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低生育率;生育力保護;人工流產;生殖健康;生育支持【中圖分類號】C924.24 【文獻標志碼】A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25.04.004【文章編號】1004-129X(2025)04-0049-18
一、引言
生育力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是人類血脈代代相承、文明薪火生生不息的基本源泉,也是社會繁榮進步、經濟文化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1-2]然而,當前生育力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生態破壞、疫病頻發和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對生育力造成了嚴重損害,惡性疾病年輕化、非醫學需要的產科手術普遍化也使生育力加速下降。婚育年齡推遲導致的生理性生殖衰老也成為影響生育力的一大威脅。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1世紀不孕不育將成為僅次于腫瘤和心腦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3這一全球性的健康危機在中國也較嚴峻。 ?1997 年全國人口與生殖健康調查》數據顯示1997年中國的不孕不育率僅為 ,到2020年這一數值已攀升至 18.0%(3) 。4在中國生育率持續走低的形勢下,探究如何保護生育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現階段生育力保護的相關研究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方面聚焦生育力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生育力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生物學領域對動植物繁殖的研究。亞里士多德的繁殖理論長期占統治地位,他和學生分析了幾百種動植物的生殖器官及其功能,認為兩種性別的動物必須經過兩性的結合進行繁殖,人類的生殖也是如此。5人類的生殖機能有先天和后天的差異,不良習性、疾病等因素會影響人的生殖能力。 [s]15 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末,隨著英國生物學家威廉·哈維在鹿胚胎發育研究中提出“萬物皆源于卵”以及卡爾·恩斯特·馮·貝爾發現了卵子,有關生育力的概念逐漸從亞里士多德的繁殖觀念轉向近代生物學,認為新生命的狀況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后的發育狀況決定的。此時對生育力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兩性動物的生殖器官構造與生理狀態的差異、動物的繁殖方式和新生命的生長發育過程。20世紀中期以來現代醫學的發展推動生育力的研究進人醫學領域。醫學上從受孕概率和活產概率兩方面來界定人類生育力。8-9主要關注惡性腫瘤和生育過程對生育力的影響,10這一時期人們對生育力的認識局限于生殖系統的功能上。另一方面的研究是近年來有關如何防護和干預生育力的研究。2014年國際一流醫學期刊《Lancet》刊登了系列專題論文,對癌癥患者及高齡女性的生育力保存措施進行了深人討論,闡述了辜丸或卵巢組織冷凍保存、再植或移植技術對生育力防護和干預的重要意義。1-13]隨著人工流產影響生殖能力成為共識,流產后關愛(Post-AbortionCare,PAC)對保護生殖健康的影響也備受關注。14]
已有研究從生物學與醫學領域為生育力保護提供了有益參考,但相關研究對生育力的認識還停留在個人能否受孕以及能否分娩活產胎兒等生育結果上。沿襲此類觀念,目前學界對生育力保護的討論大多聚焦不孕不育治療、流產后關愛以及重大疾病患者的生育力保存等方面。這些從醫學視角出發的研究重點關注如何干預病理因素導致的生育力損傷。生育力從萌芽、發育到實現的過程是連續的,當前的生殖醫學技術雖取得革命性進步,但對于恢復早年造成的生育力損傷仍然有限。因此,生育力保護應貫穿整個生命過程。不僅要在育齡期生育力受損或完全失去生育力時進行干預,還應包括如何培育和提高生育力、預防生育力損傷風險和提高胎兒生育質量等內容。與以往研究以病理性機制來看待生育力的視角不同,本文將從連續發展的視角出發,重新厘清生育力的概念內涵,并以此為基礎界定生育力保護的概念。在重塑對于生育力保護的認識后,本文提出生育力保護的分析框架:人的生育力受到個人權益、經濟基礎、資源獲取、制度安排和公共保障五種基礎條件的影響,這些條件相互關聯,并在互動的過程中影響生育力的周期發展。當這五種基礎條件受到沖擊時,個體生育力周期的不同階段均會面臨不同類型的危害風險。此時,引入來自家庭、政府和社會的外部保護干預能夠有效緩解生育力受到的損害,實現減少不孕不育和提高生育質量的生育力保護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既能將良好的生育力結果重新引入個人生育力發展周期,也能用于評估生育力保護工作的成效,促進生育力發展過程和生育力保護工作流程共同進入良性循環。據此分析框架,本文深人分析我國生育力保護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提出相應的生育力保護實踐路徑,以期推動我國生育力保護體系建立,積極應對少子老齡化問題。
二、生育力保護的嚴峻形勢
(一)25\~34歲育齡群體的不孕不育率超過 20%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醫學專家喬杰發表在《Lancet》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育齡群體不孕不育率從2007年的 11.9% 上升至2010年的 [2]《2020年中國已婚婦女生育能力調查》顯示2020年這一數值已攀升至 18.0% ,即每10對夫婦中大約有2對不孕不育。4根據這一調查,2020年中國不孕不育率呈現以下結構性特征:一是生育旺盛期群體的不孕不育率最高。從圖1可以看出育齡群體不孕不育率隨著年齡增長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5\~34歲育齡群體正處于生育旺盛期,但該年齡段群體的不孕不育率最高,達到 20% 以上。34歲以上育齡群體的不孕不育率雖有所下降,但仍超過15.0% 的水平。二是不孕不育存在馬太效應,越是弱勢群體其不孕不育率越高。非大都市地區育齡群體的不孕不育率明顯較高②,家庭年收入較低或受教育水平較低的群體不孕不育率也較高。研究
結果顯示生活在非大都市地區育齡群體的不孕不育率為 19.2% ,比大都市地區高6.2個百分點。家庭年收入低于2萬元的育齡群體的不孕不育率為 19.3% ,相比之下,家庭年收入在2萬\~5萬元或高于5萬元的群體中,不孕不育率約為17% 。受教育水平為小學的育齡群體的不孕不育率為 18.6% 。
(二)人工流產規模超過出生人口規模
產規模卻攀升至千萬級水平,2023年人工流產規模超過出生人口。如圖2所示,21世紀最初10年中國人工流產規模均處在650萬人的水平,并呈現出隨出生人口同步增減的趨勢。2014年起人工流產規模猛烈抬升,不斷逼近出生人口。具體來看,2013年人工流產規模為624萬人,到2014年快速提高至962萬人,一年內增加了 54.16% 。2014一2020年期間每年的人工流產規模均攀升至近千萬級的水平①。基于已有數據估計2023年人工流產規模約為930萬人。歷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出生人口從2016年起快速下降,2022年首次跌破千萬,到2023年出生人口僅有902萬,被人工流產規模反超②。由于人工流產規模逐漸向出生人口趨近,人流-活產比在2014年之后迅速升高,到2023年超過1,達到1.03的水平③,這意味著每1個活產兒出生就約有1個人工流產發生。
無保護性行為是中國人工流產率抬高的重要原因,這導致了更多的意外懷孕和人工流產。據估計,2015—2019年中國 58% 的懷孕是意外懷孕,其中 78% 以流產告終。15青少年人工流產形勢十分嚴峻, ?2017 年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表明④,1996—2016年15\~19歲女性的人工流產比例在 10% 到20% 之間波動, [16]2006 年后雖然有所下降,但到2016年仍有 11.15% 的比例。此外,出生隊列越晚
的群體,在15\~19歲時發生人工流產的比例越高①。研究顯示:2017年20\~24歲出生隊列的女性中有 2.04% 的女性在15\~19歲時經歷首次人工流產,而這一比例在55\~60歲的女性中只有 0.24% 。
(三)近20年剖宮產率增加超6倍
第一,2018年中國剖宮產率達44.9% ,約為國際警戒線的3倍②。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任一國家或地區的剖宮產率不應超過 15% ,這是因為從醫學層面看,剖宮產是處理高危妊娠、難產、搶救母嬰生命的一項產科手術。對于無剖宮產指征的孕產婦來說,自然分娩比剖宮產更安全,孕產婦恢復更快且遠期并發癥更少。《全國第六次衛生服務統計調查》數據顯示1998—2018年中國剖宮產率快速上升(見圖3),由1998年的6.1% 增加至2018年的 44.9% 。也就是說2018年1523萬的出生人口中,有約680萬人的分娩方式為剖宮產。20年間中國剖宮產率增加超6倍,剖宮產規模增加了4.6倍。第二,城市剖宮產率緩
慢下降,但農村剖宮產率持續上升。1998—2018年農村剖宮產率始終呈快速上升趨勢,由1998年的2.9% 提高至2018年的 41.1% 。1998一2008年城市剖宮產率也快速上升,后隨限制性剖宮產政策的引導而有所放緩③,由2008年的 51.1% 降低至2018年的 47.9% ,但20年間城市的剖宮產率均高于農村。第三,非醫學需要剖宮產占有較高比例。2018年有 32.1% 的剖宮產為非醫學需要,超過全部剖宮產的1/3。分城鄉看,農村非醫學需要剖宮產的比例高于城市,分別為 34.4% 和 30.6% ,這表明我國居高不下的剖宮產率很大程度上是由非醫學需要的剖宮產造成的。
(四)初婚年齡普遍推遲,大齡初婚群體規模持續擴大
第一,初婚年齡顯著推遲。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全國總體初婚年齡已達到28.67歲,較2000年的24.21歲推遲了4.46歲,這一增幅相當于每年推遲約0.22歲。分性別來看,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9.38歲,較2000年推遲了4.27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7.95歲,推遲了4.67歲。雖然男性的初婚年齡始終高于女性,但女性初婚年齡的推遲幅度更大。第二,大齡初婚群體規模持續擴大。圖5結果表明過去20年間30歲及以上初婚人群占比呈現快速攀升態勢。2000年我國初婚人群仍以傳統適齡結婚為主,30歲及以上初婚者占比僅為 7.09% 。然而到2020年,這一比例已大幅攀升至 29.76% ,增幅超過3倍。這意味著我國每3個初婚者中就有近1人選擇在30歲之后步入婚姻,反映出當代年輕人婚姻觀念的重大轉變。研究表明女性理想的生育年齡為
22\~28歲,最遲不超過35歲。17]男性精子質量在30歲后也開始逐步下降。18]當前初婚年齡的普遍推遲和大齡初婚人群比例的快速上升對生育力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三、生育力保護的概念內涵與分析框架
(一)生育力的概念和內涵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生育力的認識逐漸聚焦生殖系統功能方面,醫學領域主要從受孕概率和活產概率兩方面界定個體生育力。一些學者認為生育力是指女性懷孕的能力,即女性每個月在無避孕措施性行為中懷孕的概率。8]女性開始第一次排卵后就具備了生理上的懷孕能力,盡管這一過程不可被直接觀測,但醫學診斷中一般使用月經初潮作為初次排卵的生物學標志。當女性經歷過卵巢活動周期并且能夠產生可存活的卵子細胞后,需要至少有一個活體精子到達與卵子進行結合,此時,女性子宮健康狀況決定了精子著床是否成功。在這一過程中,男性的產精能力和精子質量以及女性產生卵母細胞、卵細胞受精并孕育胎兒的能力是決定夫妻雙方生育力的關鍵因素。還有學者認為生育力應強調實際生育的結果,表現為夫妻雙方能夠生育活產嬰兒的生理能力。有效的生育力是指受孕后孕育出活產嬰兒的概率,體現出所有懷孕階段中宮內胎兒的死亡率。9大量研究發現個體生育力主要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影響。從先天因素來看,兩性生育力都會隨年齡自然增長而
下降,尤其對女性而言,其生育能力在35歲時僅有25歲時的一半。19]從后天因素來看,個體所處環境中的污染、[20]不健康的飲食習慣、[2]罹患惡性疾病等因素都會對其生育力造成負面影響。22]
本文從狹義上將生育力界定為個體生殖機能的強弱和生育后代的能力。生育力高低主要體現在生育過程中的三個方面。第一是受孕能力,受女性卵母細胞質量和男性精子質量的影響。對35歲以下個體而言,經歷6個月規律、無保護
的性行為后未懷孕即可被認為面臨不孕不育風險。時間累計超過12個月且未能懷孕則被確診為不孕不育,不孕不育是生育力低下的極端表現。第二是生育質量,表現為新生兒的出生結果和后續的發育情況。兩性生殖細胞成功結合為受精卵是生育過程的起點,最終目的在于產下能夠健康發育的后代。第三是生育頻率。生育力并非只有能生或不能生兩種評價標準,從兩性生理性征初始至生命結束,生育力會持續存在并隨著個體年齡增長呈現先增后降的趨勢。第一次分娩并不意味著生育行為的結束,在女性絕經之前能夠孕育多少胎也是兩性生育能力的體現。這些方面能夠綜合反映個體一生生育后代的能力。
生育需要兩性合作來實現,而生理結構上的差異決定了生育力存在男女之間的差異。男性的生育力是指生殖系統發育成熟從而產生健康精子的能力,一般認為男性首次遺精之后初步具備生育力。女性的生育力是指生殖系統發育成熟從而產生健康的卵子,并且精子和卵子在適宜的環境下結合形成受精卵,正常發育成胎兒最終安全分娩的能力,一般認為女性首次月經開始具備生育力。在性能指標方面,女性生殖機能是由卵子數量、卵巢功能、子宮內膜功能等方面決定的,男性生殖機能由精子數量、精子質量、精子活力等方面決定的。在生育能力持續時間方面,女性生育力在13歲左右具備,略早于男性約15歲初次遺精的時間。在跨過25\~30歲的黃金生育年齡后,女性生育力下降明顯且在49歲生育年齡結束時不足25歲時的 5% 。而男性生育力在25歲以后仍能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從廣義上來看,個體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的健康發育情況決定其能否順利實現生育功能。因此,廣義的生育力是體現個體健康狀況的一個方面,具有連續性,其從萌芽、發育到實現的過程需要連續的生理儲備。
(二)生育力保護的概念和內涵
當前對生育力保護的解釋主要來自醫學研究,其視角關注生育力的反面,即“不孕不育”,強調通過醫療技術保留個體生育能力。在《Lancet》上刊登第一例試管嬰兒成功案例的50年后,輔助生殖技術(ART)已幫助數百萬人重獲生育能力,逐漸成為緩解不孕不育、提高生育力的成熟技術。23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7031號建議的答復》中曾對生育力保護作出以下定義:“生育力保護是指對可能引起男女生育力下降的各種因素采取早防早治,使存在不孕不育風險的人群能夠保護生殖潛能,以達到維護生殖健康、產生遺傳后代的能力”。從已有研究來看,人們對生育力的理解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演進而更新,生育力保護也逐漸發展為倫理學、生物醫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領域。
第一,生育是個人的基本權利,生育力保護是對個體選擇權和平等生育權的保護。首先,個人有權決定是否行使生育權利以及何時行使生育權利。有關生育權的研究最早出現在美國,起初僅是白人女性圍繞反墮胎和反避孕立法展開的社會運動。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有色人種女性將社會不平等的視角引入該項運動當中,使生育權不再僅僅作為一種選擇權被人們所認識,弱勢群體在社會中面臨的結構性劣勢也進入了有關生育不平等的分析當中,由此產生了生育正義(ReproductiveJustice)概念。生育正義強調每個人都有權決定是否生育、何時生育以及如何生育,愿意生育孩子的人應該獲得撫養孩子足夠的資源,以保證其生長在健康、安全的環境當中,避免系統性壓迫影響個人的生育選擇。24]其次,保障低社會經濟地位群體享受平等的公共醫療資源。研究指出在輔助生殖技術的商業化的環境中,治療不孕不育疾病的高昂花費加劇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平等,處于低社會經濟地位的群體也更難獲取治療不孕不育的機會。23因此,生育力保護不僅是保護個體健康權益,更是對人基本的生育權利、享受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的權利進行保護,是一種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
第二,生育力是生殖系統健康的表現,生育力保護應聚焦生理健康因素。一方面,生殖健康貫穿整個生命周期,其中年齡是影響生殖系統功能的關鍵因素。隨著年齡增長,生殖系統會經歷生理性退化并帶來生育力下降。在男性群體中,主要表現為精子數量減少和精子質量下降。目前,精子冷凍保存技術已成為延長男性生育潛力的常規方案。25對于女性來說情況要復雜得多,由于卵母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活產率的不確定性,卵巢組織冷凍保存仍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實驗技術。26生育力早期預防和干預影響著生殖系統發育和成熟,維護和促進青少年人群的生殖健康至關重要。另一方面,醫療干預也可能對生殖系統造成不可逆的生理損傷。有研究發現相較于無流產經歷的女性,有過流產經歷的女性生育力更低,重復性流產會使女性生育力下降幅度更大。27]此外,早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就發現剖宮產與生育能力降低、宮外孕、流產、下次懷孕時的分娩并發癥等危險因素直接相關。28現在已有大量研究證實了剖宮產對生育力的損害。29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剖宮產手術后的生育能力下降會導致女性更有可能采取積極的避孕措施,剖宮產手術不僅從生理上損害女性生育力,還從行為上減少了女性生育力的實現。30]
第三,生育是人的本能,經濟發展依賴這種本能,生育力保護應當作為一種生產力納入經濟分析當中。馬克思認為人類生存與“繁衍\"需要人們同時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和人的再生產,人的再生產需要通過生育來實現,而這種\"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增殖”。3生育作為人類生存的生物本能,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被異化為特殊的生產要素。馬克思在《工資、價格和利潤》中指出“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維持和再生產這個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量決定的”。32這種再生產不僅包含個體生命的延續,更指向勞動力商品的持續供給。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生育力納入經濟分析框架時,實質是將生物性再生產過程轉化為資本積累的有機組成部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分析指出“家庭的形式是隨著生產的發展而改變的”,33]生育的社會屬性由此顯現。在此理論框架下,“人的再生產\"呈現出雙重維度。一方面,作為自然屬性的生育力保障了勞動力數量再生產的生物學基礎;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通過工資制度、勞動法規等社會形式,將生育力規訓為維持勞動力商品價值的特殊機制。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將生育力保護界定為通過健康教育、醫療技術等方式,降低不孕不育風險,最大限度地保護生育潛力和新生兒生育質量,使個體在想要實現生育意愿時具備生育后代的能力。從連續發展的視角,根據個人生命歷程中的不同時期,將生育力保護概括為“四階保護”:第一階段是在嬰幼兒期保護健康發育,為青春期生育力萌芽打好基礎。第二階段是在青少年期提高生殖健康素養,青少年是生理發育的關鍵窗口期,通過系統性生殖健康教育避免非意愿妊娠風險及危害,最大程度保護其生育潛力。第三階段是在育齡期滿足不同群體的生殖健康需求,針對計劃懷孕群體,做好出生缺陷篩查、診斷和干預及孕期保健,保障母嬰健康并促進自然分娩;針對意外懷孕群體,區分醫學需要和非醫學需要進行人工流產咨詢關愛,幫助其做出科學、全面、審慎的決策;針對不孕不育群體,提供先進醫療技術、經濟和服務支持,促進自由、平等的生育權保障。第四階段是在分娩期做好產前健康管理和產后的時間、經濟與服務支持,維護個體健康權益并避免陷入“生育懲罰”。
(三)生育力保護的分析框架
從人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來看,生育力不僅是人們生理健康的特征,也是人的基本權利。在完整的生育過程中,個體生殖能力與適應社會環境、獲取幫助的能力都會影響最終的生育結果。因此,本文將影響個體生育力的因素歸納為五種不同類型的基礎條件。基于這五種基礎條件分析出個體生育力可能受到的外來沖擊,并據此提出生育力保護各個周期的不同舉措以及與之相關的可持續運行模式。第一,個人權益。主要是指維護個人自主生育權益和個人生殖健康權益。包括自主決定是否生育、生育時間及生育數量;獲得保障生理健康的支持,如避免職業或環境有害物質接觸、滿足保胎休息需求等。第二,經濟基礎。繁衍后代要在個人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個人需要滿足基本的溫飽才能保證身體健康,并能為孕育后代提供必要的營養和其他養護資源。生育力保護要以基本生存需要的滿足為前提。第三,資源獲取。包括個體獲得生殖健康教育和醫療服務資源的機會。個人的生殖健康素養和獲取公共醫療服務的能力,決定其采取科學避孕措施、獲取專業醫療幫助等規避生殖健康損害的能力。生育力保護要通過教育、宣傳的途徑縮小人們在資源獲取能力上的差距,保證人們擁有平等獲取保護資源的權利。第四,制度安排。是指與人們生育行為直接相關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包括工作制度、法律法規體系和醫療服務模式等方面。生育能力的實現會受到人們所處制度環境的約束,當前社會的就業制度并非按照女性生理特征而設計,導致女性生理期、孕期的特殊工作需求被忽視,女性生育潛力釋放受到固定工作安排限制。在涉及女性孕產期的勞動保護方面,缺乏強有力的監督管理,職場中女性健康權益仍未得到有效保障。與此同時,女性因生育導致職場、經濟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的系統性不公平待遇,限制了生育潛力釋放,必須加快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與落實。第五,公共保障。涉及向弱勢群體提供的兜底服務和減少居民經濟負擔的基本福利。生育力保護服務應當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部分,讓不同經濟水平的群體獲得不同程度的福利保障,最大程度地利用財政資金來應對風險。上述五種基礎條件為我們指出了個體生育力發展階段中可能面臨的風險沖擊,運用生育力保護理論框架可以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明確各參與主體定位與職能,解決現有危害因素。并通過生育力保護政策目標的實現提前預防可能的風險,促進生育力保護進入良性循環。
生育力水平取決于個體內在的生殖健康特征,但也受到個體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影響。這些外部因素既包括對生育力造成沖擊的危害因素,也包括不同主體對生育力的保護作用。通過分析個體在遭受危害因素沖擊時面臨的生育力損害風險以及各界保護生育力的過程和結果,能夠從外部結構方面加深對生育力的理解,有助于找到將理論推廣至實踐的樣板。
在圖8中,生育力保護框架強調了個體生育力的周期變化并以此作為構建框架的重要支點。在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個體生育力會隨年齡的增長持續變化,其中,根據生育所經歷的過程可將其劃分為嬰幼兒期、青少年期、育齡期和分娩期四個階段。圖中的生育力周期閉環詳細描述了不同階段間的互動關系以及生育力在各個階段可能面臨的風險。在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中,每一個階段的生育力都以上一個階段的生育力為基礎,并關系下一階段的生育表現。因此,生育力保護的循環過程也隨著生育力的成長和衰退而呈現出一種連續的生命力。從嬰幼兒期開始,新生兒的生育質量受到父母備孕、受精、懷孕和分娩過程的影響。如受精過程中父母的精子和卵子活力,孕期母親所處的環境質量等特征都會影響新生兒生育質量。34]以健康的出生結局為起點,嬰幼兒才能經歷正常成長發育并過渡到性發育階段,開啟生育力萌芽。進入青少年期后,個體心理成熟的時間稍晚于生理發育成熟。此時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引導能夠幫助青少年避免過早的性行為損害身體健康,通過提高生殖健康素養和生殖健康水平以謀劃后續生育過程。到育齡階段,有計劃地備孕能夠保證順利分娩以及胎兒較高的生育質量。最后,在分娩過程中的保護能夠盡量減少手術損傷,分娩后提供時間、經濟與服務支持,確保產婦有能力重新進人生育過程,保留持續生育能力。
從影響個體生育力水平的基礎條件來看,個體生育力周期的各個階段均會受到來自外部的危害因素沖擊。這些危害因素在對個體生育力造成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會受到生育力保護政策的干預并不斷被削弱。生育力保護的措施主要通過政府聯合家庭、社會向個人提供。一方面,這三者聯合提供保護的模式需要對個體生育力遭受的負面沖擊予以響應,針對各類人群提供不同的保護措施。另一方面,各類人群對生育力保護措施的接受程度不同,生育力保護服務提供者需要根據人們對保護措施的反應來調整具體措施,盡可能適應大眾需求。最后,通過干預目標的實現程度,可以對生育力保護工作的具體成效進行評估,為制定防范危害生育力因素的政策措施提供針對性指導。
生育力保護的目的在于維護個體健康和新生兒健康權益,其最直觀的體現就在于減少不孕不育和提高生育質量。減少不孕不育需要通過預防、教育、檢查和治療等手段對導致個體不能受孕、生育的生殖系統疾病進行治療,或以技術手段彌補個體生育功能的損傷,其出發點在于改善個體生殖健康狀況,生育力恢復是個體健康恢復的結果。此外,生育質量不僅反映出新生兒生理性方面的健康狀況,還通過功能性方面的發育情況直接影響其成年后的健康狀況。就個體發展而言,出生時的健康問題容易被直接觀測到,且可以通過較為成熟的醫療手段進行彌補。而功能性的發育問題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被發現,待問題發現后也很難通過有效的治療手段得到恢復,為后續的生育力發展埋下健康隱患。35因此,生育力保護工作旨在建立生命起點的健康優勢,促進良好的生育結果反饋生育力周期,形成良性的持續發展循環。
四、生育力保護的現實困境
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已開展基于生育力周期變化的生育力保護實踐,其中省的實施成效較為突出。本研究團隊于2024年4月、7月和8月多次到省市、市和天門市等地進行實地調研。省基于潛在懷孕人群、意外懷孕人群、已懷孕人群和不孕不育人群的生育力特征,實施了宣傳教育、人流關愛、母嬰健康保障和輔助生殖支持等干預措施,構建了覆蓋生命全周期的生育力保護模式。該模式在降低人工流產率、提升輔助生殖成功率等方面效果顯著。以市為例,該地區首次人工流產率下降了19.65個百分點,重復人工流產率降低了4.85個百分點。此外,累計實施個性化輔助生殖技術7000余例,成功幫助3550對不孕不育夫婦實現妊娠。省的實踐為生育力保護研究提供了有益參考,但受限于社會認知、政策執行及資源分配等因素,實踐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本研究結合生育力保護的分析框架和實地調研發現,當前的生育力保護困境突出體現在青少年期、育齡期和分娩期。具體分析如下:
(一)青少年時期:外來開放的性觀念沖擊中國含蓄的性文化,提高了青少年性行為風險
中國的性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呈現出內斂與保守的特征。這種文化特質在面對外來開放性觀念的沖擊時,會加劇青少年性行為風險。具體而言,中國家長受到含蓄性文化的束縛,較少向子女進行生殖健康的指導和引導,學校也將生殖健康教育視為敏感話題,導致相關教學內容缺失。青少年在生殖健康教育上的權利被剝奪,使青少年性行為風險防范能力不足。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外來多元開放的性觀念通過網絡不斷涌入和滲透,對青少年的性觀念和性行為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在尚未樹立生殖健康保護意識和缺乏正確避孕知識引導的情況下,往往引發許多未成年懷孕問題。研究表明1996—2016年期間中國15\~19歲女性懷孕的比例不斷升高,且呈現低齡化趨勢。16]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缺失不僅影響當下的生殖健康,還會導致他們成年后缺乏科學、合理的孕育計劃,從而增加意外懷孕風險。調研中發現一些意外懷孕的女性,竟將人工流產當作保護自我的最后一道防線,對個人生殖健康造成了長期威脅。
(二)育齡期:文化、制度和經濟的三重擠壓加大了生育力保護難度
1.婚前同居普遍化與婚外生育遭受歧視沖突,導致婚前非醫學需要的人工流產增多
改革開放帶來社會變遷和社會觀念的深刻變化,使婚前同居現象日益增多。根據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我國居民的婚前同居比例約為 22% ,而這一比例在年輕群體中更高,20\~28歲群體的婚前同居比例約為 36% ,超過1/3的比例,反映了社會對親密關系模式不斷包容的態度。然而這種變化并未完全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尤其是在涉及婚外生育和單親生育的問題上,社會輿論往往展現出偏見與歧視。這種沖突限制了女性自主決定生育方式的權利,當她們在未婚懷孕又尚未具備結婚條件時,多采取人工流產的方式來應對,其身心健康均會受到損害。生殖健康教育缺失導致個體普遍缺乏孕育計劃,還會加劇這一沖突。
一方面,人工流產雖然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手術,但仍然存在手術風險,如術中出血、感染、子宮壁變薄、子宮穿孔等,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受損、宮腔粘連、輸卵管堵塞等并發癥,重復性人工流產還可能增加習慣性流產、不孕不育等風險,女性的生殖健康面臨長期損傷。另一方面,人工流產也會給女性帶來心理負擔。面對意外懷孕和手術的選擇,女性可能會產生焦慮、恐懼、內疚等負面情緒。手術后的恢復期還要面對身體上的不適和疼痛以及社會輿論的壓力。研究表明長期處于不良情緒中的女性更容易出現月經失調、卵巢儲備功能下降和卵巢功能早衰等問題。
2.輔助生殖項目醫保政策使隱性成本提高,反而導致不孕不育就診者減少
針對日益龐大的不孕不育群體,輔助生殖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相關醫療費用高昂,迫切需要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視和支持。2023年7月北京市率先將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隨后多地陸續開展相關工作。截至目前,全國大部分省份將促排卵藥物、取卵手術等常規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統籌范圍,旨在為不孕不育群體減輕經濟負擔。預計這一項目納入醫保后,患者的自付費用降低,將鼓勵那些因經濟原因放棄或延遲治療的患者進行輔助生殖治療。然而,實地調研中發現由于政策還處于探索階段,未能很好地服務于患者治療,反而提高了隱性成本,降低生育醫療可及性。調研地區婦幼醫生反映不孕不育就診者數量未如預期增加,反而呈現出減少的趨勢。
首先,醫保基金的合理控費原則與醫生的醫治優先宗旨不一致,導致就診者時間成本增加。受到藥品或手術報銷范圍限制,如胚胎冷凍費等關鍵費用在多地尚未納入醫保,促排卵藥物治療費用僅部分可報(且國產藥與進口藥的報銷差異大),生殖外科手術也僅限于少數術式;費用報銷還受到治療周期和年齡的限制。這使醫生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需權衡患者成本與治療效果,可能導致治療方案并非最優,從而延長了就診者的治療周期。因羞于就醫或對疾病認知不足,在不孕不育就診群體中的男性參與度較低。在實際診療過程中,以往女性為配偶代開藥物的行為受到當前醫保規定的限制,導致就診者療程延長。
其次,醫保報銷制度程序煩瑣復雜,進一步增加就診者的時間成本。其中材料審核成本尤為突出,提交的材料不完整或格式不規范導致審核通不過的現象十分常見,間接降低了就診率。對于跨省就診的患者而言,從初診到建檔的耗時更長,同時還伴隨著往返交通費用的增加。有就診者反映“光是提供證明就跑了幾趟醫院,各種證明文件比買房還難”。這導致初診人數可能增加,但最終完成取卵周期數的患者下降。
最后,市場的價格調整和補償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就診者的經濟成本。公立醫院存在將部分生殖外科手術轉為自費項目的現象,而私立機構則通過提高非醫保項目的費用(如凍存費)等方式彌補醫保支付所形成的缺口,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三)分娩期:醫療資源和政策工具出現失靈,降低了生育力保護效率
1.人工流產和剖宮產方面的技術進步加劇了追求短期利益的產科手術選擇
從孕產婦角度看,過去人工流產往往伴隨著強烈的疼痛感和心理壓力,使得許多女性在面對人工流產時感到恐懼和不安。無痛人流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極大減輕了女性的身體負擔和心理壓力,使女性在避孕失敗時更容易接受人工流產,無形中增加了非醫學需要的人工流產比例。20世紀90年代開始,無痛人流廣告開始出現在各種媒體上,同期人工流產人數急劇上升,由1989年的1038萬人上升至1990年的1349萬人,增長了 29.96% 。同樣,剖宮產技術的精進大幅度縮短產程,減輕了分娩時的疼痛感,疤痕修復術緩解了對產后不美觀的擔憂,促使更多的孕產婦在無醫學指征時選擇剖宮產。
從醫務人員角度看,進行剖宮產的照護時間比自然分娩短得多。一般來說,對于初次剖宮產的產婦來說,從術前準備、手術操作到后續處理,全過程需要的時間在40\~60分鐘內,效率較高,工作量也較小。對于初次自然分娩的產婦來說,從規律宮縮、宮口開全到胎兒胎盤娩出,這些過程可長達12小時,是剖宮產的十多倍,無疑給醫務人員增加了工作負擔。因此,即使沒有難產、胎位異常等醫學指征,出于工作效率和工作量的考量,醫務人員也更傾向于執行剖宮產手術。在一些將績效和手術量掛鉤的醫療機構中,醫務人員更有動機向孕產婦推薦進行剖宮產。
2.維護生育權益的福利保障政策反向鼓勵了非醫學需要的剖宮產
我國出臺了許多福利保障政策以維護生育權益,如針對成本較高的剖宮產,通過提高經濟補償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這種生育支持政策設計充分體現了對生育權利和生育公平的保障,但反向激勵了非醫學需要的剖宮產選擇,導致剖宮產比例上升。
首先,剖宮產的醫保報銷比例高于自然分娩。這是因為剖宮產在醫學上被認定為手術,自然分娩則不屬于手術范疇,由于剖宮產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孕產婦也需要支付更高的醫療費用。因此,生育保險給予剖宮產更高的報銷比例,以減輕孕產婦的經濟負擔。如2024年石家莊市參加職工醫保的自然分娩定額報銷2000元,剖宮產為3500元;2024年合肥市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的自然分娩定額報銷1600元,剖宮產為2400元①。其次,基于相同原因,剖宮產獲得的生育津貼補助也較高。如西藏拉薩市自然分娩的一次性生育補助為6000元,剖宮產的為8000元;山東省自然分娩的一次性生育補助為1000元,剖宮產為2000元。最后,由于剖宮產創傷性較大、術后恢復慢,其產假時間普遍比自然分娩多半個月,如杭州市、上海市的自然分娩產假為98天,分娩時實施剖宮產的產假可再增加15天。這些生育支持政策極大減輕了剖宮產的成本,甚至使剖宮產的成本低于自然分娩,誘導了非醫學必要的剖宮產選擇,不僅增加了孕產婦的生育風險,還損害了其長期生殖健康。
(四)全生命周期:生殖健康問題的高敏感性阻礙了信息共享,導致生育力保護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生育力保護工作具有跨越生命全周期與多領域合作的特征。從兒童時期的性教育啟蒙,到青少年時期的生殖健康知識普及,再到育齡人群的生育指導與輔助生殖技術應用,生育力保護工作均貫穿其中。這要求教育部門、醫療機構以及政府相關部門乃至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共同推進,提供科學的醫療服務、制定精準的政策決策。但生殖健康問題涉及個人高度敏感的信息,如生殖健康狀況、遺傳疾病風險等,個人往往不愿被他人知曉。前者需要共享信息才能有效開展工作,但后者要求保護信息以維護個人隱私,這對生育力保護工作形成了極大的阻礙。
首先,我國缺乏完整真實的人工流產數據。在2021年以前,《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作為人工流產數據的權威來源,連續多年統計了全國范圍內的人工流產數量,為相關分析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基礎。但由于未成年及未婚女性群體的隱私保護政策,《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并未將這兩部分群體的人工流產信息納入統計范疇。《2017年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顯示,2017年有 0.89% 的女性在15\~19歲時至少經歷過一次人工流產。16]由于某些限制,這一比例仍是偏低的①。2021年起該年鑒停止了人工流產數據的統計,進一步限制了對人工流產趨勢的全面、準確分析。其次,輔助生殖治療在國家醫保體系中被認定為非必需醫療也體現這一矛盾。我國的不孕不育發生率高,已經超越了個體健康的范疇成為社會問題。但受制于隱私保護,衛生健康部門和醫保部門缺乏醫療數據的共享機制,使得醫保部門無法準確掌握不孕不育群體的基數和底數,導致醫保體系支持范圍較小,使許多經濟條件有限的不孕不育群體難以恢復生育力。
五、生育力保護的實踐路徑
生育力保護工作是一項貫穿全生命周期的系統工程。本研究基于生育力的內在規律和生育力保護的分析框架,結合生育力保護實踐中面臨的困境,從個人權益、經濟基礎、資源獲取、制度安排以及公共保障這五個維度出發,提出激勵相容、協同發力的生育力保護路徑,從而促進各基礎條件良好互動,實現生育力周期的良性循環。
(一)以實現長效保護為目標,構建政府、社會和家庭協同參與的制度體系
生育力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政府統籌規劃、醫療機構資源供給以及個人健康管理等方面。需要從制度體系層面進行頂層設計,持續監測和評估生育力面臨的風險及工作成效,實現生育力保護的動態調整和長效保護。一是建立政府為主導、社會和家庭廣泛參與的多層次制度體系。首先,政府出臺專項文件將生育力保護工作定位為生育支持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綜合考慮個體生育力在個人權益、經濟基礎、資源獲取、制度安排和公共保障五方面的風險因素,加快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舉措。在推進落實過程中需專設生育力保護辦公室,統籌落實和評估各相關部門的責任。其次,推動以醫療機構為核心的社會力量開展生育力保護工作。一方面,圍繞衛健部門、醫院、科室、醫生的組織架構,構建\"目標設定-權責分配-執行反饋-評估考核\"全閉環的管理鏈條。另一方面,支持企業實行孕婦彈性工作制度,減輕孕期及產后女性的職場壓力;大力引導媒體和公益組織參與避孕科學知識普及、生殖系統保健知識宣傳等工作。最后,樹立家庭的主體責任意識,打通生育力保護的“最后一公里”。生育力保護歸根到底是個人的責任,以家庭為單位,促進居民履行好保護自我生育力的責任。以生殖疾病防治和科學避孕為重點,提倡自覺學習、掌握必備的生殖健康知識和方法,提高生育力自我保護意識。倡導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踐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自身及家庭成員的生育力保持良好狀態。二是引入外部評估監督機制,形成自我約束、完善的運行機制。政府和醫療單位應當與高校和科研機構深度合作,開展專業的第三方評估,強化事中、事后管理,以公正、客觀地監管生育力保護工作。評估的重點在居民健康素養、醫療服務質量和生育力保護工作滿意度三個維度,并將第三方評估結果納入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
(二)以維護健康權益為核心,構建從出生、發育到妊娠的生育力保護模式
生育力本質上屬于健康范疇,針對個體在嬰幼兒期、青少年期和育齡期的生理健康狀況以及女性在分娩階段的母嬰健康需求,完善覆蓋從出生、發育到妊娠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務。一是拓展 0~ 3羅嬰幼兒健康保健服務范疇。將孕期母嬰健康管理服務延伸至0\~3歲嬰幼兒階段,考慮將新生兒家庭訪視、0\~3歲嬰幼兒健康體檢等與生育質量緊密相關的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推動家庭、社區與醫療機構協同參與嬰幼兒健康保健服務,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樞紐,一方面組織醫護人員深人社區和家庭開展嬰幼兒健康保健指導,另一方面與醫療機構建立綠色轉診通道。大力發展“醫育結合\"的托育服務模式,鼓勵醫療機構為托育機構提供專業的健康檢查、衛生保健以及膳食管理等服務。二是拓展育齡階段前的健康素養培育。在青少年進入育齡階段前就著手提升個體健康素養。將生殖健康知識作為必修內容納入中小學及高等教育體系,由衛生健康部門組建青春健康講師團進行專業講授,確保青少年及育齡群體獲得全面、科學的生殖健康知識。開展學生家長生殖健康溝通技巧培訓活動,多方引導年輕一代樹立文明、健康的生殖健康觀念。三是拓展育齡階段內的生育服務。將“做好生育服務\"納人育齡人群生育力保護的范疇,通過生育意愿調查、免費婚檢孕檢、母嬰健康保護、輔助生殖技術等多項舉措,為育齡群體提供更全面的優質生育服務。四是拓展人工流產關愛的內容及流程。醫療保健機構應增設人工流產門診咨詢室,為意外懷孕群體提供術前專業咨詢、術后關愛疏導等服務內容。實行人工流產隨訪服務,加強人工流產后健康維護、身體調理和后期保養的服務,提高育齡群體預防非意愿妊娠的意識,提升安全避孕能力。
(三)以恢復生育力為重點,健全生育力保護的經濟支持體系
經濟能力是生育力保護的基礎支撐,加大對不孕不育群體和已育家庭的經濟支持力度。一是擴大對不孕不育群體的經濟支持。在科學測算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的醫保支付政策。根據年齡、病因、療程等優化報銷種類、報銷比例及支付條件,逐步將更多安全、有效的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疇。探索分層支付機制,結合各地實際設置比例合理的特需醫療補充保險。建立健全輔助生殖技術醫保監管和評估機制,確保醫保資金的有效使用和患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二是完善對生育家庭的經濟支持體系。圍繞人們在生育、養育、教育環節中的痛點、難點,構建涵蓋一次性生育補貼、育兒補貼、托育補貼、住房補貼等一攬子經濟福利的生育補貼制度。將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稅收優惠政策調整為現金補貼,針對有學前教育和學歷教育階段孩子的家庭發放教育補貼。制定生育補貼發放標準。充分開展科學調研,了解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生育文化等因素,科學論證補貼標準,確保補貼標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優化配置資源,建設數字化的生育力保護平臺
一方面,生殖健康數據的敏感性要求嚴格的權限分級、加密傳輸和痕跡追蹤等技術手段,另一方面,生育力保護涉及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資源的跨部門協調,要求資源的高效對接與精準配置。為此,圍繞基本性和普遍性的生殖健康需求強化數字化建設,以掌握生育力保護動態,促進生殖健康教育和醫療服務資源的公平、精準分配。一是強化數據采集與分析。建立符合實際、真實可信的生育力保護數據庫,摸清各階段人群生育力實際狀況。對生育力保護紙質臺賬實行信息化系統管理,對患者信息進行電子化存儲和傳輸,實現個體生命全周期的追蹤管理。實施案例庫建設,注重流產關愛和不孕不育案例的收集與整理,做好長期電子檔案管理與記錄。制定統一數據標準和編碼規則,實現跨科室、跨醫院的深度數據融合與共享。建立嚴格的權限管理制度,僅主診醫師擁有查閱涉及病人隱私的病情、病史等信息的權限,其他人員只能查閱職權范圍內的脫敏信息。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的運用,深入分析生育力保護領域的趨勢與需求。二是強化生育力保護服務質量。制定并實施系列生育力保護工作規范,具體而言,圍繞生殖健康教育和醫療資源供給制定培訓規范、話術規范、預約規范、業務流程規范和科室設置規范。通過培訓推動生育力保護全過程標準化、規范化。對各部門管理人員加強生育力保護理念的培訓,確保其在決策和管理中正確落實生育力保護要求;對一線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確保服務質量和操作流程的統一與銜接。
(五)以弱勢、特殊群體為對象,強化生育力保護的兜底服務
經濟困難家庭、農村及偏遠地區低收入家庭、殘疾人群及慢性病患者往往面臨更高的生育力下降風險和生育力恢復成本,需要提供必要的援助與支持。一是針對經濟困難家庭,將產婦的產前檢查、產前篩查和住院分娩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加強醫保部門與醫療機構的協作,優化簡化報銷流程,提高報銷效率。二是針對低收人家庭,提供免費的孕檢、產前篩查及產后康復服務,重點防范孕期并發癥風險,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加強產婦身心健康監測和康復指導。三是針對殘疾人群,完善無障礙的生育環境及專業的生育指導服務。根據殘疾人群的身體狀況和殘疾類型,制定并實施包括孕前準備、孕期保健和分娩方式選擇等服務規范。建立殘疾人群孕產心理支持機制,及時提供心理咨詢和疏導服務。四是針對慢性病患者,制定分類別的生育力保護指南。組建多學科診療團隊,根據疾病特點和生育力保護需求,編制涵蓋孕前、孕期和產后的全程管理指南,對各類慢性疾病的控制自標、用藥調整和孕期監測等內容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喬杰,龍曉宇,高江曼,等.人類生育力保護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6(1):8-12.
[2]QiaoJ,WangY,LiX,etal.ALancet Commisionon70YeasofWomen'sReproductive,Materal,Newbo,hild, andAdolescentHealthinChina[J].Lancet,2021,397:2497-2536.
[3]Zegers HF,Adamson GD,De MJ,etal.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 forMonitoring AsistedReproductive Technology (ICMART)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Revised Glossaryon ART Terminology,2009[J]. Human Reproduction,2009,24(11) :2683-2687.
[4]LiQ,Yang R,Zhou Z,etal.Fertility Historyand Intentionsof Maried Women,China[J].BullWorld Health Organ, 2024,102:244-254.
[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動物志[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94-195.
[6][美]科恩.科學中的革命[M].魯旭東,趙培杰,宋振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38.
[7][英]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M].李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353-354.
[8]WeinsteinM,WoodJW,StotoMA,etal.ComponentsofAge-SpecificFecundability[J].Population Studies,1990,44 (3):447-467.
[9]Wood JW,Weinstein M.A Model of Age-Specific Fecundability[J].Population Studies,1988,42(1):85-113.
[10]黃國寧.生育力保護概述[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6(4):241-242.
[11]De Vos M,Smitz J,Woodruf TK,etal.FertilityPreservation in Women with CancerJ].Lancet,2014,384(9950): 1302-1310.
[12]Tournaye H,DohleGR,Barrat CLR,etal.FertilityPreservationin Men with Cancer[J].Lancet,2O14,384(9950): 1295-1301.
[13]Stoop D,CoboA,SilberS.FertilityPreservationforAge-relatedFertilityDecline[J].Lancet,2014,384(9950):1311- 1319.
[14] Wang X,Deng M C,Deng MC,et al.Efectivenessof Post-abortion Care Services to Protect Women's Fertility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Plos One,2024,19(6):e0304221.
[15]Bearak J,Popinchalk A,Beavin C,etal. Country-specific Estimates of Unintended Pregnancyand Abortion Incidence : A Glob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evels in 2015-2019[J].BMJ Global Health,2022,7(3):e007151.
[16]Wang T,SiL,JiangQB.Induced Abortion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Girls[J].BMC Womens Health,2023,23(1): 597.
[17]Schummers L,HutcheonJA,Hacker MR,etal.Absolute Risks ofObstetric Outcomes Bymaternal AgeatFist Birth:A Population-based Cohort[J].Epidemiology,2018,29(4):379-387.
[18]SilvaL,Oliveira JB A,Petersen CG,etal.The Effets of Male Age on Sperm Quality,as Analysed by Motile Sperm Organelle Morphology Examination(MSOME)[J].Human Reproduction,2012,27(2):P-078.
[19]吳瑞芳,李長忠.女性生育力保護的現狀與進展[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22(9):1-7.
[20]Carlsen E,Giwercman A,Keiding N,etal.Evidence forDecreasing Qualityof Semen during Past 5O Years[J].BMJ, 1992,305:609-613.
[21]Salas-Huetos A,BullM,Salas-Salvad6 J. Dietary Pterns,Foodsand Nutrients in Male FertilityParametersand Fecundability:A Systematic Review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HumanReproduction Upate,2017,23(4):371-389.
[22] Siegel R,MaJ,Zou Z,et al. Cancer Statistics,2014[J]. CA Cancer J Clin,2014,64:9-29.
[23]The Lancet.The Fertility Industry:Profiting from Vulnerability[J].Lancet,2O24,10449(404):215.
[24]Luna Z,Luker K.Reproductive Justice[J].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2013,9:327-352.
[25]Oktay K,HarveyBE,PartridgeAH,etal.FertilityPreservationinPatients withCancer:ASCO 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Update[J].JClin Oncol,2018,36:1994-2001.
[26]Donnez J,Dolmans M M.Fertility Preservation in Women[J].N Engl JMed,2018(378):400-401.
[27]WildenschildC,RisAH,Ehrenstein V,etal.Fecundabilityamong Danish Womenwitha Historyof Miscarriage: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J Open,2019,9:e023996.
[28]Hemminki E.Impact of Caesarean Section on Future Pregnancy—A Review of Cohort Studies[J].Paediatric and Perinatal Epidemiology,1996,10(4) :366-379.
[29]Alpay Z,Saed G M,Diamond MP.Postoperative Adhesions:From Formation to Prevention[J].Semin Reprod Med, 2008,26(4):313-321.
[30]Norberg K,PantanoJ. Cesarean Sections andSubsequentFertiltyJ].JouralofPopulationEconomics,2016,29:5-37.
[3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32]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4.
[33]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34]石智雷,滕聰波.少子化背景下生育質量研究:一個分析框架[J].西北人口,2024(3):1-10.
[35]石智雷,滕聰波.三孩政策下生育質量研究[J].人口學刊,2023(5):1-16.
A Study on Fertility Preserv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Low Fertility Rate
SHI Zhilei1,QIN Zuomin1β,PENG Ruicheng1B,SU Mingli2
(1A.SchoolofEconomics,Zhongnan 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 Hubei,,China; 1B.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Hubei,43O223,Cina; 2.YichangHealthCommission,YichangHubei,,China)
Abstract:Fertility plays the fundamental role in thecontinuity of lineage and the progresson of human civilization.However,it is now under severe threat due to factors such asenvironmental pollution,delayed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the surge in cesarean sections,and induced abortions.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persistently declining fertility rate,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onduct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tateoffertility preservation and expl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safeguard fertility.This study utilizes data from the China Health Statistics Yearbook,the SurveyonFertilityof Married Women in China, and the Sample Survey on Fertility Status in China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rends in fertilitypreservation in China.By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fertility preservation and construct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this research theoretically elucidates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ycle of fertility and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its preservation.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reveals that the current severityoffertilitypreservationchallenges ismanifested in four keyaspects :thehighest infertilityrates are observed among reproductive-age groups in their peak fertility years ,the scale of induced abortions exceeds that of live births,the national cesarean section rate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sixfold over two decades,and delayed marri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Fertility is a health indicator rooted in individual vitality,requiring continuous physiological reserves from its inception and development to realization.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this study constructs a novel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fertility preservation:fertility developmentis influenced by five foundational conditions—individual rights, economic stability,resource accessibility,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and public safeguards.The evolution of fertility is nested withinan interactive process,forming adynamic fertility cycle spanning infancy,adolescence,reproductive age,and childbirth.Risks to any of these foundational conditions at any stage of the fertilitycycle can adversely impact fertility.The implementation of fertility preservationis a lifelong, holistic process that necessitates interventions at keystages of the fertilitycycle to foster positive interactions among foundational conditions,thereby maximizing the protection of reproductive potential and neonatal health.Accordingly,this study proposes a practical fertility preservation pathway tailored to China's context:First,a top-level institutional design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encourage the participation offamilies,the government,and society in fertility preservation.Second,health rights should be prioritized by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covering birth ,development,and pregnancy. Simultaneously,economic support for infertile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with children should be enhanced, whil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addressuniversal reproductive health needs,ensuring equitable and precise resource allocation. Additionally,safety-net services for vulnerable groups,such as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must be reinforced to safeguard their fertility.
KeyWords:Low FertilityRate,FertilityPreservation,InducedAbortion,Reproductive Health,Fertility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