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晨間,每天迎來一段段“交響樂”一不僅有大中小班孩子清脆的問好,還有兩歲寶寶奶聲奶氣的打招呼聲。“幼有優育”的號角吹響,學前教育法將入園門檻溫柔地放低至兩歲,這是普惠托育的福音,更是對公辦園的考驗。為這些最嬌嫩小苗培土護壤的片段,如同電影般一幀幀在眼前浮現…
2019年,我園作為托育試點園,開啟了公辦園探索低齡幼兒教育之路。兩周歲的孩子入園,最放心不下的是家長。他們會對幼兒園的環境、課程產生好奇與疑惑,特別是祖輩更是各種不放心與牽掛。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請家長來園參觀談心,打消他們的顧慮。
一天,副園長帶著托班家長逛園介紹。我急忙出來陪伴,邊走邊聊:從童趣舒適的課程環境,到一人一檔建立的專項管理,再到嬰幼兒的日常起居與悉心照護,最后講起我年輕時如何引導一歲的女兒坐在可升降的桌椅上與家人一同進餐。哪怕桌面都是飯粒菜渣,女兒一樣能夠獨立使用勺子,共享和大人平等用餐的愉悅。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兒中班暑期便已經在成人陪伴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燒出四菜一湯,小學自學烹飪各種西點,還擅長手工制作、魔方游戲等。這些都源于為她營造生活觀察、動手嘗試、平等對話的氛圍,讓她在游戲中學會成人的生活技能和掌握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時候,一對顏值高、學歷高的夫妻情不自禁地說:“林園長,講到教育的時候你會發光的,你知道嗎?”此后,在接送孩子那短暫而溫潤的交匯時刻,我們總會聊上幾句。透過專業的眼晴,家長發現了孩子日常表現里原來藏著那么多神奇。
在托育實踐過程中,我和教師們也會產生“分歧”。比如玩具柜怎樣擺放,嬰幼兒的一次性尿包、個人專用衣物如何存放等,每位教師都從自身的觀點和經驗“據理力爭”,最后我們選擇從實施效果驗證出最佳方式。記得當時一位資深教師申請購買一組美觀的柜子,被我駁回了,她又在教師群里積極爭取,我耐心地解釋:幼兒園當然要給幼兒添置漂亮的柜子,但是現階段先使用舊柜子,因為新柜子到場后要先在室外晾曬除味,盡量保障嬰幼兒用具的環保安全。教師這才領悟“吝嗇”的用意:嬰幼兒安全是絕對不可妥協的底線和準則。
我們用感官游戲引導嬰幼兒通過觸摸,感知材質的奧秘;讓嬰幼兒分辨不同物品碰撞產生的聲音差異,于細微處聆聽世界的豐饒與律動。一次,一位托班老師跟我說自己最近總是焦慮,難以集中注意力,就怕孩子出事,自己難以支付賠償。我笑著跟她說,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專業度,其次要相信幼兒園的安全制度,也要相信我們的課程設置。恰巧沒過多久,她的班級里出現了因爭搶玩具、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咬到的情況。在她與家長的溝通中,家長表現出寬容理解的態度,事情解決得非常順利。
后來,我又一次約談她。她告訴我:“林老師,其實這些事情在3一6歲幼兒班級里也經常發生,是我的心理作用,增加了不必要的煩惱,我會慢慢克服的。”經歷這次事件后,我們就“嬰幼兒煩躁攻擊他人,如何提升社會交往能力”進行探索,收集2一3歲嬰幼兒社會交往的繪本,通過教學研磨總結出各種交往游戲和談話方式,增設符合嬰幼兒年齡特點的教玩具,又設計了扔沙包和出氣枕頭這類釋放嬰幼兒精力的游戲。同時,鼓勵家長組成“家庭聯盟”就近多點交往。漸漸地,孩子們學會了互相抱一抱、笑一笑、握握手,增加了互動樂趣,教師也從嬰幼兒交往的“源頭”找到了解決攻擊問題的辦法。
現在,利用午休時間,教師們經常聚在我的辦公室聊起各種托育“趣事”,那些看似尋常的,恰是叩問教育本質的鮮活注腳。遇到問題時,我們一起剝開現象的繭衣,共織解難的錦囊一一只為在生命的起點,能以溫柔的手掌守護稚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