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043-03
小學數學是鍛煉學生邏輯思維,培養(yǎng)其建立數感、量感以及抽象思維的重要學科。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完成新課標要求的教學任務,又能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正是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深人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因此,本文旨在探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從學生課堂活動出發(fā),簡化作業(yè)流程,聚焦家校合作,最后從評價體系中尋找突破,力求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優(yōu)勢
(一)政策賦能:構建輕負優(yōu)質教學新生態(tài)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該政策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明確方向和有力保障。[借助政策的東風,學校得以重新審視教學目標與內容,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大量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yè)布置模式。而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能夠依據政策要求合理把控作業(yè)量與難度,精心設計更具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課后任務。比如在教授小學數學的四則運算時不再是單純地布置大量計算題目,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如模擬超市購物場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運算知識,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真正構建起輕負優(yōu)質的教學新生態(tài)。
(二)主體激活: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活潑好動的,他們的思維正處在具象運算向形式運算過渡的關鍵時期。基于此認知規(guī)律,教師將會有更多精力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如在圖形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自主觀察、測量、折疊各種圖形并且親身體驗圖形的特征與性質;再如,在“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學中,教師利用拼擺的七巧板建立學生的直觀感知,接著再借助幾何畫板動態(tài)演示推導公式,最終過渡到抽象計算,在課后教師對學生們自主提出的一系列知識點疑問(例如“梯形面積是否可以通過中位線法計算”等拓展性問題進行統(tǒng)計分析,綜合來看,這種轉變源于教學策略從“知識傳輸\"轉向“思維孵化”,使學生在猜想驗證、批判質疑中建構數學認知體系,而且這種從具象到抽象的教學設計既順應了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
(三)資源重構:推動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性升級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優(yōu)化成為必然趨勢。一是學校和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廣泛收集各類優(yōu)質數學教學資源,包括線上的精品課程、趣味數學游戲、動畫教學視頻等,再將這些資源與教材內容有機融合;同時,學校教研組也需要加強校內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開展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等活動實現教學經驗與教學資源的共享。例如,教師們在教學小學數學應用題時集體備課,共同梳理常見題型和解題思路,分享各自積累的教學案例和教學方法,豐富教學資源庫。二是資源重構也會帶動教學方式變革,如小學高年級組的數學組可以合作開展相關的數據調查項目,整合數學、信息技術、道德與法治等多學科內容,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數據處理技能,更在問卷設計、訪談實施過程中發(fā)展社會參與意識。[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策略
(一)從課堂活動入手,構建“三階五步\"分層教學模式
小學生都喜歡觀察、猜想、操作以及借助實驗來探索數學規(guī)律,這是他們這個階段最感興趣的學習數學的方式。所以,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我們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三階五步\"分層教學模式,即構建“分層預習 $$ 情境探究 $$ 協(xié)作建模
遷移應用 $$ 反思拓展\"的認知鏈條。以五年級“分數的意義\"教學為例:(1)分層預習階段教師需要先設計差異化任務,即基礎組利用折紙活動直觀感知“平均分”概念,進階組結合線段圖歸納分數單位內涵,挑戰(zhàn)組則嘗試用分數解釋生活中“半杯牛奶\"\"3/4頁作業(yè)\"等實際案例;(2)情境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引入“披薩分配\"或者類似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借助等分圓形紙片、標注陰影部分等活動自主抽象出分子、分母的數學意義;(3)協(xié)作建模階段教師將引導學生將操作結果轉化為分數表達式,并對比不同分法(如圓形六等分取三塊與方形四等分取兩塊)的異同,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4)遷移應用時教師需要布置少量而精妙的任務,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分數知識去解決真實問題;(5)最后的課后反思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平臺\"或者“釘釘App\"等班級常用的智慧教輔軟件推送個性化錯題的解析視頻,并開放“分數墻\"互動游戲支持學生針對薄弱點自主強化,這樣的教學模式既是新鮮的,也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更符合“雙減\"政策強調的精細化和管理化的教學理念。[3-4]
(二)從課后作業(yè)入手,設計“基礎 + 彈性 + 實踐”三維作業(yè)體系
“雙減\"政策中對于減負的重要指示就包括合理調控學生作業(yè)結構,要求作業(yè)設計既要滿足基礎知識的鞏固,又要體現層次性和選擇性,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具體來看,“基礎達標作業(yè)\"就是保障每位學生都能掌握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類作業(yè)緊扣教材,側重于數學概念的識記、數學公式的運用以及基本計算能力的訓練,所有學生都需要完成,確保數學學習的底線不降低;“彈性進階作業(yè)\"則是針對班級內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差異化作業(yè),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適當增加拓展延伸類的題目,鼓勵他們挑戰(zhàn)自我,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則提供鞏固強化類的題目幫助他們查漏補缺,逐步提升。比如同樣是“百分數\"單元,教師需要給學優(yōu)生布置如“在股票市場中,某股票先上漲 10% ,又下跌 10% ,求最終股價與原價的百分比關系\"這類綜合性較強的題目;而給基礎薄弱學生就可以布置“將 0.6,3/5,60% 按從小到大排序”這種強化概念理解的題目;“生活項自式作業(yè)”旨在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從家校協(xié)同入手,打造“共學共育\"教學支持系統(tǒng)
家長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一直扮演協(xié)作者和參與者的角色,不只是學生需要“學數學”,家長也需要“懂數學”,他們的支持與合作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一方面,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家長工作坊或者邀請教育專家、資深教師為家長講解小學數學學習的重點、難點以及有效的輔導方法。如在講解“簡易方程\"這一單元前班級舉辦家長工作坊向家長介紹如何引導孩子理解方程的概念,如何通過生活實例幫助孩子建立方程模型,讓家長掌握輔導孩子的技巧并且避免錯誤的輔導方式給孩子造成學習壓力;另一方面,各班與各個家庭也可以分階段組織數學親子活動以增進親子關系,激發(fā)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家長可以在家開展“數學尋寶\"的周末親子活動,家長需要先在家中不同位置藏好寫有數學問題的卡片,孩子依靠解答問題找到下一個線索,最終找到\"寶藏”。注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各種問題,家長則在一旁負責協(xié)助和引導,但是不能過多干預,這樣才能鍛煉孩子的數學能力,增強親子間的互動與合作。
(四)從評價體系人手,建立“過程—結果\"雙維發(fā)展性評價
衡量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效果離不開量化的評價,所以,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更要重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與進步。第一,教師可以借助課堂觀察量表去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比如他們的參與度、合作能力、思維活躍度等方面;而教師則需要在課堂上觀察并對學生的各項表現進行評價,如在小組討論“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這個問題時,教師需要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討論、能否提出有價值的觀點、是否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等,以此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態(tài)度;第二,教師需要合理利用“錯題檔案”,該檔案需要學生人手一本,主要記錄學生的錯題及錯誤原因分析,借此幫助學生發(fā)現自己的知識漏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第三,教師也可以運用智能教輔App從多個維度對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即計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等)進行評價,利用每一款智能App成績反饋生成的雷達圖,學生和家長可以直觀地看到學生在各個方面的發(fā)展水平,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為后續(xù)的學習提供方向。
三、結語
總之,與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模式相比,現在基于“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更加符合學生成長的需求,也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本研究從課堂活動、課后作業(yè)、家校協(xié)同以及評價體系等多個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教學策略,希望本研究能夠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共同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J].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29(3):72-72.
[2]劉旭東,吳麗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作業(yè)設計探索[J].前衛(wèi),2024(18):71-73.
[3]張石成.“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探索[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4(4):50-52.
[4]鄒燕冰.優(yōu)化課堂教學,落實素質教育“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方法思考[J].華夏教師,2024(8):50-52.
[5]褚志武.減負增質提效—論“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4(4):38-40.
[6]黃素平.“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有效路徑[J].天津教育,2024(2):103-105.
作者簡介:
孫敬俠(1977年11月一),女,漢族,黑龍江省泰來縣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