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重慶市梁平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全市聚力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推進巴渝和美鄉村建設現場會會議精神,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干部擔當實干為關鍵、以農業產業發展為支撐、以鄉村善治為重點,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扛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政治責任,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效,為打造川渝東北邊際地區現代化建設先行區提供有力支撐。揭牌成立全市首個和美鄉村學校,培育市級巴渝和美鄉村“引領鎮”1個、“先行村”10個、和美院落109個;城鄉居民收入比達2.04:1,優于全國、全市平均水平;新農人代表鄧中獲評“全國勞動模范”;農村改革工作獲農業農村部肯定。
突出強基固本,夯實黨的農村執政基礎
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全過程各方面,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工作優勢。一是持之以恒“學思想”,凝心鑄魂“筑根基”。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擺在首位、貫穿始終,全面落實黨委(黨組)會議“第一議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第一主題”、干部教育培訓“第一課程”等“三個第一”首學制度,分層分類舉辦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等方面的培訓,覆蓋黨員干部4.57萬余人次,推動基層黨員干部多讀原著、勤學原文、深悟原理,模塊化梳理、系統性掌握黨的創新理論。二是扣緊履責“責任鏈”,深耕細作“責任田”。成立區委農村工作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定期研究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每年通過落實區委常委抓鎮包村黨建責任,帶動解決農村突出問題2個以上。壓實各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職責,突出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制定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細化分解全區各級黨組織和黨組織書記的具體任務,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情況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和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內容,搭建比拼擂臺,開展季度“晾曬比拼”等活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鏈條,推動黨建責任落地落細。三是增強體系“組織力”,彰顯組織“戰斗力”。以組織設置優化、組織關系順暢、組織功能提升為目標,實施“夯基筑壘”行動,圍繞體系設置、班子建設、組織生活等8方面深化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執行力。強化農村黨員隊伍源頭建設,加大優秀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重點群體發展黨員力度,實現每個村每2年至少發展1名黨員、每年發展年輕黨員比例達80%以上。發揮“紐帶”作用,通過“三張清單”實現200個黨組織共建聯建,以強帶弱、以大帶小推動和美鄉村片區化組團式發展。
抓好選賢任能,鍛造鄉村振興過硬隊伍
堅持把優化提升帶頭人隊伍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一體推進基層干部選育管用工作,著力鍛造一支堪當鄉村振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一是著眼人崗相適,選優配強干事創業“生力軍”。把鄉村振興干部培養、管理和使用納入干部工作總體規劃,全面、立體、及時掌握干部真實情況,抓實領導班子綜合分析研判。加大編制等資源向鄉鎮(街道)傾斜力度,持續鞏固違規借調干部集中整治成果,堅持招錄優先,充實基層一線,鄉鎮(街道)招錄公務員占比達40%以上。深化“歸雁行動”,通過“情系家鄉·共謀發展”等活動有效回引優秀大學畢業生、致富能手、退役軍人、在外經商人員等269人,持續擴容鄉村振興干部隊伍“蓄水池”。二是緊盯履職需求,靶向施策,淬煉“真本領”。深化落實年輕干部一線鍛煉培養機制,把鄉村振興一線作為干部最好的實踐鍛煉課堂,分批次選調44名選調生、77名優秀干部到鄉村一線鍛煉,定期舉辦“駐村講堂”、頂崗鍛煉經驗分享會、“技能大比武·崗位大練兵”等活動,助力干部提升專業能力和增加實踐經驗。著力實施“頭雁提能”行動,健全“定期培訓+定人幫帶+定崗鍛煉”的多維培養機制,深化村干部學歷提升計劃,全方位提升后備干部能力。2024年以來,先后舉辦后備人才培訓班7期、覆蓋2000余人次,選聘50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為“頭雁幫帶導師”,安排556人到村級重點崗位鍛煉,選派20余名強村書記赴先進地區體悟實訓,全覆蓋開展后備力量觀摩比拼、田間比武等活動5場次。三是突出從嚴從緊,提振唯實爭先“精氣神”。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聚焦“12+2”個方面突出問題,建立集中整治臺賬120個,通過明確整改目標、整改時限,牽頭負責人逐一掛號整改。堅持糾“四風”和樹新風并舉,聚力解決頑瘴痼疾,持續深化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努力讓群眾看到轉作風樹新風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探索建立單位、班子、干部“三張畫像”和組織、群眾、代表委員“三維評價”機制,將推動鄉村振興情況作為干部考核評價的重要任務指標,考準考實干部,讓休眠者動起來、躺平者跑起來、躺贏者不可能,持續激發黨員干部“拼闖快實爭”的精氣神。四是鮮明用人導向,樹牢實干實績“風向標”。堅持一線選人用人導向,對實績突出、條件成熟的鄉村振興一線干部,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擴大視野選配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熟悉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干部到鄉鎮任職,新提拔30名優秀干部進入鎮街領導班子,交流調整22名鎮街領導班子成員,鎮街班子結構、功能進一步優化。加強鎮村干部人才支持,動態優化、持續推動154名優秀干部、人才駐鄉駐村幫扶,每年從優秀村干部中招錄鄉鎮機關公務員,干部隊伍活力全面激發。
聚焦強村富民,持續培育壯大鄉村產業
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動力源泉,著力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等增值文章,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打造特色產業之城筑牢堅實基礎。一是做優“土特產”,助力實現農業強區。瞄準打造“巴渝糧倉菜窖”“中央廚房”,深挖物產稟賦和資源潛力比較優勢,高規格組建產業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和相關工作專班,積極融入龍溪河流域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高站位實施鄉村特色優勢產業“全鏈拓展”“延鏈增效”行動,探索以“專業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整合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嵌入產業各環節,“抱團”式構建起稻、柚、竹、漁等優勢特色產業生態,不斷壯大產業集群發展能級。目前,全區新建高標準農田7.54萬畝、居全市第一,建設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預制菜)標準化種養基地90個,建成水稻綠色示范基地25萬畝,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7%、居全市第一,實現大米加工能力70萬噸以上,梁平柚綜合產值達30億元。二是做大“深加工”,促進產業增量提質。深化實施特色農產品加工升級行動,完善區委統籌協調、產業鏈聯合黨委具體負責、鏈上企業黨組織執行落實的三級管理架構,以“黨建鏈”串起“產業鏈”,發揮好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預制菜)產業(以下簡稱“食農產業”)“強二產、帶一產、活三產”強輻射作用,以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助推鄉村產業增量提質。聚焦技術含量、突出投入產出等改革突破口,注重發揮明月山優質糧油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作用,培育壯大科技型、創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新認定農業龍頭企業14家,梁平高新區、重慶渝每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分別獲評全市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十佳園區”“十佳企業”。2025年一季度,食農產業簽約項目10個、引資3.8億元,實現規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8%。36家食農產業規上企業中有22家產值同比增長15%以上。三是做實“金名片”,增強產品競爭優勢。堅持將農業品牌建設作為提升農產品競爭優勢、引領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深入實施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三品一標”建設行動,2024年全區有效期內“二品一標”達69個、重慶名牌農產品15個、“巴味渝珍”授權8個、名特優新農產品2個,發布“梁平稻米”公用品牌和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22項,“梁平柚”入選地理標志運用促進重點聯系指導名錄,梁平“新發現”青黃瓜榮獲重慶市第三屆“三峽杯”優質蔬菜(黃瓜)評選活動特等獎(第1名)。四是做精“新業態”,拓寬產業功能定位。用好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農業資源,建好萬石耕春、百里竹海等農業特色景區,配套農耕文化研學基地,培育中國自然教育品牌,“串點連線成片”推進農業產業與農耕體驗、休閑旅游、生態康養、低空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融合互促。注重把農田當景區、把農產品當旅游產品,積極打造一批主題鮮明、植入城市IP且時間、地點、形式固化的長江三峽(梁平)曬秋節、國際柚博會等旅游節慶活動,以旅促農、以旅富農。“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46.7萬人次、游客花費10.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2.7%、41.6%。
提升治理效能,打造和諧有序和美鄉村
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深刻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緊密結合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靶向施策,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推進鄉村共建共治共享,以工作實效讓群眾感受到新變化、得到真實惠。一是黨建統領、數智支撐,有效提升服務群眾能力。實施“黨建扎樁·治理結網”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改革,把推進鄉村基層智治能力建設作為化解基層糾紛、解決急難愁盼、理順群眾情緒、促進鄉村和諧的重要抓手,33個鄉鎮(街道)全覆蓋建成“一中心四板塊一網格”基層智治體系,1072個網格全覆蓋建立黨組織,1.5萬余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志愿者等“N”力量下沉網格,全覆蓋構建起區、鎮、村、網格和微網格“五級一網”治理格局,高效處置民生高頻事項、平安風險隱患等群眾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8053件、辦結率達100%,化解矛盾3.35萬件、化解率達99.82%,真正把精細化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做到群眾的“心坎上”。二是移風易俗、化民成俗,有序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完善鎮村文化活動陣地,扎實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積極選樹宣傳各類先進典型,獲評國家級、省部級、區級獎項153人,建成全國文明村鎮4個、市級文明村鎮8個。圍繞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形成宣傳倡導、日常監督、表揚獎勵閉環治理機制,厚葬薄養、好逸惡勞、封建迷信、無事酒等不良風氣得到有效遏制。持續打造“梁家人”文明實踐服務品牌,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4萬余場次。持續推進清廉村居建設,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群眾監督作用,緊盯村務決策和公開、村級財產管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程項目建設等推進鄉村振興重要事項,加強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推動村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三是為“車”減負,為“馬”賦能,有力保障鄉鎮權責清晰。聚焦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以解決人少事多、“工作干不完”等基層干部累點痛點堵點為突破口,明確從鄉鎮借調人員“九個不能”“五個不得”,根據鄉鎮的工作辛苦程度、位置偏遠程度、環境艱苦程度,通過落實干部工資待遇傾斜鄉鎮政策等方式,推動優秀干部向基層歸聚、干部熱情在基層匯聚。堅持系統觀念、整體思維,高質量推進鎮街履職事項清單編制,通過對相互關聯、同質同類的上下游事項進行歸納提煉、分類排序,開展“回頭看”,厘清基層權責邊界、優化工作流程,切實為基層干部松綁減負。目前,在全市試點禮讓鎮基礎上,32個鄉鎮(街道)均完成清單初稿編制,平均梳理基本履職事項122項、配合履職事項106項、回收事項95項。
編輯: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