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深遠影響。傳統的家校共育模式往往存在溝通機制僵化、角色定位錯位及協同系統斷層等問題,難以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協同效應。筆者嘗試以交疊影響閾理論為指導,深入剖析傳統家校共育的局限,探討如何優化溝通模式、激活家長資源和構建閉環管理體系,打造“家校共建型”班級。通過實踐打破家校共育的固有壁壘,推動家庭、學校與社區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成長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成長支持網絡,助力“家校共建型”班級建設質量的全面提升。
一、理論關照:交疊影響閾理論的深刻內涵與核心要義
交疊影響閾理論由美國學者愛普斯坦提出,其核心主張在于打破傳統教育場域中家庭、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功能邊界,通過三方教育力量的動態交互與責任交疊,構建協同育人網絡,最終實現兒童發展的最優化。該理論的深刻內涵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教育主體的共生性與目標同構性。交疊影響閾理論強調家庭、學校與社區并非孤立的教育單元,而是具有共同育人目標與互補功能的“責任共同體”。家庭通過情感支持與生活教育奠定兒童的人格底色,學校以專業化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推動兒童的社會化進程,社區則為兒童提供實踐場域與社會化資源。三方雖分工不同,但目標高度同構,即通過資源的系統性整合與行動的協同性規劃,形成“ 1+1+1gt;3′′ 的教育合力。
其二,教育互動的多維性與實踐操作性。愛普斯坦提出的六種實踐框架一一當好家長、相互交流、志愿服務、在家學習、參與決策、與社區合作,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動指南。其并非簡單的任務清單,而是構成動態聯動的“教育生態系統”:從家校間的信息對稱到資源整合,從角色重構到效能追蹤,每一環節均指向教育力量的持續疊加與優化。
其三,教育效能的動態性與持續改進性。該理論強調教育影響的“交疊性”并非靜態疊加,而是通過動態調節機制實現效能迭代。家校合作需建立“診斷一實施一反饋”的閉環系統,使教育策略能夠根據學生成長需求與環境變化持續優化。
在“家校共建型”班級建設中,這一理論不僅為破解傳統家校合作的“孤島效應”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更通過“溝通網絡一資源激活一閉環管理”三維策略的系統實踐,驗證了教育力量交疊增效的可行性。當家庭的生活智慧、學校的專業能力與社區的實踐資源在班級場域中深度耦合時,教育影響閾的理論預設便轉化為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圖景。
,現實困境:傳統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及挑戰
家校共育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其效能實現依賴于家庭、學校與社區的深度協同。然而,傳統家校合作模式因機制僵化、角色固化及資源閑散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基于交疊影響閾理論視角,當前家校共育的困境可歸納為以下三大核心問題。
(一)溝通機制僵化:單向性與碎片化的信息壁壘
傳統家校溝通存在“問題導向”“單向型”的弊端,容易形成信息孤島效應。在溝通內容上,家校互動多聚焦于學生行為偏差或學業危機等“負面事件”,缺乏常態化的信息共享機制。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知局限于“問題通報”,既無法全面掌握班級發展目標,也難以理解學校的教育邏輯。這種被動溝通模式易引發家長的焦慮情緒,削弱其對學校的信任基礎。在溝通維度上,以班主任為單一樞紐單向傳輸,家長主體性被弱化為“信息接收者”,其意見表達、資源貢獻等能動性未被激活,這與交疊影響閾理論倡導的“信息對稱”原則背道而馳。同時,家長群體間缺乏橫向聯結,形成“孤島式”溝通結構。班級微信群等工具多用于發布通知,家長間教育經驗分享、互助支持等深度互動不足。這種扁平化溝通網絡既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負荷,亦使家庭教育陷入“各自為戰”的困境。
(二)角色定位錯位:家長參與的表層化與能力缺位
家庭在教育場域中的功能長期被窄化為“配合者”,導致家校合作“責任割裂”。一方面,家長與班級互動處于表層化,家長會、家訪等傳統參與場景中,家長多扮演“聽眾”角色,這種“表演式參與”使家長難以真正影響班級決策;另一方面,不少家長教育能力不足,缺乏科學的方法,在與青春期子女溝通時存在嚴重困難,過度依賴學校的德育課程。其實,家庭是學生成長的主場域,家長群體的職業多樣性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潛能,但傳統模式缺乏系統的資源轉化機制,致使家長教育資源轉化低效,這與交疊影響閥理論“資源整合”主張形成強烈反差。
(三)協同系統斷層:閉環管理與動態調節的機制缺失
傳統家校合作缺乏系統性設計,難以形成持續改進的教育生態。在目標協同上,家庭與學校的教育目標常存在認知偏差,例如,教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家長更關注孩子學科成績的提升。這種目標離散化現象削弱了家校協同育人效能。在管理過程中,家校互動多呈現“事件驅動”特征,缺乏貫穿教育全程的協作機制。在效果評價層面,現有體系側重結果性考核,忽視過程性數據采集與動態反饋,家校合作陷入“治標不治本”的靜態化窠白。這種協同系統的斷層本質源于“目標校準一過程協同一效果迭代”閉環機制的缺失,家校合作難以突破低水平重復的桎梏,與交疊影響閥理論強調的“動態耦合”邏輯嚴重背離。
實踐表明,唯有突破傳統家校合作的制度窠白,轉向交疊影響閾理論指導下的深度共建,教育合力的“乘數效應”方能真正顯現。
三、實踐突破:交疊影響閾理論指引下的“家校共建型”班級實踐路徑
(一)重構溝通機制:建構雙向互動與協同的家校溝通網絡
愛普斯坦強調家校合作應從零散驅動轉向系統性互動建設,筆者在實踐中通過構建“常態對話一網狀互動一主動共育”三級進階溝通模式,通過家庭資源支持與學校專業指導的責任交疊,推動目標同頻的教育共同體的構建。
1.破除信息壁壘:從“單向傳輸”轉向“常態對話”
傳統的家校溝通多發生在學生出現問題時,容易引發家長的焦慮和誤解。建立穩定的常態化溝通渠道后,家校雙方能夠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上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長期、持續的互動不僅能夠增強家長對學校的信任,也能夠促進學校更好地了解家長的需求與期望,進而共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通過設立家長接待日、班級動態日志分享等常態化溝通方式,能夠讓家長持續了解班級的日常運作和教育策略,提升家長對班級整體工作的認同感與滿意度。即使遇到困難,家長也能體現出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2.創建互動網絡:從“層級聯系”轉向“網狀互動”
在傳統的家校溝通中,通常是班主任與所有家長之間的層級聯系,這種模式未能形成立體化的互動網絡,既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也限制了家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通過建立家長聯絡員制度,促進家長間的互動與合作,從而實現更高效的家校聯動。具體做法是將班級劃分為若干小組,民主選舉小組長,并邀請小組長的家長擔任該小組學生的家長導師,同時兼任小組內家長的聯絡員。各小組家長聯絡員,構成班級信息聯絡中心。這種網狀互動溝通模式讓家校合作變得靈活、全面、及時、高效,不僅為家長提供了反饋問題的渠道,還促進了家長之間的經驗分享和相互支持,進一步增強了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激活家長效能: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共育”
筆者發現,當前家長在家校合作中多處于被動配合的狀態,主要是由于缺乏參與熱情和班級建設的能力。要改變這一現狀,關鍵在于激發家長參與班級建設的積極性,提升其教育管理能力。“家校共建型”班級需要突破傳統的“校方主導一家長配合”模式,構建雙向賦能的協同機制。
為此,筆者通過定期舉辦家長教育沙龍和個性化教育研討日,推動家長從傾聽者向研討者轉變,提升其教育能力,促使其主動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同時,優化家長參與的形式,如定期開展家長圓桌會議和開放云端互動平臺,實現從碎片化任務式配合到系統化、項自式參與轉變。例如,以家長成長故事會的形式開展家長會,邀請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讓家長分享自身經驗,這種參與方式不僅能提升家長的效能感,還能讓家長的成長故事成為教育素材。
“常態對話一網狀互動一主動共育”三級進階溝通機制有效印證了交疊影響域理論的“信息對稱”核心命題。當家庭通過常態化對話機制動態參與教育過程,學校借助網狀互動平臺系統匯聚家庭教育智慧,雙方在持續的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中打破責任邊界,實現家校協同育人效能的雙向提升。
(二)重構角色體系:轉化和提升家長資源的效能
交疊影響閾理論指出,家長職業經驗是重要的教育要素。筆者通過構建“參謀者一授課者一評估者”三維參與體系,實現家長角色重構。當家長從教育的旁觀者轉變為共建者,家校之間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在雙向互動中實現學生的良好發展。
1.決策層共建:家長從教育配合者到發展參謀者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對孩子的了解最為深入,在班級的重大活動決策和學生的成長目標定位上,家長的意見不可或缺。通過與家長深入交流,班主任能夠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家庭的需求,制定出更符合班級特色和學生發展需求的成長目標。
2020年,筆者接手新班級,通過問卷收集家長反饋,發現相比于學業成績,多數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品德培養,希望孩子既有幸福感又有責任感。基于此,筆者將“構建幸福共同體”作為班級文化核心目標,并融入班級發展規劃中。通過與家長合作,筆者設計了一系列以增強幸福感為主題的班本課程和活動。這種實踐模式契合交疊影響閾理論的“參與決策”模式,通過家校合作形成責任交疊,實現目標融合,成功構建“幸福共同體”。
2.課程層共創:家長從資源閑置者到專業授課者
家長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多樣的職業經驗,筆者通過建立雙向賦權機制,創建家長參與平臺,成立家長講堂,以自薦方式組建了班級授課專家組。這種“家長專家組”模式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閱歷,還能夠減輕筆者的班級管理負擔。當然,筆者仍然是課程的重要參與者,需全程參與家長課程的目標設定、過程推進及效果評估。例如,2020年9月,筆者接手一個由多個班級合并的新班級。因前任班主任們管理風格各不相同,新班融合面臨較大困難。為此,筆者尋求家長專家組的幫助,在一位心理學博士家長的帶領下,家長專家組設計了“同心合力向前沖”課程,該課程運用心理學知識,成功為新班級破冰。
3.評估層共生:從效果接受者到質量評估者
教師和家長應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家長不僅有權參與班級事務的管理,還有權參與班級發展的評估。比如,通過家長會反饋、期末問卷等方式,實現家校多維度、雙向互動。當家長成為“參謀者”“授課者”“評估者”時,會為班級發展積極獻計獻策,班級便成為家長和教師共同的“家”。家校同心同向,朝著共同目標前進,家校合作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就會水到渠成。
通過將家長職業經驗轉化為課程資源、專業素養融入班級管理,將有效激活家長資源,實現學生成長的家校雙向賦能,這印證了愛普斯坦“責任共擔一能力共生”協同機制可產生乘數效應的主張。
(三)重塑管理系統:實現閉環機制與動態調節的效能迭代
交疊影響國理論強調家校合作需建立動態調節系統。筆者通過前、中、后三階聯動,構建閉環管理體系:在前置診斷階段運用調研、訪談等鎖定真問題,在中端實施環節創建“世界咖啡屋”參與式場景,在后續追蹤中通過“二次對話機制”形成改進閉環。下面以家長會、家長課程、成長檔案為例,闡釋具體操作過程。
1.三階段互動家長會模式:從聚焦問題到解決方案的完整回路
家長會是家長共建的重要合作平臺,為更好地發揮家長會的作用,筆者將其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推進:會前精準調研,錨定真問題;會中深度互動,構建參與感;會后持續跟進,形成合作閉環。
如在2020屆高三班級實踐中,筆者借助問卷星、班級群等工具展開調研,收集家長的教育困惑,挖掘班級中的共性痛點,聚焦家校協同盲區。將家長會主題聚焦為“時間管理能力培養的家校協同”方案。家長會上,采用“世界咖啡屋”模式,將傳統排排坐改為小組圓桌,設置“問題診斷站”“經驗分享角”“策略共創區”等交互場景,推動家長深度互動,探討家校如何幫助學生提升時間管理能力。會后,通過問卷量化評估會議實效,借助班級日志、家校聯系本進行過程性觀察和跟蹤,針對管理問題啟動“二次對話機制”,這樣的三個流程能形成“從問題到解決方案”的完整回路。
2.家校共建課程模式:從目標設定到反饋促進的全程互動
開發家校共建課程是家長參與班級共建的有效路徑之一。筆者通過自薦與推薦相結合的方式,公開招募家長講師,成立家長講師團,創建家長講堂,開設家長課程。在課程開設前,筆者會向家長介紹班級現狀和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然后在講師團中選擇具有相關資源和能力的家長擔任講師。為確保課程內容和結構符合班級需求,筆者與家長共同備課,協作調整和優化課程設計。在家長授課過程中,筆者不僅擔任組織者,還充當引導者、記錄員和點評者,用小黑板記錄其授課要點,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課程結束后,筆者鼓勵學生撰寫聽課心得,并將學生的反饋分享到家長群中,以此提升授課家長的成就感,激發更多家長的參與興趣,推動家校共建,形成全員共育的良性循環。
3.學生成長檔案模式:從信息分散到動態記錄的支持系統
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庫是跟蹤學生成長、掌握學生發展動態的有效方式。接班初期,為了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和需求,筆者通過家庭問卷調查和與學生個別交流,詳細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學科基礎、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學生成長信息圖譜”,并在電腦上設置班級學生成長檔案文件夾,用于分門別類收集和補充學生信息。該文件夾信息既能成為制定學生個性化成長方案的關鍵依據,又能成為記錄學生動態發展的窗口。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會設計“師生溝通記錄表”“家校溝通記錄表”,定期記錄與學生的交流及家校溝通的情況。這些記錄不僅便于分析學生的成長動態,還能幫助筆者及時發現學生在學業或行為方面的變化。學期末時,筆者會設計“協同育人效能反饋表”,結合之前的所有記錄,對每個學生進行個人成長總結,形成詳細的成長記錄檔案,并將成長檔案反饋給家長,同時邀請家長反饋孩子的成長變化。這種方式,既能確保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過程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又能有效提升個性化培養的精準度。通過學期初的“學生成長信息圖譜”、學期中的“家校溝通記錄表”,以及學期末的“協同育人效能反饋表”,形成從信息分散到動態記錄的支持系統,推動家校共建向縱深、良性發展。
綜上,通過“溝通網絡一資源激活一閉環管理”三維策略的系統建構,印證了交疊影響閾理論關于教育力量協同增效的核心主張:在溝通網絡構建中實現家校信息對稱,在資源激活過程中促進角色重構,在閉環管理中確保教育影響的持續疊加。實踐表明,當家庭的資源支持、學校的專業引領形成同頻共振時,當家庭與學校在目標校準、過程協同、效果共評維度形成動態耦合時,家校合作就從機械組合走向有機融合,形成教育責任的共生網絡,實現班級管理中的家校深度共建。
[參考文獻]
[1]彭梅,賈金輝.學校家校合作途徑探究[J].科幻畫報,2022(06):119-120.
[2]丁光輝.論高中班主任構建家校合作機制的有效路徑[J].甘肅教育研究,2022(08):20-22.
[3]張雪松,高杰英.教育信息化2.0時代家校合作內涵演變與提升策略[J].教育與管理,2022(1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