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是一個生命力非常旺盛的人,他活到了 89 歲,在生命中的最后 3 年就出了 6 本書。吊詭的是,他并不是一個很注重健康的人——醫生建議他減肥,他卻總是可樂不離手。
他很清楚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他在《記憶縈回》一書中說:“但丁認為,最好的年歲是 81 歲,九個九。但丁死于 56 歲……巴爾扎克 51 歲就去世了,死因是過勞,缺少睡眠,飲用了大量的濃咖啡。普魯斯特只活了 51 歲,死于肺炎,他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習慣:拋棄常識進行荒唐的自我治療,拒絕睡眠,常吃冰激凌,喝冰啤,卻不食他物。”
還有不少文藝家的生命更短暫:濟慈去世時 25 歲,拜倫 36 歲,蘭波 37 歲,愛倫坡40 歲,西爾維婭·普拉斯 30 歲,李小龍 32 歲,奧斯丁 40 歲,卡夫卡 40 歲,王爾德 46 歲,勃朗特 38 歲,菲茨杰拉德 44 歲。
為什么紅顏往往遭天妒?為什么內心豐富的人往往不能安享天年?
《今日心理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說,許多特別有才華的人英年早逝,是因為事業成功的壓力來得很早,大多數創作者在 30 歲之前就已功成名就。科學家和數學家如此,詩人和音樂家也是如此。小說家可能要到 40 多歲時才大顯身手,而一些畫家和詩人則要到晚年才能創作出最有影響力的作品。由于娛樂業的殘酷性,娛樂界人士比那些從事平凡職業的人感受到更大的成功壓力。壓力可能會縮短預期壽命。大多數職業藝人都經歷過經濟拮據和慘敗。即使是成功的藝人也會擔心被新人擠到一邊。
一些歌手秉承的人生準則是:燃燒自己的生命,活在當下,不求永生;活得狂野,擁抱生命。
《紐約客》的職員瓊·阿科塞拉是一位剛剛來到大城市的年輕女性,她與一群才華橫溢、勇敢的藝術家結下了不解之緣,并自然而然地期待著看到他們的未來。然而多年后,他們一個接一個地辜負了朋友們的期待。因為“不幸的離婚、職業上的失意”,他們紛紛掉了隊。
莫澤說:“幸存下來的是那些把才華與更樸實無華的品德結合在一起的人:耐心、韌性和勇氣。對任何人來說,早逝都是一個可怕的現實。”
蒙田在《論壽命》一文中說,人生充滿意外,從高處掉落摔斷脖子,遇上海難,染上瘟疫,這些倒霉事都是我們平時就會遇到的。所以更有利的做法不是讓人延遲退休,而是讓人早點開始就業,人的心智20 歲時已經成熟。小孩不僅能當童裝模特和小演員,在美國,不少十來歲的孩子就成了“網紅”,比如萊奧·凱利,11 歲的他給餐館的飲料打分,被他批評的餐館會做出改進。
(心遠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25 年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