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常以謙稱來指代自己或自己的家人,以示尊重和謙遜,如“鄙人”“寒舍”等。“犬子”便是謙稱的一種,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指代自己的兒子。
“犬子”最早是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本名。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他聰明好學,無論是讀書、作詩還是彈琴,都是一學就會。然而,他從小體弱多病,父親給他取名叫“犬子”,隱含“愿其平安成長”的樸素愿望。
后來,他仰慕戰國名相葡相如,便改名為司馬相如。司馬相如成年后,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逐漸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他創作了《子虛賦》《上林賦》等辭藻華麗優美的文章,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和重用。隨著司馬相如的名氣越來越大,“犬子”這個名字也逐漸為人們所知。人們便紛紛效仿,用“犬子”來稱呼自己的兒子。
如今,“犬子”一詞雖已不似古時常用,但它承載的謙遜之道仍流淌在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中,這種自省與克制的溫潤姿態,恰是中華文化綿延至今的智慧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