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廣汽集團執委會委員、品牌營銷領域負責人黃永強從戰略層面為內卷定調。
王俠:內卷是陣痛,須堅守三條底線
以價格戰為主要體現方式的行業內卷,正牽動著全行業的敏感神經。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從行業層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王俠表示,內卷是變革不可避免的陣痛,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殺手。
適度的降價、有序的競爭本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也是行業從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但無底線的價格戰勢必擠壓企業合理的利潤空間,進而影響產品和服務質量,長遠來看,對企業、對消費者都是不利的。
王俠認為,無論市場如何卷,企業都應堅持三條底線:一是堅持質量與安全標準不動搖,守住法律法規底線;二是堅持誠信經營和契約精神,維護合作共贏的產業鏈關系,不搞夸大式宣傳,不搞拉踩式營銷,守住商業道德底線;三是堅持長期主義,以技術創新和差異化構筑價值高地,拒絕低于成本價銷售,守住可持續發展的底線。
尤為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把內卷的風氣帶到海外去。國際市場環境對低質低價、短期行為的包容度更低,如果從“內卷”發展成“外卷”,將會把寶貴的增量市場攪渾為紅海市場,百害無一利。
2025年開年以來,大汽車集團內部的整合大幕已經打開,例如,吉利旗下極氪與領克的整合、廣汽“大研發體系”、上汽“大乘用車板塊”、奇瑞“智能化中心”戰略的確定等,受到業內廣泛關注。
對此,王俠認為,兼并整合是內卷的必然結果,也是治理內卷的重要手段。
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兼并重組是產業邁向成熟期的必然現象。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呈現出的市場容量停滯、利潤下降、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等現象,正是進入產業成熟期的典型特征,兼之中國高速經濟發展機制與各地搶占產業制高點的投入,汽車行業的兼并重組浪潮將不可避免。
基于目前的產業格局,尤其是在強勢汽車集團已經占據近90%份額的大背景下,兼并重組并不會影響中國汽車產業的整體發展,相反對于更好地整合資源、降本增效、提升企業競爭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進一步提升優勢汽車集團在全球的競爭力,重塑汽車產業競爭格局。
“當然,治理內卷也好、兼并重組也好,都是政策性強、影響面廣的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層面的綜合整治與合規引導。”對此,王俠建議,政府的作為包括但不限于:強化整車企業退市機制,清理僵尸車企;管控地方政府出于政績需要對本地車企的過度扶持,轉而鼓勵對市場環境治理、汽車消費服務體系的建設;為央企與地方車企、地方與地方車企之間的有效整合提供引導和政策支持;制訂公開、公平的汽車產業并購重組規則和條例,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朱華榮:1-2年有望回歸理性競爭
“長安汽車堅決反對無道德底線、無法律底線的惡性競爭。”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明確表態。朱華榮分析,在新能源、智能化領域,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取得了一定領先優勢,但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市場也面臨許多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第一,品牌數量多。目前中國乘用車品牌多達70個,加上其他品牌有100多個,每個月新品數不勝數,這造成了用戶的選擇困難。第二,價格混亂。這一趨勢大有從中國市場蔓延到海外的勢頭,對中國品牌傷害極大。第三,部分品牌夸大宣傳,給消費者造成誤導。第四,不以汽車產業長期健康發展為目的的資本和資源涉足其中,增加了汽車產業競爭的復雜性。
朱華榮強調,無論競爭多么激烈,長安旗下長安品牌、深藍品牌、阿維塔品牌都會堅守底線和原則,堅定不移地保證產品的安全、質量和長期可持續的服務,絕不以損害用戶利益的方式參與競爭。長安汽車堅持通過優質產品、可靠品質、貼心服務,以及集團化運營、規模化降本、共性化平臺開發、提升效率等方式參與競爭,實現企業長期健康發展,推動行業的進步。
針對中國品牌在競爭中走向全球的話題,朱華榮認為,當前是中國品牌發展國際化的最佳時機,中國品牌要繼續向世界一流車企學習。中國車企必須堅持長期主義、本地主義,加強構建ESG體系,加強與全球產業鏈的伙伴合作,高度重視知識產權,最終實現全球化的高質量共贏發展。
“各大企業要以身作則,共同努力。”面向未來,朱華榮還是充滿了信心,“未來1~2年,中國汽車產業有望回歸到理性競爭,回歸到健康、可持續發展。”
尹同躍:價格戰無異于“飲鴆止渴”
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對價格戰的解讀更加直白:“降價是最無奈的一招,是無奈之舉,是‘飲鴆止渴’的手段。”他認為,中國汽車經歷了高度競爭的蓬勃發展之后,必須回歸本源,追求長期主義,追求高質量發展,這是中國汽車由大變強的必經之路。
“越是百舸爭流的時候,越是要堅守安全品質的底線,越是要維護健康文明的競爭生態,越是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劈波斬浪的壓艙石。奇瑞堅決支持中央精神和工信部的要求,自覺維護行業良性競爭環境,不跟風價格戰,要做一個負責任、講規矩、講文明的中國汽車品牌。”
基于此,尹同躍分享了奇瑞的三點做法:首先,全力加大創新投入,夯實技術底座。“我們既要投入資源,把布局前瞻科技的聰明活干好,也要把安全技術、質量管理這些笨功夫做扎實。”
其次,加快品牌向上,提升經營質量,企業經營的高質量核心是靠品牌向上走,而不是價值價格向下走。
最后,提升出海水平,堅持長期主義。“不能把價格戰卷向海外,更不能相互詆毀拆臺,而是要在品質安全性能服務上多下功夫。我們不僅僅要把車賣出去,更要為當地帶來一流的服務、一流的供應鏈、一流的生態,真正貢獻和服務當地,實現高質量發展。”尹同躍稱。
李書福:在人間大道上接受全世界的檢驗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基本功的汽車企業所生產的汽車產品,就好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汽車企業的成長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必須不斷地打基礎、練內功,不能耍小聰明、抄近路、走捷徑。”
“任何技術都必須有來源依據,任何創新都必須有理論的支撐,任何成果都必須有行為過程。”“天上掉不下來汽車產業,吹牛也難以吹出真正的經得起市場檢驗的汽車產業。”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金句頻出。
李書福表示,無論汽車技術如何變革,產業發展始終“百變不離其宗”,需堅守物理規律、操控邏輯與安全本質。他將“道”闡釋為車道(產業規律)、人道(企業責任)、天道(自然法則)的統一。大道至簡,得勢者不可任性,人間正道有理才能走遍天下。說假話難圓其說,做虧心事天理難容。中國汽車工業正在人間大道上接受全世界的檢驗,面對用戶的檢查與批評。
李書福還以“馬拉松”為喻,指出汽車產業并非百米沖刺,有時候跑得快的不一定是有耐力的選手。跑出水平,跑出好成績,成為一名優秀的馬拉松選手,正是吉利的追求。
他表示,吉利三十余年深耕“根文化”,構建“人才森林”體系:成立技師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及人才集團,形成產學研一體化培養鏈;通過收購國際一流車企,汲取全球產業基因,夯實技術根基。面對全球經濟區域化新趨勢,吉利提出“新全球化”戰略:不再新建工廠,轉而整合全球過剩產能,以資源重組實現合作共贏;構建覆蓋高端至大眾市場的全球化品牌矩陣,推動世界汽車“根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以開放姿態參與全球競爭。
張興海:內卷削弱產業韌性、引發深層危機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是行業內公認的內斂型的領導,但當提及內卷這一話題,也不免義憤填膺:“內卷式競爭影響了產業鏈協同,削弱了產業韌性和內生動力,不利于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
張興海指出,中國汽車產業內卷式競爭危及供應鏈穩定,降低了零部件的質量和安全標準,導致整車企業自身盈利能力減弱、創新投入減少,使產品質量和安全難以得到保證。此言的背景是:近期,智能電動汽車引發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嚴重損害企業品牌形象,引發企業深層危機,動搖了消費者對整個電動智能汽車產業的信任和信心。
相較于傳統燃油車,智能電動汽車在安全上實現了從有形到無形,從單點防護到系統防護,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干預再到智慧決策的三個維度,安全邊界從可見的物理單點防護上升至無形的智能系統守護。與此同時,智能化、電動化也帶來了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安全問題,以及電池安全、汽車網聯安全、個人隱私安全等挑戰。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競爭如何激烈,安全永遠是不變的主題之一,同時也是驅動汽車技術演進和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張興海強調。
黃永強:無序價格戰損害消費者根本利益
廣汽集團執委會委員、品牌營銷領域負責人黃永強則表示,無序的價格戰,損害了行業和消費者的根本利益。車企應該響應行業主管部門的倡議,堅守行業自律,堅持價值創新,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智能、更安全的產品,提供更周到、更全面的服務。
與此同時,黃永強指出,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三種改革共振和疊加:第一,新能源化進入深水區。目前新能源的技術創新周期遠未結束,“三電”技術在加速迭代。第二,智能化駛入快車道。以智能輔助駕駛為代表的智能化功能進入普及階段,L2智能輔助駕駛新車滲透率接近60%。黃永強預計到2030年,L2以上的智能輔助駕駛滲透率有望接近90%。第三,人工智能成為汽車出海的新動力。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汽車產業鏈,為解決海外市場穩定、數字基建不足、智能化支持不夠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黃永強認為,上述三重變革并不孤立,正是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高速發展,人工智能和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才有了肥沃的土壤,才讓中國汽車工業迎來了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