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交通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國家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地區之一,也是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窗口,正以“交通先行”鋪就高質量發展之路。
應交通而生,因交通發展,是廣西唯一一所專門培養交通運輸高技能人才的高等學校。學校發揮廣西和教育部共建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的制度優勢,以及作為廣西唯一參與教育部職業教育“101計劃”單位等項目優勢,系統推進“五金”新基建,推動辦學能力和服務發展能力“雙提升”,當好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的“開路先鋒”。
以產定教,系統構建交通“五金”基建新模式
基于廣西教育廳提出的校企合作“七個共同”,即共同研究專業設置、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開發教材、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訓實習平臺、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學校系統構建了“需求驅動·課程撬動·一體聯動”的“五金”基建新模式。
需求驅動,打造“四高四優”交通特色專業群。近年來,學校緊扣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先后成立廣西低空交通創新應用中心以及智能建造與低空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交通運輸學院等3個學院,搭建深化產教融合發展的新平臺。學校主動對接廣西“一區兩地一園一通道”建設、“交通強國”試點、“人工智能 + ”等重大戰略,建立健全了“交通產教同步規劃一校內專業評估積分排序管理一交通特色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學校聯合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廣西汽車集團等龍頭企業,以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等4個高水平專業群為引領,輻射帶動航海技術、交通裝備等4個優勢專業群協同發展,形成校企雙主體育人的“四高四優”8大交通特色專業集群發展格局,全面服務公、鐵、水、航、郵“五位一體”的廣西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課程撬動,實施“能力本位”校企合作課程改革。在廣西教育廳和HJI(哈莫尼)國際咨詢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學校實施“能力本位”的校企合作課程改革。2023年,教育部首批重點領域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試點(簡稱“101計劃”)工作啟動,學校作為廣西唯一參與院校,與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大學等14所院校共同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專業課程改革工作。針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急需具備總裝生產技術技能人才、“新能源汽車總裝工藝”課程開設職業院校少的現狀,學校基于“源于真實、高于真實”(人才培養標準高于一線生產需求標準)的理念,牽頭推進新能源汽車總裝工藝課程建設改革,填補相關教學空白。
一體聯動,推進“五位一體”的關鍵要素改革。在對接需求、動態調整專業的基礎上,學校以課程建設為“集成點”,以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協同改革為“工作線”,推動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基地的全面改革,形成點一線一面“五位一體”的聯動改革格局。以新能源汽車總裝工藝課程建設為例,學校聯合廣西汽車集團、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組建教師團隊,深入工廠實地拍攝視頻資源,共同開發數字教材,真實再現總裝生產工藝流程,確保教材內容與生產崗位緊密結合。同時,將真實總裝生產線引進校園,設置裝配基礎技能、內飾裝配、底盤裝配、終裝線裝配等6個工作站,建設生產性實踐項目,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實現跟崗鍛煉。
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落實“五金”基建新機制
聚焦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學校堅持抓“五金”改革、促內涵發展,關鍵教學要素改革示范效應明顯,入選教育部2024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成為《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中的“產教融合卓越校”。
升級載體,壘好“五金”新基建之臺。近年來,學校聯三級專業群數字教學資源譜系,為專業群學生提供多樣性、個性化的課程資源服務。

合企業共建“五金”新基建平臺。依托南寧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牽頭建設南寧市電子信息產教聯合體;廣西交通運輸職業教育集團作為國家級示范性職教集團,牽頭成立行業性的廣西交通運輸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攜手中交疏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連海事大學,打造國際化的中國一東盟智慧港航產教融合共同體;聯合中越兩國院校和企業,牽頭成立中國一越南職業教育產教聯盟,形成了體現廣西區位優勢、彰顯交通行業特色的“一行三體一聯盟”的產教集聚融合格局。
創新機制,夯實“五金”共建共享之基。立足“四高四優”交通特色專業群建設,學校創設了“六個一”產教深度融合建設機制,即一個高水平專業群至少聯合一家龍頭企業,共建一個示范性產業學院,共同打造一個高水平教學創新團隊、一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一個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目前,學校已建成路橋科技、智能汽車等14個“小而美”的產業學院,多個獲批為廣西示范性產業學院。
數字賦能,立好“五金”智能建造之柱。作為全國首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試點,學校依托“學校一廣西一國家”三級智慧職教平臺,開展“一書一課一空間”課程建設(一本新形態紙質教材、一套數字化課程資源、一個課程網絡教學空間)。專業群教學資源庫、在線精品課程、新形態教材、虛擬仿真實訓資源等數字教學資源的一體化建設,實現了課程開發與教材編寫同步、教學過程與學習過程同步、教材內容與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同步,形成了“校級一省級一國家”
教隨產出,伴企出海共享“五金”基建新標準
學校深度踐行職業教育國際化戰略,以“五金”新基建為載體,將教學關鍵要素改革向海外延伸,重點輻射東盟國家,形成“小切口服務大合作”的國際產能服務模式。學校獲中國一東南亞“杰出合作院校獎”、廣西高校來華留學教育優秀單位等榮譽。
標準引領,構建國際交流合作模式。學校通過政府牽頭、行業搭橋,實施“西引工程”,學習歐盟資歷框架等級標準、德國教學工作站模式等先進職教理念和國際標準;實施“中融工程”,緊密結合學校交通類專業教學改革,融合交通行業技術標準和最新技術成果,開發面向東盟的標準統一、互通互認的交通職教標準;實施“東輸工程”,協同廣西路建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走進東盟,在印尼等國家建成海外培訓基地,為東盟國家交通運輸建設和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規范”。
平臺支撐,共建中國一東盟現代工匠學院。學校聯合越南太平大學、越南太平興盛集團、廣西汽車集團等高校和企業,在越南共建中國一越南新能源汽車現代工匠學院,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發展布局;聯合印尼國立技術大學、中國五礦集團中冶南方都市環保印尼公司、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等印尼高校和中資企業,在印尼共建中國一印尼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工匠學院。依托中國一東盟現代工匠學院,推動“五金”關鍵教學要素出海,賦能學校在東盟開展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服務交通運輸國際產能合作。
育訓并舉,培養東盟本地化技能人才。以中國一越南新能源汽車現代工匠學院為平臺,學校組建中越校企人員混編教師團隊,以中國標準在越南建設“越一中新能源汽車實訓大樓”,采用“中國教學工作站”標準布置現代工匠學院實訓工位,運用中國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標準和中越共同開發的教材開展“TSCM”模式教學。依托“中國一東盟交通培訓基地”等平臺,牽頭建設中國一印尼“一帶一路”交通基礎設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開發雙語教材,開展施工員等培訓并頒發中國職業資格證書,學校成為全國唯一獲授權向東盟國家頒發中國交通運輸部認定職業資格證書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