拆、突破分球等;在比賽中設定不同得分規則(如投籃得分增加、助攻加分等),鼓勵各層次學生參與并提升比賽積極性。
(三)注重健康行為與體育精神的培養
設立小隊長制度,鼓勵學生自主組織比賽和討論戰術,提高團隊合作意識。通過“任務型比賽”(如限制個人得分、鼓勵團隊配合得分),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比賽環境中進行學習和實踐,培養學生分享球權、協同作戰的意識。組織班級籃球聯賽,鼓勵學生在課外參與更多籃球活動,提升實戰經驗的同時,養成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 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曉梅.秦安娜.張詩雨.\"以賽代練賽練結合”:體育教學新思路探析[J].青少年體育.2021(11):79-80.
[3]仲偉波.顏炳國.萬泳睿.“賽練結合”教學模式在高校網球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9):60-63.
[4]李素萍.莫有雪.數智賦能青少年體質健康: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個性化干預策略[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5.43(1):9-16.
[5]王昊.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高?;@球教學SPOC混合教學設計與應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3.31(8):170-172.181.
[6]周嘉睦.合作學習理論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科技風.2024(31):30-32.
[7]張克豹.雷猛猛.賈誼.等.“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模型建構及實踐路徑研究[J].體育學刊.2025(1):1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