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課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課程與教學資源,然而近年來卻出現了“消失的課間”“靜悄悄的課間”“被監控的課間”等現象。如何把“課間”還給學生,讓靜悄悄的校園充滿生機與活力,彰顯童年生命的光彩?本文從空間理論的角度對課間管理的問題進行描述、分析,進而提出課間管理的優化策略,旨在打破靜默化管理困境,重構自由開放、富有生命力的課間生態。
一、課間管理問題的空間視角描述與分析
空間是人存在的基礎,身體無時無刻不處于特定的空間范疇內,并會受所處空間的影響。然而在探討學校課間管理的諸多問題時,空間性這一關鍵要素往往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列斐伏爾的“三維空間辯證理論”從現象學的角度出發,將空間劃分為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三個維度??臻g不僅僅是物質環境的布局,更是學生行為、情感與社交互動的載體。本文從物質空間、精神空間、社會空間三個維度對課間管理存在的現象與帶來的問題進行分析。
1.物質空間的壓縮導致學生身體束縛造的空間,一方面由硬件基礎設施組成,是開展課間活動的物質基礎,比如作為物質性空間而存在的教室、走廊、操場等;另一方面作為物質存在的教學主體與物質性空間的直接聯系還體現在其對空間的感知[2]
作為學生可以直接感知的物質空間,課間活動空間本應“包含著花草樹木等自然景象和體育館、運動場等人工配置”3],但在嚴格的課間管理下,學生身處封閉的四方教室或一眼望到頭的狹窄走廊,面對的是固定的課桌椅和講臺,以及不能逾越的室內外分界線。各種課間管理制度壓縮學生身體所處的空間,限制了學生的言語自由,在物質空間上直接剝奪了學生身體空間聯系外在空間的機會,忽略了教育空間筑造蘊含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之意。物質空間的壓縮一方面束縛學生的身體活動,導致學校教學空間的價值湮滅;另一方面抑制學生的語言自由,導致教學主體對空間的感知失聯。
物質空間的壓縮危害學生的身體發育。當前學校管理中普遍將課間簡化為上廁所和喝水的短暫間隙,通過“教室禁足令”“靜坐管理制”等舉措將學生禁錮于人均不足1.5平方米的座位網格內。這種以安全之物質空間指的是直接可感的、可以進行測量與改|名采取的過度約束措施限制了學生課間的身體活動范圍與運動可能性,形成“坐姿繭房”。走廊被異化為“紀律展示區”,操場淪為“景觀擺設區”,學生肢體活動范圍被嚴格限定在“課桌一走廊一洗手間”三點一線的狹小場域內。學生不能到戶外透氣,更不能到操場上玩耍,長時間的久坐和缺乏必要的活動不僅會導致他們肌肉僵硬、身體疲勞,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諸如視力下降、免疫力減弱等。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生活方式可能加劇學生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們壓抑、焦慮甚至抑郁。
物質空間的壓縮抑制學生的自由表達?!吧眢w是活生生意義的紐扣?!?梅洛龐蒂認為語言與身體和知覺緊密相關,語言是身體在空間中行動和交流的方式。當物質空間被過度壓縮時,學生的語言發展受到物理條件的限制。人是同時作為語言和身體存在的,課間對語言自由的剝奪讓學生的身體與物質性空間失聯,導致學生的身體與周圍的實體空間產生了疏離感,隔斷了他們對于所處空間的深刻感知與體驗。過度的管理可能會抑制學生的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扼殺他們好動的天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接受并順從,將自己原本應有的語言自由遺忘在了角落。狹小的空間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造力培養,致使他們難以獲得全面的知識和技能,阻礙了他們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2.精神空間的單一導致學生情感失落
精神空間指的是在物質空間基礎上構想的空間,一方面是指與知識、符號等相聯系的被概念化的空間,蘊含著特定的意識形態,比如學校規章制度、課程表等;另一方面是指個體在空間所形成的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構成的體驗空間,“涉及價值認同和情感安放”[5]。
“時間被隱藏在空間之中。\"時間是列斐伏爾空間本體論中一種不可或缺的隱喻式前提,時間是經驗到的“現在”,是親歷經驗的最本質的部分。課間是個體對時間體驗感知的親歷空間,也是一種情感歸依及身份認同的精神空間,每個學生在空間里所建構和體驗的是不同的世界,以此塑造自己的情感態度。但在嚴格的課間管理中,學生在精神空間層面不時受到壓抑,他們感受到的只有走廊文化墻上冰冷的管理制度、精細分割的課程表以及教師留下的枯燥的知識和作業。課間時間的隱去以及精神文化的缺失導致學生精神空間變得單一,不僅他們的多元化精神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被侵蝕了自我認知,還被剝奪了空間歸屬感。
精神空間的單一忽視學生的需求和認知。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學生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是最低層次的需要,也是最渴望滿足的需要。學生的課間時間被教師以各種原因與理由占據,往往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式行事,他們對教師隨意占用課間時間的行為習以為常,無法自由選擇課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他們失去了自我認知和身份認同,遺失了本該擁有的課間主體地位,完全將課間的自主權交付于教師。
精神空間的單一削弱學生的空間歸屬感。單一的課間一方面會約束學生的課間參與行為,當課間設置以統一性、規范性為導向時,制度化的時間切割與空間約束形成共謀,被精細分割的時間掌控著學生在學校空間中的運行軌跡,強迫學生犧牲課間休息,學生的參與意愿下降,他們更傾向于將課間活動視為一種義務而非享受;另一方面會湮滅學生的精神生活,在一個缺乏精神交流的空間中,學生難以尋求共鳴與理解,更難以找到與自己興趣、價值觀相契合的同伴群體,缺少進行自由互動的空間,以至于難以形成精神依托和歸屬感。學生既缺乏與志趣相投者的深度互動,又被迫在碎片化時空中進行程式化活動,最終形成“情感懸浮”與“歸屬真空”的精神困境。
3.社會空間的缺失導致學生交往受限
社會空間是指具有生命體驗的社會關系式空間,是個體在學校中通過交往形成的,作為一種社會交往關系的系統而存在,比如課間中的師生關系與生生關系。
空間具有社會性意義,學校是一個小社會,學生需要在學校里與人交往,從而促進個體社會化,學生在學校里不僅需要獲取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在社會中定位自我,這些社會技能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間等非正式學習時間的互動與交流。但被監控的課間阻礙了個體社會化,過度規訓的課間將學生變成了看守的對象,課間管理的強硬措施使得學生的社會空間缺失,人際關系逐漸疏離。
社會空間的缺失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交往,加劇了師生沖突。學校規定課間時段需有教師于教室內進行監管,致使學生的校園生活幾乎全程處于教師的直接監督之下,這樣的課間管理體現著一種普遍與個性的
師生沖突,因為教師是學校整體和普遍規范的代表,他給予學生必要的身體自由,釋放學生語言表達的活力。
們往往期望學生能夠遵守紀律,服從管理;而學生則是在個性上千差萬別的個人,他們渴望自由、獨立和個性發展[8。這種沖突在課間管理中可能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和對立,導致本應充滿歡聲笑語、活力四射的課間氛圍變得沉悶而壓抑,在此情境中學生們很難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和積極的心態去迎接下一節課的學習,長此以往,他們內心極易累積不滿與壓抑,對教師產生抵觸心理,進一步惡化師生關系,形成對立局面,這樣不僅嚴重削弱了教學效率,還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了潛在傷害。
社會空間的缺失制約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導致他們缺乏社會交往能力。許多學校的課間管理都要求由教師町班或派學生班委監管,這就造成了班委成員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對立,為構建和諧融洽、相互支持的伙伴情誼設置了障礙。教師以分配正義為原則、以學業和能力為依據的座位分布造成學生之間的人情冷漠,甚至排斥與羞辱,從而影響到學生之間的課間交往。以學業成績、能力水平、紀律互補為依據進行的座位分配,看似合理卻可能導致優勢學生對弱勢學生的鄙夷和蔑視。這就限制了學生同伴之間的正常交流,導致他們難以建立起親密和諧的人際關系,競爭性和排他性被凸顯。
二、空間視角下的課間管理優化策略
教育部頒布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規定:“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盵教育部還發文強調了學生的課間活動:“確保中小學生課間正?;顒?。中小學校安排課間休息有利于學生調節情緒、放松身心、增強體質和防控近視?!苯逃罱K是指向人的,任何學校的管理制度都不應是呆板的、僵化的,課間管理不僅僅是時間的分配與活動的組織,更是空間的有效利用與氛圍的營造。下文基于促進學生的身體自由、精神豐富、社會交往,從拓展物質空間、豐富精神空間、優化社會空間三方面討論改善學生課間管理的策略。
1.拓展物質空間,鼓勵學生活動
物盡其所用才有價值,空間沒有主體的參與就會失去其意義。學校教育空間作為公共空間,是供全體師生使用的物質空間,這就要求從學生立場出發充分利用學校的物理空間,拓展活動空間,打破空間壁壘,
(1)合理拓展室外活動空間
校園空間的建設不應僅僅局限于滿足學生的基本運動和生活需求,而應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發潛能的重要場所。為此,學校應積極規劃并創建多樣化的功能區域,以滿足學生不同層面的需求,比如建設靜謐的休息區域供學生沉思冥想、建設開放的交流區域讓學生暢所欲言、建設充滿活力的活動區域讓學生們盡情奔跑嬉戲、建設富有文化與生機的景觀區域引導學生感悟自然之美。鼓勵學生到室外活動,不僅有助于他們呼吸新鮮空氣、鍛煉身體,還能增強同學間的互動和增加其友誼,為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奠定基礎。若室外空間有限,可以在僅有的空間基礎上進行創意性的設計與規劃,如在不同場所的地面印制世界地圖、數學符號迷宮、歷史時間軸等,學生通過跳躍、奔跑完成知識闖關任務,以此打造學科漫游長廊,這些元素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更將知識巧妙地融入其中。
(2)合理安排室內空間布局
校園室內空間布局亦需強調創新性設計,旨在打破傳統封閉教室的固有模式,從而塑造出一個開放包容、活力四溢的教學環境。通過空間的功能折疊,實現同一空間在不同時段靈活地承載多樣化的功能,提升空間的利用效率與實用性。例如樓梯可以既是通行空間又是數學學習區,這種空間功能的靈活轉換體現了對空間潛力的深度挖掘與高效利用,為校園空間的設計與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啟示;在教室、走廊等教學空間設置無主題區域,將其轉變為多功能展示區或互動學習平臺,鼓勵學生自由進行個性化裝飾與創作,開拓學生自由建設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建設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小天地;調整教室座位排布,設置可移動桌椅,通過更新座位分配或改變座位排列方式,打破傳統的“秧田式”布局,嘗試采用圓形、馬蹄形、小組式等座位排列方式開展更廣泛的言語和非言語溝通,允許學生在課間自由重組小組,這樣的座位布局鼓勵師生面對面交流,增強了團隊合作和互動學習的效果,同時也讓教室氛圍變得更加生動和包容。
(3)保障學生課間活動安全
安全是校園生活的基石,也是課間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校園設施的安全性和完好性直接關系到學生課間活動的安全和質量,這包括但不限于運動器材的穩固性、游戲區域的防滑處理、樓梯走廊的照明與無障礙設計,以及緊急疏散通道的暢通無阻。除此之外,學校還應定期對校園設施進行維護和更新,避免潛在的安全隱患,例如對于老舊的運動器材,應及時更新換代,確保其符合最新的安全標準;對于地面材料,應選用耐磨、防滑的材料,以減少學生在奔跑中滑倒的風險;在危險處安裝防撞條,可以引人“風險分級管理”體系,師生共同承擔課間安全監督員,按風險等級標注區域,區分高風險與低風險的活動,前者由教師引領,后者允許學生自主進行,確保課間活動的秩序與安全。只有當學生們信任校園環境的安全性時,他們才能無拘無束地奔跑、嬉戲,享受自由的快樂。
2.豐富精神空間,激勵學生參與
學生通過體驗來獲得對所處空間承載的情感、態度等精神寄托的理解。課間空間的豐富不僅意味著學生身體的自由和安全,更意味著學生精神和情感的釋放,筑造體驗的精神空間的前提是保證學生擁有充足的課間時間,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保證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體驗,從而增強自我認同。
(1)優化課間時間安排
時間和空間共同構成了人類實踐的兩個基本維度,不僅要拓寬學生與外部空間互動的范圍,還要確保學生享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課間活動。其一,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不拖堂、不提前上課,處理好課上與課下的關系,確保學生擁有完整的課間時間。實行“零拖堂承諾制”,教師超時需向班級申請并經學生表決。其二,適當延長課間活動時間并合理調整預備鈴時間,可借鑒“十五分鐘課間”或“大小課穿插進行”的措施,預備鈴不宜過早,要讓學生在課間結束時有序地返回教室,不能強迫學生在預備鈴后落座??赏菩小?10+5 ,彈性課間:前10分鐘自由活動,后5分鐘漸進收心(播放自然白噪音、提供冥想指導音頻),實現生理放松與心理過渡的雙重目標。其三,課程表“留白”的不僅是時間,還應包括空間,將課程表的“留白”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課間休息生活,不無故占用,鼓勵學生自由參與到課間校園活動中。
(2)滿足學生需求和認知
豐富學生精神文化生活,并非每個課間都要強制學生去室外活動,關鍵在于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回應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增強學生課間主導者的身份認知。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挑選適合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區域,避免給學生活動劃定固定的范圍,讓學生享受平等空間權益。比如組建多種興趣社團,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體驗不同社團,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選擇,提供多元化的選擇機會。另一方面,學生要通過自我管理,充分認識到自己也是課間空間管理的主體,擁有課間活動的支配權。比如,鼓勵學生自主策劃與組織課間活動,參與空間改造方案征集,優秀提案納入學校年度預算,讓學生在實踐中既能夠提升參與課間管理的積極性,還能增強對自我價值的認知。為了滿足學生更高層次的需求,可以引人正面的激勵機制,表彰在課間展現出良好行為或積極貢獻的學生。比如,設立課間活動之星、優秀社團等榮譽獎項,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3)建立學生情感歸屬
學生的情感歸屬與認同是維系課間活動順利、持續開展的重要內在力量,課間精神空間要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庇護、情感得到滿足,破除附加于學生身上的壓抑沉重的規則,給予他們人文關懷和情感庇護??梢跃牟贾梦幕呃龋谧呃冉淌椅幕瘜谥杏谜n間安全與課間游戲娛樂的相關內容取代紀律制度條例,以輕松愉快的氛圍取代嚴肅緊張的管理,比如將傳統紀律標語替換為“課間記憶墻”,展示學生游戲瞬間攝影、手繪課間地圖等具象化作品,構建視覺化的情感敘事場域;可以用師生共同制定的課間紀律取代強制學生遵守學校制定的管理規則,積極聽取學生的建議,讓制度在課間民主運作,學生的參與感使得他們有責任共同保障課間活動的有序進行;可以定期邀請心理咨詢師或心理社團成員開展心理健康小講座,旨在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情緒管理技巧,深化自我認知,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
3.優化社會空間,促進學生交往
課間社會空間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發展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建立起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課間的實踐價值不僅在于學生之間個體經驗世界的此在交互,還在于師生主體在課間日常生活中的共在共生,促進社會空間中的平等交往。游戲是學生最重要的活動內容之一,游戲與課間的融合有利于促進師生、生生交往。
(1)進行情感溝通,增加師生互動
課間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和諧、積極的指導關系。首先,教師要從觀念上認同、重視學生的課間活
動,這種觀念的轉變促使教師從被動旁觀轉變為主動|之場”,使學生在踢鍵子、滾鐵環等傳統游戲中感受超參與,成為學生課間活動的積極引導者和陪伴者,還應越時空的文化血脈。
以包容理解的心態接納學生,走進他們的世界。其次,教師要從行為上積極參與學生課間的各項活動,尊重學生:一方面,通過設置“課間聊天角”或“問題箱”的方式,讓學生有機會與老師一對一或以小組形式交流,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私密的情感表達空間,教師應耐心傾聽并給予學生鼓勵和建議,與他們進行生活情感的心靈交流;另一方面,通過師生游戲的方式,為學生設計一系列簡單有趣、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點的體育比賽、藝術創作或科學小實驗等活動,化身為與學生并肩作戰的伙伴,并給予他們指導和支持。
(2)設置多人游戲,促進生生交往
課間中的生生關系應該是親密、信任、合作的伙伴關系。有研究表明,高質量的課間活動既可以增加青少年的適應性、社交技能、功能性溝通,還能降低欺凌水平[2]??梢栽谡n間游戲活動中多設置一些團隊合作或雙人游戲,讓學生們相互支持、分工合作。同時,公平參與的理念及其規則設計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課間參與和體驗也受學生之間互動關系的影響,因此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游戲,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視或排斥,是維護學生課間參與和體驗公平性的基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行設計課間游戲,增強他們的參與意愿,引導他們構建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的平等關系,保障各類特質學生的參與權益,破解“強者主導”困境,讓學生自主、自覺地參與到平等互助的交往活動中。
(3)家校社齊協作,共筑和諧課間
在構建和諧課間的過程中,家、校、社三方須共同為學生的課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教師是學生情感與行為的引導者,可以通過定期召開班會或小組討論的形式,鼓勵學生分享課間活動中的趣事或是遇到的挑戰,師生共同探討解決方案。這樣的互動不僅加深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也讓學生感受到了自己的聲音被重視,定期舉辦“家長安全體驗日”或實現“課間安全可視化”活動,邀請家長參與課間巡查,不僅加深了家長對學校課間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解與支持,更能促使家校雙方在相互理解與尊重中共同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與社區合作開設“課間工作坊”,引入非遺項目等傳統藝術與游戲等趣味活動。社區資源的引入并非簡單的空間借用,而應成為聯結代際經驗的“記憶
課間不僅是時間的“間隙”,更是幾童生命成長的“意義空間”。學生旺盛的生命力是無法遏制的,健康的課間生活應該是多姿多彩、充滿生機的??臻g理論有助于探究學生在課間活動空間中被忽視的問題,并在三維空間里優化課間管理的策略,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自由、開放、充滿活力的課間環境,把課間使用權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2025-03-07].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王嘉毅,馬飛.教學空間的歷史因緣、本質屬性及發展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06):57-64.
[3] 戶艷茹.空間正義視域下“課間圈養”的倫理學審思[].當代教育科學,2024(03):30-37.
[4]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00.
[5]和學新,張迪.學校教學空間對學生身體樣態的影響及其優化[J].課程·教材·教法,2024,44(04):66-72.
[6]
[7]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M].劉懷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140,141.
[8]陳振中.重新審視師生沖突——一種社會學分析[J].教育評論,2000(02):40-42.
[9] 鐘程.復合正義視角下的教室座位編排研究——基于學生座位體驗的考察[J].當代教育科學,2021(07):81-89.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EB/OL].(2021-06-01) [2024-12-12].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zhengce/guizhang/202112/t20211206_584982.html.
[11]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關于開展第8個全國近視防控宣傳教育月活動的通知[EB/OL].(2024-03-04) [2024-12-12].https: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3/content_6939819.html.
[12]張新宇,徐慧瓊,萬宇輝,等.課間活動對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生,2022,43 (11) : 1750-1754+1760.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