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關系的藝術。好的關系決定好的教育生活,好的教育生活培育好的教育。教育質量的核心在于構建校園中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學習的關系、人與時空的關系。唯有在和諧的關系中,學習才能自然發生,成長才能自由舒展。
以共創為導向,構建溫暖與協同的社群關系
機會可能,資源配置以人為本
學校積極構建“以人為本”的資源配置體系,讓每一個個體擁有同樣的“機會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興趣、天賦、能力,學校應該充分考慮到生命個體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相互影響,盡可能“看見每個人隱形的翅膀”,為每一個個體匹配適切的資源。設置“全面 + 個性”的課程,在選擇中幫助師生發現和發展自身的優勢;鼓勵“獨學 + 共學”的學習方式,在對話中滿足學生分享與交往的需求;開展“定量 + 定性”的學習評價,在“看見”中記錄學生成長的美好。
例如,教師職初期,通過“自我規劃 + 角色體驗 + 成長答辯”的方式,為每一位教師的初步發展畫像;進入發展期,通過“常態常規 + 自我反思 .+ 導師評估”,幫助每一位教師明確自己的優勢發展區;再到精進期,通過“專家支持 + 關鍵事件 + 持續學習”,實現每一位教師在不同維度(教學、科研、德育等)的專精發展。
分布決策,權力分配面向人人
學校系統化管理遵循“分布式”的理念,建設各類微型共同體,通過“授權一賦能一激活”的系統架構,從治理模式、治理能力和治理評價三個方面,充分觀照教師治理中的“能不能一會不會一想不想”的內在能動因素,使各個環節形成系統合力,構建動力集群。
一是以扁平化管理破局。為了打破基于傳統科層制架構下的集權,讓更多人站在更大的平臺上做事,學校架構了包括學術支持系統、行政服務系統、協同監督系統,以及兩大書院、三大學部的扁平化治理體系。
二是以分布式決策提效。學校采用分布式治理的方式,依托項目組、課程部的兩個平臺,讓組部負責人與校長直接對話,讓課程部長、項目組長全權負責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以及評估考核,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三是以制度優化化解深層矛盾。學校梳理各類制度,研究制度的“杠桿率”,最大限度地激發組織的活力。比如:盡量讓制度成為一個結構化程度高的問題解決方案;進一步規范各類會議,明確各類會議的組織形式、流程和目標;平衡薪酬、福利、榮譽體系,以培代獎、優點卡、多勞多得與優績優酬的績效分配方案,充分關注學校不同的群體,防止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角色多元,社群切換自由靈動
學校鼓勵教師、學生和家長在不同的場合中扮演多重角色,通過靈活的社群切換,增強彼此之間的互動和理解。例如,在課堂上,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的引導者、傾聽者、合作者、支持者。在課堂外,教師積極帶領學生參與各類活動,與他們建立更為親密的關系,這種角色的轉變使得師生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信任感也隨之提升。
家長的角色同樣重要,學校通過組織家長會、親子活動等形式,讓家長在參與學校事務的同時,了解教育理念和孩子的成長需求。這種多元角色的切換,不僅讓家長可以成為孩子學習的支持者,也讓他們在學校社群中感受到歸屬感,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圍。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展現出多元化的個性。通過參與不同的社團和活動,學生在自我認知和社交能力方面得以提升,能夠在不同的社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樂于承擔各種任務。
這種靈動的社群關系,使得學校不僅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更成為一個溫暖、包容的成長社區。通過多元角色的靈活切換,學校成功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與互動性的教育環境,促進了各方的共同發展與進步。
以互動為基礎,構建學習與生活的聯結關系
課程供給,“五育”并舉、學科聯動
學校秉持“全人教育”理念,以“五育融合”為導向,構建了立體化、多元化的課程體系。一是學科課程。學科課程重視“五育”并舉,根據不同的開發主體,再劃分為學科基礎課程和學科拓展課程。二是綜合課程。綜合課程注重生活問題的解決,根據不同形式,再劃分為“主題 + ”課程和“活動 + ”課程。
對話探究,方式重構、任務統合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充分觀照學生的天性和認知水平的差異,聚焦結構化、系列化的學習任務,引導他們在學習中開展充分的對話與探究活動,以“三學”為流程,打造自主又協同的“問對”課堂學習樣態。低段采取“對話體驗”模式,核心流程為“情境探學一激活問題、體驗悟學一解決問題、多維評學一理解問題”;中段采取“對話共研”模式,核心流程為“情境探學一激活問題、協同研學一解決問題、遷移評學一建構問題”;高段采取“對話自主”模式,核心流程為“自主探學一理解問題、協同研學一解決問題、遷移用學一建構問題”。
設計思維,項目驅動、生活整合
設計思維是一種以創新方式解決問題的結構化方法論,指導人們在復雜的現實問題面前,綜合應用現有資源,不斷創造出新的解決策略與方案。這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高度一致。從設計思維出發進行課程創新,其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更加完整的思維鏈條,獨立或合作經歷“發現問題一創意構思一嘗試解決一方案迭代一問題解決”的全過程。課程更加項目化,學習過程更加探究化,讓學生能夠直接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而不僅僅是理解、接受知識加工的結果。
以多樣為追求,構建自然與自由的時空關系
文化浸潤,空間重構、場景融通
學校聚焦賦能學生成長的資源支持、關系影響、情緒調度等無聲設計,積極進行學習空間再造。將學習空間分為三類:一是“旗艦式”學習空間,即行政班級,滿足學生基礎必修課程學習需求;二是“珠鏈式”學習空間,即校內廊道、展廳、操場、廣場、園區等,讓泛在學習隨時隨處發生;三是“星月式”學習空間,以特色功能教室為主陣地,同時將學校周邊場館資源作為補充。通過推進多樣態、復合式學習空間建設,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體,創建出一張城北學校學習空間的“立體圖”。
長程關聯,時間重構、價值確認
當學校的重心從試圖改變學生轉到力圖理解學生時,校園時間安排也變得不同。
每學年,學校結合重大節日開展主題活動,除了傳統節日,還定制了“426專屬活動”,即四禮(入學禮、入隊禮、十歲禮、畢業禮)兩周(勞動周、游戲周)六節(藝術節、科技節、課程節、體育節、閱讀節、美食節),在“過節”的儀式中增加校園的煙火氣和人氣。每學期,采取“必修 + 選修”的方式,讓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更能實現優勢發展。學校還專門列出一周的時間開展問題驅動的項自式學習,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與生活、與同伴深度交互。每月,開展一次“路演”,為校園平添幾分靈動。每周,安排一個“書包不回家日”,引導師生過一種輕負高質的生活。每天,長課 + 短課、晨誦午讀夕拾、陽光大課間、閑暇10分鐘計劃,將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長程關聯的時間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更好地去理解、照拂他們的身體和心靈。
在這種以共創、互動和多樣為核心的校園生活中,學校不僅是知識傳遞的場所,更是個體成長與社會交融的集群社區。在這樣的場域中,每個人都能在充滿支持與尊重的環境中,使學習與生活有機融合,自由探索自身的潛能,用學習的方式去尋找“價值生產力”,進而推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課題“依托學校主題課程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路徑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CCXJY-2023-B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