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墨家的“重利”仁學

2025-07-29 00:00:00張培高孫任哲
關鍵詞:仁人墨家仁者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仁學發展史(多卷本)\"(19ZDA024)的階段性成果。

墨子言自己有“兼愛\"等十大主張,又加上《孟子》有“墨子兼愛”①之語,所以后人多以“兼愛”作為墨家的思想核心②。此外,對于墨家的核心思想,目前還有三種看法:第一種以“天志”為核心,以郭沫若為代表;第二種以“尚同\"為核心,以楊俊光等為代表;第三種以“利天下\"為核心,或者以“義\"或“仁義\"為核心,前者以黃世瑞等為代表,后者以唐君毅、李漁叔、孫中原、蓋立濤等為代表③。不過,以“兼愛”作為墨家思想核心的觀點影響更為深遠。但是,統觀墨家的思想可知,“兼愛”在十大主張中固然具有統領性的作用,但“仁義”才是墨家整體思想的核心,而“兼愛”只是“仁義\"的實際內容。該論雖在學界已有論述,但要么未與修身聯系起來④,要么認為仁義是矛盾的③,要么未作深入分析⑥,故仍有探討的必要。此外,學界對“兼愛”與“仁愛”之異同亦有不同的看法。整體來看,雖然清以前也有學者主張儒墨兩家互補,但多數學者都在強調兩者多方面的區別,尤其是仁愛與兼愛的不同 ① 。不過,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傾向于強調兩者的互補。有些學者甚至走得更遠,認為墨家與儒家一樣也是主張“愛有差等\"的。就前者而言,如向世陵認為,孟子也有“容納兼愛思想的一面”②;陳來指出,孟子把兩家的對立推到了最大程度,而漢以后越來越多儒者納人了“兼愛”的內容 ③ ;李存山認為,儒墨兩家也有共同之處,都是主張愛人的④。以后者論,他們認為墨家的主張不是“愛無差等”,而是也有“差等”的。他們的關鍵論點是,墨子本就是講差等的,只是反對“親親”之私意而已 ⑤ 或者說,墨家是在“不虧人”之底線基礎上主張有差之愛的③。如此一來,新的問題便產生了,若兩家都主張“愛有差等”,那還有根本區別嗎?若有,區別又在何處?與之相關的是,孟子是否故意地把兩家推向了對立,以及墨家的宗旨到底是什么?總之,本文探討學界關切的兩個基本問題:第一,墨家的主旨是什么?如果說墨家的核心主旨也是仁義,那么在墨家那里,仁與義之間的關系如何,與儒家的仁義區別何在?第二,墨家所主張的“愛\"的性質或方式是什么,是否和儒家一樣也是“愛有差等”的?若是,那兩家的區別又何在?

“利愛”:仁義的內涵

先秦古籍常以“孔墨\"并稱,如《呂氏春秋》有“孔、墨之弟子…皆以仁義之術教導于天下”③之語,這表明在先秦人的眼中,儒墨兩家的核心思想實無太大的差別。這一判定至今依然成立。從思想淵源上說,孔子以“愛\"釋“仁\"雖是對前人思想的繼承,因為驪姬就已引用“愛親之謂仁”③之語;但他以“愛人\"釋“仁\"不僅拓展了以“愛親\"釋“仁\"的范圍,而且以“仁”代替“禮\"作為最重要范疇③,由此“仁學\"才真正得以建立。而墨子則作了更進一步的推進:不只是“仁義\"并提,而且以“愛人\"完全取代“愛親\"來釋“仁”,與此同時,還對“仁義”之內涵作了邏輯的證明。

第一,對“仁\"的界定,現存的《經上》與《經下》之記載略有不同。《經上》云“仁,體愛也”@,而《經說下》則無“體\"字(《經下》,543)。對此,學界有較大的爭議。一者認為衍字?,一者認為非衍字,其意或是體愛為仁愛、與兼愛有根本不同,或是體愛為若己之愛。后兩種觀點都不能成立。首先,若說墨子認為“仁”只是“體愛\"部分人,那么則與“愛人,待周愛人,而后為愛人”(《小取》,644)等言論相矛盾。其次,因《經說下》以“愛利\"釋“仁義”,故說“體\"字非衍,其實,《經說下》如此的目的在于論證仁義皆出自“內在\"要求,而非外在的工具,這與《經上》“愛民者,非為用民也,不若愛馬者”(《經上》,469)之論類似。故綜合而言,本文認同“體”為衍字。以“愛\"釋“仁”,這與儒家一致。不過,兩家也有諸多的不同:其一,墨家對“愛\"的對象運用了多種邏輯方法進行論證;其二,墨家切斷了“愛親\"與“愛人\"的密切聯系。

在對象上,墨家首先從整體與部分的邏輯關系上論證了“仁愛\"對象的整體性。上文說的“愛民\"即指“周愛人”。“周\"是指“全體”,與“兼”之意同。墨子云:“體,分于兼也。”(《經上》,468)“兼”是“整體\"或“全體”,而“體\"則只是“部分”。由此可知,仁即愛,準確地說,仁即兼愛。據此,墨學還把“罪人”從整體中剝離出來:“愛之相若,擇而殺其一人,其類在坑下之鼠。”(《大取》,616)如此,在區別“殺\"與“誅”的基礎上就維護了“愛”的整體性。

其次,墨家運用了歸謬式的類比推論證明了“仁愛\"對象的普遍性。墨子認為,如果每一個人都相信巫馬子“殺人利我\"的觀點,那么必然會出現一個前提與結果的悖論。這也就反證了要避免自己及家人受到傷害,只有走“仁愛\"之路(《耕柱》,660)。

墨家以“愛民”“周”“兼\"來釋“仁”,實與孟子的“仁民” ① 無別,最終都是要平等地愛天下所有人。由此可知,是否“兼愛”(或仁愛)不能作為區別兩家的依據。其實,“兼愛\"以及相近的“博愛”“廣愛\"等術語,在荀子及其以后的儒家著作中已是常見之語②。從這個意義上看,強調兩者之同或互補的論文(如李存山、向世陵、陳來等)是可以成立的。但兩家關鍵的區別不在此,而在他處。

“仁\"是愛天下所有人,必然包括了愛自己的父母。而“愛親”是“仁”的始源義,儒家對此加以繼承,如孟子“親親,仁也”③。“愛親\"即是“孝”,表面上儒墨都講父慈子孝(《兼愛下》,180),但其實兩家有根本不同的看法。儒家認為“愛人”是“愛親”的拓展,如孟子說“親親而仁民”④,而墨家則贊同“愛無厚薄”(《大取》,613),即視他親為己親,并認為儒家“親親\"實為自私之舉,“有厚薄而毋倫列之興利,為己\"(《大取》,612)。換言之,墨家認為,真正的“孝\"能夠超越狹隘的“親親”而達到無私平等的大愛。由此可知,儒墨的一個重大不同不在于是否講“仁孝”,也不在于是否主張平等之愛,而在于是否延續了以“親\"釋“仁\"之論。

第二,在“義\"上,墨子以“利\"釋之(《經上》,469)。這與儒家有很大不同。因為“義\"是正義、公義或合理,所以能夠通行天下,故孟子有“惟義所在”③之語。此含義在《墨子》中也較為多見,如“不義不富\"之“義\"等(《尚賢上》,66)。此“義\"是僅次于“仁\"的。不僅如此,墨子有時還認為仁、義無別,如“義人在上…萬民被其大利\"(《非命上》,402)與“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愛下》,175)之說并無實質區別,因此“義人\"即為“仁人”。這與儒家也是一致的。

但相對而言,以“利\"釋“義\"才是墨家的主張。在內容上,雖從“有道者勸以教人”(《尚賢下》,98)可知,“利”也包括了精神層面,然從《非樂》、《節用》、《節葬》《尚賢》等文推知,“利”之主要內容為物質利益。而物質利益有大小之分,所以當兩者發生沖突時,墨家便主張利益的最大化。然又因其“利”為“公利”,故此最大化原則必然主張“損已利人”,哪怕是“殺己以存天下”(《大取》,611)也在所不惜。這其實也是“仁,愛也\"應有之義。不過,依此原則,這也意味著當“仁”“孝\"沖突時,必然是采取犧牲“孝”而成全“仁”。這其實就是孟子所批評墨者夷之“二本\"的根本原因。關于“二本”,自古及今有許多解釋,由此產生了不少爭議⑥,但其本義還是比較清楚的,即厚葬自己父母與其所信仰的薄葬主張產生了矛盾③。這其實是“仁”“孝”之間的矛盾。

墨家的“殺己以存天下\"之論與儒家“舍生取義”③之主張有一致之處,因為“取義”也是一種“利”。但儒家不僅把義、利分開講,而且也不太注重物質利益,著重強調的是行為需合仁義。相應地,在孝上,儒墨雖皆主張“孝養”,但儒家更加看重精神層面的內容,如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不敬,何以別乎?”③而墨家則不僅以“利\"釋“孝”(《經上》,470),而且以“物質\"作為“利\"之主要內容。

由上可知,關于仁義的內涵,儒墨兩家的主張,其同在于:皆以“泛愛\"或“兼愛”(“兼”為整體、普遍義)來界定“仁”。其異在于:是否以“利”釋“義”。換言之,在墨家,仁義之間的主要關系為:“仁”必須通過“義”來實現,即仁是目的,義是手段。所以說,儒墨兩家的又一個關鍵區別,不在于是否講仁義,而在于是否以“利”來解釋仁義。

二“兼愛”:實現天下仁義的根本舉措

學界主流之所以會以“兼愛”作為墨家的核心思想,除了受《孟子》的影響外,更為關鍵的原因在于墨子以“兼\"易“別\"作為拯救天下動亂的根本。其他的舉措如“非攻”、“非樂”“節用\"等皆出于此①。從表面上看,這一觀點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墨子對社會動亂、戰爭頻發痛心疾首,“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則此天下之害也”,并進而認為,導致這一社會慘劇的重要原因是“不相愛”。“不相愛”即自愛、自私。問題在于“不相愛”是根本原因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與“不仁義\"相比,這只是表面或淺層的原因,而前者才是深層次的關鍵原因,所以墨子會緊接著說:“是以仁者非之。”(《兼愛中》,158—159)“仁者非之\"不僅表明“不相愛”是對“仁義\"的根本違背,而且表明依靠“仁義”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不過,從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上說,“非之”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舉措,因為批評某一現象或理論只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所以墨子認為“除之\"才是“仁者\"的根本義務與使命,即“仁人之事者,必…除天下之害”《兼愛下》,175)。“必\"字充分說明“興利除害\"是“仁者”的根本任務。了然于此,那么便可理解,墨子為何在《兼愛》《非攻》《天志》等文中反復提及“欲為仁義”了。因為這是墨子的最高理想與目標。

那如何“欲為仁義”呢?墨子認為根本途徑自然要從除“自愛”入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視人之國,若視其國…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兼愛中》,159)此“兼\"除了“整體、普遍”義外,還有“交互”或“相互”之義,故“兼相愛、交相利\"之語表明“兼愛”之實際內容不只是“愛”天下人及人人互愛,還包括了“利”天下人及人人互利。這完全符合墨家對“仁義”的界定。其實現的方法為“視人如己”。盡管從面上看,“兼愛”是祛除“自愛”的關鍵舉措,但相對“仁義”來說,還是次一等的。一是因為這屬于“仁者譽之\"的范圍,即這一根本途徑需經“仁者\"的審視。二是因為當時的人也認為“兼愛\"從屬于“仁義”,故有“兼即仁矣、義矣”(《兼愛下》,178)之論。

既然“兼愛”是“仁者\"實現天下仁義的關鍵手段,但如果這一方法不具有可行性,那么最終只能淪為理念而不能付諸實踐。為此,墨子從理論、史實分析兩個方面進行了證明。

在理論分析上,墨子通過“兼士”、“別士”之假設,證明了這兩種人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完全相反的,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的只能是“兼士”。“兼士\"是愛人如己的,而“別士\"則只是愛己損人的。如果他們都言行一致,那么在需托付家人時,任何人都不會指望“別士”。因為只有“兼士\"才可能把他的家人照顧好,正所謂“必寄托之于兼之有是也”(《兼愛下》,177)。順便指出,從文字上看,墨子在有些地方確實也肯定“別\"或“差等”,如“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里”(《非命上》,402)。若僅就文字說,與儒者之言無別。然而若考慮其前提,就會發現,這些和諧關系的實現是以兼愛為基礎的。所以,在《兼愛下》中,墨子雖認為“兼愛\"與“孝\"本不沖突,但這一結果是以己先愛他親,然后他人愛己親的方式實現的。因此,墨子以“兼”易“別\"首先要“易”的便是儒家所說的“孝”(即“有差”)。

在史實分析上,墨子通過舉堯、舜等圣王之事跡,以證明“兼愛”的現實可行性。如墨子在引用武王之“雖有周親,不若仁人,萬方有罪,維予一人\"之語后說:“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兼愛中》,161)墨子引用此語,既要表明姜尚等“仁人\"是輔助武王行“兼\"的主要力量,又要說明“兼愛\"實為“圣王之道”,依此而行,必能帶來“君惠臣忠”、“父慈子孝\"的“萬民之大利\"的社會效果(《兼愛下》,180—181)。

除“兼愛\"外,墨子還有“非攻”、“非命”、“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若按傳統主流的看法,這些主張皆屬于“兼愛\"的具體展開,自然也都是“仁人\"實現天下仁義的具體途徑。其實,直接從“仁義”與它們的關系來看,結論也是一致的。

第一,墨子主張“非攻\"的根本原因在于“攻\"不符合“仁義”,“至殺不辜人也…茍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非攻上》,198)。墨子進而認為,士人對于盜竊果蔬、家禽、牲畜以及殺人的行為都進行了嚴厲譴責,但對于盜竊、攻打他國的行為卻不僅不遣責反而贊美,根本原因在于不懂仁義之實而以名為實。實際上,攻打別國相對于殺人、偷盜財物來說,那才是最大的不仁義。而“仁人\"則是主張和平的,即“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國之說,一天下之和…利人多,功故又大”(《非攻下》,218)。所以說,“非攻\"也是“仁人\"實現天下“仁義\"的一個途徑:“今欲為仁義…故當若非攻之為說。”(《非攻下》,222)不過,墨子并非反對所有的戰爭,對于不仁義的君主和國家,故有“非所謂攻,而謂誅”(《非攻下》,220)之語。

第二,在“非命”上,墨子極力反對儒家的“執命”之說。墨子所理解的“命”是指“強命”。在此論視域下,任何人的努力都變得毫無意義,這既不利于國家的治理又不利于百姓的生產,因此,墨子認為“執命論”必然是不仁義的,因為“執有命者不仁…今用執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非命上》,400一401)。

第三,在“非樂”上,墨子說:“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耳之所樂…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非樂上》,380)“仁人\"的目的為“欲為仁義”,而“樂\"卻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產與國家的治理,這必然也違背了“仁義”,故“仁者弗為”。

第四,在“節用”上,墨子認為“節用”的實質是:“‘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民利者,圣王弗為。”①此是奉行最簡與最優的原則,即只保留必要的、祛除一切多余的。“節葬”是“節用”的具體運用。在“三代圣王既沒,天下失義\"后,社會上掀起了關于“厚葬久喪”是否仁義的爭論。墨子認為,若不利天下之人,那么“厚葬久喪\"必是“非仁非義”的,“仁者”必“將求除之…而使民非之,終身勿為”(《節葬》,263)。換言之,“節葬”(薄葬短喪)也是“仁者\"實現天下仁義的舉措:“欲為仁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節葬下》,267—268)

由上可知,不管從“兼愛\"之整體上說,還是從“兼愛”之具體內容上說,“兼愛”就是“仁者”實現天下仁義的措施,“兼愛\"其他的具體內容亦如是。

三“仁人”:實現天下仁義的主體

固然墨子的“兼愛”“非攻\"等主張是實現“欲為仁義\"的舉措,但它們要產生真正的作用必須有可靠的主體。這一主體墨子稱之為“賢人\"或“仁人”。不過,因為天下之大、人民之眾,一個“賢人”是不可能治理得過來的,所以必然需要諸多“賢人”,正所謂“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不可一二而明知”(《尚同上》,109)。那如何培養、推舉及安頓賢能呢?對此,墨子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

第一,作為“賢人\"不只是有“術”、“辯”之能,更要有仁義之德行:“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論,博乎道術者乎!\"(《尚賢上》,66)由“德、辯、術\"之排序可知,“德\"在三者中具有優先性,且據《尚賢》“仁人\"及《所染》“好仁義”之語可判斷,“德\"之主要內容為“仁義”。由此,墨子所期待的“賢人\"就是“仁人”。

第二,國家的政策要以“義”作為指南。墨子說:“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國家一旦施行此舉,必將產生大規模的示范性效應,由上及下、由近及遠,“皆競為義”(《尚賢上》,66一67)。如此,國家便為培養大量的“義人\"(即“仁人\"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三,在擇賢上必須堅持平等原則。不論何人,只要有德行和能力就加以推舉,否則就給予貶斥,即“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尚賢上》,67)。因為擇人的標準在于是否賢德,如此就能真正選擇出國家需要的且能夠“欲為仁義\"的賢才來。墨子還認為,因為賢士有德有能,又加上盡職盡責,故而在治理國家上能取得顯著成效(《尚賢中》,75)。正因如此,墨子認為“尚賢\"也是實現“仁義\"的重要措施,“欲為仁義……故尚賢之為說,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賢下》,99)。

既然“仁人\"是實現天下仁義的主體,那么如何使士人、民眾成為“仁人\"呢?對此,墨子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一方面,主體通過自覺的修養而擁有“仁義\"的品質。墨子說:“必去六辟…必為圣人。必去喜…去愛,而用仁義。”②此句中的“六辟\"有不同的解釋。清末學者俞樾、曹耀湘認為“六辟”就是下文的“六情”。吳毓江受此影響而把“必去六辟”放在了“必去喜”之前。不過,他仍然表示懷疑,因為墨子有“以愛釋仁”的說法,所以“去愛\"之說與之矛盾③。但其實,“六辟\"四字放在首句仍可解,此“辟\"即為“僻”④。主體能夠自覺去掉六種邪僻的行為,并持之以恒地修養,如此就能成為圣人,進而成仁、行仁。

通過上述的方法,固然可以養成“仁義”的品質,但墨子認為這是不夠的,還得講“權變”,因為要真正達到“仁”是很困難的。墨子在與弟子的論辯中,指出了這點。楚平王的孫子白公勝發動叛亂成功,挾持楚平王的兒子王子閭,并讓其做楚王,但王子閭直接拒絕了,其理由是:“殺我親,而喜我以楚國。我得天下而不義,不為也,又況于楚國乎?”對此,墨子弟子孟山認為王子閭至死不當君主的“義\"舉完全屬于“仁”的,然而墨子卻不贊同,原因在于他不講權變,“若以王為無道,則何故不受而治也?若以白公為不義,何故不受王,誅白公然而反王?故曰:難則難矣,然而未仁也”(《魯問》,738一739)。如果楚惠王是無道昏君,那么白公誅之屬于正當的行為,因此,王子閭可成為楚王來治理國家。如果楚惠王不是昏君,那么白公殺王的行為就是不義,所以王子閭完全可以誅白公而后為王,進而治理國家。換言之,不管白公叛亂是否正義,楚王被殺后,王子閭因心持有道義故而可誅殺白公勝為楚王,從而治理天下,如此,才可稱得上“仁”。由此也可見,“仁\"比“義\"的層次還高。

另一方面,民眾通過“仁人\"教化而擁有“仁義”的品質。墨子認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之所不欲者何也?曰:疾病禍崇也。”(《天志中》,304)因此,品行的善惡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好壞有密切關系。墨子認為,在仁人的影響與教化下,無論是國君還是普通人都能成為“仁人”,進而治好國、利好家。他說:“舜染于許由、伯陽…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所染》,16一17)因其把傅說放在段干木、禽滑厘之后,所以有人認為“士亦有染\"段的文字是后竄人的①,但從文字、文義及《呂氏春秋》所載來看,這些文字定屬于《墨子》原文,“傅說\"應為“吳起”、“許范”“田擊”某一人之誤②。在墨子看來,普通士人與堯舜等人一樣,在“仁義顯人\"的教化下,也能夠達到修身、治國的目的。

如果“仁人\"之間對治理國家有不同的理解,一人一策,那么,這不僅不能實現“仁義\"的目標,反而會造成天下的大亂,“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尚同上》,109)。對此問題,墨子提出了“尚同\"的解決良方。有學者據此及“尚同為政之本,而治國之要也”(《尚同下》,142)之論而認為“尚同\"乃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與宗旨③。這一觀點表面上看,似乎有理。因為如果意見的統一就意味著政權的統一,那么依此就可以避免戰爭的發生,進而實現天下的太平,所以,墨子首先是一個政治家而不是倫理家。但更關鍵的是要追問導致出現意見不統一的原因及“尚同\"的主體歸屬。對于前者,完全可以說眾人之所以意見不統一,乃在于個體皆無兼愛的精神,所以“尚同”仍歸屬在“兼愛”之中。而對于后者,墨子不僅明確認為只有“仁人\"才可以成為主體,而且認為“仁人”具有特殊的指向。在墨子的時代,“天下\"的治理采用四級管理制(天子一國一鄉一里)(《尚同上》,109一110),相應地,墨子認為上一級的最高負責人是下一級政令的裁判。這里其實蘊含了一個關鍵而致命的風險,不論是上一級還是下一級的長官,如果是一個品行不端的人,那么政令的制定、發布、執行及裁斷,每一個環節都極可能出現問題。為了避免風險的出現,墨子認為每一級長官必須確保都具有“仁義”的品質,故提出了“里長者,里之仁人”,“鄉長者,鄉之仁人”,“國君者,國之仁人\"(《尚同上》,110)的說法。由此而論,“天子”自然是“天下之仁人”,故“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尚同中》,118)。依此,有學者認為“天子”乃是最高的裁斷者,是后來皇權主義的最早表述④,但其實,這并未脫離儒家“王道政治\"的范圍,因為“仁”才是決定成為“天子\"的關鍵。盡管墨子反對儒家的“禮樂”,但在此點上仍受孔子的影響,正所謂“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③。

既然“仁人\"是實現天下仁義的主體,那么盡可能地宣傳與塑造“重仁義\"的社會環境以及盡可能地對士人、民眾進行“仁義”教化就是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此,墨子有清楚的認識。面對農家派吳慮的“義耳義耳,焉用言之哉\"的質疑與批評,墨子作了義正詞嚴的反駁。在他看來,一個人的耕種遠不如教大家耕種的收獲大,一個戰士的進攻遠不如眾戰士一齊進攻的效果好,于是:“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義,而教天下以義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進于義,則吾義豈不益進哉?”(《魯問》,736一737)“教天下以義”就是既要讓天下之人認識到“仁義\"是實現“天下之利\"的關鍵,又要對民眾進行“仁義\"的普遍教化。

四 “天志”:仁人實現天下仁義的保障

在墨子“尚同于仁人\"的主張中,“天子”是現實生活中政令或意見的最后裁斷者。不過,此處還蘊含著比“一人一義\"更為可怕的風險,即當下一級“仁人\"出現問題后,上一級“仁人\"可出面解決,但如果現實掌握最高裁斷權力的“天子\"也出現了問題,那該怎么辦呢?對此,墨子說:“天下既尚同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則天災將猶未止也。”(《尚同中》,118)換言之,“天子”之“仁”由“天\"來加以保證。由此,學界有一些學者認為,“天志”才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若從理想層面來看,墨子所設定的“天\"確實擁有最高權力,似乎可認為“天”乃是社會和諧秩序的根本保證。但此處的問題卻在于何以能保證“天”一定不會出問題呢?對此,墨子為“天”設定了道德的屬性,認為“天”是“仁義”的。

第一,天具有大公無私的品德。墨子說:“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法儀》,30)“不德”(不夸耀功勞)其實也是一種“無私”,而且此品德是恒久不衰的,故是“仁義”的,可作為現實“仁義”之源。

第二,天是深愛民眾的。墨子說:“以歷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為王公侯伯,以臨司民之善否,使之賞賢而罰暴。”(《天志中》,305)天從自然與社會等方面,為百姓謀利。由此可知,天也是仁義的。

第三,天是希望天下安寧祥和的。墨子認為,如果要考察現實“仁義\"之源,必須知曉“天意”,“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天志中》,303)。而其“意\"在于:“天欲義而惡不義。”(《天志上》,293)“欲”“惡”表明“仁義\"比之還要高,否則就用不著刻意追求了。對于天來說,最先的希望是天下太平;而后是民眾互助、共享與互教以及上下各司其職。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天志中》,303)。由此可知,天亦是仁義的。

第四,天具有賞善罰惡的意志與權力,賞罰依據在于是否合乎仁義。墨子把政治分為“義政\"與“力政\"兩種。前者是“仁義\"的,“凡從事此者,圣知也,仁義也”。后者則是“不仁不義\"的(《天志下》,321)。前者因“仁義”而得賞,后者因不“仁義\"而受罰,不僅性命不保,而且遺臭萬年,“此非仁也,非義也,憎人賊人…得天之罰者……傳遺后世子孫”(《天志中》,306)。正是如此,墨子提出“義果自天出也”(《天志下》,319)之說。不過,此語不能籠統地理解為“仁義”出自“天”,而是指現實的仁義源自“天”,而“天\"本身是“仁義”的。在此,蘊含了“仁義\"具有形上、形下兩層結構的哲學思辨,遺憾的是,墨家沒有明確指出來。

墨子除了主張“天志\"外,還主張“明鬼”,而且認為它們具有一樣的功能。其實,“事鬼”是“尊天”的具體延續。一方面,是要解決天下不“仁義\"的問題,“三代圣王既沒,天下失義…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明鬼下》,336)。換言之,若天下之人都信仰鬼神,自然就可解決“天下失義”之嚴重危機,進而達到國富民安的社會治理效果。另一方面,“鬼神\"本身就是仁義的,所以能夠通過賞罰的功能祛除“力政\"達到“兼政”。墨子說:“鬼神之所欲于人者多,欲人…多財則以分貧也。”(《魯問》,738)所謂“欲人者多\"也就是仁義。

雖然“天”“鬼”作為現實仁義的最終來源,但并不意味著“天志\"才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原因在于“天”、“鬼\"皆是實現天下仁義的手段。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順也。”(《天志中》,307)“順天之意”是為“遵道利民”“察仁義之本”服務的。

五結論

到了孟子時代,墨學成為了顯學。然因在仁義或仁利的關系上,儒墨兩家有重大的不同,故墨學的興盛,必然抑制儒學的發展:“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①由前文可知,在墨家看來,“兼愛”的主張不僅不會消解“孝”,反而能帶來“萬民大利\"的社會和諧,所以,自然也不會有“人將相食\"的社會慘劇。那孟子為何仍要大辟楊墨呢,是否刻意制造了兩家的對立呢?其中的關鍵緣由在于,墨家雖也主張愛自己的父母,但其“兼愛\"主張卻要求愛他親與愛己親的一致性,如此,便消解了“親親,仁也”與“仁也者,人也”①之間的天然聯系。這也就意味著“家一國”結構的瓦解,即在沒有以“家”為基礎的社會中,不僅不識人倫,與禽獸無別,且人與人之間必然發生爭斗,故而孟子辟之。這其實也說明了孟子并非有意要夸大兩家的對立,而是看到了兩家的實質區別:一者有差,一者無差。表面上,墨家也主張親親乃為人之本分,故曰“厚親,分也”,但實質是隨后就立即作了限定:“以死忘之,體渴興利。”(《大取》,612)親喪即忘,這能說墨家也是主張“有差”的嗎?

了然于此,就很容易判斷儒墨兩家在“仁”“孝\"關系上的異同。雖然兩家都講“仁”“孝”,皆認為既要愛親也要愛人,但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其一,在儒家,“孝\"乃是為“仁”之本,即對他人的愛是建立在“孝\"基礎之上的,而墨家則認為兩者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換言之,儒家以“孝\"成“仁”,墨家則以“仁”成“孝”。因此,兩家所用的概念是一樣的,而內涵實質是不同的。其二,“孝”養的內容不一樣,墨家側重物質利益,儒家則更加關注精神層面。所以,這方面兩家各有所長。

在仁義關系上,儒墨雖皆并提仁義,但在根本上,兩家又一致認為“仁\"是“義\"的基礎或依據。《五行》曰:“仁,義禮所由生也。”②《墨子》雖沒有對兩者的關系作明確的說明,但從“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之語可知,“義\"是“仁人\"建構天下仁義的舉措。由此而言,那種認為墨學所講的“仁”、“義\"之間沒有內在聯系③或矛盾以及“義\"重于“仁”④的主張皆是不能成立的。不過,其\"同\"并不能掩蓋其“異”,即是否以“利”釋“義”。

戰國早期已有“仁內義外”之說,墨子、孟子對此皆持反對意見。《墨經》曰:“仁義之為內外也,孛,說在件顏…仁,愛也。義,利也。愛利,此也。所愛、所利,彼也。”(《經下》,543)《孟子》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于耆吾炙……然則耆炙亦有外與?”③仁義屬于主觀的,而其對象則是客觀的,所以不能把兩者混淆起來。不過,孟子還認為其內在為人之本性,而墨學則認為德性外源于“天”,這又是兩家仁義觀的一個關鍵區別。

總之,“仁義\"才是墨子整體思想體系的基礎與核心,而“兼愛\"既是“仁義”的實際內容,又是“仁人”實現天下仁義的手段。然若要論儒墨在“仁義”上的不同,概而言之有三個主要方面:第一,是否堅持以“親”釋“仁”;第二,是否贊同以“利”釋“仁義”;第三,是否贊同“仁義\"為人的內在德性。而其他方面的不同皆是這三個方面的延伸。因兩家各有所長,故今天我們的確需要由強調對立而轉為側重兩者的互補了。

[責任編輯:帥 巍]

猜你喜歡
仁人墨家仁者
《岳陽樓記》中的情懷與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
墨家“三物邏輯”思想探析
今古文創(2025年20期)2025-08-08 00:00:00
Exploring the Lilong in the “Cloud\" Era
論墨家科技思想及其時代價值
孔子之“仁”義理探微
今古文創(2025年25期)2025-07-29 00:00:00
清華簡《殷高宗問于三壽》學派性質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91视频99| 国产99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视屏|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不卡无码网|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久久福利网|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亚洲国产系列|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五月综合色婷婷|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你懂的|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日本免费a视频| 少妇精品网站|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97在线免费|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国产成人一二三|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欧洲亚洲一区|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流白浆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网|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国产女人在线|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99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91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流白浆视频| 99手机在线视频|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