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此重要思想指引下,(以下簡稱“宮里中學”)將鄉土課程開發作為踐行“五育并舉”的創新載體,以“德潤和融,知行合一”為目標,構建起“鄉土文化浸潤 + 實踐育人融合”的特色課程體系。宮里中學通過和圣文化浸潤、勞動教育賦能,將鄉土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破解鄉村教育“離農化”與“空心化”難題,探索出一條“以文化人、以勞育德”的特色發展之路。
以文化人筑基:在鄉土與時代交織中,探尋育人坐標
和圣文化是宮里鎮的“精神基因”。作為鄉鎮中學,宮里中學立足本土資源優勢,以“和圣文化”為精神內核,以“紅色基因”為德育主線,通過課程開發、環境浸潤、實踐融合,探索出一條“鄉土資源育人化、育人路徑時代化”的發展道路。
溯源鄉土文化,錨定育人精神坐標。宮里中學,一方面深入解碼當地和圣文化中“和為貴”“德潤身”的核心內涵,精準探尋其與當代德育自標中誠信、友善、和諧等價值觀的契合點,并轉化為校本課程與主題活動的精神內核,構建起獨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坐標系;另一方面依托學校紅色地圖園,全面梳理革命故事與英雄事跡,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沉浸式德育場景,借助紅色詩歌朗誦、情景劇演繹等多元活動形式,激活革命精神的時代生命力,為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強化責任擔當注入強勁動力。
構建資源轉化體系,實現“靜態存在”到“動態育人”。宮里鎮初級中學開辟了資源到課堂的轉化路徑。一方面,學校打造了鄉土特色課程,編寫了《和圣文化讀本》通過“和圣故事會”“和圣詩詞吟誦”等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另一方面,結合“首課思政”要求,推動跨學科融合,將鄉土文化融入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例如用和圣故事闡釋“和”的哲學,借助紅色地圖園數據解讀歷史事件。在環境浸潤層面,學校打造從空間到心靈的育人場域,以“和”為主題為教學樓、道路命名,將和圣語錄融入墻面文化與班級公約,打造“和圣文化長廊”,并成立“和韻詩社”,開展經典誦讀、情景劇表演等活動,讓文化可觸可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
創新實踐載體,推動文化育人落地生根。舉辦和圣文化節,精心設計“和”文化主題活動,如開展“和美班級”評選、“和為貴”主題班會,以及經典誦讀、和德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深入內化文化精神,同時組織紅色研學旅行,帶領學生參觀和圣文化園、走訪革命遺址、采訪老兵,以“行走的課堂”形式深化紅色教育,實現文化體驗的立體化表達。在“首課思政”上,達成文化育人的日常滲透,設計微課堂,把和圣語錄、紅色故事融入每日首課,借助5分鐘短視頻等多樣化形式,實現“小切口、大思政”的常態化教育滲透。
強化家校社協同機制,提升文化育人效能。邀請非遺傳承人、老黨員擔任校外導師,聯合家長開展“和德家庭實踐”“紅色家風傳承”活動,形成育人合力。通過媒體報道、教育論壇推廣經驗,提升文化育人的社會影響力。
以勞育德提質:從課堂到生活的立體化,實踐促成素養質變
宮里中學把課程實施路徑從課堂到生活的立體化實踐與從知識習得到素養生成的課程育人相結合,體現以勞育德,展現出課程育人成果。
課程體系構建:從“單一課堂”到“全場景貫通”。宮里中學以基礎課程夯基、拓展課程提質,推動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發展。在基礎課程方面,學校開辟中醫百草園,精心打造中醫藥文化長廊與特色教室,配備豐富的中藥材標本、中醫藥歷史圖片及中醫器具,并自編校本教材《中醫藥文化讀本》,讓學生在探索中醫藥知識中傳承國粹、培育文化自信,2023年12月學校榮獲山東省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試點學校稱號;同時構建高質量勞動教育“六化”體系,因地制宜打造“和田”勞動教育基地,配套建設“農具博物館”,研發農耕課程,成功舉辦多項勞動教育活動,2023年5月學校代表泰安市參加山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研討會并承辦泰安市勞動教育“互檢互學”分會。在拓展課程上,學校創辦押花花語工作坊,師生走進勞動基地,將鄉土植物經壓制、干燥工藝制成精美圖案等,通過“四季押花展”培養學生審美力與創造力,其押花藝術作品在山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研討會上廣受好評;還成立“鄉土手作社”“農耕文化社”,通過制作傳統農具、簡易木工家具,以勞動實踐傳承鄉土文化。
實踐路徑創新:從“知識輸入”到“素養生成”。宮里中學注重課堂延伸與生活滲透,推動學生從知識學習向能力提升、素養躍升轉變。在課堂延伸方面,開展學科融合設計,如生物與勞動結合,讓學生在“和田”基地觀察植物成長規律,設計有機堆肥方案,并撰寫《家鄉特色農作物觀測報告》,實現生物知識與勞動實踐的融合;語文與勞動攜手,鼓勵學生記錄草藥種植日記、撰寫押花作品創作故事,提升語文素養與勞動感悟。在生活方面,推行家庭勞動契約,制定“家務勞動清單”,涵蓋烹飪藥膳粥、養護家庭綠植等內容,由家長監督打卡,推動勞動習慣日常化;同時組織社區服務實踐,讓學生為孤寡老人制作中藥香囊、押花賀卡,開展“田間課堂”公益助農活動,使學生在服務中深化勞動責任感,實現能力向素養的躍升。
素養評價機制:從“結果量化”到“成長可見”。宮里中學構建素養評價機制,推動評價從“結果量化”邁向“成長可見”。一方面,注重過程性記錄,建立“勞動成長檔案袋”,將學生的種植日志、手工作品、服務實踐照片等悉數收錄其中,并詳細標注技能提升的關鍵節點,如從“不會翻土”到“獨立育苗”的成長軌跡,清晰呈現學生勞動素養的逐步發展。另一方面,搭建多元評價體系,開展自評互評活動,借助“勞動技能擂臺賽”,如草藥辨識速度賽、押花創意PK等形式,激發學生提升勞動技能的內生動力;同時引入社會反饋,通過家長視角量化記錄學生勞動表現,加強家校協同育人,全方位、多角度地讓學生“成長可見”。

成果輻射:從“校內實踐”到“鄉土賦能”。學校充分利用“和田”基地資源,將基地產出的瓜果蔬菜供應至學校食堂,構建起“種一收一食”的完整閉環,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深刻體會勞動成果帶來的獲得感。在資源跨界聯動上,一方面開展校企合作,與當地長生農業園簽訂校外合作協議,帶領學生探尋科技農業的奧秘,使學生“看得見產業前沿,學得會現代農業”;另一方面注重文化傳播,精心拍攝《悅享勞動,和融育人》宣傳片,記錄押花、農耕等豐富多彩的勞動場景,該宣傳片成為展示學校勞動教育成果、傳播勞動教育理念的數字名片。
通過深耕“鄉土課程”開發與“以勞育德”實踐,宮里中學實現跨越發展。學生綜合素養與學業成績顯著提升,在品德、實踐、創新等方面表現優異,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眾多優秀人才。學校憑借在鄉土課程建設、勞動教育創新上的突出成果,已獲得11項省級品牌、7項市級榮譽表彰。2024年9月,學校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以鄉土課程之筆,繪就鄉村教育新畫卷。宮里中學的實踐表明,鄉土課程開發不是對城市教育的“低配模仿”,而是立足鄉土、面向未來的“開拓創新”。未來,宮里中學將繼續深化“文化育人 ?+ 勞動實踐”課程體系,讓鄉土課程成為鄉村教育振興的“源頭活水”,讓每一個鄉村孩子都能在鄉土文化的滋養中茁壯成長,在勞動實踐中綻放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