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經教育部批準于2021年5月成立,是全國第一所涉農類公辦職業本科大學。現有全日制學生27000多人,其中本科生18000多人。學校扎根八桂大地,以強農興農為已任,以“四聚焦”打造“新農人”培養新高地,入選農業農村部、教育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強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聚焦思政鑄魂,涵養“三農”情懷。一是創新推動人員實質性融合。成立前的原“兩校一所\"教職工有三分之一為編外人員,學校提出“全盤接收、認可經歷、妥善安置、有序入編、兜底保障”的二十字方針,制定“編內編外同等競崗、同工同酬”的崗位聘任和績效分配制度,形成“共商共議共決”的議事機制,建設新學校,為全國合并轉設高校人員安置提供農職大經驗。二是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宗旨,進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學校八桂田園獲評為教育部等八部門頒發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專題“大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學校獲評為自治區職業教育“三全育人”典型學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品牌,參加全國高校學生微電影、講思政公開課展示活動獲獎項6項(其中一等獎2項)。堅持育德與育心相統一、資助與育人相結合,打造“青耕小站”社會實踐精品育人項目,獲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2個。三是打造“農耕”文化品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打造“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動、“金稻文化節”等特色文化品牌。創新開展“鄉村振興大講堂”,農耕文化育人品牌入選廣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一校一品”特色品牌。
聚焦內涵建設,提升育人水平。一是優化專業布局。學校構建了以農類學科專業為主,農工、農經、農管、農文、農藝等交叉融合的“新農科”職業教育專業體系,備案專業有108個,其中36個專業有學士學位授予權,是全國專業設置完備的職業本科高校之一。二是提升關鍵辦學能力。基于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打造職業本科特色“五金”。獲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7項(特等獎 1 項),入選廣西新一輪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單位,獲自治區級以上教學資源庫、精品課程、規劃教材、實訓基地項目35項,獲評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 1 人。三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入推進“三教”改革,建設現代農業發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學生參加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自治區級以上獎項385項(國家級26項);牽頭推進14個自治區“1+X”證書試點項目培訓,通過考證的學生有6300多人,為廣西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
聚焦社會服務,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一是深化校企合作。與政、企牽頭組建廣西現代農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深化職教融合。建有國家級農業示范性職教集團 1 個,自治區級示范性產業學院、自治區級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4個。二是推進科研創新。充分發揮省部級科研平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創新團隊)專家及校級產業創新團隊的作用,將廣西農業產業技術發展難題作為科研和技術創新的選題,不斷提高科研工作的針對性和應用性,提升科技服務鄉村振興水平。學校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廣西科技進步獎等市廳級以上科研獎項46項,通過國家審定動植物品種4個,獲自治區審定的玉米等農作物新品種26個。三是強化社會培訓。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通過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等方式,培訓基層農技人員23萬人次。學校選派科技產業服務隊、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基層,推進糧油、牛羊、水果等特色產業發展,并獲通報表揚為鄉村科技特派員組織實施單位。
聚焦國際合作,推動“職教出海”。一是建設老撾分校。采用2年在老撾東坎商農業技術學院學習,1年在本校實訓的\"2+1\"辦學模式。依托中國一老撾現代農業工匠學院建設,加強老撾分校課程資源和標準開發,為老撾培養高技術農業技能人才,實施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走出去”。二是開展試驗站建設。持續建設中一老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開展品種選育、篩選、試驗和推廣,制定農業技術標準,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為老撾培養大批農技人員,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多次獲老撾農林部表彰。學校入選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評定的第二批農業涉外培訓合作交流點,入選國家級涉外農業培訓教學基地。三是開展職業教育研究。面向東盟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對外合作研究和國別研究,在老撾成立首個境外現代農業研究中心。主持和參與的面向東盟國際化合作項目獲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并編寫了國別研究著作和培訓教材。
(作者系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