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補貼(下文簡稱“國補”),是國家推出的消費補貼政策,旨在促進消費和產業升級,覆蓋品類包括家電、數碼產品等。時值“6·18”天促,疊加上“國補”,消費者熱情高漲。但部分地區的消費者打開手機時卻發現“補貼資金已使用完畢”“活動升級中\"等提醒。
按政策,“國補”原定于今年年末結束。近期,重慶、江蘇、湖北等地“國補\"申領受阻,引發了消費者對“國補\"提前退出的擔憂。與此同時,“國補”活動中黃牛和商家的種種套路和騙局,也對這一政策的順利進行造成了影響。
灰產鏈條吸血“國補”
“沒有傭金,一單一結”“基本上就是用你自己不用的國補,幫別人下單”部分在校大學生反映,自己收到了黃牛的消息,邀請其利用自己的國家補貼名額為黃牛代購手機、電腦、游戲機等“國補\"產品。這些拉人代購的話術,聽起來極具誘惑力,精準擊中了一些人想要輕松獲利的心理。據了解,這些大學生完成一單可獲得幾十至一百元的返利。黃牛則將商品以高于補貼價、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倒賣,賺取差價。黃牛的侵入,擠壓了普通消費者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補貼產品的機會,違背了“國補\"政策的初衷。
除了“拉人頭\"建群代購,還有一些“科技黃牛”通過各種手段獲取大量消費者賬號,使用編寫的軟件和腳本囤積補貼券,再高價轉賣給有需求的消費者。這些人的行為常被稱為“擼貨”。以某地區家電補貼券為例,黃牛通過軟件操控,在發券的瞬間秒搶大量補貼券,導致普通消費者難以搶到,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部分電商平臺在面對大量訂單和復雜交易行為時,無法及時準確監測到異常情況。例如,對于一些頻繁購買補貼產品且收貨地址異常集中的賬號,平臺未能及時預警和限制,使得黃牛能夠持續進行違規操作,套取補貼資金。網站平臺對“擼貨\"“羊毛”等行為預警監測的不完善,并非從“國補”才開始,且對異常賬號、異常地址的限制也常常顯得不夠精準。
某商務局工作人員盧曉告訴記者,按照“國補”規定,在核銷國家補貼券的時候需要進行身份證驗證,領券人和支付人必須是同一個人,而且還要求快遞員送貨上門,消費者必須現場開箱激活才能享受到“國補”價格。
這樣的規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補貼被套用的問題,但仍舊無法完全避免。“現實中,要求快遞員百分百實現送貨上門和開箱激活是有難度的,即使嚴格按照流程開箱,核查身份證,仍有人鉆空子。”
記者了解到,套補行為看似是輕松賺錢的“捷徑”,實則可能構成違法犯罪。從法律層面來看,利用他人的“國補\"資格獲取利益,主觀上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客觀上通過欺騙手段套取補貼資金,已經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雖然目前針對數碼產品“國補\"的套補行為尚未有公開的懲處案例,但在餐飲消費券領域,已有典型案例以供警示。
5月29日,上海市首例政府消費券補貼詐騙案宣判。據報道,上海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實際經營人夏某某,為騙取餐飲補貼虛構店內消費訂單,19天時間內,核銷滿1000減300餐飲消費券400余張,共計騙取補貼款13萬余元。最終,法院經審理認為其行為構成詐騙罪。
誘騙的噱頭
“距離國補結束只有兩小時,感興趣的老板抓緊下單\"在一些直播間中,這樣的倒計時標語醒目地顯示在屏幕上,制造出一種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緊迫感,不斷催促著消費者下單。主播們信誓旦旦地宣稱,幾小時后“國補\"就將消失,錯過這村就沒這店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某商務局工作人員告知記者,全國“國補\"的統一結束時間在今年年末,不同地區可能會通過限額或暫停來進行整體調度,但不會設置此類“倒計時”。實際上,這些直播間所謂的“倒計時”,僅僅是商家自身優惠活動的截止時間,并不意味著“國補”政策的結束。商家通過這種虛構“倒計時\"的手段,誤導消費者匆忙做出購買決策,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于虛假宣傳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規定。
以“倒計時”等虛假宣傳手段誘導消費,只是商家不良行為的冰山一角。還有些商家行徑更為惡劣,他們打著“國補\"的旗號,誘導消費者簽訂合同,而后卻“爆雷”,卷款跑路,給消費者帶來巨天損失。

這輪國家補貼除了涉及數碼產品,還涉及家居、建材等領域。不同于數碼產品可以及時交付,家居商品和服務涉及預付式消費,交付有一定周期。部分商家利用“國補”的名義,誘導消費者簽訂合同。例如,廣州市增城區居然之家的四個家具品牌店“爆雷”,涉案金額近900萬元,其誘導消費的手段有以下三項:一是反復強調“國補\"的優惠,二是宣稱有異地補貼,三是催促全額預付。據消費者反映,工作人員當時表示,廣東省當年“國補\"結束后,還能為消費者申請河北省的補貼。他們在不具備完全履行合同能力的情況下,利用“全額預付才能享受國補政策”“國補額度即將用完”“超額付款后可返還本金\"等理由,催促消費者全額乃至超額支付,最終導致訂單無法交付。
記者向商務局工作人員了解到,“國補”商品的類目僅限家電、家具,而裝修行為等服務類并不在補貼范疇,可以返還的部分僅存在于貨品一類。消費者購買符合“國補”條件的商品時,需按平臺或商家要求完成舊物回收、提交購買憑證等相關操作。商家或平臺在確認消費者符合補貼條件后,先行墊付補貼資金給消費者,隨后再向相關部門申請補貼資金結算。增城區相關工作人員也公開表示,貨品的補貼在裝修完成,上傳到系統后才能拿到,這些商家并沒有騙“國補”,但確實因為資金鏈斷裂而無法交付。
而在吉林長春等地,也在近期爆出線下商家借“國補\"實施價格欺詐,用“國補\"買家電反而更貴的案例。湖南婁底市還曾曝光某家電品牌店長以“國補”為誘餌,誘騙老顧客將資金轉入個人賬戶,涉案金額達80余萬元。這些誘導和欺詐的行為,讓政策紅利變成了另一種\"消費陷阱”。
暫時剎車,有望升級
黃牛大量套補、騙補的灰色產業鏈,和層出不窮、屢禁不正的誘導、欺詐,是部分地區“國補\"按下暫停鍵的原因之一。記者了解到,“國補”疊加了端午促銷和\"6·18\"大促,導致部分地區的前期補貼資金用完,這也是“國補”剎車的一個客觀原因。面對網友和市民的疑問,重慶市商務委在官網回復稱,“相關部門正在起草第二階段以舊換新補貼政策”。
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吳咸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部分地區的家電“國補\"暫停、調整,主要是因為“國補\"資金在接續上面存在斷檔。現在有的地方第二批資金已經撥付到位,有的第二批資金還在撥付過程中,第三批資金規劃也正在進行。據華西證券工作人員分析,“國補\"政策的暫時調整是一種控量和限額,并不等于提前結束。
從現實來看,“國補\"政策在以真金白銀利好消費的同時,也面臨很多挑戰。補貼資金消耗過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為了打擊套補等違規行為,部分地區需要對補貼系統進行升級。例如浙江、江蘇等地緊急新增了IP監測、設備碼綁定等功能,這在規范市場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補貼的發放速度。江蘇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也稱,自前江蘇的平臺正在進行系統整改和升級,完成后消費者可以繼續正常領取和使用補貼,同時表示,以后江蘇的“國補\"線上線下都將采取限額管理,活動將按照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的文件執行,持續到年底。
此外,在“6·18”大促期間,商家本身的折扣力度較大,再疊加一層“國補”,可能會導致商品價格過度下滑,影響正常的市場價格。盧曉告訴記者,這可能是部分省份選擇暫停補貼的其中一個原因。據藍鯨新聞的春節報道,一些手機商家曾陷入“越補貼越虧錢”的處境,因為他們不僅要配合“國補”,還得推出更多促銷活動才能順利開單。“國補”政策終有停止的一天,家電產品的消費不只集中于一時,還需要看到“國補”之后的處境。如果不斷卷低價,家電產品也會和現在的汽車銷售一樣陷入價格戰,對品牌價格體系形成打擊。這種剎車,也是對各渠道間的惡性競爭進行預防和回避。
比亞迪的營銷人員告訴記者,幾年前,購買新能源車有兩種補貼,一是國家購置補貼,在2022年底結束;二是購置稅減免,在2023年底結束。在真金白銀的補貼下,新能源車的訂單數非常多,但在消化完已有訂單后,維持高增速就變成了大問題。而且無論是車廠還是供應鏈,都出現過產能滑坡的現象。為了維持高增速,許多新能源車企開始打起價格戰,可最終也無法維持補貼期間一路高歌猛進的態勢。前車之鑒在此,需要看到,補貼停止不能變成消費寒冬的開始,而是為了讓消費更加健康,更加持續。(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