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系2024年沙縣區課題“小學音樂課歌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效果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SXJYKT—2407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055-03
音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小學音樂教師制訂全新教學計劃的核心思想。為確保充分發揮音樂教學價值,教師在對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期間,不能忽視多媒體技術的重要性,以多媒體展示、多媒體互動等形式,能增添課堂趣味性,也能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體驗,使之在了解音樂、對音樂感興趣的前提下,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實現素養的提升。因此,探索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對學科教育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小學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融合的必要性
小學時期,學生初次接觸音樂學科,對他們而言學習的難點在于音樂知識較為抽象、教師的解析過于籠統,所以即便對音樂充滿好奇心與創造欲,也可能產生畏懼、抵觸的學習心理。而在新課改引領下,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融合多媒體技術,能在明確課程主題、樂理知識范疇的基礎上,利用講練結合、動畫創新演繹等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之在熱鬧、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自主哼唱、自主表達,還能在教師對主題的合理延伸中,拓寬音樂視野,最終牢牢掌握更多知識、開闊眼界,實現音樂綜合素養的持續發展。
二、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打造真實情境,自然開啟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學習與感受音樂的同時,能完成對音樂文化的解讀,并且發現音樂獨特的美,最終愛上音樂、自主學習音樂。基于此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在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對教學進行改革時,可以將挖掘音樂之美作為起點,用生動的影像、豐富的技術為學生打造兼顧情感、思想與美的音樂教學情境,通過將學生聽覺、視覺,甚至是觸覺融合,使之親身感受音樂的空間層次和情感流動,在產生強烈思想、情感共鳴的前提下,深化對音樂作品藝術張力的感知。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帶學生“走進\"歌曲所處的情境,使之親身體驗古今中外音樂的獨特魅力,甚至能置身于未來的虛擬世界,深刻感受科技與
音樂的完美融合。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唱歌山谷回音真好聽\"部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逼真的山谷環境,先播放一段包含清脆鳥鳴、潺潺溪流和回音效果的音頻,并配合在屏幕上展示美麗的山谷畫面,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藍天白云下、綠樹群山中,這樣一來,使學生主動沉浸式學習。接下來,教師播放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讓學生一邊欣賞歌曲、一邊感受山谷的寧靜和美麗,深化學生感知,教師可以利用軟件將歌詞中“回音\"部分進行放大和變色處理,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回音的特點,從而深刻理解歌曲含義。
(二)聯合教具革新,吸引學生學習注意
傳統的打擊樂器、音叉、五線譜磁貼等音樂教具,在與多媒體技術聯合下,可以構建出“虛實結合”的創新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自然構建出高效課堂。教師可以采取“游戲化融合\"教學策略,將奧爾夫樂器與體感游戲結合,如在學生手持沙錘完成特定節奏型后,多媒體系統自動生成闖關積分,并解鎖隱藏的獎勵性音樂片段,能突破傳統教育的單向性和知識傳輸的局限性,使學生享受音樂的學習與創造過程,從而強化核心素養。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與節拍器、樂器教具、音符卡等理論教具、傳統的音響設備等融合,豐富教學形式,使學生從多角度出發感受音樂的魅力,實現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2]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欣賞乒兵變奏曲\"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乒乓球比賽的視頻,在振奮人心的同時,使學生感受到乒乓球運動的節奏和活力,以此為基礎給學生分發沙錘、木魚等工具,使其根據視頻節奏嘗試敲擊樂器,模仿乒乓球擊打的聲音。借此機會,教師展示《乒乓變奏曲》的樂譜動畫,使音符隨著音樂節奏在樂譜上跳動,讓學生在音樂與乒乓球之間建立聯系,并能嘗試跟隨節奏動畫演奏,教師用多媒體系統收集學生的實時演奏記錄,及時予以獎勵,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
(三)學科融合教學,豐富展示音樂主題
為確保音樂教學的高效性,教師不僅要深度解讀教學內容、增加師生互動形式,還需要打破學科局限,構建一個“音樂 + \"主題教學模式,將音樂與語文、美術、科學等學科聯動,利用多媒體的動態可視化數據解析音樂主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音樂認知。[3]教學期間,教師可以選取與音樂主題相關的經典名畫,利用AR技術將畫作元素動態轉化為旋律線、和聲色彩的可視化圖譜,學生可以通過觸控屏幕調整畫面明暗度,感受背景音樂產生的音色和節奏變化;也可以在講解樂理知識時,結合科學知識設計聲音虛擬實驗,利用多媒體展示樂器的發聲原理動畫,或者講解音樂與數學在節奏、節拍方面的關聯,使學生從科學角度理解音樂的構成和表現原理,
例如,針對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欣賞快樂的牧羊人\"的教學,教師可以講述牧羊人每天趕著羊群去吃草的快樂小故事,激發學生對牧羊人生活的興趣和想象,再播放歌曲,讓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想象畫面,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學生說出的\"畫面\"呈現在屏幕上,師生共同創造音樂所描繪的情景,此時可以引入一個語文小活動,要求每個人都說出一個描述牧羊人形象的詞語,如“快樂\"“勤勞”“勇敢\"等,使之在理解音樂情感的前提下,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從而強化綜合素養。
(四)開發實踐活動,電子白板多元交互
電子白板是科技發展、教育創新階段大部分教師教學改革的首選工具,該工具既具有觸控和批注功能,可以在教學中同步完成標注、對比等任務,讓音樂知識以可視化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也具有游戲制作功能,教師可根據學科教學需求在課內為學生設計多層次的實踐任務,使之在娛樂游戲中自然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巧妙借助電子白板開發實踐活動,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活動動物聯歡會\"中,教師將唱歌與實踐操作融合,在白板上展示不同動物的圖片和對應的音符,讓學生通過觸摸屏幕,將音符拖放到相應的動物圖片上,為動物們“分配\"歌聲,再根據分配的音符,模仿動物叫聲進行簡單旋律的創編和演唱。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內開發“音樂冒險島\"闖關系統,為學生設計多層級的實踐任務,如在基礎層設計音準識別闖關任務,學生能積極參與其中提高音準;進階層,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交響拼圖”任務,使之將散落的樂器聲部片段拖拽至正確聲部位置;拓展層,可以將學科融合,引導學生在完成節奏任務后解鎖隱藏曲譜或者相關的詩詞、文化紀錄片等。任何層級的學生都能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進行交互實踐,并將音樂知識轉化為可操作、可驗證的實踐任務,并逐漸獲得音樂表現力和創造性思維。
(五)創新課后鑒賞,在線平臺自由探索
音樂的真諦在于啟發,更在于創造,課后鑒賞作為音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也逐漸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小學音樂教師首先要總結傳統課后作業的不足之處,如簡單歌曲演唱練習、理論復習的形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持續的音樂學習興趣,也難以使之深度實踐,提高音樂素養。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借助在線平臺構建開放式的學習生態,用多媒體數字賦能學生自主探究,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得到音樂審美的個性化延展和創造性重構。最后,在實際的課后鑒賞任務布置中,教師可以在QQ音樂、網易云音樂等音樂平臺上,創建班級專屬的音樂分享群,定期上傳多樣化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可以欣賞到不同風格、不同類型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歌曲,還能就此布置“音樂故事會”任務,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音樂見解。
同時,還可以在課后為學生布置項目任務,如為一首歌編配簡單的和聲、用身邊的物品自制樂器模擬節奏等,讓學生獲得更多自主創造的機會,從而使課后鑒賞不再局限于聽、唱和背,而是在輕松環境中拓寬音樂視野,實現個性化、創造性發展。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創編小羊過橋\"的實踐作業中,教師為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可以讓學生觀看小羊過橋的動畫視頻,觀察小羊的動作和表情,以及其在過橋過程中的心情變化,再為其在線上平臺同步分享簡單節奏型,如\"xxxxlxxxxl\"等,引導學生用身體動作模仿小羊走路的節奏,或者用礦泉水瓶裝豆子搖晃模擬小羊鈴鐺聲,為節奏型配樂,最后使學生在家長幫助下錄制作業作品,上傳至班級群,相互欣賞創造成果,從而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為后續的深度學習以及積極表達、創造奠定堅實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作為一個全新的介入性極強的工具,既能基于影像呈現、交流互動等形式優化教學過程,又能為教師提供一個學科延展、教學變革的機會,從而挖掘小學音樂教學價值,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為促使多媒體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的高效結合,教師需要注重氛圍的營造和多元實踐活動的組織,在良好教學環境中,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使之發揮主體性作用,提高整體音樂素養。未來,技術的創新將引領教師持續探索多媒體教學方案,努力發揮技術內涵、學科知識內涵,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朱琳晶.小學音樂欣賞課中對多媒體技術的深度應用[J].民族音樂,2024(5):109-111.
[2]薛昕昕.多媒體技術賦能小學音樂教學的實踐探索[J].第二課堂(D),2024(6):22-23.
[3]曾靜.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24(18):109-112.
[4]曾旭.小學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融合研究[J].啟迪與智慧(上),2023(12):3-5.
作者簡介:
朱慶華(1979年10月一),女,漢族,省沙縣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