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由技術性革命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轉型升級而催生,“新”在以關鍵性顛覆技術為突破點,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內涵,“質”在堅持創新驅動。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新質生產力的涌現為教育事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引擎”,探討新質生產力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大力發展數字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推動教育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教育現代化新格局的必然趨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教育數字化的時代之需。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新質生產力作為傳統生產力的躍遷,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推動教育領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變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新質生產力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符合黨和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目前,許多高校都已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平臺,但是,由于我國數字技術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步較晚,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在思維共識、技術運用、倫理風險、數據安全等方面仍舊面臨諸多困境。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改變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內容、結構和方式方法,能有效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有困境,從而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
馬克思主義將人自由全面的發展視為社會的終極目標,這一目標就離不開強大生產力的支撐。新質生產力作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始終堅持以人的解放和發展為目標,蘊含著豐富的人學思想。新質生產力不僅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提供更多的自由時間,拓展其活動和發展空間,更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要針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所面臨的困境,從制度層面、價值層面、人才培育層面精準施策,疏通新質生產力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堵點、痛點、卡點和難點,有效化解潛在風險,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行穩致遠。
國家層面,要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加大對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關鍵性顛覆技術的研發投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標準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管理規定,建立數據分級分類保護制度,制定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法規條例,落實責任追究制度。高校要建立統一的規范的數據管理制度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據信息庫,規范數據的采集、使用、分享和監督管理,加大對大學生數據的保護和實時監測,打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據資源屏障,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數據的整合和共享。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新質生產力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要處理好“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關系,明確技術使用邊界,警惕技術理性凌駕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之上。一方面,高校要將主流意識形態如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實現主流價值意識形態數字“在場”,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回歸育人本質。另一方面,高校應積極運用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大學生數字化培養,提升大學生自主辨別能力、判斷能力和網絡安全意識,培養大學生自主批判思維,讓大學生避免陷入“信息繭房”,自覺抵制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蝕,避免技術異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應當具備數字素養、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師生數字素養,將師生數字素養提升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師發展體系,通過設立激勵機制對數字素養表現突出的師生給予物質獎勵和評價激勵,激發師生數字素養培育的自驅力。另一方面,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數字素養培育體系。相關部門應主動承擔培育新質人才的重任,明晰自身的職責和使命,要將數字素養培育貫徹到課堂教學、科研創新、管理服務、學生工作等各個環節,打造全過程全方位數字育人新生態。
基金項目:廣東省2023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有效契合研究”(項目編號:2023GXJK245)。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