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135(2025)04-0012-09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1],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革。從國際視野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424,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調整,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呈現新的特點;從國內發展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3]13,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速推進,信息技術與智能革命深刻重塑社會交往方式,這些新變化對民眾政治認同狀態及其形塑機制產生深遠影響。政治認同作為國家政治穩定的關鍵變量,是黨同人民群眾保持政治一致、情感共鳴與利益融合的重要紐帶。在此背景下,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基礎,已成為新時代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核心議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3]32,“要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4],“不斷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5],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建構民眾政治認同指明了方向。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近年來,我國學界圍繞政治認同問題展開了多維度、全方位的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逐步構建起較為系統的研究圖景。
其一,從理論建構維度看,學者們圍繞政治認同的本體界定、結構維度、生成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有解釋力的理論模型。元光認為主權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核心,政治認同的強化有助于鞏固主權認同;王偉男從政治認同的圈層結構出發,指出認同分為集體身份和價值兩個維度,分別回答“我是誰”及“我好惡什么”這兩個問題[7];王淑芹等認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也是政治認同建設的百年探索史,從利益認同、制度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四個維度分析了中國共產黨政治認同生成機制[8I;高金萍等從國際視閾出發,指出中國共產黨國際認同體系的建立需要各層黨組織、國際傳播機構、調查研究機構的團結協作[9]。
其二,從認同主體維度看,已有研究多關注青年群體、農村人口與少數民族等典型群體的政治認同狀況,揭示了代際差異、城鄉分化與媒介影響對政治認同的深刻作用。林曉珊從理論宣講視角出發研究青年政治認同,認為青年的政治認同容易遭受各種媒介信息的影響,創新理論宣講方式對形塑青年政治認同愈發重要[10];王敬堯等從農民政治認同的分類建構出發,分析中國共產黨依據個體性標準和區域性標準分類回應農民利益訴求,以增強農民政治認同[I1];陳銘彬認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政治認同一般遵循著一定的外在與內在形成機理[12]。
其三,從認同穩定性與危機維度看,部分研究聚焦認同弱化、信任缺失與社會斷裂問題,揭示了認同危機可能引發的政治冷漠與社會離心現象,呼吁增強國家政治認同韌性與包容性。張洋陽等認為,“強信息”深度嵌入農村政治生活后,衍生出信息“邊緣人”“經濟人”“休閑人”效應,造成農民的農村公共政治生活冷漠和政治認同弱化[13];張愛軍分析了后政治傳播時代政治認同建構的三種困境:利益缺場下的政治認同越級化、差異身份認同對契約政治的消解、主體性淪喪下的政治認同宰制化[14]。
其四,從政治社會化路徑維度看,研究者重點分析了學校教育、主流媒體、家庭社會化與網絡輿情對政治認同生成的影響機制,提出了構建立體化、多層級的政治社會化體系的路徑建議。吉鵬從四個維度探究了政治認同的提升路徑: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地位、網民政治認知與道德素養、網絡空間政治文化、網絡空間法規與制度建設[15];馬建宏等從課堂認知深化、團隊信仰塑造、實踐活動培養、家庭教育引導等出發,探究提升民族地區青少年的政治認同的路徑[16]。
已有研究在理論與實證層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眾政治認同變遷的動態演化缺乏縱深考察,尚未形成系統性的“轉型圖譜”;二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眾政治認同困境的成因分析多停留于宏觀層面,未充分關注微觀個體的情感認同與日常經驗;三是關于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眾政治認同形塑與建構機制的對策研究較為薄弱,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設計與路徑指導。鑒于此,為準確把握和全面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眾政治認同的發展變化狀況,著力提升民眾政治認同水平,本課題組依托“問卷星”網絡平臺開展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116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106份,有效率95.10% 。受訪者基本信息見表1。就樣本的自然特征而言,男性占比 40.07% ,女性占比 59.93% ;年齡結構以中青年為主, 82.80% 的樣本集中在20\~49歲;就文化程度而言,“專科或本科”占 52.54% ,“研究生及以上”占 36.63% ;就政治面貌而言,以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共青團員為主,占 82.37% ,無黨派人士占16.51% ,民主黨派占 1.12% 。

本調研旨在探討民眾政治認同現狀,主要涵蓋政黨認同、國家認同、績效認同、制度認同和意識形態認同五個維度。研究力圖回答幾個問題:在社會深刻變遷與輿論生態重塑的時代條件下,民眾政治認同呈現出哪些新的表現形式?當前民眾政治認同面臨怎樣的困境及深層原因?如何通過制度供給、話語創新與社會參與等路徑增強政治認同的吸附力、解釋力與凝聚力?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期望在理論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思路與框架,在實踐上為新時代黨的政治認同建設與政治社會化工作提供政策參考。
二、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眾政治認同的現實狀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新時代歷史方位為總依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和國家事業邁上新臺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民眾政治認同水平持續提升。
(一)政黨認同的現實狀況
政黨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核心,體現為民眾在心理和情感上對某一政黨組織產生的肯定性心理反映和態度表達。我國的政黨認同特指民眾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治黨治國能力等的認同。
第一,對中國共產黨組織的總體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得到有力保證,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更加科學,全黨思想上更加統一、政治上更加團結、行動上更加一致,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17]。調查結果顯示, 94.15% 的受訪民眾表示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 97.93% 的受訪民眾認同“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 97.85% 的受訪民眾認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的正確選擇”, 85.64% 的受訪民眾對我國政府履行職責表示滿意。可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黨和政府引領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絕大多數民眾對黨組織具有親近感并充滿向往。
第二,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17],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力拼搏、守正創新,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同。調查結果顯示, 96.30% 的受訪民眾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97.68% 的受訪民眾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發展有信心,其中 82.46% 的受訪民眾非常有信心。95.88% 的受訪民眾高度肯定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中所彰顯的領袖魅力。這反映了民眾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取得的歷史成就高度肯定,增強了“四個意識”,堅定了“四個自信”,能夠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二)國家認同的現實狀況
任何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都離不開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因此,執政者在政治實踐中會采取各種方式強化本國公民對自身國民身份的體認與確證。在現實生活中,公民對自身國民身份的確證表現為對所屬國家的忠誠與歸屬,以及能夠為國家的和諧穩定、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第一,對祖國的忠誠度和歸屬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63的執政理念,堅持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奮斗愿景,把國家發展的各項成果與民生緊密結合,推動發展績效向國家認同轉化,顯著提升了公民對國家的自豪感和歸屬感。調查結果顯示, 97.33% 的受訪民眾表示作為中國人感到自豪, 94.15% 的受訪民眾表示同意“關心國家大事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可見,我國公民有著較強的愛國意識,對國家有高度的自豪感與歸屬感,絕大多數中國公民認可自己的身份。
第二,對國家責任感和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度。公民對國家的歸屬感是國家責任感形成的基礎,國家責任感則是國家歸屬感的最終旨歸。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完善和政治參與渠道的不斷豐富,我國公民對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有強烈的參與感,體現出強烈的國家責任感和政治效能感。調查結果顯示, 84.18% 的受訪民眾表示愿意參與政治活動如投票、寫提案、參加政治會議等, 77.91% 的受訪民眾愿意和身邊的人談論政治問題。可見,我國大多數公民能夠主動參與政治活動,國家責任感和政治效能感呈現出良好態勢。
(三)績效認同的現實狀況
績效認同是指通過客觀的執政成績來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及生活需要,進而贏得民眾認同,是政治認同的基礎,為政治認同的建構提供物質支撐。中國共產黨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系統性地嵌入治國理政全過程,通過建立“需求一回應一反饋”的政治整合機制,既實現了執政理念的價值升華,又構建了政治系統與社會期望的結構性耦合,深刻體現了現代政黨政治中績效合法性與價值合法性的辯證統一。在黨的領導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民生不斷改善,人民福祉日益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調查結果顯示, 92.61% 的受訪民眾認為我國總體社會形勢穩定, 97.76% 的受訪民眾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的成就表示認可, 84.69% 的受訪民眾對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持積極態度,93.90% 的受訪者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76.27% 的受訪民眾對目前生活水平感到滿意。可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憑借其優異的治理績效贏得了廣大民眾的高度認同與支持,民眾的物質績效認同和穩定績效認同都處于較高水平。
(四)制度認同的現實狀況
制度認同是指民眾對特定制度規范體系產生的心理信任與行為遵循。當特定政治體系獲得制度性認同時,其合法性基礎更加穩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制度建設工作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完善與創新,有效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的結構性優化和治理能力的系統性提升,為實現治理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此外,公民制度認同也取得了顯著成效。調查結果顯示, 86.93% 的受訪民眾對公民權利的保障感到滿意; 98.71% 的受訪民眾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取得的重大成果; 96.5% 的受訪民眾認為全過程人民民主能夠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可見,我國民眾高度認可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制度發揮的顯著優勢高度認同。
(五)意識形態認同的現實狀況
意識形態認同是指民眾對一定社會主流政治價值、政治理念、政治信仰、政治原則等的認可與尊崇。重視并切實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扎實推進意識形態工作,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新飛躍,不斷提升民眾意識形態認同。調查結果顯示, 94.24% 的受訪民眾認同“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論斷; 87.87% 的受訪民眾表示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 93.81% 的受訪民眾表示在文化多元化條件下,要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93.42% 的受訪民眾高度贊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可見,絕大部分民眾對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已有明確的認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曉率、認同度不斷提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成果有較高的認同度。
(六)民眾政治認同的總體分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通過系統性治理實踐與意識形態工作創新,全面強化了民眾的政治認同,整體上呈現良好態勢。然而,當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18],使我國民眾的政治認同面臨不同程度的困境和考驗。其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可能影響政治認同。盡管我國已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導致的貧富分化和階層分化等結構性問題仍然部分存在,引發了收入差距拉大、社會發展結構性失衡、群眾心理狀態不穩定等現實問題[19],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眾的政治認同。其二,多元社會思潮交融交鋒影響政治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20]。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世界交流日益頻繁,多樣復雜的社會思潮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民眾的政治認同。
三、新時代提升民眾政治認同的有效對策
政治認同是維系政治體系有效運轉的重要法寶,關乎社會穩定,關乎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當前,我國民眾政治認同在利益認同和意識形態認同等方面面臨困境與挑戰,亟須采取有效對策,積極應對,不斷提升民眾政治認同水平。
(一)提升政治認同的著力點: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
績效認同是民眾政治認同的邏輯起點。如果一定政治體系的治理績效滿足了社會成員的利益需求,就會贏得民眾的認同與支持。對我國而言,提升民眾政治認同的根本在于中國共產黨能夠多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因此,要堅持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堅持把“蛋糕”做大做優,并分好“蛋糕”,為提升民眾政治認同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第一,堅持把“蛋糕”做大做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21]。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必須秉持以人民福祉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著力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與規模的協同優化。“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22]具體而言,一是要堅持深化供給端結構性改革,解決生產端問題。通過政策助力渡難關、企業自主謀轉型的方式來調整產業結構、整合區域結構、優化要素投入結構來推動供給端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多元產品需要。二是要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來解決發展的動力問題,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環境問題及內外聯動問題[23]。以新發展理念為科學指南,突破經濟發展短板,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為實現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化提供思想引擎。三是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問題導向,打通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素配置的制度性梗阻、市場循環的系統性堵點以及發展轉型的深層次矛盾。通過制度創新與治理效能提升的協同推進,夯實民眾對政治體系的績效認同與制度認同,以構建和提升民眾政治認同。
第二,堅持把“蛋糕”分好,加強利益關系的協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我們不僅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共享發展無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時代要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時代宣示,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偉大嘗試。”[2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25]因此,實現利益分配的公平正義,使每個公民都能共享發展成果,提升公民政治認同水平。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廣大民眾能夠勞有所得,付出與收獲成正相關,增強勞動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在第二次分配中,政府要切實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以公平公正為原則,通過強化稅收政策、落實社會保障、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矯正初次分配結果,使廣大民眾能夠共享發展成果。此外,要積極發揮第三次分配在縮小貧富差距中的作用。要在全社會積極地宣傳倡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活動,讓“自愿利他”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
(二)提升政治認同的支撐點: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
意識形態認同是民眾政治認同的價值支撐。任何政治體系要實現政治穩定,必須有一種社會成員廣泛認同的主流意識形態,以此引領、動員社會成員,使其行為目標實現高度統一。對當代中國而言,“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6]。因此,必須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以建構和提升民眾的政治認同。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20],這一制度性安排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一要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持黨管宣傳、黨管媒體、黨管意識形態不動搖,建立健全責任傳導機制,通過制度化方式確保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二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黨的指導思想[27],我們要堅持用這些思想武裝頭腦,夯實共同的思想基礎,拉緊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紐帶,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筑牢思想根基。三要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化對經典馬列主義著作的編譯和研究,加強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的編寫、修訂和審核,強化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研究,力求用中國話語闡釋好中國理論。
第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20]。當前,要注重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領域“一元主導”與“多樣共生”,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惠性與包容性[28]。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29]為此,一要加強多樣化的宣傳教育。既要開展線下面對面的宣傳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入課堂[30],也要利用各種自媒體、融媒體深入開展線上宣傳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上宣傳陣地,使線上線下雙管齊下。二要積極開展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育活動。構建多層次道德實踐體系,通過大力宣傳先進道德榜樣人物、表彰道德模范,系統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尚,形成學習先進道德模范的社會風氣。三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教家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家風建設,在家庭教育中引導家庭成員愛黨、愛國、愛家,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大限度形成和鞏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65.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7.
[5]習近平.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6]元光.主權認同:政治認同的核心議題和基礎保證[J].思想戰線,2025(1):73-83.
[7]王偉男.政治認同的圈層結構——兼論新形勢下政治認同的建構[J].教學與研究,2021(8):77-86.
[8] 王淑芹,李靜.中國共產黨百年政治認同建設的基本經驗[J].求實,2022(6):4-13,107.
[9]高金萍,朱一達.中國共產黨國際認同的生成機制與建構路徑[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21-29.
[10] 林曉珊.把理論帶給青年:媒介化社會的理論宣講與青年政治認同[J].青年探索,2024(5):47-60.
[1]王敬堯,王承禹.再識“中國之治”:中國共產黨對農民政治認同的分類建構[J].政治學研究,2023(5):82-96,208-209.
[12] 陳銘彬.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再思考[J].學術論壇,2016(5):164-167,176.
[13] 張洋陽,葉繼紅.“強信息”形塑農民政治認同的機理、困境與應對[J].北京社會科學,2022(4):106-116.
[14] 張愛軍.后政治傳播時代政治認同的特征、趨勢與建構困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2):69-78.
[15] 吉鵬.網絡空間政治認同的生成邏輯、建構困境與提升路徑[J].理論導刊,2023(7):60-67.
[16] 馬建宏,賈雪瑩.新時代民族地區青少年政治認同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基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調研[J].民族學論叢,2024(4):99-109.
[17]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18] 高鏡雅.共同富裕的制度條件剖判:必要性、成熟度、著力點[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2):84-95.
[19]唐皇鳳,楊婧.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成就與基本經驗[J].江漢論壇,2022(7):5-11.
[2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1]楊宏偉.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2]經濟日報社.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文集(202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27.
[23]本書編寫組.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十二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3.
[24] 曹洪滔,張倩.共享發展理念的唯物史觀邏輯[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9(5):35-41.
[2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42.
[26]朱繼東.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9.
[27]黃建軍.中國共產黨思想領導能力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31.
[28] 胡建.社會公平正義視閾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10):131-142.
[2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83.
[30] 張虹.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深化高校改革實踐中的意義[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4):138-141.(主作如,北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