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2024年度地區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課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地方特色勞動課程資源開發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4B147,課題主持人:。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178-03
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勞動課程應圍繞豐富多樣的勞動項目展開,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以及服務性勞動,旨在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各類勞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親自動手、親身經歷,從而鍛煉意志、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將項目化融入勞動教育課程意義重大,它不僅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舉措。
一、在勞動教育課程中實施項目式學習的重要性
項目式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面對現實問題,以項目小組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和解決現實問題,“做中學”“學中做”,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和實踐操作。項目化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親自動手實踐中積累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目的,是推進勞動課程的重要實施載體。1
市玉州區鄉土資源豐富,更便于地方特色勞動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市玉州區擁有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通過挖掘鄉土資源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更好地增進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走出教室,接觸大自然,感受鄉村世界的美麗神奇,會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保護之情。學生開展項目研究,到田野去調查和了解鄉村生態、科技和文化振興以及了解社會的需求情況,可以增強社會責任感。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溝通,學會協作,不斷用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2]
二、勞動實踐課程中開展項目式學習的難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長期充當\"教科書的執行者\"和\"教教科書\"的角色,這極大地限制了教學的自主創新與拓展。教師往往只是單純傳授教科書上的知識,未能充分發揮引導和啟發學生的作用,使得教學過程缺乏創新。以教室、教科書、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它將教學活動局限在教室這一固定空間,學生主要通過教師講解和閱讀教科書獲取知識,缺乏與真實世界的互動體驗。以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過度依賴書本,忽視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和社會現實,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抽象且脫離實際,難以應用于生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知識權威和傳授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這種單向知識傳遞方式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限制了學生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學科分化嚴重也帶來不良影響,教師專注于自身學科領域,缺乏跨學科視野和能力,在勞動實踐課程中難以融合不同學科知識,導致教學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綜合素養發展需求。同時,教師對其他學科教學資源和方法了解少,難以豐富勞動實踐課程教學,還可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片面化,難以形成完整知識體系和綜合能力。此外,教師對身邊課程資源了解甚少,無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自然環境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失去很多實踐學習機會。[3]
(二)缺乏地方特色
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材勞動與技術在地方特色資源方面有所欠缺,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區豐富的地方特色資源,如民族文化、自然風光、特色產業等。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了解和體驗家鄉的獨特魅力,也難以將所學知識與家鄉實際情況相結合。對于市的學生來說,教材元素不足,會讓學生感到課程內容與生活脫節,不夠接地氣、貼近生活。缺乏地方特色的課程內容難以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家鄉有著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若課程內容不能體現家鄉特色,學生就難以對家鄉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4
三、勞動實踐課程中開展項目式學習的實踐對策
(一)資源為重,教師充分利用和開發勞動課程資源
教師是課程建設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師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為學生開發有地方特色的勞動課程。比如市玉州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有傳統手工藝如編織、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開展參觀考察和調研,還可以邀請當地的手工藝人走進課堂,為學生展示和傳授這些技藝,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周邊的農田眾多,可以作為農業勞動課程的實踐基地,教師帶領學生參與農作物的種植和收獲,讓學生親身體驗農業勞動的艱辛與樂趣。教師通過跨學科項目方式,開展以“科技、生態、文化\"等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通過實地考察、查閱資料、實驗分析、展示匯報等方式,結合政治、地理、歷史、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團隊完成綜合性任務。[5]
(二)特色為本,注重開發本土特色勞動課程
本土特色文化是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它最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加接地氣,教師要注重開發本土特色勞動課程。比如,市玉州區有著很多特色的農業資源,如沙田柚、荔枝等,教師可以把這些資源整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動課程項目。學生通過參觀考察可以全面了解農業生產的過程,通過勞動實踐可以參與果樹的種植、養護、采摘等環節,通過社會實踐可以為家鄉的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另外,市玉州區有著豐富的本土特色美食文化和民間藝術,如牛巴、茶泡等傳統美食,以及八音、山歌等民間藝術,教師可以將這些本土特色文化融人勞動課程。例如,可以開發和設計一個以“牛巴節”為主題的勞動課程項目。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牛巴的制作工藝和歷史文化,親自參與牛肉的挑選、腌制、烘烤等環節,體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教師還可以開發和設計“傳承中華文化,唱響家鄉歌曲\"項目。通過這個項目,引導學生去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唱響家鄉的歌曲,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問題導向,基于任務群設計勞動項目任務
以問題為導向設計勞動項目任務群,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市玉州區的中小學,可以以“如何讓校園更美麗\"為問題導向,設計包括垃圾分類、綠化校園、美化教室等任務群。
學生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并在校園內設置垃圾分類桶,引導同學們正確分類垃圾。他們還可以參與校園綠化活動,種植花草樹木,為校園增添綠色。另外,還可以組織環保社團,開展環保宣傳活動,提高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同時,他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教室進行美化布置,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回
(四)目標為線,在項目學習中培育學生多維勞動素養
以目標為線索,明確在項目學習中要培育學生的多維勞動素養,如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鍛煉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嘗試新方法、新途徑,培養創新能力。同時,通過團隊合作的項目任務,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提升合作能力。在市玉州區的中小學勞動課程中,以“社區環保行動”為項目主題活動,通過這樣的勞動課程項目,以目標為線,能夠切實培育市玉州區中小學學生的多維勞動素養,同時也為社區環境的改善做出貢獻。
(五)實踐為方,在真實情境中育時代新人
實踐出真知,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身臨其境,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和實際,更接近現實的生活,更需要團隊協作,更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更能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當地的社區,開展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送愛心送溫暖等活動,如維修小家具、幫助社區老人打掃房間、為社區圖書館整理書籍、宣傳國家政策等。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們學會了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學會了溝通和協作,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時代新人。
四、結語
勞動課程是全面推進“五育并舉”教育目標的重要課程,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注重實踐、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未來更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和鄉村生態、科技與文化振興等本地特色的各種資源,開發為項目式學習的校本課程主題,融合多學科的知識與能力,繼承本土文化并進行開拓創新,讓學生在勞動課程中得到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成為有責任感、有創新能力、有合作精神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馬志穎,路瑩靜.勞動課程中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課程教學研究,2024(4):29-33.
[2]吳惠.依托地方特色資源創新校本化勞動教育——基于建甌地方資源校本課程開發之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11):44-45.
[3]張麗君.勞動課程的回歸現象與非線性模式——小學勞動課程的特色構建[J].小學教學研究,2024(23):22-23+29.
[4]劉穎.根植于校園文化基底的特色勞動教育體系構建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 2024(2):35-36+39.
[5]董茜.打造特色課程品牌,探索勞動教育新模式——濟南市新苑小學生態勞動教育紀實[J].環境教育,2023(12):115.
[6]郭芳.以多維資源融合為特色的中學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研究[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6):84-85.
作者簡介:
楊東海(1989年7月—),男,漢族,市陸川縣人,本科工學學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