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5)03-0032-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trends and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oncurrent training by using bibli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ield of contemporaneous training in China. Methods: Literature related to concurrent training was searched through Web of Sciences (WOS) database for the period of 2014/1/1-2023/12/31. Cite Spac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country/ region,authors, co-occurring keywords, and relevant centrality. Results : The computerized search yielded a total of 584 documents,with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in the annual number of publications. The issuing institut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issuing countries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keywords in this field form seven clusters. Through analysis,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is field focus on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interference effect,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raining variabl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conditions by concurrent training.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future research focus on improving and innovating research populations and methodologies.
Key words: Cite Space; international; concurrent training; research hotspots; frontier analysis; bibliometrics
1980年Hickson發現同時進行力量訓練和耐力與單獨的力量訓練相比,耐力素質增加相似,但是力量素質受到了抑制[1]。此后學者對于該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將該現象被成為“干擾效應”,即同期訓練中的耐力訓練和力量訓練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學適應,兩者相結合的訓練就可能會導致力量和耐力發展不能達到最佳效果。而這種訓練方式被稱為“同期訓練”,即將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安排在同一訓練時間的訓練方式。由于同期訓練能在一段時間內同時提高耐力和力量素質,在普通群眾和專業運動員中收到了歡迎。研究表明,同期訓練能夠緩解慢性病患者的身體狀態以及改善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體育活動指南也建議所有的兒童、青少年、成人,以及由衰老、疾病引起的身體功能下降的個體都參與同期訓練。國內關于同期訓練的研究起步晚,近十年才得到發展,目前尚無研究運用科學計量學分析該領域,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在同期訓練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對國際上同期訓練領域的研究進行熱點、前沿追蹤,能夠為我國在該領域的發展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撐,對同期訓練研究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CiteSpace是一款可對特定領域文獻(集合)進行科學的計量學分析,并能夠利用相關數據繪制可視化圖譜從而探索相關學科領域的熱點及發展前沿的信息可視化軟件[4]。本研究運動Citespace6.2.R6軟件,對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涉及同期訓練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探索該領域的熱點與未來趨勢走向,為今后相關領域研究提供參考依據和支持。
1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在2024年1月1日進行檢索,檢索時間限制為201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本研究數據的所有文獻來源于Webofscience(WOS)核心合集數據庫,檢索詞包括“endurance and strength training'\" concurrent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aerobicand strength-based training”“ concurrent training”,按設計標題詞檢索方式進行檢索。文獻類型為“article”
選擇WebofSciences核心合集數據庫,基于布爾邏輯運算符號——邏輯與“or”、邏輯與“and”、邏輯非“not”等進行檢索,選擇標題title,收索框中輸入“(endurance and strength training) or(concurrent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or(aerobic and strength-basedtraining)or(concurrenttraining)”,選擇出版年限為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檢索全部文獻共計692篇,將無關文獻、重復文獻剔除,最后納入研究文獻584篇。
1.2 研究方法
檢索WOS核心合集數據庫獲得的英文文獻以“純文本文件”格式導出并且選擇“全記錄與引用參考文獻”,以“download_1-500.txt”“download_500-584.txt”作為專用文件夾名稱,并下載與注定文件夾input\"中,選取CiteSpace6.2.R6版本作為WOS數據庫的處理的研究工具。
時間閥值(timeslicing)為2014—2023年;時間切片(yearperslice)默認為1年;主題詞術語來源(termsource)默認全選;節點類型(nodetypes)根據需求可選擇施引文獻國家合作分析(country)、施引文獻機構分作分析(institution)、施引文獻關鍵詞分析(keywords)、施引文獻作者合作分析(author)、被引文獻共被引分析(reference)、被引文獻作者共被引分析(citedauthor)、被引文獻期刊共被引分析(cited journal);節點選擇(selection criteria)中 g -index中的“ K′′ 值可根據處理后納入處理的節點數目動態調節 K 值,其中 K 值越大,網絡越大、節點越多,系統默認值為25;閾值(Top N )為系統默認值50;剪裁方式(pruning)根據需求選擇開拓者(pathfinder)、每個網絡(pruningslicednetworks)、最小生成樹精簡算法(minimumspanningtree)和綜合網絡(pruning merged networks)。
2 結果與分析
2.1 計量學分析
2.1.1 年發文量統計
對特定領域的文獻以時間維度上進行統計分析,有利于了解該學術領域的發展趨勢,能夠代表研究熱度。近10年WOS核心合集數據庫關于同期訓練領域的發文量見圖1,可以發現年發文量呈破浪式增長的趨勢,其中2022年的發文量最高,達到85篇。分析發現,關于同期訓練的研究呈現出奧運年增長,分別在2016年、2018年、2020年、2022年的奧運年呈現較高幅度增長。
2.1.2 核心作者合作與被引文獻作者共被引分析
以作者為節點,對WOS核心合集數據庫的文獻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圖譜中顯示300個節點和456條作者間的連線。根據普賴斯定律, M=0.749?Nmax (其中 Nmax 表示發文量最高的作者的發文量,則發文數量在M篇以上的作者被認為是核心作者。作者Izquierdo,Mikel的發文量最高,為20篇, M=3.35 ,故發文量 ?4 篇的作者被視為核心作者。將作者節點閾值設置為“4”,圖譜中共顯示出28名核心作者,見圖2。形成了以Izquierdo,Mikel、Hakkinen,Keijo、Alvarez,Cristian、Bogdanski,Pawel等人為主的可視化圖譜可以觀察到作者間的連線數稀疏,且節點多呈現小聚居態,還有少量作者分布離散,表示同期訓練研究作者合作整體不密切,核心作者之間聯系比較密切,多形成團隊內的閉環合作,表示合作群體相對穩定。Mikel是該領域發文最多的作者,共計發文20篇,其中心度為0.06,可視為該領域最核心的作者。排列前5核心共被引作者依次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KraemerWJ(123次)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HicksonRC(119次)、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的WilsonJM(108次)芬蘭韋斯屈萊大學的HakkinenK(87次)和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FyfeJJ(84次)。被引文獻中心性排列前5的核心共被引作者依次是西班牙納瓦拉公立大學的CadoreEL(0.13)、澳大利亞邦德大學的CoffeyVG(0.10)、挪威內陸應用科學大學的RonnestadBR(O.09)、芬蘭韋斯屈萊大學的HakkineNK、突尼斯國家醫學運動中心的ChtaraM(0.08)。分別將高影響力作者和被引文獻作者的前5名進行整理,結果見表1。
2.1.3 研究機構合作分析
以研究機構為節點,使用CiteSpace對WOS核心合集數據庫收集的文獻數據進行分析形成機構合作圖譜,其中網絡中節點的大小代表發文量的多少,節點越大發文量越多,節點內年輪的變化由冷色到暖色,表示的是文獻發表的時間,結果顯示如圖3。WOS核心合集數據庫得出了276個節點和449條連線,將發文量?10 的機構整理如表2。同期訓練研究機構以綜合性大學或體育大學為主,其中巴西圣保羅大學的發文量最多,總計27篇,但是中心度不高,僅為0.06,而西班牙納瓦拉公立大學雖然發文量只有21篇,但是具有0.16的中心度,可視為該領域最核心的機構。整體上看,機構間的聯系較密切,且核心機構與其他機構之間的合作較多,但是幾個核心機構之間的聯系較少,提示核心機構之間應該加強合作促進交流。前8名核心機構中一半的機構來自于巴西和西班牙,預示這兩國關于同期訓練領域的發文量也可能較高。
2.1.4 國家/地區合作分析
以國家為節點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出了61個節點和214條國家間連線,形成了以Brazil、USA、Spain、Australia、England、Iran等國家為主的可視化圖譜(見圖4)。該圖譜提示國家間合作網絡密集,合作度高,相互交流合作較多。其中發文頻次位列前10位的國家統計顯示(見表3),雖然巴西的發文量位居榜首,但是其中心性只有0.05,表示巴西在該領域研廣泛,但是質量較低。美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貢獻程度最高,以發文量95、中心性0.36位居榜二,說明美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力較高且研究比較深刻,被視為核心國家。我國的發文量22篇,中心性僅為0.09,位居第12名,提示我國在國家上同期訓練領域有較高的發展空間。整體上來看,高中心性的國家多集中于歐美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科技水平高,生產力發達,為其學術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2 研究熱點分析結果
2.2.1 被引核心文獻共被引分析結果
文獻共被引是指1篇文獻被 ?2 篇文獻同時引用,可預測同期訓練研究領域在某一特定的時間范圍內的研究熱點以及趨勢[6]。2014—2023年間該領域共涉及的443篇共被引核心參考文獻。前5名的文獻依次是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的VernonGCoffey團隊于2017年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ology-London》期刊的文獻,被引39次;美國坦帕大學JacobMWilson團隊于 2012 年發表于《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Research》期刊的文獻,被引31次[8];卡達爾大學的Zsolt Murlasits 團隊于2018 年發表在《Journalof SportsSciences》期刊的文獻,被引31次[9];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JacksonJFyfe團隊于2014年發表于《SportsMedicine》期刊的文獻,被引26次[10];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的Lee Eddens 團隊 2018 年發表于《SportsMedicine》期刊的文獻,被引23次「1]。具體內容見表4。
最佳中介中心性(0.29)的文獻也是被引用頻次最多的文獻,Coffey,VernonG團隊于2017年發表的文獻;其他高中心性的文獻還包括把信息納瓦拉大學的Alvarez,Cristian 團隊與2017年在《Journal ofApplifdPhysiology》發表的文獻,中心性為0.21[12];EddensL團隊發表于《SportsMedicine》期刊的文獻,中心性為 0.19[11] ;法國聯邦橄欖球聯盟的JulienRobineau 團隊 2016 年發表于《Journal of Strength andConditioningResearch》期刊的文獻,中心性為0.18[13] ;巴西南里奧格蘭德聯邦大學的Eduardo LusaCadore團隊發表于《Age》期刊的文獻,中心性為0.15。具體內容見表5。
2.2.2 關鍵詞共現分析結果
關鍵詞共現分析能夠代表一段時間內同期訓練領域內主題熱度,中心性越高,則影響力越大。以關鍵詞為節點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331個節點和2377條連線,將含義相同的關鍵詞合并,如“muscle strength”“muscularstrength\"合并為“musclestrength”,將頻次和中心性前10的關鍵詞整理如表6。
2.2.3 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的聚類分析能夠解釋某個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和未來發展趨勢,有利于綜合分析研究熱點,其中聚類編號的數字越小,表示其研究聚類所包含的關鍵詞越多。進行圖譜分析是,應該特別注意聚類模塊值( Q 值)與聚類結構值( s 值)。關鍵詞聚類分析數據顯示 Q 值 =0.299 7,S 值 =0.660 7 ,整體的網絡密度為=0.0665 。表示研究的聚類結構合理。共形成7個聚類,分別是“O#代謝綜合征(metabolicsyndrome)”“1#干擾(interference)”“2#同期訓練(combined training)”“3 #恢復(rehabilitation)”“4#訓練變量(trainingvolume)\"“5#人類骨骼肌肉(humanskeletalmuscle)”“6#力量耐力(strengthendurance)”(見圖5)。
2.2.4 關鍵詞突現分析和時間線分析
“突現詞”分析是指一段時間中突然被頻繁引用的關鍵詞,能夠表現某段時期研究的演化過程。如圖6顯示,圖譜中的“strength”表示關鍵詞的爆發強度,數值越大則強度越大。該領域2014—2023年關鍵詞突現情況大致可以分為4個時間段:2014—2016年的突變熱點為同期訓練(concurrentstrength)、程序(program)、老年男性(elderlymen);2015—2018年的熱點轉向為時間進程(timecourse)、睪酮(testosterone)時間(time);2018—2021年熱點轉向肥大(hypertrophy)、風險(risk)、受傷(injury)、機制(mechanisms)和運動員表現(athleticperformance);最新的2021—2023年的熱點是減肥(weight loss)。
進一步對關鍵詞進行時間線分析,能夠反應同期訓練領域最新的研究熱點。結果如圖7顯示,“代謝綜合征”“恢復”和“力量耐力\"這三個方面仍然保持著研究熱度。其中在“代謝綜合征”的聚類中最新的關鍵詞有“功能障礙(dysfunction)”“脂肪組織(adiposetissue)\"“全因死亡率(all-causemortality)\"“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hemoglobin)”等;在“恢復”聚類中最新的關鍵詞有“下肢截肢(lower limbamputation)”“膝蓋(knee)\"等;“力量耐力”聚類中最新的關鍵詞只有一個“肌肉耐力(muscularendurance)”
3討論
3.1 同期訓練領域研究熱點分析
3.1.1 干擾效應的可能原因
自干擾效應的出現,大量的學者對這一現象進入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有的研究發現最大力量不兼容,有的發現爆發力不兼容,而有的則認為力量和耐力都兼容。但大多數的學者認為干擾效應在同期訓練中出現在力量素質上,而不會對有氧素質產生抑制,其中背后的機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持續了幾十年的熱點問題。在分子機制方面,有學者認為高強度耐力運動會激活AMPK抑制力量訓練激活的促進蛋白質合成的mTOR信號通路,從而影響力量訓練誘導的適應性發生,但是Gary[16]表示這些數據都是來自體外細胞和嚙齒類的動物模型中,在人體中運動激活的AMPK對mTOR的影響是非常小的。在肌纖維類型方面,Holviala表示同期訓練中耐力訓練主要激活I型肌纖維,而力量訓練主要激活較快的ⅡI型肌纖維,這或許是同期訓練抑制力量增加的原因。在能量消耗方面,因為耐力對機體造成運動疲勞或消耗機體內能量,從而影響力量訓練的質量[10],損害力量訓練的急性分子反應。在神經肌肉生物學方面,有研究表示力量和耐力訓練產生不同的神經肌肉適應而導致對力量素質的抑制。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是干擾效應受到訓練強度、訓練時間、訓練量、性別等因素的影響。可見關于同期訓練干擾效應的機制還沒有得到統一,還需要進一步的證實。
3.1.2 訓練變量的潛在影響
訓練順序、訓練強度、訓練時間等因素會對機體適應性產生不同的結果,增強或減弱干擾效應。為了研究訓練變量在干擾效應中的潛在作用,優化同期訓練,因此許多學者對同期訓練中訓練變量進行了深入研究。關于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的間歇時間,于洪軍[18]表示至少不應該低于 8h ,該結果與Julien[13]的研究相似:力量訓練與耐力訓練之間的恢復時間至少不少于6h 能夠減弱干擾效應,更建議不在同一天進行力量和耐力訓練。除此之外,還有研究對同期訓練中運動強度進行探討,當高強度間歇訓練代替傳統的耐力訓練似乎能夠促進更大的心肺效益。Antonio等人對9篇文獻進行分析后得出同期訓練中高強度的有氧訓練和力量訓練分別會產生更大的有氧和神經肌肉效益,建議采用“極化模型”來減少干擾效應。關于訓練順序,有研究表示耐力先于力量的順序能更大強度的增強耐力,力量先于耐力的順序更適合促進力量素質的增加。Felipe等人[23]對同期訓練模式進行更新,采用高強度間歇訓練代替耐力訓練,在保證充分的休息間隔能夠最大限度的減低對肌肉力量和肥大的干擾。關于運動方式,有研究表示與自行車相比,跑步訓練對骨骼肌肥大產生負面影響,因為自行車更強調向心工作和更長的緊張時間,跑步是重復的離心負荷,這可能引起更大的炎癥應激,增加代謝應激,從而削弱力量運動反應。關于訓練量,很多研究人員提出干擾效應的出現可能是由于過度訓練, Keith[24] 表示一旦頻率增加超過4天/周或者耐力訓練的強度超過 80%VO2max ,耐力訓練就會抑制肌肉力量和質量的增加。David提出相似的研究:同期訓練當訓練頻率或強度降低至每周4天以下, 70% (20 VO2max 以下時,肌肉可以正常發生。綜上所述,較高的力量訓練強度與較低的耐力訓練結合、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之間保持 6h 以上休息、先力量后耐力的訓練順序、每周2\~3次的頻率等變量的都能降低干擾效應對力量素質的抑制。
3.1.3 同期訓練作為疾病干預的重要手段
同期訓練因其能同時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吸引力的運動方式,可以預防衰老或改善疾病狀態[10]。有文獻對老年人進行運動干預得出同期訓練能夠不僅能促進健康老年人肌肉力量、心肺功能、身體功能、認知功能和焦慮情緒等方面,還能降低代謝綜合征老年人的心血管風險,下肢身體機能得到改善,減少藥物使用量,提高老年人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還有文獻對慢性疾病患者進行同期訓練運動干預試圖發現對患者患病狀態的改善作用。Lauren的meta分析中表示同期訓練的降壓效果等于或大于有氧運動,提示同期訓練是一種有效的抗高血壓治療方法。Giuseppe和Ayrton的實驗結果也證實同期訓練能夠改善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反應。還有研究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同期訓練能改善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功能,改善I型糖尿病兒童的血糖穩態和生長激素。綜上所述,同期訓練被作為一種重要的運動干預手段來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
3.1.4 同期訓練與運動項目的結合
力量素質和耐力素質是運動員運動表現的兩大基本素質,多數的競技性體育運動員都需要運動員具有良好的耐力素質和強大的力量素質。而同期訓練因為其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同時提高力量和耐力素質,而被教練員廣泛應用于體育運動中。在一場足球比賽中需要運動員以接近無氧閾( 70%~75%VO2max, )強度奔跑8~13km[38] ,有研究[39]對21名精英足球員進行8周的力量和耐力同期訓練,實驗后發現與以往的單獨的力量或耐力訓練導致的力量和耐力能力顯著提高;同期訓練被認為是越野滑雪運動員訓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Jussi等人對越野滑雪運動員進行為期8周的同期訓練,研究結束發現8周的同期訓練能夠在耐力訓練減少并且最大有氧能力不降低的情況下提高越野滑雪運動員的爆發力和神經肌肉的經濟性;Konstantinos等人對比漸進式訓練、網球專項訓練和同期訓練對新手網球運動的專項運動能力的表現,9周的訓練結束后發現,漸進式訓練改善了依賴腿部的反應和力量,如側向反應時間、跳遠和最大力量等,傳統網球訓練提高了 4m 和 12m 短跑成績,而同期訓練結合了兩種方案的優勢,提高了大多數專項測試項目。綜上所述,將同期訓練應用到體育運動中對專項運動表現具有重要意義,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同期訓練全面提升機體體能、模擬運動模式幫助運動員適應比賽需要、力量和耐力生理負荷互補。
3.2 同期訓練領域未來研究前沿
功能障礙是組織、器官、肢體等本應具有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Julian等人對29例患者進行12周的HIIT結合力量的同期訓練干預,結果表示同期訓練運動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由疾病引起的全身氧化應激和肌肉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的種類有很多,殘疾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引起功能障礙。Marcus等人[36]對單腿截肢的男性經過8周的同期訓練治療,受試者的一般功能狀態、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都有所改善。由此可見,同期訓練相關的研究仍處于上升期,并且受試者從一般群體轉向特殊群體,因此,如何運用同期訓練干預提高特殊人群的運動表現、預防疾病風險是該領域接下來的重點。
有氧運動時能夠加劇機體的能量消耗,而力量運動通過增加骨骼肌質量增加靜息的能量代謝,因此同期訓練對于肥胖人群減少脂肪和增加肌肉都是有效的手段,也有研究證明同期訓練比單獨的有氧運動和耐力對受試者減脂、減重更有效果。此外,還有學者對超重/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或頸部脂肪患者進行同期訓練干預來觀察患者的患病情況,可見學者在該領域的聚焦點轉移至多重疾病患者的研究。如何運用同期訓練干預改善伴隨肥胖的疾病患者的身體成分、患病狀況將時接下來的熱點。
3.3 同期訓練領域研究不足
基于上述對WOS核心合集數據庫的分析,發現關于同期訓練領域還有尚不清楚的領域,但是研究較少。例如基于嚙齒動物得出的機制,耐力運動誘導的AMPK能夠抑制mTORC1信號通路從而抑制肌肉肥大,而在人體肌肉中AMPK和mTORC1之間的分子作用尚不清楚。另外對現有的文獻資料整理分析,發現學者對受試者進行心肺耐力、身體成分等指標的測試方式未達到統一,提示未來的學者在該領域的測量技術、測量標準等領域進行研究創新。除此之外,營養學、流行病學、心理學和行為學等學科與同期訓練研究進行交融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4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只納人了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未對其他數據庫進行收集,可能造成部分相關領域文獻未被全面納入,存在一定局限性;進行文獻檢索關鍵詞設計時,可能出現遺漏;在使用CiteSpace軟件生成可視化圖譜流程時,節點篩選方式、閾值設置、剪裁方式等信息處理均根據實際情況設定,處理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偏移現象。
4我國同期訓練研究綜述
同期訓練在我國較多稱之為有氧結合抗阻訓練,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對該領域的文章搜索分析。第一篇與同期訓練相關的文章是余洲于2005年發表的《耐力訓練和力量訓練相結合是的生理適應比較》,該研究分析了耐力訓練、力量訓練以及同時進行力量和耐力訓練的生理性適應,并表示可以通過訓練方案的合理設計可以降低干擾效應。同期訓練這一名詞的首次出現是于洪軍于2014年發表在《體育科學》期刊的《論同期力量和耐力訓練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策略》[18],該研究簡述了同期訓練的歷程和觀點爭鳴,從生理基因、肌纖維類型、酶活性和生物細胞學等角度說明同期訓練中不兼容現象,并提出競技訓練中的同期訓練策略。
國內的學者較多的將同期訓練作為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運動干預手段,緩解患病狀況以及提高生活質量。有研究對慢性心衰患者分別進行12周的抗阻結合有氧訓練、有氧訓練以及不運動對照組,最終發現經過12周的抗阻結合有氧訓練可以是患者心功能下降延緩,呼吸困難于疲勞等癥狀減輕,運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高。還有研究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12周的有氧運動聯合不同強度抗阻訓練方案,在試驗結束后發現有氧運動不論是聯合促進肌肉肥大的 70% RM抗阻訓練還是改善肌肉耐力的 40% 抗阻訓練,都能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血脂代謝起到積極改善的效果,并且有氧運動聯合促進肌肉肥大的抗阻訓練的干預效果更明顯,說明強度較高的抗阻訓練對改善血脂代謝具有更明顯的效果。
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是提高運動員整體體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李今朝[48對60名青少年籃球運動員進行為期2個月的實驗干預,分為同期組、常規運動組和飲食干預組,實驗結果顯示同期訓練后籃球運動員的體重下降,BMI和體脂率下降,優化紅細胞脂肪酸構成比例,促進紅細胞運勢能力,有益于有氧運動能力。郜衛峰等人通過Meta分析評價同期訓練對長跑運動員跑步經濟性及體重等耐力表現相關指標的影響,結果表示同期訓練能夠在不增加長跑運動員體重的情況下改善跑步經濟性,并表示力量訓練以2\~3次/周的訓練頻率,9\~12周的訓練周期更有可能受到理想的效果。郭淼[50]將同期訓練與足球運動將結合,發現同期訓練能夠同時提高足球運動員的耐力、力量素質,且力量素質的提高顯著高于單純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但是耐力素質的提高不及單純耐力訓練,此外對足球運動員爆發力的提升不兼容。
綜上所述,我國關于同期訓練領域的研究較晚,發展較緩慢,提示我國相關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近十年我國研究者對同期訓練的關注度逐漸增加,研究寬度和深度有所提高,但是文獻整體質量有待提高,臨床研究和專項素質可能是未來的研究熱點。
5小結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對近10年WOS核心合集數據庫中關于同期訓練領域文獻來進行梳理分析。該領域的發文量在近十年一直保持增長趨勢,作者與機構之間的合作較少,國家之間的合作聯系較為密切。研究機構主要以高校為主,國家多集中于歐美國家,需要進一步加強機構和作者之間的合作交流。我國在國際上關于同期訓練領域的發文量為22篇,提示我國在該領域有較高的發展空間。同期訓練該領域的熱點為干擾訓練的可能機制、訓練變量的潛在影響、同期訓練對患者的病情改善;此外,如何運用同期訓練提高特殊人群的運動表現,預防疾病風險是該領域接下來的重點;建議未來在同期訓練領域研究應該致力于研究群體、研究方法和的完善與創新。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較慢,通過CiteSpace對WOS數據庫同期訓練相關文獻梳理分析,有助于我國研究者確定該領域的現狀、熱點和前沿趨勢,并進一步探索同期訓練的未來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HICKSON R C.Interference of strength development by simultaneously training for strength and endurance[J].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1980,45(2-3):255-263.
[2]田浩楠,汪軍,張鋒,等.有氧和力量同期訓練對骨骼肌肥大 的影響及其分子機制[J].中國體育科技,2022,58(10):81-89.
[3]BULL FC,AL-ANSARI S S,BIDDLES,et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O2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O2O,54(24) : 1451-1462.
[4]CHEN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ofSciences ofthe United States ofAmerica,2OO4,101 (1):5303-5310.
[5]程琦,于文兵,李科科,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學生心理健 研究熱點的 CiteSpace 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3:1-10.
[7]COFFEY V G,HAWLEY J A.Concurrent exercise training:do opposites distract? [J].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2017,595(9) : 2883-2896.
[8] WILSON JM,MARIN P J,RHEA M R,et al.Concurrent training: a meta- analysis examining interference of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s[J].J Strength Cond Res,2012,26(8) :2293-2307.
[9]MURLASITS Z, KNEFFEL Z, THALIB L.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concurrent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sequence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Sports Sci,2018,36(11) : 1212-1219.
[10]FYFE JJ,BISHOP D J,STEPTO N K.Interference between concurrent resistance and endurance exercise: molecular bases and the role of individual training variables[J].Sports Med,2014,44 (6) :743-762.
[11]EDDENS L,VAN SOMEREN K,HOWATSON G.The role of intra-session exercise sequence in the interference effect: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Sports Medicine,2017,48 (1) :177-188.
[12]ALVAREZ C,RAMiREZ-CAMPILLO R,RAMiREZ-VéLEZ R,et al.Effects and prevalence of nonresponders after 12 week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or resistance training in women with insulin resistance:a randomized trial[J].Journal of AppliedPhysiology, 2017,122(4) :985-996.
[13]ROBINEAU J, BABAULT N,PISCIONE J,et al. Specific training effcts of concurrent aerobic and strength exercises depend on recovery duration[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6,30(3) :672-683.
[ 14]CADORE E L,IZQUIERDO M,PINTO S S,et al.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to concurrent training in the elderly : effects of intrasession exercise sequence[J].Age(Dordrecht,Netherlands),2013,35(3) :891 -903.
[15]楊璐銘,劉欣燁,劉源,等.基于CiteSpace的兒童平衡能力 研究在運動科學方向的可視化分析[J].皮革科學與工程, 2023,33(6) :92-98.
[16]HUGHES D C,ELLEFSEN S,BAAR K.Adaptations to endurance and strength training[J].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Medicine, 2018,8(6) .
[17]HOLVIALA J,KRAEMER W J,SILLANPaa E,et al.Effects of strength,endurance and combined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walking speed and dynamic balance in aging men[J].Eur J Appl Physiol,2012,112(4) :1335-1347.
[18]于洪軍.論同期力量和耐力訓練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 策略[J].體育科學,2014,34(2):18-33.
[19]SOUSA A C,NEIVA H P,GIL M H,et al.Concurrent training and detrain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erobic intensities[J].J Strength Cond Res,2020,34(9) :2565-2574.
[20] SOUSA A C,NEIVA H P,IZQUIERDO M,et al.Concurrent training and detraining:brief review on the effect of exercise intensities[J].Int J Sports Med,2019,40(12) :747-755.
[21] VARELA - SANZ A,TUIMIL J L,ABREU L,et al. Does Concurrent 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matter?[J].J Strength Cond Res,2017,31(1) :181-195.
[22]DA SILVA M A R,BAPTISTA L C,NEVES R S,et al.The effects of concurrent training combining both resistance exercise and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r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on metabolic syndrome[J].Frontiers in Physiology,2020, 11 :572.
[23]VECHIN F C,CONCEIgaO M S,TELLES G D,et al.Interference phenomenon with concurrent strength and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based aerobic training:anupdated model[J].Sports Medicine,2021,51 (4) :599-605.
[24]BAAR K. Using molecular biology to maximize concurrent training[J].Sports Medicine,2014,44(S2) :117-125.
[25]MOGHADAM B H,BAGHERI R,ASHTARY-LARKY D,et al.The effects of concurrent training order on satellite cell-related markers,body composition,muscular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older men with sarcopenia[J].J Nutr Health Aging,2020,24(7) : 796-804.
[26]MORENTE -ORIA H,RUIZ -MONTERO P J,CHIVA - BARTOLL O,et al. Effects of 8 -weeks concurrent strength and aerobic training on body composition, 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 women[J].Sustainability,202O,12(5). [ 27]HURST C,WESTON K L,MCLAREN S J,et al.The effects of same session combined exercise training on cardiorespiratory and functional fitness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2019,31 (12) :1701-1717.
[28] MARKOV A, HAUSER L,CHAABENE H. Effects of concurrent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on measures of physical fitness in healthy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J].Sports Med,2023,53(2) :437-455.
[29]NAZARI M,SHABANI R,HASSANZADEH-RAD A,et al. Effct of concurrent resistance-aerobic training on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growth hormones in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Trials,2023,24(1) :519. [30]CAMINITI G,IELLAMO F,PERRONE M A,et al.Concurrent aerobic plus resistance training elicits different effects on short - term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nocturnalblood pressure patten[J].Medicina(Kaunas, Lithuania),2022,58(11).
[31]CAMINITI G,PERRONE M A,D'ANTONI V,et al. The improvement of left atrial function after twelve weeks of supervised concurrent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mid -range ejection fraction:a pilot study[J].J Cardiovasc Dev Dis,2O23,10(7). [32]VOLTERRANI M,CAMINITI G,PERRONE M A,et al.Effects of concurrent,within-sesson,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on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muscle performance in elderly ma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O23,12 (3).
[33]ESTéBANEZ B,AMARO-GAHETE F J,GIL-GONZaLEZ C, et al.Influence of 12- week concurrent training on exosome cargo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ardiometabolic health parameters in men withobesity[J].Nutrients,2023,15(13).
[34]CORSO L M,MACDONALD H V,JOHNSON B T,et al.Is concurrent training efficacious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A metaanalysi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16,48 (12) :2398-2406.
[35]CAMINITI G,PERRONE MA,VOLTERRANI M,et al.Effects of concurrent aerobic plus resistance training o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blood pressure value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gender-related diferences[J].J Cardiovasc Dev Dis, 2022,9(6) .
[36]RAMOS A M,SENNA G W,SCUDESE E,et al.Cardiovascular and strength adaptations in concurrent training in hypertensive women[J].Revista Brasileira De Medicina Do Esporte,2019,25 (5) :367-371.
[37]CHEN S,ZHOU K,SHANG H,et al.Effects of concurrent aerobic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on vascular health in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2023,14:1216962.
[38]汪軍,周石,周越.同期有氧和力量訓練科學基礎與實踐應 用[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23.
[39]HELGERUD J,RODAS G,KEMI O J,et al.Strength and endurance in elite football players[J].Int J Sports Med,2011,32 (9) :677-682.
[40]MIKKOLA JS,RUSKO H K,NUMMELA A T,et al.Concurrent endurance and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increases activation and fast force production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in endurance athletes[J]. J Strength Cond Res,2007,21(2) :613-620.
[41]SALONIKIDIS K, ZAFEIRIDIS A.The effects of plyometric, tennis-drills ,and combined training on reaction,lateral and linear speed,power,and strength in novice tennis players[J].J Strength Cond Res,2008,22(1) :182-191.
[42]ALCAZAR J,LOSA-REYNA J,RODRIGUEZ-LOPEZ C,et al.Effects of concurrent exercise training on muscle dysfunction and systemic oxidative stress in older people with COPD[J].Scand J Med Sci Sp0rts,2019,29(10) :1591-1603.
[43]BOUAMRA M,ZOUHAL H,RATEL S,et al.Concurrent training promotes greater gains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components of physical fitness than single - mode training (endurance or resistance) in youth with obesity[J].Frontiers in Physiology,2022, 13:869063.
[44]ARIAS-TELLEZ M J,ACOSTA F M,MERCHAN-RAMIREZ E,et al.Effect of a 24-week concurrent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neck adiposity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young adults:the actibat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Nutrition and Exercise Metabolism,2023,33(5) :255-264.
[45] VOUDOURIS D,HORIANOPOULOU M,APOSTOLOPOULOU Z,et al.The Effects of a short -term combined exercise program on liver steatosis indices and the lipidemic and glycemic profile in nafld individuals:a pilot study[J].Metabolites,2023,13(10).
[46]余洲,朱立艷,張愛軍.耐力訓練和力量訓練相結合時的生理 適應比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51-53. [47]羅智敏,李容,趙華云,等.抗阻訓練聯合有氧訓練對慢性 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3):1490-1494.
[48]李今朝.同期力量和耐力訓練對青少年籃球運動員體重指 標的影響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3,31(11):246-248. [49]郜衛峰,馮鑫,顧大成.同期耐力與力量訓練對長跑運動員 跑步經濟性及耐力表現相關指標影響的Meta分析[J].體育科 學,2019,39(9) :68-81.
[50]郭淼.同期訓練方法對U15-U16男子足球運動員力量、耐 力素質的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