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將家庭照護的溫情與社區的便捷性相結合,以社區為基礎,提供全面的服務,包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這種模式雖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的養老方式,卻是最符合中國社會現實的選擇。社區居家養老能夠契合中國的文化傳統、經濟效益、政策導向以及社會需求等多重因素,因此,逐漸成為我國當前的主流養老模式,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據《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o [這一數據進一步凸顯了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急劇上升。按照國際通行的老齡化標準,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在低生育率、少子化和預期壽命延長等因素的持續影響下,人口老齡化正對我國的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自古以來,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甚至是東方社會最主要、最基礎的養老模式。而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家庭規模逐漸變小并趨向核心化、小型化,加上人口流動速度變快,過去那種幾代同堂、眾多家庭成員共同照顧老人的大家庭模式越來越少。這就導致傳統的家庭養老變得困難。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家庭成員居住和工作條件在不斷變化,造成了客觀的家庭分離、親人分居。因此,在提供養老服務的過程中,對于老人的照顧必須要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面對“未富先老”的嚴峻社會挑戰,養老服務需求的個性化及復雜性,單純地依靠家庭解決養老困難的問題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導致社區居家養老的需求不斷擴大。
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出現的問題
(一)養老服務供需矛盾較為突出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如何有效滿足數以億計的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面臨的重要挑戰。然而,現階段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仍存在諸多不足,難以充分滿足老年人日益多樣化與個性化的需求。目前,居家養老服務受到資金、設施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制約,提供的服務多集中在一些基礎性和常規性的生活照料領域,如日常生活服務等,而在服務的數量、質量以及結構方面均呈現出趨同化現象,難以體現個性化需求。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健康護理及精神文化服務的專業性要求較高,這類服務的供給遠未達到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特別是在數字經濟和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區居家養老與數字技術的結合程度仍顯不足,導致服務供需關系長期處于結構性失衡的狀態,難以滿足老年人對于養老服務多樣化的期待。2同時,當前我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要面向身體健康、能夠自理的老年群體,對于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照護服務嚴重不足,無法有效吸引這類老年群體的參與。對于失能、半失能老人來說,相關的養老服務需求也顯得相對較少。此外,高品質的晚年生活不僅僅依賴于治療性服務,更在于身體健康管理及疾病預防。隨著慢性病在老年群體中愈發普遍,約1.5億老年人正在遭受慢性疾病的困擾,其中 91.2% 的老年人因慢性疾病而死亡。3隨著養老觀念的轉變,當代老年人逐步將關注重點從疾病治療轉向疾病預防、身體鍛煉和養生保健。
(二)人力資源短缺
養老服務是一項系統性且復雜的社會工作,涉及多個層面的需求與服務內容。從目前國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實際情況來看,街道工作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是這一服務的主要實施者,所提供的服務多以普惠型的日常生活照料為主。盡管一些社會團體也已經開始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但他們所提供的服務仍較為分散,缺乏群體化、制度化和標準化的服務模式,尚未形成統一的、系統的服務框架。4此外,目前社區工作人員在提供養老服務時,更多關注的是基礎性的生活照料,有關精神文化服務的提供相對薄弱,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心理慰藉、健康教育等專業服務需求仍未得到充分覆蓋。據調研結果顯示,在一些社區養老機構中,除了部分服務工作,仍有不少服務由業余護理人員承擔,而這些護理人員的年齡普遍偏大且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此外,護理員與老年人人員比例失衡現象較為普遍,許多社區中的護理人員往往需要照顧10名以上的老年人,導致服務質量進一步受到制約。
(三)養老服務的標準化程度尚需提高
伴隨著老年人器官功能的衰退和生理機能的退化,疾病的發生逐漸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常態。高質量的養老服務,特別是與老年人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服務,逐漸成為老年群體的重點需求。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強,對醫療護理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就迫切需要社區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標準化養老服務。然而,目前許多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仍處于初級階段,專業化水平較低。大多數城市的日間護理中心功能簡單,通常僅限于“午休室”和“活動室”的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將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和醫療護理深度融人居家環境。超過 90% 的社區缺乏專業的衛生保健人員,基層醫院的服務主要集中在基本的體檢、健康講座等基礎服務層面,難以提供更加深入的上門診療、康復護理、心理咨詢以及緊急救助等高層次的專業服務。同時,缺乏統一的企業經營管理體制和有效的監督體系,導致養老服務機構的經營水平得不到有效保障。這種局面使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整體質量難以提升,更難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專業化的養老需求。
(四)養老公共服務投入不足
當下,社區在實現居家養老的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然而,社區居家養老的供給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此外,社區養老嚴重依賴當地特別是基層財政的支持,缺乏專項金融扶持政策和資金,因此,往往將養老服務與其他行政費用混合,缺少單獨的資金支持。同時,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其他多重因素的制約,對社區養老的投資也存在較大困難。盡管全國各地已出臺一系列以“社區居家養老”為核心的政策和措施,但在許多城市,相關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貫徹執行。一些城市的政策只是形式上的,部分政策執行存在應付檢查、作秀的現象,且大量財政撥款往往多用于建設大型養老中心和設施,而忽視了嵌人社區的日間照護中心的建設與服務優化。這種“重視設備,忽視服務”的傾向,導致財政資金未能有效投入到服務品質的提升上,從而導致社區層面老年人養老服務的實際利用效率較低,嚴重制約了其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五)對智能技術的應用程度不足
基于“互聯網 +′′ 與大數據技術的智慧養老,已成為未來養老服務發展的重要方向。然而,當前我國大多數社區的“智慧化”日間護理機構,主要依賴于購買智能養老設備(用于數據收集)和搭建信息化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實現表面上的“智慧化”。這些設施的內在功能較為薄弱,實際效果和資源整合程度較低。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首先,在于智能化養老對于基礎設施的需求較為龐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許多社區面臨資金短缺,難以承受相應的建設壓力;其次,智能科技在個性化養老服務中的應用,要求根據老年人的具體健康狀況和需求進行精細化設計和優化,并制訂個性化的訓練方案。然而,部分國內相關企業在產品創新過程中,過于側重技術開發和功能擴展,忽視了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以及“數字鴻溝”問題的存在,導致智能養老產品在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未能有效實現與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高度契合,從而導致智慧養老產品的有效供應嚴重不足,難以真正落地并深入社區;最后,部分智能養老產品缺乏對用戶隱私的有效保護。這些產品不可避免地需要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收集其生理數據,如體征監測結果等。如果不能確保老年人個人信息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其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將大幅增加,這也成為老年人不愿意使用智能設備的主要障礙之一。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路徑研究
(一)精準評估,打通供需不匹配
在當前我國公共服務資源稀缺、公眾需求日益多樣化的背景下,基層養老服務的供給模式亟須由傳統的自上而下的“供給導向”轉變為自下而上的“需求導向”。這一轉變要求我們對老年人的客觀身心狀況和主觀服務需求進行精準評估,以確保服務的針對性和個性化。在此過程中,必須特別強調對普惠性服務的動態調整,要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及時為特殊群體、困難群體及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定制化服務。首先,應在國家層面建立一套全面的老年人評估標準,系統地考察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生活能力、心理需求等多個維度,為制訂適宜的養老服務方案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完善指標體系,制定符合本土老年人身體和生活狀態的量表進行統一評估,以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其次,要建設老年人綜合能力評估專業隊伍。老年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況測評交由專業人員,而不能單單依靠統計表格或調查問卷。在進行評估時,評估人員需要主觀地進行判斷并給出相關依據,因此,需要對評估員進行統一的培訓,保障評估的專業性和準確性;最后,要建立老年人服務需求和能力評估動態調整機制。老年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隨著年齡和生活事件等因素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因此,針對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以及生活能力評估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需要定期動態調整,形成“需求評估一上面服務一標準指導一市場運行一資金監管一再評估”的運行閉環,可通過智能化平臺跟蹤分析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和行為模式,彰顯需求評估的時代性與實效性。
(二)全方位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
首先,在服務供給方面,促進居家養老服務有效多元供給。一是完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建設。保障養老服務設施安全性、適老化。因此,要將居家養老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納人整體規劃,除政府要加大投入外,還可以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拓寬社區居家養老的資金來源,建設親清的養老服務市場環境。將服務商“扶上馬”再“走一程”,形成長效可持續激勵機制,助推養老服務持續快速發展;二是提高各類居家養老服務質量。例如,推進家庭醫生和家庭病床建設。在評估和調查老年人需求的基礎上,依托日間照料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和服務資源,整合家庭養老資源,開展家庭醫生和家庭病床建設。可以組織醫師、護士、社工師等家庭醫生團隊率先滿足失能高齡老年人的診療、康復等醫養服務需求。
其次,在服務保障方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人才等保障。近年來,各地相繼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條例》《養老服務促進條例》等,從立法角度加強居家養老服務制度化建設,進一步健全居家養老服務功能,明晰各項標準規范。針對居家養老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提供資金保障,可以再吸收社會其他力量補充進去。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僅僅依賴政府單方面的投人遠遠不夠,因此,需要借助其他渠道拓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的來源,從“補磚頭”走向“補人頭”,從分散化、碎片化補貼走向整合化的綜合補貼,從單純的建設補貼走向建設運營補貼,持續增強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保障。
最后,在服務方式方面,積極發展“互聯網 + 居家養老”服務。一是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信息資源的整合對接。加強各相關部門及各層級養老大數據的信息對接,加強數據信息維護、監測,保障數據安全,運用相關數據做好決策支撐和政策評估;二是大力發展智慧養老服務。借助互聯網和生物識別等技術研發智慧養老產品,培養智慧養老龍頭企業,加強智慧化手段在康復輔助器具等方面的研發。建設社區居家智慧養老系統,為社區居家老年人開展健康管理、緊急救援、服務鏈接等相關服務。
(三)強化居家養老服務人才培養
人才是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基石,而養老服務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壯大居家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完善人才培養激勵機制。人社、民政等部門應加強協同,整合養老服務人才資源,聯合有資質的地方院校、養老機構開展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培訓,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結合,實行產教融合戰略,從職業培訓、獎補激勵、福利保障等多角度完善人才隊伍建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鼓勵支持普通高校、職業院校設置老年醫學、老年護理等專業。同時,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實踐培訓,培養適應養老行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養老服務人才;提升從業者的職業榮譽感,落實政府對養老服務人員的各種津貼。建立考核機制,對在日常考核、定期考核中表現突出者給予激勵。通過評優評先,表彰工作突出的個人或集體,還可以采用互聯網等各種新媒體渠道,宣傳工作突出的個人和單位。另外,在一年一次的“國際老年人日”等重要節日期間,重點表彰優秀養老服務人員,樹立行業榜樣,從而不斷提高養老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尊崇感。
另一方面,推動志愿服務規范化建設。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民眾積極參加養老服務志愿活動,完善志愿服務積分制度,注重組織青少年、大學生群體參加養老服務志愿活動。將志愿服務納入法律體系,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護,確保其合法權益;以社區為依托,強化志愿者與社區工作者之間的協作,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服務和社區治理,發揮他們在家庭教育、家風傳承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結束語
社區居家養老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本文簡明扼要地分析了社區居家養老當前的癥結所在,并提出了精準評估、全方位提高服務質量和強化人才培養等優化策略,力圖夯實社區養老服務根基,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實現各盡其責、各得其所,爭取未來把社區打造為養老服務的主戰場,早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居家養老圖景。
參考文獻:
[1]楊佳佳,李惠男.積極老齡化視角下城市社區文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4,45(01):59-63.
[2] 張祺.積極老齡化視域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優化路徑探索[J].理論界,2024(11):59-66.
[3] 張蒙蒙.Siebens領域管理模式在老年慢病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1,29(09):106-107.
[4]黃菊,譚君玲.農村留守老人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困境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23(2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