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紅巖精神的光榮革命傳統、豐富內涵特征和重大現實意義等作出重要論述,指出,“解放戰爭時期,眾多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受住種種酷刑折磨,不折不撓、寧死不屈,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凝結成‘紅巖精神’”[1]。
紅巖精神深深植根于重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植根于偉大建黨精神,是全民族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黨中央領導下,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國民黨統治區,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其精神特質是: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濟的愛國情懷、不折不撓的凜然斗志、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
紅巖精神為重慶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具有獨特價值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其融入課程并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不僅能有效提高思政課的“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還能把這一紅色資源用好、用活。同時,這一過程也充分彰顯了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既為思政課賦能、也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色添彩。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勉勵廣大青年要“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因此,以紅巖精神激勵大學生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是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職責和使命。
一、紅巖精神賦能重慶高校思政課堂改革的現實基礎
(一)豐富的紅色資源為重慶高校思政課堂提供了現實來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對思政教育和思政課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充分利用本土紅色資源,持續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提升重慶高校思政課品質,對提升鑄魂育人實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重慶是一座具有深厚紅色文化和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承載了眾多革命歷史。紅巖精神是重慶紅色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重慶這座城市的紅色標識。1985年10月,鄧穎超同志重返紅巖村,題寫了“紅巖精神永放光芒”,首次提出了“紅巖精神”這個命題,這對紅巖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具有里程碑意義。
重慶高校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寶貴的紅色育人資源,提升思政育人實效,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特殊歷史環境中艱苦斗爭的生動見證,其孕育過程中涌現出大量動人的故事。例如,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共產黨人,戰斗在國統區特殊環境中,展現出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江竹筠、陳然、劉國、王樸等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館面對酷刑與死亡威脅寧死不屈,以英勇斗爭詮釋了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獄中八條”作為犧牲黨員用生命凝結的血淚囑托,體現了革命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對黨的赤膽忠誠。
這些紅色資源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素材寶庫。重慶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通過深度挖掘和靈活運用紅色資源,能夠將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其對紅巖精神內涵的理解,從而顯著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這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課程設計,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悟“堅韌、忠勇、開放、爭先”的重慶城市精神,進而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切實轉化為強國之行的內生動力。
(二)依托重慶紅色資源打造“紅巖思政”育人品牌
近年來,重慶立足地域紅色資源優勢,系統推進紅巖精神深度融入學校思政教育體系,著力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紅巖思政”育人品牌,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實踐中,持續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當前,重慶開展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創優行動,以“1458N”紅巖思政育人體系為核心,聚焦打造具有“紅巖味”的思政精品課程群,建設了哲學社會科學示范課堂308個、高校思政課名師課堂247個,研發了紅巖特色思政課200余門,人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近50項,立項市級育人精品項目113項。12個市級部門聯合印發《重慶市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重點舉措》,依托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打造《行走·紅巖》系列思政實踐課105門,推出“紅色三巖”“行走紅巖”等6大門類研學課程和13條研學線路[2。其中,重慶大學打造“紅巖先鋒”黨建品牌,設立紅巖精神研究中心;四川外國語大學用多語種翻譯紅巖故事,推動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重慶理工大學在校內建設“紅巖精神文化長廊”,展示紅巖英烈與學校兵工傳統的關聯;西南大學在全校通識課中設置“紅巖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模塊,覆蓋本科生教育。這些高校的創新實踐為紅巖精神系統化融入重慶高校思政課程體系提供了重要范式和實踐依據。
二、紅巖精神賦能重慶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
(一)思政課吸引力不足,學生參與度不高
當前,大學生在智能化、信息化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成長,整體呈現出眼界開闊、思維活躍的特征,同時表現出對基礎理論知識興趣不大、認知不足的特點。一方面,部分學生對專業課的優先級往往在公共課之上,視公共課為“學分課”,將學習停留在應付考試層面。特別是一些工科專業學生,本能排斥理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部分學生習慣依賴網絡接受碎片化知識,在接受系統理論知識時缺乏耐心。還有部分學生對“宏大敘事”興趣不大,只對烈士家書、日記等“具象化故事”比較有興趣。因此,紅巖精神中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等內涵,在融人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境。思政課吸引力不足,學生參與度不高,使得部分學生對紅巖精神的特質理解不深,難以實現“知”與“行”的轉化。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多拘泥于傳統教學空間和現實的教學場域[3,課堂上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參與積極性不高。部分教師在講授紅巖精神的內涵時,僅依靠文字、圖片、紀錄片等素材,給學生的感受如同聽冗長的歷史故事,未能構建起沉浸式體驗場景。部分教師對紅巖精神的歷史細節挖掘不夠,如對“獄中八條”的歷史背景理解不深,對其時代價值沒有延伸解讀,未能關聯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使教學停留在“口號式宣講”階段,導致理論學習與現實實踐脫節。部分教師對紅巖精神的教學轉化依賴二手資料,缺乏對革命遺址、遺跡的實地調研,自身認識深度存在不足,難以通過情感共鳴將紅巖精神轉化為價值認同。還有部分教師把思政課和知識講授混為一談,將紅巖精神僅僅作為知識點講解,忽視了其最重要的價值塑造功能。
(二)紅巖精神在思政課堂中資源轉化不足
當前,重慶高校思政課堂對紅巖精神的資源挖掘不夠充分、系統性不足,存在“硬融入”“碎片化”的現象,缺乏在一定分類標準下的系統梳理。例如,按照“人、事、物、情”歸類[4,讓紅巖精神的育人資源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和系統化。其次,重慶高校思政課堂對本地紅色資源呈現形式創新不足。互聯網時代,高校對紅巖精神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不夠,在課堂上僅播放片段式視頻,未能真正讓學生“走進”歷史,直觀感受革命先烈的斗爭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紅巖精神的深入領悟。再次,校本課程開發不足,地域資源利用不充分。重慶部分高校未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開發特色思政課程,沒有形成“大思政課”格局,未建立與紅巖聯線相關實踐教學資源的合作機制,難以推動紅巖精神從“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心中的信仰”。
三、將紅巖精神融人高校思政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考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要構建融內容、融環節、融方法的“三融入”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引導青年學生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真正實現文化育人的目標[5]。
(一)打通思政課堂和“大思政課”的壁壘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大思政課”作為一種課程新形態,屬于思政課的范疇,具備思政課的本質屬性和目標指向[,需要多方聚合建設力量、整合教學資源、形成育人合力,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實現育人目的。思政課強調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其學習帶有一定壓力和目的性。思政課與“大思政課”正如鹽與各種食物,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使育人工作“有滋有味”。
將紅巖精神融人高校思政課程需打通思政課堂和“大思政課”之間的壁壘,將二者融通,互為補充。一方面,高校可依托微信公眾號、小程序、抖音等平臺開辟《紅巖文化》專欄,在思政實踐課上鼓勵學生創作視頻、音頻等并擇優推送;同時設置激勵機制,如學生稿件被平臺采用,則可置換實踐課學分。另一方面,高校可將紅巖精神融人校園生活。例如,高校舉辦主題晚會等活動時,可鼓勵學生圍繞紅巖精神編排相關話劇、舞蹈等節目,讓青年學生沉浸式感受紅巖文化。這些方式都能有效打通思政課堂和“大思政課”之間的壁壘,不斷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育人實效。
(二)挖掘原始材料精準融入課程內容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這為塑造青年人的品格提供了方向。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其思政課程覆蓋所有專業、面向所有學生,應立足紅巖精神,深挖紅色教育資源,將課本知識體系轉化為教學話語體系,讓思政課與紅巖精神精準對接、精準融入。
高校思政課與紅巖精神能夠銜接的點位較多,在《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課程中都能找到切人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中,圍繞紅巖精神的特質闡釋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闡述“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時,可挖掘渣滓洞“鐵窗詩社”等相關資料,如,陳然《我的“自白書”》、何雪松《迎接勝利》、蔡夢蔚《黑牢詩篇》等,都能夠展現紅巖英烈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闡述“錘煉個人品德”時,可挖掘車耀先給子女信中的告誡、江竹筠給譚竹安的信、藍蒂裕給兒子取名“耕荒”等資料,這些故事中都寄托了父母對孩子的深情和諄諄教誨。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闡述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時,可通過講授共產黨人在國統區魚龍混雜的環境中仍然保持高潔的品質,做到“同流而不合污”,使學生感受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通過展示周恩來在45歲生日當天拒絕參加南方局同事準備的壽宴、經過深思熟慮寫下192個字的《我的修養要則》,感受周恩來嚴以修身、廉潔從政的人格魅力和黨性修養。
(三)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開發適配的教學資源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5年1月17日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網絡是青年群體的重要活動場域,其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深受網絡影響。因此,依托VR、AR、MR等數字技術,開發適配的教學資源,實現虛實融合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契合學生學情、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增強思政課育人實效的有效探索。
借助VR技術復原歷史場景,使學生能夠沉浸式體驗革命志士的苦難經歷與獄中斗爭;通過AR動畫交互,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細節;結合數字化資源,深化對紅巖革命歷史的認知,切實感悟紅巖精神內核。同時,鼓勵學生在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臺創作紅巖精神主題短視頻,以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化對紅巖精神的理解。通過現代技術手段的場景重構、情感共鳴與數據驅動三維路徑,將抽象的紅巖精神轉化為可感知、可互動、可傳播的立體化育人資源,有效增強學生的參與度與獲得感,顯著提升思政育人實效。
(四)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努力提升授課水平和技能,更新教學理念,增強教學能力。
首先,教師要深挖紅巖精神的內涵,優化教學內容體系,構建專題化教學模塊,引入口述史、文物史料、文學作品等,展現革命先輩的人性光輝與情感溫度。其次,創新教學方法,增強課堂吸引力,設計開放性議題激活學生思辨能力。再者,拓展實踐教學,推動知行合一,將紅巖精神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踐行動。最后,提升教師綜合素養,打造“大先生”隊伍,組織教師參與紅巖精神學術研討、實地調研等相關科研工作。通過以上措施,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質量,從而引導學生從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加深對紅巖精神的認同感,自覺做紅巖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
四、結語
紅巖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為高校思政課改革提供了寶貴資源。高校要努力搭建起紅巖精神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橋梁,以紅巖精神為紐帶,持續挖掘其時代價值,推動革命傳統教育從理論闡釋向情感浸潤、行動轉化延伸,讓紅巖精神真正成為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的精神燈塔,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黨的偉大精神永遠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J].求是,2017(17):11.
[2] 奮力打造重慶“紅巖思政”育人品牌[N].重慶日報,2024-6-3(8).
[3] 楊源.增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精準性的進路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5(08):24-27.
[4] 張洪芝.紅巖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現實困境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5(06):152-154.
[5]蘆智龍.紅巖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策略探究[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09):67-69.
[6]崔建西,周慶慶.革命歷史類博物館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邏輯理路與實踐進路—一以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4(01):37-43.
基金項目:
重慶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重慶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職業本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Z22334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何燕,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朱海峰,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