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mellitus,T2DM)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可引起全身多系統損害。近年來,T2DM發病率持續上升,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T2DM的發生發展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不良生活方式,尤其是不合理飲食習慣與T2DM關系密切2。目前,西醫治療T2DM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口服降糖藥和注射胰島素等,雖可有效控制血糖,但患者依從性差,不良反應較多。中醫學將T2DM歸為“消渴”范疇,強調辨證論治、標本兼治的原則,強調通過飲食起居調理改善機體代謝狀態,臨床療效確切[3。中醫特色護理能夠改善T2DM患者癥狀體征,提高生活質量??茖W合理的飲食控制是T2DM管理的基礎,但患者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普遍欠缺,執行度差,難以堅持。將中醫護理與飲食控制相結合,有望取得顯著的綜合療效。中醫學認為,T2DM屬于“消渴”范疇,多由稟賦不足、嗜食肥甘厚味、情志內傷、久病人絡等因素導致。中醫辨證論治重視整體觀念,強調標本兼治4。合理的飲食搭配可補益氣血、調和臟腑,改善機體代謝狀態。中醫特色護理如穴位按摩、耳穴貼壓、中藥熏洗等,可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改善患者癥狀體征。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護理聯合飲食運動指導對T2DM患者血糖、胰島素抵抗及臨床癥狀的影響,以期為T2DM的臨床防治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3年1月—2024年6月在內分泌科住院的80例T2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卡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40~68 歲,平均 (52.19±6.84) 歲;病程 1~11 年,平均 (5.64±2.55) )年;體質量指數 19~32kg/m2 平均 ( 25.43±3.27 ) kg/m2 . HbA1c 7.5%~10.5% ,平均( 8.65±0.91 ) % 。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 39~69 歲,平均 (51.37±7.25) 歲;病程 1~12 年,平均( (5.83±2.41) )年;體質量指數 20~33kg/m2 ,平均( 25.76±3.12) 一 kg/m2 HbAlc 7.5%~10.6% ,平均 (8.73±0.95) ) % 。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提出的T2DM診斷標準;血糖控制效果欠佳( HbAlc? 7.5% ;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其他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處于感染、創傷、手術等應激狀態;有精神疾病,依從性差。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及飲食運動指導,具體包括:(1)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疾病知識的宣教,鼓勵患者定期復查、監測血糖、按時服藥;(2)每天攝取 104.65~125.58kJ/kg 的熱量, 50% \~60% 的碳水化合物, 15%~20% 的蛋白, 25%~ 30% 的脂肪;(3)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鍛煉,如步行、打太極拳等,5次/周, 30min/ 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中醫護理,具體包括:(1)情志調攝。通過與患者交流,了解其生活狀態及情緒變化,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囑患者保持樂觀開朗心態,避免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2)起居調理。指導患者早睡早起,勞逸結合。教患者掌握適宜的運動方式及強度,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3)穴位按摩。取雙側足三里、三陰交、血海等穴位,每日按揉1次,每穴3\~5min 。囑患者可自行操作,以局部酸脹感為度。(4)中藥熏洗。取苦參、銀花、絲瓜絡各 30g ,蒼術、三七各 20g ,黃柏、草、生水蛭、地龍、川牛膝、當歸、狗脊各 15g ,水煎取汁,待溫后用于下肢熏洗,1次/d, 20min/ 次。(5)飲食調理。在常規飲食指導基礎上,根據患者證候特點給予個性化飲食方案,如胃熱熾盛證可選用玉女煎加減,氣陰虧虛證可選用七味白術散加減。
2組患者均干預6個月。
1.3 觀察指標
研究觀察指標如下:(1)血糖相關指標。干預前后,測定患者的FPG、 2h PG、 HbA1c 水平。(2)胰島素抵抗指標。干預前后,測定患者的FINS水平,并計算HOMA-IR。HOMA-IF 22.5。(3)臨床癥狀積分。干預前后,自擬癥狀積分表,對患者多飲、多食、多尿、乏力等癥狀進行評分,每項0~3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 χ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
2 結果
2.1 血糖指標
干預前,2組患者FPG、 2hPG 、 HbA1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干預后,2組患者FPG、 2hPG 、 HbAlc 水平明顯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1。
2.2胰島素抵抗指標
干預前,2組患者FINS、HOMA-I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干預后,2組患者FINS、HOMA-IR水平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2。
2.3 臨床癥狀積分
十預前,2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干預后,2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5) ,見表3。
3 討論
T2DM發病機制涉及遺傳、胰島素抵抗、胰島β 細胞功能障礙、炎癥等。炎癥因子可抑制胰島素信號傳導,誘導游離脂肪酸分泌,加重胰島素抵抗??刂蒲装Y,改善胰島素抵抗,可延緩T2DM進程,減少并發癥發生。中醫學將T2DM歸為“消渴”范疇,認為其病因多為嗜食肥甘、久坐少動、情志失調,進而導致陰虛熾熱,病久則氣陰兩傷或陰陽俱虛,或病久入絡,治療當以清熱潤燥、益氣養陰為主要原則。中醫辨證施護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8。
本研究中,在常規護理及飲食運動指導基礎上輔以中醫特色護理,可從情志、起居、飲食、穴位、外治等多方面調理患者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FPG、2h PG、 HbA1c 、FINS、HOMA-IR水平均優于對照組( Plt;0.05, ,提示聯合中醫護理可有效改善
T2DM患者血糖控制,減輕胰島素抵抗。分析原因,通過情志疏導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避免應激狀態影響內分泌;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起居作息、飲食調理,可提高機體整體功能,增強機體對糖的利用,有效控制血糖。
中醫護理強調順應自然規律,提倡早睡早起以保證充足睡眠;合理飲食,少食多餐,可減少應激反應,減輕高胰島素血癥對胰島 β 細胞的負擔。通過穴位按摩刺激體表反射區,可調節臟腑氣血,改善胰島素靶組織胰島素敏感性。中藥熏洗選用清熱除濕、活血化瘀之品,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為胰島素發揮作用提供良好環境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Plt;0.05) ,提示聯合中醫護理可有效緩解T2DM患者的臨床癥狀。中醫學認為,糖尿病屬“消渴”范疇,多因嗜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動、情志內傷,日久導致氣陰兩傷,熱盛傷津,肺、脾、腎三焦功能失調,終致消渴。中醫護理從整體出發,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如針對患者常見的口渴多飲,可予以養陰清熱之品,針對多食者,則予以健脾和胃之法。配合穴位按摩、中藥熏洗等外治法,可改善機體氣血運行,調理體質,標本兼顧,取得良好療效。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聯合飲食運動指導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減輕胰島素抵抗,緩解臨床癥狀,效果優于單純常規護理
參考文獻
[1]何小真,吳東春,張鳳瑩.個性化綜合飲食護理干預對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睡眠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4,22(10):152-154.
[2]孫小麗,吳玲佳,黃霞,等.耳穴貼壓聯合辨證飲食護理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2):140-142.
[3]顧盟盟,王文娟,郝佼芝.一體化飲食護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4,30(9):48-51.
[4]葉桂蘭,余靜.綜合護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效果評估[J].中國醫藥指南,2024,22(30):43-45.
[5]黃榮.中醫護理干預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4,22(20):148-151.
[6]余小玲,余慧珍,周麗娟.PDCA循環聯合階梯式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護理價值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24,22(12):130-132.
[7]林榕.以自我管理為導向的5A護理聯合人文關懷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實施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24,22(3):103-106.
[8]郭廷娜,常甜,趙倩倩,等.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功能、血糖控制和營養狀況的影響[J].海南醫學,2024,35(5):731-735.
[9]陳清.中醫特色護理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18):2635-2636.
(編輯:徐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